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文磊 张光亚 +3 位作者 李曰俊 温志新 张强 赵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53-664,共12页
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是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也是波斯湾周缘前陆盆地的楔顶带,自北东到南西垂直于构造线方向可分为高扎格罗斯冲断带和扎格罗斯简单褶皱带;自北西到南东沿构造线方向可分为洛雷斯坦区(Lorestan)、迪兹富... 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是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也是波斯湾周缘前陆盆地的楔顶带,自北东到南西垂直于构造线方向可分为高扎格罗斯冲断带和扎格罗斯简单褶皱带;自北西到南东沿构造线方向可分为洛雷斯坦区(Lorestan)、迪兹富勒湾区(Dezful Embayment)和法尔斯区(Fars)。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的形成始于晚白垩世阿拉伯板块的洋壳向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褶皱冲断构造从北东部缝合带向南西方向伸展,并在上新世基本定型。本文选取了横切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的3条地质剖面和两条局部地震剖面进行构造变形分析。剖面分析显示研究区垂向上由一条大滑脱面将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剖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褶皱冲断变形从北东到南西向由强变弱。研究区发育走滑、挤压和拉张3种构造变形,挤压构造变形占主导地位。挤压构造变形又包括滑脱褶皱、断展褶皱、断弯褶皱和双重构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 扎格罗斯冲断带 扎格罗斯简单褶皱带 构造变形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大鹏 白国平 +7 位作者 陆红梅 陶崇智 王一帆 张明辉 王文庸 卢小新 高琳 郭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1-372,共12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6套含油气系统,白垩系/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志留系Gakhum含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胡齐斯坦隆起;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坳陷富油、隆起富气"的特征,其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质区域盖层、有效烃源岩的展布和新近纪的构造运动。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44.6×108t、9.3×1012m3和10.4×108t,合计129.8×108t油当量,最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是二叠/三叠系Deh Ram群、Asmari组和西北侏罗系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含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白云岩发育模式——以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涛 苏玉山 +2 位作者 佘刚 艾合买提江 张德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3-401,共9页
针对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Kometan组异常白云岩分布特征,利用岩心岩石学特征描述、裂缝统计、地震、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及与其他实例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识别标志、发育时间与范围,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及对储层的... 针对扎格罗斯盆地白垩系A油田Kometan组异常白云岩分布特征,利用岩心岩石学特征描述、裂缝统计、地震、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及与其他实例对比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识别标志、发育时间与范围,探讨了其成因模式及对储层的改造。热液白云化作用主要改造Kometan组和Shiranish组底部,基质灰岩被热液改造为连晶、半自形、粗晶白云石,早期张性裂缝中充填鞍形白云石和硬石膏,天青石-鞍形白云石-硬石膏为主要热液矿物组合。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张性或扭张性断裂系统的上盘(地堑内),具有成层性,在断裂破碎带附近的灰岩地层也被热液改造,热液活动的主要时期是生长断层活动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具有复杂性,在主断层附近由于发生过度白云岩化作用,储层质量无明显改善,而热液改造适中的层段基质孔隙度可提高。同时由于白云岩化作用提高了裂缝发育密度,进而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基于对热液白云岩的这些认识,有利于研究区油藏储层建模与生产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热液白云岩 成因模式 碳酸盐岩 白垩系 扎格罗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新生界Asmari-Gachsaran成藏组合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震 李浩武 +2 位作者 段宏臻 徐祥恺 蒋思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0-199,共10页
