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中国陆相地层的碳循环扰动响应
1
作者 陈兰 达雪娟 +7 位作者 朱章雄 徐桂文 毛伟丞 黄文科 夏芳 杨佩琳 骆宇晗 廖显娇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8-540,共13页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发生的一次剧烈的环境扰动事件,伴随着全球碳同位素负偏、快速升温、金属中毒等。然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提斯洋等海相地层,陆相地层研究...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是中生代发生的一次剧烈的环境扰动事件,伴随着全球碳同位素负偏、快速升温、金属中毒等。然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提斯洋等海相地层,陆相地层研究比较薄弱。前人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层学等多学科交叉,发现T-OAE在中国四川盆地、金羊盆地、柴达木盆地等陆相地层中有明显的响应,并且碳同位素发生了-1.3‰~-7‰负偏,最大负偏移量达到-12.5‰,其偏移可能为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喷发,导致大量的^(12)C释放,引起了一系列气候—环境—生态变化。换言之,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KFLIP)引起温度升高,甲烷水合物分解,进一步加剧变暖,使得大量的甲烷或CO_(2)进入大气中;温度升高也伴随着从湿地、永久冻土、冰盖、植被野火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或CO_(2)作为碳源,从而引起了碳同位素负偏移。虽然这些机制与温度升高以及正反馈气候作用有关,但不是引起T-OAE碳同位素偏移的必然控制因素。总之,KFLIP可能是T-OAE的导火线,造成了碳循环出现幕式扰动。研究结果可以与同时期海相地层进行综合对比,为精确厘定T-OAE层位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探讨碳循环扰动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为更全面地了解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地层中的气候—环境响应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 碳循环扰动 陆相地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富县期沉积演化:大洋缺氧事件前后陆地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昌昊 葛禹 +1 位作者 金鑫 时志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712,共16页
托阿尔期早期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地质事件,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记录了此次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过程。主要基于盆地东缘野外地质调查、扫描电镜及薄片分析,本次研究描述了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岩性... 托阿尔期早期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地质事件,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记录了此次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过程。主要基于盆地东缘野外地质调查、扫描电镜及薄片分析,本次研究描述了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岩性、颜色和沉积序列,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富县期岩相古地理变化规律及沉积模式,认为富县期经历了由干旱到湿润的古气候变化:富县组下部含植物化石较为丰富的白色砂砾岩及黑色、灰色泥页岩沉积于湿润气候时期,对应着盆地下切河谷发育期和填平补齐期;而上覆的罕见植物化石的杂色、红色泥页岩为(富县期晚期)相对平坦地形条件下的沉积,对应着早、中侏罗世湿润气候背景下的一次干旱气候脉动,为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环境的气候响应,可由此进行富县组区域等时性对比。研究认为“粗富县”为下切谷内河流充填沉积,“细富县”形成于湖泊环境或河漫环境,“黑富县”和“白富县”是湿润气候条件下沉积产物,而“红富县”和“杂富县”为T-OAE期后干旱条件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古气候 富县组 阿尔海洋缺氧事件 岩相古地理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粪化石特征对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湖泊生态系统的启示:以川东大安寨段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小梅 金鑫 +2 位作者 吴强旺 葛禹 时志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0-609,共10页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多幕式生物—环境事件,其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亦有显示。对采集自川东北地区大安寨段的鱼粪化石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内含物分析...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多幕式生物—环境事件,其在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亦有显示。对采集自川东北地区大安寨段的鱼粪化石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内含物分析,发现鱼粪化石中含有大量的磷质成分,多为未经消化的鱼骨化石,另有大量介壳类化石与有机质混杂在一起。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认为:(1)粪化石呈螺旋状,生产该粪化石的鱼类为大型肉食性鱼类,其喜食小型鱼类和软体动物等,推测可能是肺鱼类(角齿鱼);(2)鱼粪化石形成于开放型淡水湖泊中的半深湖—深湖区,其中湖泊表层含氧量丰富,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构成了研究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型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较为复杂,而湖底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还原环境。该研究成果可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湖泊中的沉积响应及生态影响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鱼粪化石 阿尔海洋缺氧事件 黑色页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盆地阿普第期的缺氧事件
4
作者 孟祥营(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90年第6期13-14,共2页
