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才见才:《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基于杨、霍两个译本的讨论
1
作者 袁湘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1,F0003,共7页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对杨宪益和戴乃迭与大卫·霍克思两个译本的比较,探讨了《红楼梦》中两组“才人之诗”的翻译。“才人之诗”是《红楼梦》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作品。这类作品虽然带有游戏笔墨的性质,诗学品格不高,但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却起着表现人物的聪明才智与揭示其性格和命运的作用。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大体遵循“以才见才”的思路,通过模仿格律、标记诗体、改造语境、改动内容等策略,分别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诗体来与原文对应。相较而言,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本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文与人物性格、命运之间的关联,而大卫·霍克思的译本则较充分地体现了其因难见巧的诗学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才人之诗 杨宪益译本 霍克思译本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人之诗”到“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北宋边塞诗的唐音延续与宋调新声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2,共7页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 南宋降至明清,诗论家先后以诗人之诗、文人之诗、才人之诗、学人之诗为标尺,在意境韵致、诗文融通、议论才情、学识思想等方面探讨唐宋诗歌的审美差异。就边塞诗而言,唐代边塞诗常常借助奇绝壮丽的风光、生动鲜活的形象、意象密集的画面,营造深邃感人的意境,传递慷慨悲壮的情怀,呈现出"诗人之诗"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北宋边塞诗在乐府边塞诗与宋初边塞诗中流露唐音遗韵;另一方面,在复合人才的多重身份、多事尚论的时代土壤、以文为诗的观念技法等因素的推助之下,北宋边塞诗由主情尚虚转向主理务实,由情景交融走向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论交融,逐渐确立了"学人之诗"与"才人之诗"的宋调新声。这一转变,在庆历前后初具气象,在元祐前后渐臻辉煌,承载着北宋诗家对边防经略的深刻思考,对诗歌创变的积极探索,最终实现了北宋边塞诗由唐音向宋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 唐音 宋调 人之 才人之诗 学人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才学之争的消弭——乾隆间性灵诗学引发的焦点话题 被引量:6
3
作者 蒋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66,共14页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 袁枚性灵诗学整体上颠覆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后,在诗学理论中产生强烈震动,促使学人对传统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重新加以思考。其中与唐宋诗之争、传统和个人才能相关的论争是当时诗坛最关注的问题,许多重要诗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形成乾隆诗学的焦点话题。由唐宋诗之争入手,分析其诗学话语背后的诗歌史和诗学史背景,以及传统的才学之争在学人之诗、才人之诗和诗人之诗三个理论层面上展开的过程,可以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才学 乾隆 学人之 才人之诗 人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