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腔起搏房室延迟优化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尿肽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海燕 陈晓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07-2008,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房室延迟优化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26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或更换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采用超声测定不同房室延迟(AV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优化AVD,并观察常规AVD和优化AVD时超声...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房室延迟优化对心功能及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影响。方法:26例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或更换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采用超声测定不同房室延迟(AV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优化AVD,并观察常规AVD和优化AVD时超声心动图参数和血浆BNP的变化。结果:在急性DDD起搏,AVD在180ms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右房压、平均肺动脉压、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心排血量为谷值,与基线及240msAVD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确定180msAVD为优化AVD。心功能各参数较基线及250msAVD在180msAVD时均有显著改善(P<0.05)。优化AVD组较常规AVD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心排血量、心脏每搏输出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均有提高,二者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优化AVD组的血浆BNP较常规AVD组明显减低(P<0.05)。结论:优化AVD起搏对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心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传导阻滞 双腔起搏 房室延迟优化 心功能 B型钠尿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间期及VVI模式起搏时心功能的变化
2
作者 薛迪中 廖德宁 +6 位作者 王小涛 牛晓萍 陈金明 顾兴建 钱建英 陈懿 吴宗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65-867,共3页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 (DDD)不同房室延迟间期 (AVD)及 VVI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变化。 方法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 DDD永久人工起搏器患者 19例 ,男 10例 ,女 9例 ,年龄 (6 6 .79± 15 .5 2 )岁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DDD起搏时不同 AVD及 VVI起搏时二尖瓣前向血流图 (E、A峰 ) ,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 (AFV)及速度时间积分 (AFVTI)、左心室收缩 /舒张末期内径 (L VESd/ L VEDd)、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每搏输出量 (SV)、心排血量 (CO)等。预设心房起搏频率为 75次/ min,AVD自 90 ms以 30 m s步长依次递增至 2 4 0 ms,最后程控为 VVI模式。结果 :(1) DDD起搏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随 AVD变化而变化 ,当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E、A峰 ,AFV,AFVTI达最大 ;当 AVD为 2 4 0 ms时 ,部分患者 E、A峰融合呈单峰 ;当以 VVI起搏时 ,E峰高低不等 ,A峰间断、不规则出现 ,AFV、AFVTI较 DDD起搏时明显减小。 (2 ) DDD起搏时心功能各参数随 AVD的递增而改善 ,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 ;AVD为 (16 3.30± 30 .4 1) ms时 ,CO达最大 [(6 .5 0± 1.5 4 ) L / m in],较 AVD为 90 ms [(5 . 83± 1. 6 1) L / min ]、 2 4 0 ms [(5 . 85± 1. 2 8) L / min ]时分别增加 11. 5 %、 11. 1% ,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间期 VVI模式起搏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人工起搏器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比较
3
作者 陈大祥 陈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对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房室延迟(AVD)优化进行探讨,并对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的最佳AVD进行比较。方法:入选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50例,其中RVA起搏组25例,RVOT起搏组25例。通过心脏超声测... 目的:对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房室延迟(AVD)优化进行探讨,并对RVOT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的最佳AVD进行比较。方法:入选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的患者50例,其中RVA起搏组25例,RVOT起搏组25例。通过心脏超声测得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左室充盈时间(LVFT),以产生最大的AVTI及最长的LVFT对应的AVD为最佳的AVD。结果:以AVTI优化AVD后,RVA起搏组[(22.57±5.00)cmvs(25.05±4.45)cm,P<0.001]及RVOT组[(21.99±4.78)cmvs(25.18±4.37)cm,P<0.001]的AVTI均增加,两组的AVTI增加量差异无显著性[(2.50±1.86)cmvs(3.14±1.45)cm,P>0.05]。以LVFT优化AVD后,RVA起搏组[(22.57±5.00)cmvs(24.34±4.12)cm,P<0.001]及RVOT组[(21.99±4.78)cmvs(24.88±3.84)cm,P<0.001]的AVTI也均增加,两组的AVTI增加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89±1.74)cmvs(2.03±1.58)cm,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AVTI优化的AVD与LVFT优化的AVD显著相关(R=0.79,P<0.0001),但AVTI优化的AVD比LVFT优化的AVD明显长[(134.63±34.46)msvs(114.30±31.28)ms,P<0.001]。RVA起搏组及RVOT起搏组AVTI优化的AVD差异无显著性[(136.47±39.36)msvs(132.78±29.64)ms,P>0.05],LVFT优化的AVD也无统计学差异[(119.23±35.03)msvs(109.36±27.35)ms,P>0.05]。结论:AVD优化能使RVA起搏和RVOT起搏患者均获益,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最佳的AVD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道 右室心尖部 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左心室起搏通过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 目的应用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跟踪生理性的房室延迟,探索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双心室收缩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采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模式)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采用标准双心室起搏模式),各34例。