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摘除黑核白内障的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康丹 黄文勇 +2 位作者 刘斌 王德才 杨翔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8-751,共4页
【目的】评估对黑核白内障患者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的安全性和视力预后。【方法】对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实行手法小切口白术内障摘除术,并对晶状体核的大小进行测量。术后进行随访。【结果】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31只眼行MSIC... 【目的】评估对黑核白内障患者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的安全性和视力预后。【方法】对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实行手法小切口白术内障摘除术,并对晶状体核的大小进行测量。术后进行随访。【结果】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31只眼行MSICS术。术后长期随访17人。31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2(S=9.5)岁(范围49~85岁),其中女性占63.8%,术后长期随诊患者复查时间中位数为11个月(4~21个月)。术后第1天,UCVA≥0.30者70.96%。17名患者术后复查有16例(94.12%)BCVA≥0.3。有5例被发现于切口处轻度角膜水肿,前房反应轻微。没发现术后渗漏、浅前房及前房出血病例。以钢尺测量娩出后的晶状体核,其直径中位数为8.7mm(范围8.1~9.5mm)。以患者对侧未手术眼做对照,黑核组角膜散光为1.27m-1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为0.78m-1(P﹤0.05)。【结论】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用于治疗黑核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核白内障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晓玲 刘彦才 +1 位作者 缪爱红 梁仲琪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白内障患者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超声乳化手术 内皮细胞计数 年龄相关性 手术方式 术前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2.5mm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减少手术性散光的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建辉 李青 吴文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anual sutureless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共36例,观察组: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且行劈核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手术均由熟练掌握小切口手术的医师完成。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分别为(1.29±0.51)D与(1.05±0·45)D小于对照组的(1.69±0.61)D和(1.42±0.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P=0.009);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手术性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9,P=0.134)。术后1周、2周,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59±0.14、0.63±0·16,优于对照组0.52±0.11和0.56±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88,P=0.021);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187)。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结论硬核患者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减少了术后早期手术性散光,同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实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术式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 手术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兔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钱涛 李一壮 +1 位作者 朱永斌 龙勍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 比较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探讨手术切口损伤角膜内皮的机制 ,为术中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将 60只兔眼随机分为三组 :A组 (小切口组 )、B组 (中切口组 )、C组 (大切口组 ) ,每组 2 0只... 目的 比较不同白内障手术切口对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探讨手术切口损伤角膜内皮的机制 ,为术中减少角膜内皮损伤创造有利条件。方法 将 60只兔眼随机分为三组 :A组 (小切口组 )、B组 (中切口组 )、C组 (大切口组 ) ,每组 2 0只眼。分别于术前 ,术后 3、14、3 0d观察兔角膜上方和中央区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 ,计算内皮细胞丢失率 ,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各组内皮细胞丢失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手术切口的缩小 ,上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呈下降趋势 ,角膜中央区的内皮细胞丢失率随上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的下降而下降。A组与B组术后各期内皮细胞丢失率无差异 ,而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内皮细胞丢失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越小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越好 ,自闭性小切口应是临床白内障手术的理想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手术切口 角膜内皮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及现状 被引量:57
5
作者 刘奕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1-735,共5页
本文比较同轴微切口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特点;通过对前房稳定性、角膜切口状态、角膜散光改变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评价,阐述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产生的影响。由于手术操控性好、视力恢复迅速及手术源性散光减... 本文比较同轴微切口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特点;通过对前房稳定性、角膜切口状态、角膜散光改变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方面的评价,阐述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产生的影响。由于手术操控性好、视力恢复迅速及手术源性散光减少等优势,微切口白内障手术是白内障屈光手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随着超声乳化设备的发展和人工晶状体的研发,微切口白内障手术将日益发展、完善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摘出51眼手术体会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宏科 张洪勋 +2 位作者 刘毅 阎运涛 薛金焕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2-352,共1页
关键词 硬核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小切口 眼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核钳在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炜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05-1506,共2页
自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因其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轻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白内障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手术费用较贵。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使其在农村地区普及受到了限制。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40万,而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因此,探寻一... 自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因其切口小,恢复快.术后散光轻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白内障治疗方法,但由于其手术费用较贵。技术要求高等原因,使其在农村地区普及受到了限制。我国每年新增白内障盲人约40万,而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因此,探寻一种手术费用低、设备简单、成功率高的白内障手术对于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盲人 小切口 手术 应用 碎核 超声乳化手术 手术费用 农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吴信金 蔡军 +1 位作者 徐红娟 郜建玲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809-810,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 5 3例 (5 4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设对照组 2 7例 (2 7只眼 ) ,采用常规现代囊外技术 ,改进组 2 6例 (2 7只眼 ) ,... 目的 :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 5 3例 (5 4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设对照组 2 7例 (2 7只眼 ) ,采用常规现代囊外技术 ,改进组 2 6例 (2 7只眼 ) ,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结果 :改进组和对照组术后 1 d最佳矫正视力≥ 0 .5者分别为 2 0只眼 (74 .1 % )和 1 0只眼 (37.0 %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 .0 1 )。