Asmari-Gachsran成藏组合是扎格罗斯盆地重要的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新近纪至第四纪的扎格罗斯褶皱作用使白垩系Kazhdumi组烃源岩埋深加大,大面积进入生烃高峰;同时,... Asmari-Gachsran成藏组合是扎格罗斯盆地重要的成藏组合。通过对该成藏组合古地理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成藏过程和模式的分析认为,新近纪至第四纪的扎格罗斯褶皱作用使白垩系Kazhdumi组烃源岩埋深加大,大面积进入生烃高峰;同时,构造作用形成了贯穿新生界Asmari组灰岩、Pebdeh组泥岩和白垩系Sarvark组灰岩的开放性裂缝网络,构成油气自烃源岩向储层运移的垂向通道。在大部分地区,Asmari组成藏组合内的油气都是Kazhdumi组烃源岩直接一次充注,而不属于由Sarvark组圈闭中纵向调整而来的次生油气藏。由于裂缝的沟通,Asmari组合Sarvark组储层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在浮力的作用下,浅部的Asmari组储层要比深部的Sarvark组储层更早地充注油气,油气充满度也更高。优质烃源岩、沟通烃源岩与储层的大量开放性垂直裂缝、厚度大的蒸发岩盖层及烃源岩生烃期与构造和裂缝形成期的良好配合是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Kazhdumi组烃源岩 Gachsaran组蒸发岩 成藏模式 Asmari-Gachsaran成藏组合 扎格罗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扎格罗斯盆地: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及油气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小兵 温志新 +2 位作者 贺正军 王兆明 李曰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9-1278,共10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富含油气的前陆盆地,沿走向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储量规模差别巨大,各段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和主控因素的认识是海外超前选区选带的重要基础。本文综合分析沿盆地走向(NW-SE向)的土耳其迪亚巴克尔段、伊拉克基尔库克...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富含油气的前陆盆地,沿走向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储量规模差别巨大,各段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富集和主控因素的认识是海外超前选区选带的重要基础。本文综合分析沿盆地走向(NW-SE向)的土耳其迪亚巴克尔段、伊拉克基尔库克段以及伊朗洛雷斯坦段、胡齐斯坦段和法尔斯段等5段的构造特征、油气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沿走向各段油气2P可采储量差异明显,胡齐斯坦段和基尔库克段储量规模最大,且以新近系储层为主;扎格罗斯造山作用形成一系列背斜构造、不同时期形成的蒸发盐岩盖层影响盆地各段油气聚集差异;中新世以来,随着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持续碰撞,扎格罗斯盆地发生了大规模的挤压褶皱作用,下白垩统油气沿裂缝向上运移至渐新统-中新统优质储层中;基尔库克段和胡齐斯坦段新生界沉积物厚度较大,渐新统-中新统蒸发岩为优质的区域性盖层,对新生界油气的保存起重要作用;法尔斯段构造变形较为强烈,三叠系之上的上侏罗统、中新统蒸发岩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油气主要分布于下三叠统-上二叠统碳酸盐岩。通过本研究将对中东扎格罗斯盆地的新项目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 蒸发岩 背斜构造 油气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山前带油气成藏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强 程绪彬 +3 位作者 张玮璧 王维斌 杨德银 郑淑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4-206,共3页
以盆地内烃源岩的演化历史和构造发展史为基础,确定油气生成时间及圈闭构造形成时间,结合已钻探构造的含油气特征,分析总结出区内的油气成藏过程。认为伊朗三区南部逆冲群后缘带内的圈闭以聚集油为主,逆冲群中带的圈闭以聚集气为主,而... 以盆地内烃源岩的演化历史和构造发展史为基础,确定油气生成时间及圈闭构造形成时间,结合已钻探构造的含油气特征,分析总结出区内的油气成藏过程。认为伊朗三区南部逆冲群后缘带内的圈闭以聚集油为主,逆冲群中带的圈闭以聚集气为主,而逆冲群峰带内的圈闭对油气保存不利,因此勘探效果和前景也不理想。这为该区块今后找油气指明了有利区分布范围,同时也提出了前陆盆地油气的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 成藏模式 含油气系统 逆冲断裂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马拉耶尔-伊斯法罕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英超 宋玉财 +3 位作者 侯增谦 杨竹森 张洪瑞 马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73-1594,共22页
