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界面张力驱油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扩张流变研究
1
作者 楚艳苹 高峰 +2 位作者 张伟华 张磊 张路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968,共8页
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石油磺酸盐(PS)的界面扩张流变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油相、界面张力对界面模量的影响,比较了HABS和PS的界面膜强度和界面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ABS的亲水... 采用旋转滴法研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HABS)和石油磺酸盐(PS)的界面扩张流变特性。考察了振荡频率、表面活性剂浓度、油相、界面张力对界面模量的影响,比较了HABS和PS的界面膜强度和界面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HABS的亲水亲油平衡能力比PS强,能将癸烷-水界面张力和原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0.01 mN/m数量级。HABS和PS分子间均以静电斥力为主,扩散-交换过程主导,界面膜黏性较大。在癸烷-水界面,分子尺寸较小的HABS扩散-交换更快,界面膜的黏性比PS高,扩张模量在高浓度时降低得更明显;原油中活性组分在原油-水界面上混合吸附,造成HABS和PS界面膜的黏弹特性相似。HABS与原油组分间存在协同效应,在将界面张力降低至0.01 mN/m数量级的同时,还能维持一定的界面膜强度,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滴法 界面张力 界面扩张模量 重烷基苯磺酸盐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研究
2
作者 贾寒 谢秋宇 +2 位作者 李传錡 孙涵 齐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能够更稳定地吸附在界面形成一层吸附膜,降低界面张力,同时由于其扩散交换速度较慢,界面扩张模量大于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进一步的大幅线性压缩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在表面比为0.35时其界面吸附量会发生激增,扩张模量迅速增大,其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抵抗较大程度形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SiO_(2)纳米颗粒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张力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澜 张路 +3 位作者 方洪波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1期21-25,共5页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 采用小幅低频振荡方法,研究了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如盐、碱、聚合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扩张黏弹性质的影响和界面扩张模量及相角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驱体系化学剂对原油活性组分界面膜的性质均有一定影响:盐通过改变活性物质在界面上的吸附而影响界面扩张黏弹性质;聚合物能增大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黏度,对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的影响不明显;碱与原油活性组分反应,使扩张黏度明显变化,界面膜的弹性大大增强;表面活性剂能将高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从界面上顶替下来,使界面体现为近似单独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而对于低相对分子量活性组分,界面表现为活性组分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吸附膜的性质;扩张模量的相角在高工作频率下出现负值。探讨了表观负相角产生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活性组分 复合驱体系 扩张模量 相角 界面扩张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界面扩张粘弹性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涛垒 张路 +2 位作者 王宜阳 赵濉 俞稼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43-2247,共5页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在正癸烷 -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阐述了界面扩张模量的弹性和粘性随扩张频率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 ,随着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大 ,极限扩张粘度明显增大 ,而极限扩张弹性逐渐增大 ...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不同分子量原油活性组分在正癸烷 -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阐述了界面扩张模量的弹性和粘性随扩张频率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 ,随着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大 ,极限扩张粘度明显增大 ,而极限扩张弹性逐渐增大 ;当分子量大于某一数值后 ,极限扩张弹性变化不明显 .对界面张力弛豫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的参数表明 ,界面上和界面附近的微观弛豫过程的数目随原油活性组分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 ,弛豫过程的特征频率也呈规律性变化 .不同原油活性组分的界面扩张粘弹性质可从其不同特征的微观弛豫过程得到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弛豫法 原油 活性组分 界面扩张粘弹性 扩张模量 扩张弹性 扩张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对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夏惠芬 吕江艳 +1 位作者 冯海潮 马文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37,共4页
以正己烷为油相,以Na2 CO3-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HPAM (相对分子量1.2×107~1.6×107)三元溶液为水相,用T 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在45℃条件下测量不同浓度弱碱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阐述了弱碱三元复... 以正己烷为油相,以Na2 CO3-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HPAM (相对分子量1.2×107~1.6×107)三元溶液为水相,用T 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在45℃条件下测量不同浓度弱碱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阐述了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随扩张频率和碱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碱质量分数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性模量、弹性模量都在弱碱质量分数为0.4%时出现极大值;随着扩张频率的增加,碱质量分数为0.4%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他碱含量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弹性模量呈略微上升的趋势,界面扩张黏性模量基本不变且值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溶液 界面扩张黏性 界面扩张弹性 弱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对原油组分界面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宗华 王磊 +5 位作者 方洪波 毛雷霆 王宇慧 张路 赵濉 俞稼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82-2988,共7页