改进组比对照组术眼术后炎性反应轻 ,瞳孔圆 ,角膜散光轻。 结论 :应用小切口手法碎核技术进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操作安全、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小切口 手法碎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系统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陈拥军 苏龙 +1 位作者 田芳 张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2,266,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 目的对比研究2.2mm和3.0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下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方法 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分别在2.2mm和3.0mm手术切口下利用扭动超声模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记录累积释放能量、灌注液使用量;术后随访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角膜厚度以及角膜曲率。结果所有手术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累积能量释放在2.2mm组分别为:Ⅱ级核3.73±0.53、Ⅲ级核7.47±2.03、Ⅳ级核17.77±2.40,在3.0mm组对应分别为4.13±0.42、8.72±1.52、21.21±3.35,2组中同级别核硬度组之间比较,累积能量释放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灌注液使用量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率,术后1周和1个月时在2.2mm组分别为0.08±0.07、0.10±0.07,在3.0mm组分别为0.11±0.06、0.13±0.06,2.2mm组均小于3.0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央角膜厚度增加量在术后第1天,2.2mm组为(61±42)μm,3.0mm组为(76±56)μm,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术后1周和1个月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源性散光在术后1个月,2.2mm组为(0.27±0.10)D、3.0mm组为(0.55±0.33)D,2.2mm组小于3.0mm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LogMAR)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应用扭动超声模式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2mm手术切口较3.0mm手术切口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 扭动超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勒泰地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阿汗·库尔曼汗 博力东·思德克 +1 位作者 帕孜亚·哈山 穆塔里甫·吾布利哈斯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1-201,共1页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日渐成为白内障的常规手术方式。本研究总结由阿勒泰地区残疾人联合会和阿勒泰地区医院联合举办的“视觉第一中国行动”活动中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情况。
关键词 白内障摘出 阿勒泰地区 小切口 手术效果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IOL植入术 人工晶状体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保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 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 mm微切口组及3.2 mm传统切口组,...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 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 mm微切口组及3.2 mm传统切口组,分别行2.2 mm或3.2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观察前房深度变化、角膜切口灼伤情况,术后1 d、1周及1个月时观察随访,对比观察2组患者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患者术中前房深度良好,均无明显浪涌现象,术毕时切口水密良好,均无切口组织热灼伤情况。术后1 d、1周裸眼视力微切口组≥0.5者分别为32眼(76.19%)、37眼(87.01%),优于传统切口组≥0.5者分别为22眼(52.38%)、31眼(7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1),术后1个月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 d、1周及1个月,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6±0.29)D、(0.54±0.25)D、(0.48±0.22)D,传统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55±0.63)D、(1.01±0.51)D、(0.81±0.3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个月时,微切口组及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3.52±8.42)%、(14.01±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3.2mm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对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 手术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创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洪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介绍首创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的操作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60例(298眼)在连续环形撕囊下应用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脱核,施行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其术后视力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 目的介绍首创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的操作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60例(298眼)在连续环形撕囊下应用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脱核,施行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对其术后视力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d最佳视力≥0.05者296眼,复明率99.33%;视力≥0.3者277眼,脱残率占92.95%。术后30d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96眼,复明率99.33%,≥0.3者282眼,脱残率占94.63%。术后90d最佳矫正视力≥0.05者295眼,复明率98.99%,≥0.3者280眼,脱残率占93.96%。术中和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角膜内皮线性混浊伴角膜雾状混浊和前房水混浊21眼,虹膜炎2眼,后囊膜混浊1眼,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好转和治愈,未见大泡性角膜炎、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黏弹剂辅助脱核方法在手法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中是一种简单、实用、快捷、经济、术后效果好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弹剂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 脱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手术切口及缝合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永安 郭永红 +1 位作者 赵瑞博 付钢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1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白内障 手术切口 改良 缝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劈核技术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慧娟 杜进发 +2 位作者 沈鸿波 刘松玲 曹亚菲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4,共1页
关键词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劈核技术 巩膜隧道 手术 小切口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 硬核白内障 角膜内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手术切口的新设计
15
作者 李家璋 李红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55-56,共2页
白内障手术切口很多,大致可分为五类:(1)角膜切口,(2)巩角膜切口,(3)角巩膜切口,(4)巩膜切口,(5)“四面法”切口。正确的切口对于手术顺利的完成,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眼科界对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切口有很多... 白内障手术切口很多,大致可分为五类:(1)角膜切口,(2)巩角膜切口,(3)角巩膜切口,(4)巩膜切口,(5)“四面法”切口。正确的切口对于手术顺利的完成,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眼科界对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切口有很多研究,力求最大量的保持眼球的生理状态及视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近半年来,自行设计了“棱形阶梯状角巩缘切口”,对25例(31眼)白内障患者施行了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手术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侧自闭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Phaco加IOL手术38例