伊朗马拉耶尔-伊斯法罕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地处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内陆的萨南达杰-锡尔詹中生代岩浆变质带构造转换区,带内发育丰富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是伊朗境内重要的铅锌产出基地。综合分析表明,该带内的铅锌矿床形成于新... 伊朗马拉耶尔-伊斯法罕碳酸盐岩容矿铅锌成矿带,地处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内陆的萨南达杰-锡尔詹中生代岩浆变质带构造转换区,带内发育丰富的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是伊朗境内重要的铅锌产出基地。综合分析表明,该带内的铅锌矿床形成于新生代古近纪早期,发育在阿拉伯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碰撞造山阶段,其形成和区域上逆冲-走滑断层、走滑拉分盆地等压扭性构造密切相关。成矿带各矿区矿体多发育在区域逆冲断层上下盘,赋存于下白垩统碳酸盐岩内,受与逆断层相关的次级断层、岩性分界面等要素控制,总体以层控形式产出。矿种组合以Zn-Pb为主,少量矿区出现Cu。硫化物主体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出现少量黄铜矿和黝铜矿,非硫化物以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重晶石为主。矿化以脉体充填或热液矿物交代充填为主要形式,脉状、浸染状、块状为主要矿石构造,强硅化和白云石化为主要蚀变特征。热液矿物仅发育两相盐水包裹体,成矿流体温度介于90~257℃,盐度介于0%~24%NaCl eq.,总体反映了中低温高盐度盆地卤水来源和另一种具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的流体来源。不同矿区硫同位素组合差异较大,其中IranKuh矿区硫化物硫同位素为负值,介于-10‰^-3‰,重晶石硫同位素为正值,介于14‰~19‰,Emarat矿区硫化物硫同位素为正值,介于2‰~15‰,总体反映了生物还原或有机质热还原赋矿碳酸盐岩地层封存水中溶解的早白垩世海相硫酸盐为主要还原硫来源。方铅矿铅同位素组成在带内各矿区差别不大(206Pb/204Pb介于18.389~18.471,207Pb/204Pb介于15.628~15.659,208Pb/204Pb介于38.470~38.650),推测成矿金属物质来自区域整套的上地壳地层。该矿带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为一套与岩浆作用无关的后生铅锌矿床,以世界上的矿床类型划分可在大范畴上归入MVT铅锌矿床,但是,这些矿床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带内部,受控于区域压扭性构造,矿物组合中富石英的存在,这些特点并不能被已建立的MVT铅锌成矿模式所涵盖,彰显出了其独特的成矿特征,故暂视为一套类MVT铅锌矿床。这些矿床的成矿过程和其东邻的"三江"成矿带铅锌成矿发育相似,可初步归纳为:斜向碰撞、压扭性构造发育、盆地卤水下渗—流体汇聚,圈闭、有机质、细菌准备—硫酸盐被还原、还原硫形成,应力松弛—流体排泄,流体混合—金属沉淀,区域富岩浆岩地层准备、成矿流体温度快速下降—富硅矿物组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 类MVT铅锌矿床 马拉耶尔-伊斯法罕成矿带 扎格罗斯碰撞造山带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9
8
作者 仲米虹 吴晓丹 +2 位作者 仲米剑 苏展 蒋时馨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8-1539,共12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油气成藏特征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运动对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Y油田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唐颖 樊太亮 +2 位作者 张涛 王喆 郑元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4-951,共8页
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东北部的Y油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样品、成像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探讨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裂缝发育以及热液流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晚白垩纪至全新世的构造运动对Y油田白垩系碳... 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东北部的Y油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薄片样品、成像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探讨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裂缝发育以及热液流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晚白垩纪至全新世的构造运动对Y油田白垩系碳酸盐岩储层影响最重要。构造运动期间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剥蚀、风化等作用从而发育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以下的储层受溶蚀作用改造显著。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的褶皱作用和逆冲作用在储层内部生成大量裂缝,裂缝的密度和位置受褶皱、断层以及岩性的共同影响。裂缝主要发育在褶皱的轴部和翼的尾部以及断裂附近,白云岩的裂缝密度明显大于灰岩的。构造运动还控制了Y油田内热液流体活动,断层是热液流体进入Y油田的主要通道,热液白云化作用主要发生在靠近断裂或裂缝带的地堑内。探讨构造运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有利于预测定位研究区的优质储层,优化油田的生产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溶蚀作用 裂缝 热液白云岩 白垩系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扎格罗斯盆地白垩质灰岩储层特征及开发建议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德军 张文才 +2 位作者 杜秀娟 李艳军 苏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18,23,共5页
