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治疗多次手术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海军 任静 +2 位作者 杨潇远 董良 刘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2-736,共5页
目的评价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多次手术开角型青光眼(OAG)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共纳入OAG患者57例(57眼),按手术治疗史分为初次手术组18例(18眼)和多次手术组39例(39眼),均予以GATT治疗... 目的评价内路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术(GATT)治疗多次手术开角型青光眼(OAG)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共纳入OAG患者57例(57眼),按手术治疗史分为初次手术组18例(18眼)和多次手术组39例(39眼),均予以GATT治疗,术后随访至少1年。记录术前及术后1年内各随访时间点的眼压、使用的降眼压药物数量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分析手术成功率。结果术后12个月时,初次手术组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2.12±4.14)mmHg(1 kPa=7.5 mmHg)降低至(18.23±2.88)mmHg,多次手术组患者眼压由术前的(33.49±4.78)mmHg降低至(18.51±6.62)mmHg,各随访时间点患者眼压同基线平均眼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不同时间点眼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初次手术组、多次手术组患者完全成功率分别为55.6%、38.5%,条件成功率分别为22.2%、20.5%,失效率分别为22.2%、41.0%,两组患者间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04,P=0.160),完全成功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4%、38.5%(χ^(2)=0.364,P=0.546),条件成功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8%、57.1%(χ^(2)=1.534,P=0.215)。初次手术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由术前的3.003,4种减少为0.000,2种,多次手术组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由术前的2.753,4种减少为1.101,2种(Z=-2.080,P=0.037)。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均以前房积血为主,一过性眼压升高次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GATT是初次手术与多次手术OAG患眼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以短暂性前房积血与一过性眼压增高为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镜辅助经管腔内小梁切开 开角型青光眼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路全周或部分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患者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海军 任静 +2 位作者 杨潇远 刘茜 董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比较外路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 assisted circumferential trabeculotomy,MAT)与Harm刀辅助部分小梁切开术(conventional partial trabeculotomy,CPT)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 目的比较外路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术(microcatheter assisted circumferential trabeculotomy,MAT)与Harm刀辅助部分小梁切开术(conventional partial trabeculotomy,CPT)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PCG患儿,按初次手术方式分为2组,即MAT组与CPT组,术后随访均不少于2 a,观察眼压、并发症、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及角膜透明度等指标,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4例(41眼)患儿,MAT组18例(22眼),CPT组16例(19眼),年龄(30.1±28.8)周,MAT组和CPT组术前基线眼压分别为(28.45±3.87)mmHg(1 kPa=7.5 mmHg)、(29.05±2.52)mmHg;末次随访时MAT组和CPT组眼压分别为(15.80±5.69)mmHg、(19.28±7.65)mmHg,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为P<0.05),但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6)。末次随访时MAT组和CPT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86.36%和78.95%(Z=-1.93,P=0.847),MAT组2 a累积生存率为81.3%,CPT组2 a累积生存率为73.2%,采用K-M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示,χ^2=0.584,P=0.445。MAT组角膜直径术前(12.3±1.2)mm,术后降低至(11.4±0.9)mm(P=0.004),CPT组从术前(12.4±1.5)mm降为(11.9±1.1)mm(P=0.002),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术后MAT组角膜混浊率从54.55%降为40.91%(P=0.761),CPT组从52.63%降为42.11%(P=0.744),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8)。术后所有患眼均发生前房积血,CPT组发生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各1眼,MAT组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白内障发生。结论MAT和CPT均能有效控制PCG患儿眼压,且MAT较CPT降压幅度更大,远期有效率更高,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导管辅助全周小梁切开 部分小梁切开 先天性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