16
作者 陈美玲 刘澍 +2 位作者 姜顶萍 徐海峰 高波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76-376,共1页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隧道切口 透明角膜 自闭性 白内障复明 PHACO 烟台市 连续环形撕囊 视网膜色素变性 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祁勇军 曾锦 +4 位作者 梁凤鸣 杨旸 邓建华 谢小燕 刘婉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37-1839,共3页
目的:评价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核硬度为Ⅱ~Ⅳ级,在表面麻醉下,用1.8mm角膜穿刺刀行11点及2点角膜缘切口,采用"CoolFlashMode"及双手微切口超... 目的:评价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微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60眼白内障患者,核硬度为Ⅱ~Ⅳ级,在表面麻醉下,用1.8mm角膜穿刺刀行11点及2点角膜缘切口,采用"CoolFlashMode"及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摘除白内障,通过推注器植入Acri.smart36A或46S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对照组随机选择病例98例(112眼),采用常规超声乳化手术方法,植入Staar公司KN-X预装推注式人工晶状体。比较两组病例超声乳化时间与总体手术时间、切口反应分级、术后1d角膜透明度、术后1周视力与散光。结果:实验组60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4眼,占73.3%,术后1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56眼(93.3%);对照组112眼中,0级及Ⅰ级切口反应46眼,占41.1%,术后1d角膜透明无水肿者91眼(81.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术后1周平均散光(-0.71±0.3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12眼术后1周平均散光(-0.89±0.44)DC,与术前散光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0.437,P<0.05);实验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9.04±4.32)s,手术时间平均(11.2±3.27)min。对照组超声乳化时间平均(10.26±6.41)s,手术时间平均(7.88±4.35)min。两组超声乳化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总体手术时间实验比对照组长,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477,P<0.05)。结论: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配合微切口折叠推注式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角膜及切口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不增加手术源性散光,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冷超声乳化手术 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梓 李一壮 李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9-861,864,共4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出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对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64例(80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手术,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1周、4周、8周和12周观察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采用Zeiss-Humphrey OCT3仪于术前1周,术后1周、4周、6周、8周和12周分别检查术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A、B组术后BCVA较术前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6.95%和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1周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89.37±24.95)μm和(191.87±22.61)μm,与术前(158.13±19.11)μm和(159.20±16.18)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6周时两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仍较术前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8周、12周时A、B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术后发现黄斑囊样水肿1眼,第12周复查时已消退。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不同方式白内障手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有增加,但是大多达不到黄斑囊样水肿的诊断标准,在8周左右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几乎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小切口手法碎核 超声乳化 白内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规则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富存 瞿佳 徐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5,共5页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46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30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16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形状系数(SF)和散光值,对患者主观感觉进行评分,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测量泪膜稳定性值、泪膜破裂时间(BUT)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It)值;分别行各组内、两组间参数比较。结果两组术眼CIM值随着手术前后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术后CIM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864,P=0.000),其中术后1d、1周、1个月两组术眼CIM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术眼CI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62,P=0.804)。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s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0,P=0.428;F分组=0.009,P=0.925)。两组术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U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384,P:0.000),术后1周、1个月各组BUT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术眼BUT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0,P=0.983)。小切口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SI 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均存在手术源性散光(SIA),但随时间的推移,两组SIA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479,P=0.000),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SI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709,P=0.005);其中术后各时间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组SIA值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均可产生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角膜前表面规则性 手术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乔建治 张永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51例(65眼),根据超声乳化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2组,分别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 目的对比分析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51例(65眼),根据超声乳化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2组,分别采用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A组)和上方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1个月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及并发症情况,同时观察2组术后2周角膜、房水混浊程度。结果术前和术后1个月A、B组间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术后1周A组裸眼视力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前眼压分别为(2.38±0.52)kPa、(2.25±0.82)kPa,术后1周分别为(2.10±0.45)kPa、(2.15±0.78)kPa,术后1个月分别为(2.01±0.22)kPa、(2.06±0.31)kPa。2组术前、术后1周、1个月眼压、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术后2周角膜、房水混浊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结论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颞侧切口或上方切口超声乳化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行颞侧切口患者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青光眼手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