伊朗Y油田含油层系Sarvak组油气储集层主要为富含蛤类化石的白垩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和洞,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型储层。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及礁边缘相。储层层内相对均质,而层间非均质性严重。优质储层受沉积... 伊朗Y油田含油层系Sarvak组油气储集层主要为富含蛤类化石的白垩质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和洞,为中孔低渗—特低渗型储层。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斜坡及礁边缘相。储层层内相对均质,而层间非均质性严重。优质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双重因素控制,发生白垩化成岩作用较强的碳酸盐岩台地前缓坡相和台地浅滩相是白垩质灰岩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Sarvak组油藏类型为层状边水油藏,油水界面倾斜,开发中尽可能依托储层特征及油藏类型,增加开发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环境 白垩质灰岩 Sarvak组 扎格罗斯盆地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33
11
作者 贾小乐 何登发 童晓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3年第5期54-67,共14页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 大油气田 含油气系统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网格插值的重油油藏资源量计算方法——以扎格罗斯白垩系重油层资源评价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祚冬 王红军 +3 位作者 马锋 吴珍珍 杜商 汪永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68-1677,共10页
重油具有黏度大、大规模连续聚集、储层非均质性强、难于开采等特征,利用传统的体积法评价其资源潜力无法揭示重油资源在空间三维尺度上的富集差异性或预测"甜点区"的分布。空间网格插值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成藏组合为... 重油具有黏度大、大规模连续聚集、储层非均质性强、难于开采等特征,利用传统的体积法评价其资源潜力无法揭示重油资源在空间三维尺度上的富集差异性或预测"甜点区"的分布。空间网格插值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成藏组合为基本评价单元,划定各单元分布面积,统计和分析每个成藏组合储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孔隙度、采收率4个关键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反距离加权插值、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插值,实现关键参数网格图的空间叠加计算,最终计算出每个成藏组合的重油资源丰度图,定量表征重油资源的空间分布,厘定重油"甜点区"。将该方法应用于中东扎格罗斯褶皱带重油资源潜力评价,揭示三叠系-侏罗系Butmah成藏组合、侏罗系成藏组合、白垩系成藏组合以及第三系成藏组合总可采资源潜力为140亿t。其中,未来有利勘探目标为白垩系成藏组合,可采资源量为85亿t。初步预测"甜点区"位于盆地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油 资源评价方法 成藏组合 空间网格插值 扎格罗斯褶皱带 非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60-1572,共13页
扎格罗斯造山带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其内赋存有世界级规模的金属矿产资源。本文综述了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格架、物质组成、矿床分布及特征,讨论了该区构造演化与成矿。扎格罗斯造山带由南至北由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ZFTB)、萨南达... 扎格罗斯造山带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其内赋存有世界级规模的金属矿产资源。本文综述了扎格罗斯造山带构造格架、物质组成、矿床分布及特征,讨论了该区构造演化与成矿。扎格罗斯造山带由南至北由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ZFTB)、萨南达杰-锡尔詹岩浆变质带(SSZ)、乌尔米耶-达克塔尔火山岩浆带(UDMA)和伊朗中部地块四个构造单元组成。新元古代—早寒武世时,萨南达杰-锡尔詹带和伊朗中部地块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受始特提斯洋盆俯冲影响,边缘发育大陆岩浆弧。晚石炭世—二叠纪萨南达杰-锡尔詹带和伊朗中部地块与冈瓦纳大陆裂解,新特提斯洋盆形成。三叠纪伊朗中部地块与北侧的欧亚大陆汇聚,古特提斯洋盆闭合。