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83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张豪锋 张军 +2 位作者 杨冬 张大伟 苏醒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2-258,共7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AVB)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83例AVB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AVB的严重程度分为一度、二度Ⅰ型、二度Ⅱ型和三度AVB,并对所有...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无症状房室传导阻滞(AVB)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83例AVB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AVB的严重程度分为一度、二度Ⅰ型、二度Ⅱ型和三度AVB,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对其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一度AVB 11例(13.3%),二度Ⅰ型AVB 28例(33.7%),二度Ⅱ型AVB 9例(10.8%),三度AVB 35例(42.2%),初产妇占73.5%(61例),单胎妊娠占96.4%(80例)。孕前确诊AVB 40例(48.2%),孕期确诊AVB 43例(51.8%);共有32例患者在孕前(3.6%)、分娩前(26.5%)或分娩后(3.6%)接受了起搏器治疗。大部分患者心功能良好,只有3例患者分娩前心功能为Ⅲ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3例患者中剖宫产术终止妊娠62例,其中主因AVB行剖宫产术17例(27.4%),产科因素34例(54.8%)。86例新生儿中早产儿8例(9.6%),低出生体质量儿7例(8.4%),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1例(1.2%)。结论:大部分妊娠合并AVB患者心功能良好,在多学科团队管理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房室传导阻滞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1例15kg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临床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爽 许欣 +4 位作者 周雪 刘茜 张蕾 田杰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9-553,共5页
目的探讨小年龄、低体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AVB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情况。结... 目的探讨小年龄、低体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儿,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心病术后合并三度AVB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经颈内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情况。结果患儿,女,6.5岁,体重15 kg,因先心病修补术后并发三度AVB导致晕厥,在评估血管直径和心脏大小后,成功经颈内静脉植入AVEIR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术后起搏参数良好,临床症状消除,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小年龄、低体重的儿童,经充分的术前血管和心脏评估,颈内静脉途径植入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导线起搏器 先天性心脏病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颈内静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致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3
作者 李珂 丁澍 +3 位作者 周烨 戴芝银 袁伟 仲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76-1278,共3页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但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 近年来,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显著改善了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但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其中免疫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虽然低,但致死率极高,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报道了1例危重型PD-1抑制剂致相关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的临床诊疗过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PD-1抑制剂诱发免疫性心肌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认识,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肌炎 房室传导阻滞 甲泼尼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足月分娩1例报道
5
作者 陈国庆 苏炳峰 +1 位作者 谢育娣 周颖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2-957,共6页
本文报道了1例妊娠合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足月分娩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已报道的类似病例对其最新诊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胎儿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自身免疫 地塞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群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研究:基于开滦队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陶锦涛 吴寿岭 赵晓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534-4539,共6页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 背景房室传导阻滞与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良预后相关,而我国相关流行病学数据相对缺乏,筛查并消除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参加2018—2020年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员工及离退休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收集参与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和服药史。患者空腹8 h后,于体检当日晨起抽取肘静脉血5 mL用于生化检测,同时进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观察对象80859名,平均年龄(53.8±14.9)岁。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786/80859),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1%(732/80859),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07%(54/80859)。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男性比例、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例、血尿酸、服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比例高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舒张压、心率低于无房室传导阻滞者(P<0.05)。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房室传导阻滞组(n=80073)、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组(n=732)和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组(n=54)。三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心率、高血压、BMI、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饮酒、ASCVD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尿酸血症、高BMI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心率增加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开滦人群中房室传导阻滞患病率为0.97%,高龄、男性、高BMI、高血压、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尿酸血症及饮酒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高心率为房室传导阻滞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患病率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开滦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用于指导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起搏器房室间期优化的随机对照研究
7
作者 王双玲 杨倩 +3 位作者 李国春 蔡可欣 郭涛 郭雨龙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0-546,共7页
