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汉末晋初的才性之辩与嵇康之死
1
作者
张廷银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确确陷入了这场论辩之中,所以他的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
之辩
嵇康
司马氏
“唯才是举”
才性问题
人生悲剧
世说新语
才性
四本
三国志
政治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魏晋“四本才性”之辩述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田文棠
刘学智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20-25,共6页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魏晋“才性之辩”的内容特征,哲学倾向及理论意义,认为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觉为主题的魏晋精神的转机;才性“合、同”论与“异、离”论分别反映了“士”阶层中不同政治地...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魏晋“才性之辩”的内容特征,哲学倾向及理论意义,认为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觉为主题的魏晋精神的转机;才性“合、同”论与“异、离”论分别反映了“士”阶层中不同政治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其思维的共同取向,是把汉末“清议”中“臧否人物”的具体评论推向对鉴识人物的抽象标准、原则的本体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才性问题
理性自觉
理论意义
哲学
才性
四本
本体
基本观点
侯外庐
冯友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传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语焉未详;同时把“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
之辩
魏晋南北朝
人才教育
教育学习
人才价值观
“唯才是举”
《人物志》
颜之推
培养目标
才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末晋初的才性之辩与嵇康之死
1
作者
张廷银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2-76,共5页
文摘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确确陷入了这场论辩之中,所以他的死...
关键词
才性
之辩
嵇康
司马氏
“唯才是举”
才性问题
人生悲剧
世说新语
才性
四本
三国志
政治斗争
分类号
K235.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魏晋“四本才性”之辩述略
被引量:
1
2
作者
田文棠
刘学智
机构
西安统计学院
陕西师大政教系
出处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20-25,共6页
文摘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魏晋“才性之辩”的内容特征,哲学倾向及理论意义,认为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觉为主题的魏晋精神的转机;才性“合、同”论与“异、离”论分别反映了“士”阶层中不同政治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其思维的共同取向,是把汉末“清议”中“臧否人物”的具体评论推向对鉴识人物的抽象标准、原则的本体探讨。
关键词
魏晋
才性问题
理性自觉
理论意义
哲学
才性
四本
本体
基本观点
侯外庐
冯友兰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被引量:
2
3
作者
张传燧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文摘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语焉未详;同时把“才性...
关键词
才性
之辩
魏晋南北朝
人才教育
教育学习
人才价值观
“唯才是举”
《人物志》
颜之推
培养目标
才性问题
分类号
G529.35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汉末晋初的才性之辩与嵇康之死
张廷银
《求是学刊》
CSSCI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魏晋“四本才性”之辩述略
田文棠
刘学智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张传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