侏罗纪—白垩纪新特提斯洋盆向北侧的萨南达杰-锡尔詹带俯冲,形成弧岩浆岩及弧后盆地,其中弧前蛇绿岩中发育铬铁矿床,弧后盆地双峰式火山岩中产有块状硫化物矿床,碳酸盐岩内发育梅迪阿巴德密西西比河谷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白垩纪末—新生代初洋壳向萨南达杰-锡尔詹带仰冲,含铬铁矿的蛇绿岩就位。始新世末—渐新世新特提斯洋闭合,南侧的阿拉伯板块与北侧的萨南达杰-锡尔詹带和中伊朗地块所在的欧亚大陆碰撞,在阿拉伯板块前缘形成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在欧亚大陆南缘形成乌尔米耶-达克塔尔火山岩浆带。伴随碰撞,在萨南达杰-锡尔詹带的碳酸盐岩中形成类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中中新世以来扎格罗斯地区进入后碰撞阶段,在乌尔米耶-达克塔尔带内发育了包括萨尔切实梅和松贡超大型矿床在内的众多斑岩型铜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格架 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 扎格罗斯 伊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过程: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对比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6-448,共13页
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对理解板块构造登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几乎每个造山带都存在初始碰撞时限的争议,碰撞造山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碰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不清楚等。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扎格罗斯和喜... 大陆碰撞造山过程对理解板块构造登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但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几乎每个造山带都存在初始碰撞时限的争议,碰撞造山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碰撞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不清楚等。通过综合对比研究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现碰撞造成的强烈挤压变形明显滞后于大陆初始碰撞时间。同时,碰撞过程还会出现滞后型弧岩浆作用。将这些碰撞初期出现的滞后型构造岩浆事件单独划分成一个碰撞造山阶段,称之为软碰撞阶段。由此,碰撞造山过程由软碰撞、硬碰撞和后碰撞3个阶段组成。其中,软碰撞阶段主要发育与低速率应变有关的变形构造和与俯冲大洋板片有关的岩浆事件;硬碰撞阶段主要为高速率应变的变形构造和大陆岩石圈俯冲诱发的岩浆事件;后碰撞阶段则会出现大量伸展构造来调节挤压应变,同时发育与大陆岩石圈拆沉、断离和撕裂有关的岩浆作用。软碰撞和硬碰撞阶段的挤压作用会造成铅锌矿床就位在褶皱逆冲带内,硬碰撞和后碰撞阶段发育的大型走滑断层控制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后碰撞阶段出现的伸展构造赋存有金锑多金属热液矿床。碰撞造山带内保存有早期俯冲和后期碰撞阶段的新生地壳,为碰撞造山带金属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造山阶段 成矿作用 成矿构造 新生地壳 扎格罗斯 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发现油田储量增长潜力评价——以扎格罗斯盆地为例
15
作者 凡玉梅 张继龙 +2 位作者 高宪 李广超 宋丽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4-398,共5页
已发现油气田储量增长评价是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对象所处区域的地质和开发条件不同,储量增长预测模型也各不相同。采用修正Arrington方法,分析了扎格罗斯盆地已发现油田可采储量随着油田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可... 已发现油气田储量增长评价是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的主要研究内容,评价对象所处区域的地质和开发条件不同,储量增长预测模型也各不相同。采用修正Arrington方法,分析了扎格罗斯盆地已发现油田可采储量随着油田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可采储量累积增长系数和油田年龄的数学模型,预测了盆地已发现油田储量增长的潜力。同时分别研究了不同储量规模、不同发现年代油田对储量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扎格罗斯盆地储量增长模型符合幂函数形式,已发现油田在未来30年可采储量将增长20.7%。随着盆地勘探开发的进程,储量增长速度呈不稳定的阶梯状,其中可采储量规模大于150 MMb的油田储量正增长的潜力较大;在相同时间段内,已发现油田的储量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新油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Arrington方法 储量增长 资源评价 扎格罗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晚中新世快速剥露证据——来自磷灰石(U-Th)/He的约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佳纬 孙继敏 +5 位作者 吕丽星 张志亮 田晟辰 曹萌萌 李有生 苏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674-3688,共15页
