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行政非诉执行和解机制的完善——以S、Z、H三地行政争议和解机制为样本
1
作者 刘津宁 于玮宁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135-148,共14页
实现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实质化解宜将重点置于完善该类案件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促成案件和解。本文以S、Z、H三地行政争议非诉化解机制为样本,通过对其机制运行规则的对比梳理,发现目前三地仍以化解行政诉讼矛盾纠纷为重点,行政非诉执... 实现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的实质化解宜将重点置于完善该类案件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促成案件和解。本文以S、Z、H三地行政争议非诉化解机制为样本,通过对其机制运行规则的对比梳理,发现目前三地仍以化解行政诉讼矛盾纠纷为重点,行政非诉执行和解存在实践运用尚不成体系、规则欠缺精细度和准确度、缺乏强有力社会认同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顶层设计缺位影响实践主动性、和解机制设计与实践需求脱节、信息公开未纳入制度考核体系等,难以充分发挥其实质化解的功能。对此,笔者提出和解程序与审查程序有效衔接、和解程序与强制执行程序有效衔接以及纠纷化解与规则之治有机耦合的完善思路,以诉源治理为视角对行政非诉执行和解机制运行规则进行完善,以期实现行政非诉执行争议化解效果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非诉执行和解 多元化解纠纷 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力瑕疵执行和解协议制度的实然缺憾与应然选择--以《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小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中国当前的效力瑕疵执行和解协议制度,存在权利救济情形过少、权利行使主体单一、权利行使方式不当的现实困境。这一困境是基于立法者忽视执行和解协议天生具备的私法属性,采取债权人中心主义与效率价值优先理念违背了利益衡量理念和多... 中国当前的效力瑕疵执行和解协议制度,存在权利救济情形过少、权利行使主体单一、权利行使方式不当的现实困境。这一困境是基于立法者忽视执行和解协议天生具备的私法属性,采取债权人中心主义与效率价值优先理念违背了利益衡量理念和多元价值衡平思维。为完善效力瑕疵执行和解协议制度,在理念上,应以比例原则与效率与公正衡平原则指导制度安排和司法适用。在具体规则上,应修正将执行和解协议与民事合同完全等同的制度设计:在权利救济情形层面,划定除显失公平外的所有实体法效力瑕疵为权利救济情形;在权利行使主体层面,根据实体法效力瑕疵类型重新界分权利行使主体;在权利行使方式层面,增设执行完毕后当事人权利实现的诉讼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执行和解协议 效力瑕疵执行和解协议 意思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执行程序的契约化━━以执行和解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66
3
作者 汤维建 许尚豪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9-97,共9页
诉讼程序越是契约化,它便越具有现代性和正当化,同时也越能够体现出纠纷主体的内在意志以及由此产生出的程序自治性。执行程序相对于审判程序而言,虽然较难体现出纠纷主体的这种合意性,但至少在理论上,纠纷主体在执行程序中体现出合意... 诉讼程序越是契约化,它便越具有现代性和正当化,同时也越能够体现出纠纷主体的内在意志以及由此产生出的程序自治性。执行程序相对于审判程序而言,虽然较难体现出纠纷主体的这种合意性,但至少在理论上,纠纷主体在执行程序中体现出合意性也具有可能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立法和司法实践的佐证和认同。尤其是,这种存在于执行领域中的合意性与其存在于审判程序中一样,也同样具有不断扩张的内在倾向。本文以执行和解为研究基点,从各个层面解析民事执行程序中的契约化表现形态及发展规律,并对完善我国的执行和解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化 执行和解 异议之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执行和解协议之执行力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科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执行和解协议是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变更原执行依据内容的协议,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执行和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执行性,并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因此,执行和解具有诉讼行为... 执行和解协议是在执行程序中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变更原执行依据内容的协议,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执行和解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可执行性,并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因此,执行和解具有诉讼行为的性质,赋予和解协议以执行力既是维护诚信、和谐的法治社会的需要,又能够节约司法资源,提高执行效率,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协议 诉讼行为 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5
5
作者 韩良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9-260,共2页
民事执行和解又称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后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行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但目前的民事执... 民事执行和解又称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后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行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但目前的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制度 民事 执行过程 执行标的 执行程序 法院审查 当事人 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行和解制度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韩红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5-98,共4页
执行和解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在执行程序中的运用,由于立法的纲要性,导致了理论上的良好意愿和实践中混乱、对权利人显失公平的不平衡局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以执行力,而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其效力... 执行和解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在执行程序中的运用,由于立法的纲要性,导致了理论上的良好意愿和实践中混乱、对权利人显失公平的不平衡局面,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以执行力,而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司法审查确认其效力为执行和解的效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执行 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执行和解申请执行人“双轨制”选择下的被执行人实体救济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海燕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9,共12页
