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1
1
作者 冯希敏 祁颖 +2 位作者 张凤妍 赵庆新 秦云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7-769,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1例(76眼)。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37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36例39眼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度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深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同时两组术后前房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分别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前房角度比较,B组较A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8,P=0.000)。B组手术并发症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12,P=0.036)。结论对合并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疗效确切,且并发症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远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2
作者 朱靖 赵伟 +4 位作者 邵珺 鲍迅 林菁 傅东红 姚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64-967,共4页
背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周边虹膜粘连所致的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近年来,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的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率有明显影响. 目的 探讨单纯房角... 背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周边虹膜粘连所致的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近年来,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的方法已逐渐用于临床,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手术的成功率有明显影响. 目的 探讨单纯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PACG的长期疗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采取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纳入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眼科治疗的慢性PACG患者110例,按照手术适应证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78例7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为联合手术组,34例34眼接受单纯180°房角分离术为单纯房角分离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记录并比较患者术眼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及视野的改变.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和房角深度的差异比较均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单纯房角分离组患者术后2年的视力为0.45±0.15,与术前的0.65±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05);而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视力为0.85±0.05,明显高于术前的0.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P<0.001).单纯房角分离组术眼术后2年的眼压为(14.2±4.1)mmHg(1 mmHg=0.133 kPa),联合手术组术眼为(13.7±4.8) mmHg,分别低于术前的(47.2±6.3) mmHg和(46.9±7.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5,P<O.001;t=5.03,P<0.001).单纯房角分离组和联合手术组术前房角深度分别为(1.33±0.24) mm和(1.56±0.37)mm,术后分别增加至(3.38-0.02) mm和(3.54±0.0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5,P<0.001;t=6.76,P<0.001). 结论 单纯180°房角分离术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术+IOL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PACG均能有效控制眼压,但临床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晶状体超声乳化摘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55
3
作者 苟文军 杨旭 +3 位作者 方晏红 刘灵琳 龙波 刘思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4-886,共3页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目的 对比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合并白内障的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0例100眼分为2组,A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50例50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70±0.17和0.69±0.14,均较术前的0.27±0.02和0.26±0.04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93±2.97)mm Hg(1 k Pa=7.5 mm Hg)和(14.82±3.01)mm Hg,均较术前的(36.62±3.30)mm Hg和(37.18±2.96)mm 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但B组有27眼眼压高于21 mm Hg,需加用1-2种降眼压药物才能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A组、B组术后12个月的前房深度分别为(4.56±0.04)mm和(4.60±0.07)mm,均较术前的(1.46±0.25)mm和(1.44±0.27)mm明显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A组、B组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前房深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3眼出现浅前房,1眼前房少许出血,3眼发生恶性青光眼;B组术后未见浅前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均能有效控制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小梁切除 房角分离术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7 位作者 唐广贤 原慧萍 谢琳 卢岚 范肃洁 唐莉 聂昕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3-845,共3页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房角分离术(GSL)可通过分离粘连在房角上的虹膜组织而使关闭的房角结构重新开放,是MIGS治疗PACG的重要步骤。然而,目前我国GSL操作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有效评价,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制定详细、完整的GSL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本专家组就GSL的适应证、手术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步骤、房角分离范围、联合术式、围手术期用药等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对GSL技术提出专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青光眼手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专家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7
5
作者 李成钢 陈年均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83,186,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72眼),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d...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72眼),均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5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的眼压、视力情况,同时观察随访末期中央前房深度、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患者眼压为(25.6±2.8)mmHg(1kPa=7.5mmHg),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19.6±1.4)mmHg、(19.1±1.2)mmHg、(17.8±0.9)mmHg、(16.4±0.8)mmHg,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患者视力为0.13±0.07,术后1d、1周、1个月及6个月分别为0.27±0.06、0.28±0.12、0.36±0.18、0.48±0.18,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患者中央前房深度为(2.01±0.10)mm,术后随访末期为(3.25±0.25)mm,明显深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眼患者中,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58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4眼。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后眼压更易得到控制,视力恢复良好,中央前房深度增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梁永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102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5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40例(43眼)采用小...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102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6例(5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照组40例(43眼)采用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房角形态等。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眼压分别为(14.5±3.0)mmHg(1kPa=7.5mmHg)、(16.7±2.7)mmHg,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45±0.20、0.26±0.16,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20±0.49)mm、(1.96±0.39)mm,术后角膜边缘前房深度分别为0.403CCT、0.290CCT,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观察组CCT及角膜边缘前房深度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观察组房角开放>180°者59眼(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眼(72.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在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治疗PACG的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035-1036,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水平、平均眼压、中央前房...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力水平、平均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并发症.结果:经治疗,患者视力水平显著改善、平均眼压显著降低、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显著升高,跟治疗前对比均显著改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并发症来看,主要有浅前房、角膜水肿、前房炎症、瞳孔人工晶体粘连,未出现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水平,改善其眼压和前房深度,且手术较为安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吸除 房角分离术 白内障合并急性原发闭角型青光眼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2