白垩纪富有机碳地层的时代分布不均,它集中出现于几个地层间隔内。在这些间隔内发生的富有机碳地层(黑色页岩)的广泛而同时期的沉积现象称为大洋缺氧事件(OAE)。这种缺氧事件产生于与海进型海平面波动的海洋底层水弱氧化作用有关的最低... 白垩纪富有机碳地层的时代分布不均,它集中出现于几个地层间隔内。在这些间隔内发生的富有机碳地层(黑色页岩)的广泛而同时期的沉积现象称为大洋缺氧事件(OAE)。这种缺氧事件产生于与海进型海平面波动的海洋底层水弱氧化作用有关的最低含氧层内。尽管这些缺氧阶段以浅海-深海环境广泛范围内的黑色页岩为特征,但一个缺氧事件并不意味着世界大洋全球性缺氧。森诺曼-土仑期的短期大洋缺氧事件和巴列姆-阿尔比期的长期大洋缺氧事件就是两个实例。有人推断,氧的亏损与有机碳的沉积在时空上是孤立的。它是如盐度分层等其它古海洋学模式所预测的表层生物生产力或陆源有机碳的通量增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普第 大洋缺氧事件 富有机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孢粉植物群对Jenkyns事件的响应
5
作者 韦一 南青民 +3 位作者 杨兵 张新智 孙思远 苏桂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17-3030,共14页
为研究Jenkyns事件对内陆盆地古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组孢粉鉴定、分析,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由下至上:①Cyathidites-Deltoidospora-Chasmatosporites组合,地质年代为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期;②Classopollis-Quadraeculina-... 为研究Jenkyns事件对内陆盆地古气候的影响,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组孢粉鉴定、分析,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由下至上:①Cyathidites-Deltoidospora-Chasmatosporites组合,地质年代为早侏罗世普林斯巴期;②Classopollis-Quadraeculina-Chasmatosporites组合,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中期,与Jenkyns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③Cyathidites-Cycadopites-Psophosphaera组合,地质时代为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晚期。孢粉群落反映的古气候信息显示:早侏罗世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由亚热带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型气候→亚热带湿润性气候的转变。与前人在特提斯洋和泛大洋区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同的是,Jenkyns事件在鄂尔多斯盆地(亚欧大陆腹地)表现为趋干趋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 富县组 孢粉 Jenkyns事件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植物群:兼论中国早侏罗世晚期气候
6
作者 邓胜徽 商平 +4 位作者 卢远征 赵怡 李鑫 樊茹 董淑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7-634,共18页
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富、蚌壳蕨科 Coniopteris 和Eboracia 出现以及南方型分子较多等为... 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富、蚌壳蕨科 Coniopteris 和Eboracia 出现以及南方型分子较多等为特征。该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反映研究区红旗组主体的沉积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上部沉积可能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气候敏感植物,特别是南方型分子的出现,指示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气候较热或短期有一定程度的偏干旱;其气温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更高,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过1次升温气候事件。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早侏罗世晚期可划分出黑龙江东部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南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和西藏—滇西热带干旱气候区共5个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与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的界线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偏北4°~8°(纬度),亦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了升温事件。此升温事件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图阿尔期升温事件相当,其很可能是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_OAE)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 侏罗纪 古气候事件 阿尔大洋缺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卧龙剖面下侏罗统海相地层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7
作者 解思伊 李永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5-554,共10页
侏罗纪早托阿尔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古海洋和古气候事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域的记录,而对其在东特提斯域的响应研究很少。此次研究了位于东特提斯域的西藏定日卧龙剖面下侏罗统普普嘎组—聂聂... 侏罗纪早托阿尔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E)是中生代一次重要的全球性古海洋和古气候事件。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特提斯域的记录,而对其在东特提斯域的响应研究很少。此次研究了位于东特提斯域的西藏定日卧龙剖面下侏罗统普普嘎组—聂聂雄拉组海相地层,初步厘定了卧龙剖面TOAE层位,并对包含TOAE层位的20 m厚的地层开展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显示出四个演化阶段,Ⅰ、Ⅱ、Ⅲ和Ⅳ。其中阶段Ⅰ和阶段Ⅳ分别记录了TOAE事件之前和之后的沉积过程。阶段Ⅱ记录了TOAE的早、中期,表现为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减少及之后的铁硫化物含量的增加,很可能是对海侵引起的大洋低氧带(OMZ)扩张的响应。阶段Ⅲ记录了TOAE的晚期,表现为高矫顽力磁性矿物含量的显著增加,可能指示沉积区海洋环境由还原环境转变为氧化环境。总之,岩石磁学参数的变化可以为理解东特提斯域TOAE的演化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西藏 株罗纪 大洋缺氧事件 阿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