利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对胜利采油厂高温高盐油藏采出原油中酸性活性组分和沥青质界面膜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活性组分浓度条件下的界面扩张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750mg·L-1HMPAM能够在界面上... 利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HMPAM)对胜利采油厂高温高盐油藏采出原油中酸性活性组分和沥青质界面膜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活性组分浓度条件下的界面扩张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750mg·L-1HMPAM能够在界面上形成网络结构,界面扩张模量数值高达100mN·m-1左右;油相中的酸性组分随着老化时间增加吸附到界面上,与HMPAM分子的疏水改性部分形成聚集结构,一方面通过快速的扩散交换过程大大降低扩张模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疏水改性部分的相互作用加强HMPAM分子间的缔合强度,增强网络结构的弹性.沥青质分子尺寸相对较大,分子间存在氢键等较强的相互作用,造成沥青质界面聚集体和HMPAM形成的网络结构共同决定界面膜性质,混合膜的扩张模量较单独HMPAM体系仅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 原油 酸性组分 沥青质 界面扩张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活性组分油水界面膜扩张粘弹性研究 被引量:44
7
作者 孙涛垒 彭勃 +4 位作者 许志明 张路 赵濉 李明远 俞稼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研究了用超临界萃取分馏法(SFEF)从伊朗重质原油中分离的两个具有不同平均分子量的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正癸烷/水界面的扩张粘弹性行为以及温度对体系扩张粘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均分子量大的样品能在油水界面形成更为牢固的界面膜.从... 研究了用超临界萃取分馏法(SFEF)从伊朗重质原油中分离的两个具有不同平均分子量的原油界面活性组分在正癸烷/水界面的扩张粘弹性行为以及温度对体系扩张粘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均分子量大的样品能在油水界面形成更为牢固的界面膜.从扩张模量幅度对扩张频率的双对数曲线和扩张模量相角的频率依赖关系可以推断所有实验体系界面膜的主要的弛豫过程不是扩散弛豫,而可能主要是通过吸脱附势垒的弛豫过程.温度对两个样品的扩张粘弹性参数都有强烈的影响.升高温度可以降低膜的强度和粘度,并且改变相角的频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粘弹性 界面驰豫 界面活组分 超临界萃取分馏 原油 分离 温度 油水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含氮组分的界面扩张黏弹性质 被引量:15
8
作者 司友华 靳志强 +2 位作者 丰杰 张路 赵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37-745,共9页
采用络合法和吸附色层法对大庆原油含氮组分进行了分离和富集,得到氮含量不同的2种含氮组分(以下简称N1、N2)。采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N1、N2在煤油-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扩张频率和组分浓度对扩张模量和相角的影响。结果表明,N... 采用络合法和吸附色层法对大庆原油含氮组分进行了分离和富集,得到氮含量不同的2种含氮组分(以下简称N1、N2)。采用悬挂滴方法,研究了N1、N2在煤油-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扩张频率和组分浓度对扩张模量和相角的影响。结果表明,N1、N2具有相近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现出大体类似的界面扩张变化规律;但由于氮含量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界面扩张行为。组分浓度较低时,由于N1的氮含量较高,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更多的氮杂环,活性较强,体积较大,表现为油-水界面张力较低,扩张模量较大;组分浓度较高时,由于N2分子体积较小,在油-水界面上排列更为紧密,易于在界面与体相间发生扩散交换,表现为油-水界面张力较低,扩张模量较小。2种含氮活性组分不同的界面扩张黏弹性质可从其不同特征的微观弛豫过程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原油 含氮活性组分 界面扩张黏弹性质 界面张力弛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不同结构破乳剂油水界面扩张粘弹性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宜阳 张路 +3 位作者 孙涛垒 方洪波 赵濉 俞稼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5-459,共5页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支链破乳剂AE121和直链破乳剂SP169在正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并与小幅周期振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种破乳剂的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破乳剂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低频率处,两种破乳剂...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支链破乳剂AE121和直链破乳剂SP169在正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并与小幅周期振荡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阐述了两种破乳剂的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破乳剂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低频率处,两种破乳剂的扩张模量均接近于零;在中间频率范围内,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在高频率处,扩张模量的幅度接近于极限扩张弹性.在中间频率范围内,扩张模量随破乳剂浓度增大,在接近临界胶束浓度处出现一个极大值;同时还发现,界面上和界面附近的微观弛豫过程的数目随破乳剂浓度增加而增大,其贡献也呈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弛豫法 结构 破乳剂 扩张模量 扩张弹性 界面扩张粘弹性 采油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滴方法研究界面扩张流变性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磊 宫清涛 +4 位作者 周朝辉 王武宁 张路 赵濉 俞稼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
采用旋转滴方法,对2-丙基-4,5-二庚烷基苯磺酸钠(DHPBS)在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SVT20N视频旋转滴张力仪的装置和实验方法,考察了油滴注入体积、基础转速及振荡振幅等实验条件对扩张模量的影响.研究... 采用旋转滴方法,对2-丙基-4,5-二庚烷基苯磺酸钠(DHPBS)在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SVT20N视频旋转滴张力仪的装置和实验方法,考察了油滴注入体积、基础转速及振荡振幅等实验条件对扩张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转滴方法是一种研究扩张流变性质的新型手段,在涉及低界面张力现象的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滴方法 烷基苯磺酸盐 界面扩张性质 扩张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扩张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郑玉飞 蒋平 +3 位作者 裴海华 张贵才 姜瑞忠 汤明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6-59,69,共5页