测定两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VTI)、E-A峰间距(E/A P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以及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结果所有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后无血气胸、囊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3±9.6)个月,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在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死亡,标准双心室起搏组在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LVEDD、E/A Pd、Ts-SD1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MRA、IVMD低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AVVTI高于标准双心室起搏组(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和标准双心室起搏组术后LVEF、AVVTI均高于术前,术后LVEDD、MRA、Ts-SD12均低于术前(P<0.05);单左心室起搏RAAVD组术后IVMD低于术前(P<0.05)。结论应用单左心室起搏RAAVD功能,实现了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使得双心室收缩再同步,改善CH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不劣于标准双心室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血流动力学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单左心室起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心脏再同步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璐露 郭涛 +5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代荣俗 丁旭萌 蒲里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498-3499,共2页
患者男,52岁,因"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再发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感气促,呼吸困难,不伴咳嗽、咳痰,胸痛,晕厥等不适。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入院后动态心... 患者男,52岁,因"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再发加重1周"于2017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胸闷、轻微活动后感气促,呼吸困难,不伴咳嗽、咳痰,胸痛,晕厥等不适。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入院后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0次/min及130次/min的PR间期分别为220 ms及180 ms,QRS波时限为158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适应性 双腔起搏器 房室延迟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同步 心脏 扩张型心肌病 QRS波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腔起搏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超应答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赵璐露 蒲里津 +3 位作者 赵玲 王钰 华宝桐 郭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1-50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 本文报道了1例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通过双腔起搏器单左心室起搏运用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功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QRS波时限由术前170 ms变窄为术后118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由术前78 mm缩小为术后4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32%升高为术后48%,心胸比由术前0.64减小为术后0.55,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Ⅲ级降低为术后Ⅰ级,左房室瓣反流面积(MRA)由术前14.0 cm^2减少为术后1.8 cm^2,左心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12)由术前150 ms减少为术后77 ms,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由术前47 ms改善为术后33 ms,达到超应答标准。同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双腔起搏器通过RAAV实现双室收缩再同步的认识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双腔起搏器 生理性起搏 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房室传导延迟AAI与DDD模式心肌节段运动
7
作者 陈晓栋 许迪 +5 位作者 周蕾 雍永宏 陈莉 王璎瑛 张荣 廖铭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6-589,F0003,共5页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 目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房室传导延迟的患者分别设置为AAI和DDD模式,通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对两种模式时各节段心肌的运动分析,探讨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SS伴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24例,分别设置为AAI模式和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运用QTVI比较这两种起搏模式下心肌节段收缩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速度(Ve),舒张晚期速度(Va)和位移(D)。结果:在左室多数基底段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Vs和Ve在AAI模式时大于DDD模式时(P<0.05);前间隔基底段Vs及下壁基底段的Ve在两种模式下尽管无统计学差异,但AAI模式较DDD模式有增大的趋势;基底段的Va在两种模式下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室心肌中段和右室游离壁心肌中段的Vs、Ve、Va及左室和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D在AAI模式和DDD模式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SSS伴房室传导延迟(PR>200ms且<260ms)患者AAI起搏模式下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优于AV间期优化的DDD起搏模式;②QTVI可早期显示AAI和DDD起搏状态心肌运动状态的变化,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组织多普勒 优化的AV间期 双腔起搏器 房室传导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成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洁 黎春雷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心室收缩 心脏 室壁 起博器 房室间期 心力衰竭 CRT 多普勒成像 左室收缩 QRS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口 充盈时间 LVEF TDI 节段 房室延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A-V间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
9
作者 周波 陈鸣 +3 位作者 张伟 颜玮如 黄巍巍 唐小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年第6期466-468,47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A-V间期时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设置最佳A-V间期的方法。方法选择3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时设置不同的A-V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记录舒张期二... 目的探讨不同A-V间期时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设置最佳A-V间期的方法。方法选择3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时设置不同的A-V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记录舒张期二尖瓣反流情况、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用Swan-Ganz导管测量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3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在A-V间期为100~120ms时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达到最大,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明显改善。结论100~120ms的生理性起搏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