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文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3-140,159,共8页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从文本的传播史看,实际上经历了从"手抄本文化"到"印刷本文化"两个阶段。在其流传过程中,作者、诗题和诗句的变动,可概括为"两个源头,三种态度"。这首单纯的唐人绝句复杂的流传历程,为考察这两个阶段文学传播接受的不同特点提供了有趣的范例;通过《寻隐者不遇》明代迄今接受史的细读,又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要让古典诗歌进入现代人的心灵,既要有诗评家紧扣文本的诗艺阐释,也要有哲学家超越文本的哲理阐发;因为审美不是认识而是想象,诗意不是知识而是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隐者不遇》传播接受史 手抄本文化 印刷本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马肖时代的“文人音乐”:宫廷文化中的视听艺术与音乐的“作品化”——以“香蒂利藏稿”(Chantilly 1047)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伍维曦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44,166,共20页
14世纪到15世纪之交既见证了西欧社会与制度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变局,也是音乐文化生活与创作观念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阿维尼翁教廷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宫廷文艺中心,与被称为“微妙艺术”的多声部音乐风格相得益彰,铸就了中世纪音... 14世纪到15世纪之交既见证了西欧社会与制度开始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变局,也是音乐文化生活与创作观念面临巨大变革的时代。阿维尼翁教廷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宫廷文艺中心,与被称为“微妙艺术”的多声部音乐风格相得益彰,铸就了中世纪音乐文化最后的辉煌。文章试图从阿维尼翁音乐家关系密切的“香蒂利藏稿”的写本形态和乐曲内容的观察着手,结合君主宫廷体制对教士音乐家的“文人化”的影响,对于附丽于具有书面文学选本性质的手抄小集的微妙艺术的歌诗作品基于特定接受环境的形式特征加以分析,进而窥探作为一种文化机制的“音乐作品”在欧洲音乐史上生成的微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尼翁 微妙艺术 手抄本文化 音乐-文学综合体 作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