使用德国KR(U|¨)SS公司生产的DSA100界面扩张流变仪,采用小幅周期振荡法考察了55℃时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桩西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扩张流变性。通过测量界面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等参数,研究了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对界... 使用德国KR(U|¨)SS公司生产的DSA100界面扩张流变仪,采用小幅周期振荡法考察了55℃时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桩西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扩张流变性。通过测量界面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等参数,研究了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对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滴大小和振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界面上发生的主要弛豫过程为扩散弛豫,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均随着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适宜的实验条件为: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0.01%,油滴振幅1.0μL,振荡周期10 s,表面活性剂平衡时间300 s。未加表面活性剂时,界面膜可以看作是弹性模,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分别为2.8409mN/m和2.8490mN/m,黏性模量近似为0。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界面膜的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迅速降至0.1503 mN/m和0.1786 mN/m:而黏性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幅周期振荡法 表面活性剂 桩西原油 界面扩张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法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靖波 张健 +1 位作者 吕鑫 徐桂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34,444,共5页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Y)和阴离子(SD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35、TX-100)在十二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探讨了油/水界面上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HY+TX-100体系的... 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Y)和阴离子(SDS)、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rij-35、TX-100)在十二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探讨了油/水界面上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不同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理。结果表明,HY+TX-100体系的界面模量最小(约3 mN/m),HY与HY+Brij-35体系相当(约16 mN/m),HY+SDS体系的略高(约18 mN/m)。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带负电荷的头基、聚合物的羧基与矿化水中高价金属阳离子通过桥连作用在油水界面形成复合膜,导致界面膜强度增加。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静电相互作用较弱,不易形成界面复合膜。在油水界面吸附能力较强的表面活性剂分子(TX-100)足以替换聚合物大分子,形成小分子界面膜,表现出与复合膜完全不同的界面流变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黏弹性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方法研究大分子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4
13
作者 朱艳艳 徐桂英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界面扩张流变技术在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界面扩张粘弹性数据和界面弛豫过程的特征参数可以研究界面层微观性质,从而阐明大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机理,这对实际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分子 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流变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体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蒲万芬 沈超 +3 位作者 唐兴建 魏兵 赵娜 梅子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2-570,共9页
在化学驱过程中,油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对驱油机理和效果的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化学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规律,重点剖析了不同类型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及界面膜结构,分析了时间... 在化学驱过程中,油水的界面扩张流变性对驱油机理和效果的影响极大。本文综述了化学驱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对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规律,重点剖析了不同类型物质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布特征、相互作用及界面膜结构,分析了时间、频率和浓度等因素与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关系,为研究化学驱的渗流特征、乳化机理、油墙形成、乳液后处理等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界面扩张黏弹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超稠油模拟油的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征 马自俊 +3 位作者 杨晓鹏 张锁兵 赵梦云 蔡永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5-148,共4页
采用三组分分离法,从一种超稠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模拟油。用OCA20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考察了该种超稠油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活性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从超稠油中分离出的胶质... 采用三组分分离法,从一种超稠油中分离出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模拟油。用OCA20界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考察了该种超稠油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扩张频率和活性组分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从超稠油中分离出的胶质、沥青质和抽余油对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及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组分在模拟油中的浓度相同时,抽余油的界面张力最小,胶质的最大,沥青质的居中;含有不同活性组分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均随扩张频率的升高而增大,胶质模拟油的动态界面扩张模量随活性组分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而沥青质、抽余油模拟油的却先增加后降低;当活性组分浓度为1~4 g/L时,模拟油界面扩张模量的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抽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胶质 沥青质 抽余油 模拟油 界面张力 动态界面扩张模量 扩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扩张流变学性质在食品组分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力杰 张馨心 +5 位作者 刘秀英 王勃 杨立娜 刘贺 何余堂 马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3-368,共6页