8
作者 胡宏阁 王钰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9-571,575,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及不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89例(9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49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及不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89例(9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分为两组,A组49眼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B组49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结构等。结果 A组术后1 a眼压为(14.34±3.64)mm Hg(1 k Pa=7.5 mm Hg),比术前眼压(34.65±6.53)mm 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8,P<0.05)。B组术后1 a眼压为(16.26±4.91)mm Hg,比术前(35.15±6.27)mm Hg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5,P<0.05)。术后1 a两组间眼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5)。A组绝对成功30眼(61.22%),相对成功9眼(18.37%),总成功率79.59%。B组绝对成功27眼(55.10%),相对成功7眼(14.29%),总成功率69.39%。两组间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6,P>0.05)。A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24±0.38)mm较术前(2.04±0.31)mm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1,P<0.05)。B组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3.05±0.36)mm较术前(2.01±0.29)mm亦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8,P<0.05)。术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P>0.05)。术后1个月行房角检查:A组40眼前房角全部开放,9眼残留小于45°的锥状或堤坝状粘连。B组10眼3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19眼2个象限残留房角粘连,20眼有小于1个象限的房角粘连。两组视力改善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对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结构都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 青光眼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2
9
作者 麦圣龙 姚金玉 吴小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收治的70例(7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2例(32眼)行...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收治的70例(7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2例(3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38例(3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散光度、眼压、白内障核硬度分级及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散光度均大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术眼前房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视力提高2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1眼,对照组分别为29眼、6眼、3眼;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84.38%,对照组为76.32%,两组视力提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89)。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出现角膜水肿2眼、前房渗出1眼,对照组出现角膜水肿4眼、前房渗出1眼、前房积血3眼、浅前房2眼、黄斑水肿1眼,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P=0.042)。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且临床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白内障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芳 杨军 +1 位作者 田润 雷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578-3581,共4页
目的:探讨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采用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 目的:探讨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90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采用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80例(90眼)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眼压降低,术前急闭组平均眼压(30±8)mm Hg,术后1个月为(14±5)mm Hg;慢闭组术前平均眼压(25±7)mm Hg,术后1个月为(16±7)mm 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房角开放范围增大,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术前急闭组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5±0.23)mm,术后1月(2.48±0.33)mm,术前慢闭组平均中央前房深度(1.6±0.25)mm,术后1月(2.47±0.32)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结膜下角巩膜缘斜切口 房角粘连分离 闭角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维娜 李成茂 吴晓玉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76-679,共4页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29眼),患者入...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27例(29眼),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动态房角镜下检测房角粘连性关闭(PAS)范围;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BCVA和眼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中央前房深度、PAS范围、角膜内皮细胞数,并记录术中并发症和后续治疗方案。结果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的BCVA分布等级与术前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患者BCVA均较术前提高。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术后1 d患者眼压也较术后其他时间点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8)。术前患者眼压最高,术后1 d眼压下降最明显,之后缓慢升高。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1)。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PAS范围均小于术前(均为P<0.001)。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4,P=0.967)。术后4眼前房积血,给予止血、半卧位、制动等处理,3 d内积血消退。术后3眼前房渗出,给予激素滴眼液治疗后1周内渗出消退。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复发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眼压,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小梁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尊霞 司马晶 +2 位作者 曹加国 龙静姬 郭琼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0-873,共4页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0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7例(25眼)晚期PACG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房...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到2020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17例(25眼)晚期PACG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24(15.64±4.35)个月。观察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用药情况。1例患者术后眼压失控,再次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此患者除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外其他资料未纳入统计。结果16例(24眼)患者术后眼压为(15.53±5.13)mmHg(1 kPa=7.5 mmHg),比术前用药下眼压(24.85±10.64)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0,P=0.000)。术后用药种类和滴数均比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17,P=0.004;Z=-3.338,P=0.001)。术后16例(24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05±0.00)logMAR,较术前(0.28±0.41)logMAR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5,P=0.008)。17例(25眼)患者并发症发生或手术失败共有4例(4眼)1例患者术中发生房水迷流,经睫状体扁平部穿刺放液后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给予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加后囊膜切开术;1例患者术后眼压失控再次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logistic回归分析4例发生并发症或手术失败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50岁、眼轴长度<22 mm、晶状体厚度<4.5 mm、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是发生并发症或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治疗晚期PACG有效,但对年轻、短眼轴、晶状体厚度较薄及晶状体混浊较轻的患者应慎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分离术 晶状体超声乳化 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被引量:3
13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5 位作者 祁勇军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叶湘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0,共4页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已被证实用于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PEI+GSL+GT三联手术,然而对其适应证及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PE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选择制定了详细的专家推荐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适应证与禁忌证专家推荐意见(2025)