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之一,前人对其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尚存争议。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造山带热史信息,为研究造山带的隆升和剥露历史提供了重要途径。本研究选取位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前缘中部的Kuh-E Bedush向斜... 伊朗扎格罗斯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造山带之一,前人对其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尚存争议。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造山带热史信息,为研究造山带的隆升和剥露历史提供了重要途径。本研究选取位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前缘中部的Kuh-E Bedush向斜和Kuh-E Murdeh向斜翼部出露的第三纪陆相红层(Agha Jari组)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1个粗砂岩样品进行磷灰石(U-Th)/He测试分析。11个样品共得到38个单颗粒年龄,年龄区间为0.8~79.9Ma。大部分样品的单颗粒年龄比较分散,表明这些样品没有发生完全热重置。相反,位于Murdeh向斜剖面最底部的样品,(U-Th)/He年龄小于其对应的地层年龄,并且集中分布在8.3~6.8Ma,表明该样品发生了完全重置并记录了最后一次剥露事件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于晚中新世~7.5 Ma经历了一期快速剥露事件。此外,我们发现未重置的(U-Th)/He年龄大致分布在四个时间段:晚白垩纪—早古新世、早—中始新世、渐新世、早—中中新世。根据所得热年龄并结合前人研究设定了三种不同的热史,正演模拟结果与实际样品拟合较好,由此推断出前陆中部Agha Jari陆相红层沉积物可能来自于:(1)晚白垩世以来以蛇绿岩套为主的仰冲体持续剥露;(2)萨南达季-锡尔詹变质带(SSZ)渐新世和中新世逐渐加速的剥露;(3)渐新世末堆积在仰冲体之上的同造山期砾岩,在中新世的大规模逆冲作用下重新剥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 前陆盆地 晚中新世 快速剥露 磷灰石(U-Th)/He 热史正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剑 赵汝敏 +2 位作者 谢楠 李林涛 张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是由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而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自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推进可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扎格罗斯型周缘前陆盆地具有与常规前陆盆地模式不同的构...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是由于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而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自造山带向西南方向推进可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4个构造单元。扎格罗斯型周缘前陆盆地具有与常规前陆盆地模式不同的构造样式,该区域前隆带和隆外凹陷不发育,褶皱变形区则分为叠瓦冲断带、强烈褶皱带和宽缓褶皱带3个部分。叠瓦冲断带和强烈褶皱带构造变形破坏强烈,不利于圈闭油气后期聚集和保存,因此较少发现油气;而宽缓褶皱带和前渊凹陷带褶皱变形较为舒缓,该区域油气富集。可见,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中不同的构造样式对应各异的圈闭类型。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形成受控于陆陆碰撞引起的挤压应力,其不同单元间构造形态各异,褶皱形态等受走滑断层和滑脱地层的影响。通过对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对比了传统前陆盆地和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异同,较系统地总结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圈闭类型和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缘前陆盆地 逆冲褶皱带 构造样式 圈闭类型 油气成藏 扎格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斯湾扎格罗斯盆地北段二叠系-新生界H_(2)S成因及分布规律
18
作者 周瑞 扈永杰 +5 位作者 张洪 胡俊峰 卢福长 刘子煊 郑逸娴 张红霖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116,共8页
波斯湾扎格罗斯盆地碳酸盐岩含有丰富油气资源,但H_(2)S成因规律复杂。通过岩石学、流体包裹体测温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厘清了该盆地北段的H_(2)S成因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新生界和白垩系,石膏、硬石膏和重晶石发育,H_(2)S含... 波斯湾扎格罗斯盆地碳酸盐岩含有丰富油气资源,但H_(2)S成因规律复杂。通过岩石学、流体包裹体测温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分析,厘清了该盆地北段的H_(2)S成因和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新生界和白垩系,石膏、硬石膏和重晶石发育,H_(2)S含量较低(<5%),H_(2)S与硬石膏间的硫同位素分馏较大。这指示较高程度的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此外,白垩系部分储层发生干酪根热裂解作用,导致其H_(2)S含量一定程度增高。