作为流变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界面扩张流变学性质能够反映不同分子在界面层上的吸附和分散行为,对于研究复合体系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界面粘弹特性、弛豫过程、界面张力等特征参数,建立适合于分析不同类型组分... 作为流变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界面扩张流变学性质能够反映不同分子在界面层上的吸附和分散行为,对于研究复合体系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界面粘弹特性、弛豫过程、界面张力等特征参数,建立适合于分析不同类型组分的理论模型,界面扩张流变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食品组分相互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稳定性良好等特点,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相互作用对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概述了界面扩张流变学性质的理论基础和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该技术在食品组分相互作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就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流变学 食品组分相互作用 悬滴法 Langmuir槽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性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宏生 韩培慧 +2 位作者 孙刚 杨莉 姜冬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6-160,共5页
为了解发生在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表/界面膜及附近的主要弛豫过程,加深对表/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界面流变仪研究了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聚合物和振荡频率对其表/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实... 为了解发生在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表/界面膜及附近的主要弛豫过程,加深对表/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界面流变仪研究了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界面扩张黏弹性,考察了聚合物和振荡频率对其表/界面扩张黏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扩张黏弹性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出现极大值;表面扩张黏弹性随表面张力减小而降低;表/界面扩张弹性随振荡频率增加而增大,而表/界面扩张黏性随振荡频率增加出现极大值。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二元体系的表面扩张黏弹性和相角均随着聚合物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表面扩张黏弹性随着振荡频率降低而降低,而相角随着振荡频率降低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界面扩张黏弹性 界面流变仪 相角 振荡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性能和界面张力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宏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1,共5页
为完善三元复合驱油机理,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分析了该三元体系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 为完善三元复合驱油机理,利用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性质,分析了该三元体系界面扩张性质与乳化、界面张力和驱油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随频率增大而增大,而相角随频率的增大而降低。在高频处,HABS-HPAM二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最大,三元体系的界面扩张模量低于二元体系的,但高于HABS的。HABS-HPAM二元体系的相角为负值,HABS的相角最大,三元体系的相角低于NaOH-HABS二元体系的,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膜弹性最强。NaOH-HABS-HPAM三元体系的乳化时间、乳化率、乳状液稳定性和界面张力平衡时间与界面扩张模量成正比例关系变化,但油-水界面张力、注入压力和驱油效率与界面扩张模量不具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 界面扩张模量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酸盐类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
19
作者 夏惠芬 徐淼 +1 位作者 陈霖峰 樊琦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3-67,共5页
利用T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测量了聚合物溶液、聚表二元体系和ASP三元复合体系与油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了碱类型和活性剂类型对界面黏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驱油体系界面黏弹性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界面黏弹性中黏性和弹性大... 利用T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测量了聚合物溶液、聚表二元体系和ASP三元复合体系与油的界面扩张黏弹性,研究了碱类型和活性剂类型对界面黏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驱油体系界面黏弹性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了界面黏弹性中黏性和弹性大小及贡献。结果表明:在聚合物溶液、聚表二元体系和三元复合体系的比较中,三元复合体系油水界面黏弹贡献比最小,复合模量以弹性模量为主;含重烷基苯磺酸盐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的扩张黏性模量、弹性模量、复合模量要比含石油磺酸盐的三元复合体系的低,相对于重烷基苯磺酸盐的三元复合体系,由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三元复合体系中弹性的贡献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弹性 界面扩张黏性 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竹扩张茶园过程中茶树叶片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变化特征
20
作者 应益山 凡莉莉 +2 位作者 陈双林 郭子武 胡瑞财 《竹子学报》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目的】在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分布区,茶树(Camellia sinensis)园中苦竹扩张现象普遍,揭示茶树叶形态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对苦竹扩张后异质生境的响应特征,可为茶园生态系统中苦竹扩张控制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 【目的】在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分布区,茶树(Camellia sinensis)园中苦竹扩张现象普遍,揭示茶树叶形态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对苦竹扩张后异质生境的响应特征,可为茶园生态系统中苦竹扩张控制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分析苦竹—茶树混交林界面区(MA)、混交林中心区(TB)和茶树纯林区(TF)3个样地中茶树叶形态性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分析解析茶树叶形态因子及其异速生长关系随苦竹扩张的变化规律。【结果】(1)在苦竹扩张过程中,茶树叶长(LL)、叶宽(LW)、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叶宽波动不对称性值(A_(F(LW)))和叶面积波动不对称性值(A_(F(LA)))逐渐减小,均在MA样地表现最高值;茶树叶厚(LT)逐渐增大,在TF样地表现最高值。(2)在TB样地中,LL—LW和SLA—LA呈异速生长关系,且截距最小,而在MA与TF样地中LL—LW和SLA—LA相对生长关系无显著变化;LA—LL和LA—LW在3个样地间存在共同斜率,均显著小于1.00,呈异速生长关系,其截距沿苦竹向茶园扩张方向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结论】苦竹扩张导致茶树主要叶形态性状及其异速生长关系发生改变。在苦竹扩张过程中,茶树叶片变小、变厚,在混交林界面区变化显著,但在混交林中心区LL、LW和LA对竹林扩张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苦竹 扩张界面 叶片性状 异速生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