14
作者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张秀兰 +4 位作者 黄晶晶 黄楚开 赖铭莹 徐桂花 张洪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 近年来,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MIGS联合手术方式,已被证实在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无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对于该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因此,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专家针对此问题,就SPI+GSL+GT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提出推荐性意见,以规范临床医师在临床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手 周边虹膜切除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 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秀兰 宋云河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卢岚 谢琳 唐广贤 原慧萍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被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目前受到关注并且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然而,PEI+GSL+GT手术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国内部分青光眼专家根据PEI+GSL+GT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完整的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方法提出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 青光眼/手疗法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朱思泉 王宁利 +2 位作者 张红言 余秋容 李奇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263-265,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超声生物显微镜及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3年者186眼,>3年者40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作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又出现眼压升高,前房硅管植入后眼压得到控制。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平均加深1.1mm,周边前房平均加深0.2mm。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21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除炎症引起的青光眼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 粘连分离 临床研究 眼合 治疗 人工晶体植入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 超声生物显微镜 眼压升高 小梁切除 闭角型青光眼 房角分离术 临床效果 钝性分离 房角关闭 前后 随访时间 房角开放 有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秀兰 林凤彬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唐广贤 谢琳 卢岚 原慧萍 聂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其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作为新型的微创联合术式,目前被证实在治疗合并透明晶状体或没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中晚期PACG中是安全、有效的,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青光眼患者的治疗,但其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用药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治疗效果的正确评价。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针对目前SPI联合GSL及GT治疗PACG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完整的规范专家推荐意见,包括手术适应证、麻醉方法、手术部位、手术步骤、围手术期用药方法,以规范临床医生应用该技术治疗PACG的医疗过程,为更好地评价MIGS疗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 周边虹膜切除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8
18
作者 林凤彬 路平 +13 位作者 宋云河 高新博 张英哲 聂昕 彭钰莹 黎晓燕 朱小敏 张恒丽 张懿 谢琳 唐广贤 唐莉 范肃洁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 目的评估周边虹膜切除(SP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系列病例观察研究,对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邯郸市眼科医院、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完成SPI+GSL+GT的中晚期PACG患者27例35眼进行至少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9(7,10)个月。采用ETDRS视力表及Goldmann压平眼压计分别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压。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下,眼压控制在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的条件下达到完全成功的标准。结果术眼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为(15.69±3.70)mmHg,明显低于术前的(30.83±8.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8,P<0.001);眼压平均降低13.00(8.00,21.00)mmHg,降幅为44.00%(34.78%,60.00%)。术后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为0(0,1)种,较术前的2(0,3)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9,P<0.001)。术前、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80(0.63,1.00)和0.80(0.6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83,P=0.777)。手术完全成功率为62.86%(22/35),条件成功率为91.43%(32/35)。手术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6/35)、一过性眼压升高(3/35)和术后浅前房(4/35),未发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SPI+GSL+GT是治疗中晚期PACG安全、有效的方法,为PAC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角型青光眼 多中心研究 房角切开 房角分离术 周边虹膜切除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涂运输 阴正勤 +1 位作者 李灿 李家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加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方法已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46眼),均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病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9~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和降眼压用药数量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明显低于术前平均眼压(配对t检验,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配对秩和检验,P<0.01)。前房深度加深(配对t检验,P<0.01)。房角全部开放36眼(78.26%)。术后房水流畅系数(C)与压畅比(PO/C)有明显改善(配对t检验,P<0.01)。术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数量明显减少(配对t检验,P<0.01)。另有7眼(15.21%)术后眼压仍>25mmHg,遂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结论晶状体摘除、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的一种有效的选择,但对房角关闭粘连超过270°以上,则有必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房角分离术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粘连分离联合Phaco与单纯Phaco治疗小范围房角粘连的CPACG伴白内障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瑶 程钢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85-891,共7页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 目的比较房角粘连分离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GSL)与单纯Phaco治疗周边虹膜前粘连(PAS)≤180°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Phaco-GSL和单纯Phaco的CPACG伴白内障患者40例52眼。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haco-GSL组22例29眼和单纯Phaco组18例23眼。于术前和术后1 d,1周,1、3、6、12、18个月分别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计算患者所用降眼压药物数量的变化,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四面压陷式房角镜观察术眼PAS变化,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眼压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1.569,P=0.223),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7.762,P<0.01),其中2个组术后1周及以后各时间点眼压均较各自组内术前值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术眼BCVA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1.996,P=0.172),2个组术眼手术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95.737,P<0.01),其中2个组术后6个月和18个月BCVA较各自组内术前值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术前比较,2个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aco-GSL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明显少于单纯Phaco组,2个组间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术后6、12、18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Phaco-GSL组术后各时间点PAS程度均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8个月,Phaco-GSL组和单纯Phaco组PAS程度分别为45(0,90)°和100(90,140)°,术后各时间点Phaco-GSL组的PAS程度均低于单纯Phac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haco-GSL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Phac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个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haco-GSL和单纯Phaco治疗PAS≤180°CPACG伴白内障能有效降低眼压并改善视力。Phaco-GSL能最大程度地开放粘连的房角,减少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角粘连分离 白内障超声乳化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周边前粘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