关于执行和解争议的救济方式,《执行和解规定》第九条赋予了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或者另行起诉的“双轨制”救济途径。作为被执行人最终的债权履行方案,无论是恢复执行原执行名义抑或继续履行执行和解协议,都取决于执行和解协议是否... 关于执行和解争议的救济方式,《执行和解规定》第九条赋予了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或者另行起诉的“双轨制”救济途径。作为被执行人最终的债权履行方案,无论是恢复执行原执行名义抑或继续履行执行和解协议,都取决于执行和解协议是否存在无效、撤销或者解除事由。上述问题均属实体问题,故应赋予被执行人诉讼的救济途径。关于诉讼途径的选择,鉴于《执行和解规定》第十六条已肯定另行起诉以及债务人异议之诉在我国缺失的现实,进一步完善另行起诉应成为对被执行人实体救济的首选方案。从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特殊性出发,另行起诉也可达成停止对执行名义强制执行的效果;对于申请执行人的“双轨制”选择,另行起诉能够周延地覆盖被执行人需要实体救济的情形。但《执行和解规定》第十六条对被执行人需要实体救济的情形归纳并不全面,在诉讼结果对执行程序的影响方面,表述也不明确。对此,应将执行当事人就解除执行和解协议发生争议的情形纳入其中,并明确诉讼结果对执行程序走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实体救济 债务人异议之诉 另行起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行和解协议可诉性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占善刚 张习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7-131,共5页
为转变当前执行难的状况,我国规定当事人可在执行程序中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方式予以变更或更改。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即应为对方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 为转变当前执行难的状况,我国规定当事人可在执行程序中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方式予以变更或更改。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即应为对方当事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执行和解协议可诉的规定,既有违一事不再理,也无益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合理的救济方式不仅应当保障当事人个人意愿及其合法权益,更应维护生效法律文书权威性,在此基础上以实现债权,了结纷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协议 可诉性 一事不再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行诉讼”抑或“恢复执行”?——论执行和解争议的救济方式 被引量:4
9
作者 田海鑫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7期74-80,共7页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并不能解决所有因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而产生的争议。在执行和解的事项超出了原裁判中的诉讼请求、执行和解涉及第三方权益、当事人因达成执行和解而不能适用执行程序、执行和...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并不能解决所有因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而产生的争议。在执行和解的事项超出了原裁判中的诉讼请求、执行和解涉及第三方权益、当事人因达成执行和解而不能适用执行程序、执行和解协议履行完毕后产生争议等四种情况下,执行和解争议具有可诉性。申请执行人主张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时,不应恢复执行,而应另行诉讼。应当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多数情况下另行诉讼与恢复执行二者能够殊途同归。此外,允许对执行和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也是立法的应予完善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另行诉讼 恢复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执行和解协议效力问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仕梅 廖月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9-61,65,共4页
民事执行和解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关于该行为的性质学界通说是认为它兼具私法上行为与诉讼法上行为两面性质的行为,一个有效的执行和解应当同时满足法律行为的要件和诉讼行为的要件。具体来说,执行和解协议应当在当事人,... 民事执行和解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关于该行为的性质学界通说是认为它兼具私法上行为与诉讼法上行为两面性质的行为,一个有效的执行和解应当同时满足法律行为的要件和诉讼行为的要件。具体来说,执行和解协议应当在当事人,内容,意思表示,形式上等四个方面具备有效的法律行为与诉讼行为所应当具备的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 和解协议 执行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执行和解协议救济机制的完善 被引量:9
11
作者 孔金萍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67,共6页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救济机制存在差异。《民事诉讼法》第230条第2款规定了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条件,但我国司法实务却一般将其处理为只能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后者的处理直接导致了违约不必付出... 我国立法和司法实务对执行和解协议的救济机制存在差异。《民事诉讼法》第230条第2款规定了可以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条件,但我国司法实务却一般将其处理为只能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后者的处理直接导致了违约不必付出代价的后果。对此,应当按照立法思路完善救济机制:第一,债务人违约时,不管原生效法律文书的申请执行期间是否届满都赋予债权人以选择权--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或者基于执行和解协议提起新诉;同时允许执行法官主持下达成的执行和解通过司法确认程序赋予和解协议以强制执行力。第二,构建债务人异议之诉制度。第三,延长申请执行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协议 私法自治 既判力 债务人异议之诉 申请执行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执行和解的审查与效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卢青梅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8-48,共1页