侏罗系—二叠系埋藏深,硫酸盐矿物发育,且方解石胶结物内可见烃类包裹体。H_(2)S含量高(最大约40%),且与硫酸盐矿物的硫同位素分馏较小。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受烃类等有机质的并入影响,存在明显的负漂(-10‰)。这指示其以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为主(TSR)。多种成因类型也导致H_(2)S含量在不同区块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深层碳酸盐岩 H_(2)S成因 BSR T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扎格罗斯地区Mansuri油田储集层物性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ALI Dashti EBRAHIM Sefidari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59-563,共5页
以伊朗Mansuri油田50口井的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优选人工智能算法,对Mansuri油田白垩系Ilam组4个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进行模拟。首先利用5口有岩心物性分析资料的井,遴选出常规测井的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作为输入参数,采用反... 以伊朗Mansuri油田50口井的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优选人工智能算法,对Mansuri油田白垩系Ilam组4个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进行模拟。首先利用5口有岩心物性分析资料的井,遴选出常规测井的声波时差、密度和中子孔隙度作为输入参数,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方法进行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与岩心实测结果的相关性,选择采用BP神经网络法进行物性计算。然后,利用克里金地质统计算法,对Mansuri油田Ilam组4个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层2.1和层2.2为高孔隙度层,层1、层2.1和和层2.2高渗透层,层3为非储集层;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总体呈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物性模拟 BP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回归 Mansuri油田 扎格罗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南部Lurestan-Khuzestan地区中新统沉积物源特征
20
作者 孙高远 崔希超 +3 位作者 陈嘉诺 蒋璟鑫 胡修棉 王亚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3-1669,共17页
【目的】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扎格罗斯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形成。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持续充填致使海水最终从这一地区退出,实现了由海到陆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消亡提供约束。【方法】对伊朗扎格罗斯Lurestan地区和K... 【目的】阿拉伯和欧亚大陆碰撞导致了扎格罗斯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形成。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的持续充填致使海水最终从这一地区退出,实现了由海到陆的转变过程,从而为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消亡提供约束。【方法】对伊朗扎格罗斯Lurestan地区和Khuzestan地区的中新统Agha Jari组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沉积学、砂岩岩石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揭示碎屑物质充填和海退过程。【结果】Lurestan地区Agha Jari组由中到厚层砂—泥岩互层组成,沉积环境分析其形成于河流环境。碎屑组分显示大量变质岩岩屑,结合170 Ma锆石年龄峰,指示盆地北侧Sanandaj-Sirjan岩浆变质带为其可能物源;Khuzestan地区Agha Jari组主要为底部钙质砂岩,向上逐渐变为厚层砂岩、泥岩组合,沉积于三角洲环境。砂岩碎屑组分以沉积岩屑为主,中生代锆石年龄与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一致,表明碎屑物源主要为再旋回的扎格罗斯褶皱冲断带中的沉积岩。基于下伏Gachsaran-Mishan组浅海蒸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Agha Jari组记录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由海向陆的转变过程。生物地层学资料约束残留海消亡的时间为不早于中新世早期,并且存在从西北向东南海退的趋势。【结论】阿拉伯—欧亚大陆初始碰撞作用导致扎格罗斯山脉隆起,随着持续隆升的扎格罗斯山脉向前陆盆地提供碎屑物质是导致扎格罗斯残留海关闭的直接原因,并且扎格罗斯残留海从西北向东南退出的古地理格局至少在中新世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洋 扎格罗斯 Agha Jari组 沉积环境 海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