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以才见才:《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基于杨、霍两个译本的讨论
1
作者
袁湘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1,F0003,共7页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却起着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与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作用。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大体遵循“以才见才”的思路,通过模仿格律、标记诗体、改造语境、改动内容等策略,分别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诗体来与原文对应。相较而言,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与人物性格、命运之间的关联,而大卫·霍克思的译本则较充分地体现了其因难见巧的诗学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
才人之诗
”
杨宪益译本
霍克思译本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被引量:
1
2
作者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
诗
唐音
宋调
诗
人之
诗
才人之诗
学人之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
被引量:
6
3
作者
蒋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66,共14页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诗学的焦点话题。由唐宋诗之争入手,分析其诗学话语背后的诗歌史和诗学史背景,以及传统的才学之争在学人之诗、才人之诗和诗人之诗三个理论层面上展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才学
乾隆
诗
学
学人之
诗
才人之诗
诗
人之
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才见才:《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基于杨、霍两个译本的讨论
1
作者
袁湘生
机构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1,F0003,共7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英语改译的诗学价值及实践机制研究”(编号:24YJC740083)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译诗为诗:古诗汉英改译研究”(编号:HBSKJJ20233340)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专项课题“近代中国翻译教材史研究(1860-1949)”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却起着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与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作用。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大体遵循“以才见才”的思路,通过模仿格律、标记诗体、改造语境、改动内容等策略,分别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诗体来与原文对应。相较而言,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与人物性格、命运之间的关联,而大卫·霍克思的译本则较充分地体现了其因难见巧的诗学趣味。
关键词
红楼梦
“
才人之诗
”
杨宪益译本
霍克思译本
翻译策略
Keyword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itty poems”
David Hawkes
Yang Xianyi&Gladys Yang
translation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被引量:
1
2
作者
丁沂璐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基金
2020兰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宋夏兰州经营与文学书写研究”(20-017C)
西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资助“御边视阈下的北宋边塞诗研究”(xbmuyjrc2021021)。
文摘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关键词
北宋边塞
诗
唐音
宋调
诗
人之
诗
才人之诗
学人之
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
被引量:
6
3
作者
蒋寅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66,共14页
文摘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诗学的焦点话题。由唐宋诗之争入手,分析其诗学话语背后的诗歌史和诗学史背景,以及传统的才学之争在学人之诗、才人之诗和诗人之诗三个理论层面上展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
唐宋
才学
乾隆
诗
学
学人之
诗
才人之诗
诗
人之
诗
分类号
I109.4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以才见才:《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基于杨、霍两个译本的讨论
袁湘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
蒋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