执行和解的审查与效力卢青梅(黄浦区人民法院):执行和解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行为,常见有三种:一是被执行人暂无履行义务的能力需延期或分期履行的;二是申请执行人撤销部分申请;三是采取以物... 执行和解的审查与效力卢青梅(黄浦区人民法院):执行和解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处分自己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行为,常见有三种:一是被执行人暂无履行义务的能力需延期或分期履行的;二是申请执行人撤销部分申请;三是采取以物抵债或作价还款的办法变通执行,若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和解协议 双方当事人 原生效法律文书 申请执行 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 法律效力 诉讼权利 恢复执行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执行和解争议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瑾 《河北农机》 2019年第10期114-115,共2页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是执行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实践中"执行难"的压力。但是由于执行和解制度的法律规定在实施时不够完善,使得执行和解后出现了争议。为了防止当事人的权益受损,有必要对执行和解争议...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是执行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实践中"执行难"的压力。但是由于执行和解制度的法律规定在实施时不够完善,使得执行和解后出现了争议。为了防止当事人的权益受损,有必要对执行和解争议问题予以救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执行 执行和解 争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执行权配置与执行的优化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峰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35,共8页
执行权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执行权应当分权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以此为改革方向规范了民事执行权的配置与优化。执行权的优化运行必须包括自身内部、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有效监... 执行权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执行权应当分权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以此为改革方向规范了民事执行权的配置与优化。执行权的优化运行必须包括自身内部、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有效监督,并处理好审执分离、审执兼顾与执行和解,统一管理、协调合作与委托执行,司法拍卖中法院与中介服务的配合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权配置 执行和解 委托执行 司法拍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诉讼和解作为意定纠纷解决机制——以在线纠纷解决机制为背景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洪亮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40,共11页
《民事诉讼法》对于诉讼和解仅有原则性规定,制度性的规定大都被遮蔽在调解制度之中,有必要从调解制度中分离出诉讼和解制度。诉讼和解与实体法和解相对,而诉讼和解又可以分为法庭上和解与法庭外和解。在形式上,诉讼和解不需要法院依据... 《民事诉讼法》对于诉讼和解仅有原则性规定,制度性的规定大都被遮蔽在调解制度之中,有必要从调解制度中分离出诉讼和解制度。诉讼和解与实体法和解相对,而诉讼和解又可以分为法庭上和解与法庭外和解。在形式上,诉讼和解不需要法院依据和解内容做成调解书,如果是当事人在法庭上达成的和解协议,法院记录在案即可。执行和解合同制度包含了终止程序的内容与实体法和解协议内容,应采分离说,分别处理二者的效力。在实体法上,和解协议改变了实体法的法律状况;在程序法上,诉讼和解具有终结诉讼的效力,相应地也排除了诉讼系属,诉讼和解可以作为强制执行的依据,但没有既判力。在诉讼和解无效、被撤销乃至被解除的情况下,原则上应恢复到原有程序,由原审法院继续进行诉讼和解无效等确认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和解 诉讼和解 执行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协商机制规范的反思与调适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佳儒 马识途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28,F0003,共11页
协商机制的运用是提高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能的重要一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规范层级过低,难以对磋商中的证据保全以及协议的司法确认作出有效安排。行政执法路径中的法定协商空间不足... 协商机制的运用是提高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效能的重要一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虽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但规范层级过低,难以对磋商中的证据保全以及协议的司法确认作出有效安排。行政执法路径中的法定协商空间不足,易导致行政机关通过非正式协商逃避法治约束的问题出现。两种路径中协商机制规范基础的巨大差异又破坏了环境法的体系性。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正确认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公法属性,明确行政执法路径在其中的主导地位,顺应现代行政裁量治理公私协力的模式转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在一部能够对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两种路径进行统一调配的法律层级的规范中消除磋商制度的现有瑕疵,并基于体系化思路将政府索赔路径中的协商机制作为范本,放宽对行政执法路径中协商机制的规范限制,再辅以精准的程序约束,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中协商机制的规范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协商机制 磋商 执行和解 环境法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强制法》的税收执法适用解读
17
作者 韦留柱 崔刚峰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12期128-129,共2页
《行政强制法》中的执行和解制度是我国行政执法领域的一大突破,但在税收执法中的适用必须考虑到税收自身的特殊性;在深入分析执行和解的含义的同时,对在税收执法中如何贯彻落实执行和解制度及其注意事项做了全面阐述。这两者的结合,将... 《行政强制法》中的执行和解制度是我国行政执法领域的一大突破,但在税收执法中的适用必须考虑到税收自身的特殊性;在深入分析执行和解的含义的同时,对在税收执法中如何贯彻落实执行和解制度及其注意事项做了全面阐述。这两者的结合,将对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缓解征纳矛盾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和解 税收 强制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成协议之后违约 转移款项构成犯罪
18
《农家致富》 2022年第17期49-49,共1页
【案例】某区人民法院对某工程机械公司诉宋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做出民事判决,判令宋某给付车款、违约金、车辆使用费等费用共计36.5万元。判决生效后,宋某未如期履行法定义务。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但宋某却暗中以转账、提... 【案例】某区人民法院对某工程机械公司诉宋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做出民事判决,判令宋某给付车款、违约金、车辆使用费等费用共计36.5万元。判决生效后,宋某未如期履行法定义务。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但宋某却暗中以转账、提现的方式将账户内的171万元征地补偿款悄悄转移,致使法院判决无法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调解 民事判决 工程机械公司 征地补偿款 买卖合同纠纷 执行和解协议 法定义务 法院判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