目的评估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起搏器房室间期(AVI)优化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二度Ⅱ型及以上AVB且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患者95例,按照... 目的评估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在指导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起搏器房室间期(AVI)优化的效果。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二度Ⅱ型及以上AVB且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患者95例,按照随机数生成器软件自动生成的单双数字将患者随机分为USCOM程控AVI优化组(双数,USCOM组,56例)和常规经验性程控组(单数,常规组,39例)。使用USCOM测量患者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速度时间积分(VTI)、每搏输出量(SV)、外周血管阻力(SVR)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在AVI优化前及优化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AVI优化后,即刻测量USCOM组血流动力学指标,USCOM组CO、CI、VTI和SV高于常规组(Z=-4.194、-3.679、-3.618和-4.548,均为P<0.001),而SVR和SVRI低于常规组(Z=-3.363和-2.587,均为P<0.05)。患者在AVI优化后1个月再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常规组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高于USCO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7,P=0.007)。以USCOM指导优化的最佳SAV/PAV在90/120 ms至300/330 ms之间,离散度较大,主要集中于180/210 ms(18例)。结论通过USCOM指导AVB患者双腔起搏器AVI优化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血流动力学 房室间期 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停搏及交界性逸搏心律患儿行起搏器植入麻醉处理一例
8
作者 赵聚钊 辛连峰 +1 位作者 王洪武 薛玉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6-596,共1页
关键词 2:1房室传导阻滞 交界性逸搏心律 起搏器植入 麻醉处理 窦性停搏 患儿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尖瓣关闭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散点图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芳芳 刘儒 +3 位作者 王永生 潘运萍 李世锋 李中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AECG)时间散点图,寻找简单、直观、快速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00例AECG中340例明确诊断为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分为...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AECG)时间散点图,寻找简单、直观、快速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900例AECG中340例明确诊断为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单纯持续性房颤组(A组,n=280)、持续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组(B组,n=20)、持续性房颤+心室起搏组(C组,n=40)。结果:①A组时间散点图条带增宽,上缘呈“云雾状”,下缘呈有界限的“带状或波浪状”;②B组时间散点图有明显上界,“界线”位于RR间期1.5~1.8s区间内,下缘呈“点状或云雾状”;③C组时间散点图有明显上界,而“界线”位于RR间期〈1.2s区间内,下缘呈“云雾状”;④三组比较,形态特征:B组时间散点图有明显上界,且“界线”位于RR间期1.5—1.8s区间内;年龄比较:C组平均年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结论:AECG时间散点图有明显上界,且“界线”位于RR间期1.5~1.8s区间内的特征性改变,可以作为持续房颤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动态心电图 时间散点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覃有振 陈国桢 +2 位作者 李运泉 李格丽 朱延力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77-178,共2页
[目的]总结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20例Ⅲ度 房室传导阻滞小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病儿中,男14例,女6例,年龄在3天-13岁,平均5.2岁。心率 缓慢是共有的主要表现,5例... [目的]总结小儿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收治的20例Ⅲ度 房室传导阻滞小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病儿中,男14例,女6例,年龄在3天-13岁,平均5.2岁。心率 缓慢是共有的主要表现,5例有晕厥发作。病因中心肌炎引起者8例,先天性6例,心脏外科手术后引起2例,风湿病引起2 例,新生儿败血症、结核性脑膜炎各1例。后天性者进行对因、护心治疗,均静脉用过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12例可提 高心率。3例用临时起搏器治疗,其中1例需改用永久性起搏器,共3例安装了永久性起搏器,随访结果良好。[结论]Ⅲ度房 室传导阻滞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及时诊治有关。药物无效而心率太慢或有阿斯综合征者应及时安装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 心率 永久性起搏器 小儿 阿斯综合征 临时起搏器 无效 目的 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武 李奋 +5 位作者 周爱卿 高伟 余志庆 孙锟 黄美蓉 张玉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21-625,共5页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 目的提高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认识。方法回顾2例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合并迟发性CAVB的术中和术后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例1患儿术中、术后无明确的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出现持续性CAVB伴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随访5年至今无症状。例2患儿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术后5 d出现CAVB伴CLBBB,经激素等成功逆转后多次随访,ECG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CLBBB;术后9个月出现一过性晕厥,ECG证实间歇性CAVB伴CLBBB;目前已随访15个月,偶有晕厥发作。2例患儿家长均拒绝植入永久起搏器。结论 PmVSD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迟发性CAVB难以预测,不论有无症状都必须长期随访。充分认识迟发性CAVB的自然史、发生率、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和防治对于尽可能减少此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术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迟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严华林 李一飞 +1 位作者 周开宇 华益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2-667,共6页
胎儿房室传导阻滞属于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当母体血清抗-SSA/Ro、抗-SSB/La抗体阳性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和相关围生期胎儿/新生儿死亡率显著升高。母体血清自身抗体可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导致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免... 胎儿房室传导阻滞属于胎儿缓慢性心律失常。当母体血清抗-SSA/Ro、抗-SSB/La抗体阳性时,胎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和相关围生期胎儿/新生儿死亡率显著升高。母体血清自身抗体可经胎盘转运进入胎儿体内,可能导致胎儿心脏传导系统免疫损伤,从而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如果能进行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能阻止病情进展,改善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胎儿的预后并提高其生存率。文章综述胎儿免疫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产前诊断、胎儿期干预及预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抗-SSA/Ro抗体 抗-SSB/La抗体 产前诊断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鸿 耿丹明 +3 位作者 李慧忠 涂学军 王玉新 熊华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胎儿心脏机械性PR间期并诊断胎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出的100胎心脏疾病胎儿(疾病组),应用彩色多普勒引导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记录左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流频...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胎儿心脏机械性PR间期并诊断胎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测出的100胎心脏疾病胎儿(疾病组),应用彩色多普勒引导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记录左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流频谱,测量PR间期及VA间期,并与120名正常胎儿(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疾病组胎儿中先天性心脏病83胎、心律失常13胎、双胎输血综合征4胎,其中多普勒超声测量PR间期延长(131~220ms)75胎。疾病组的PR、VA间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更好地获得房室传导时间的定位取样,且简便易行,对测量胎儿心脏机械性PR间期并诊断胎儿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心脏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获得性QT间期延长致功能性房室传导阻滞9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美蓉 黄萍 +1 位作者 孙建华 邢海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49-1051,1055,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严重窒息缺氧复苏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严重窒息患儿复苏后出现QT间期异常延长导致功能性2∶1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经过。结果9例患儿年龄(3.3±1.6)h;胎龄(31.6... 目的探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严重窒息缺氧复苏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严重窒息患儿复苏后出现QT间期异常延长导致功能性2∶1房室传导阻滞(AVB)临床经过。结果9例患儿年龄(3.3±1.6)h;胎龄(31.6±3.0)周;出生时体重(1776.1±646.3)g;入院诊断:产时重度窒息7例,吸入性肺炎2例。均于入院35h内出现进行性QT间期延长致功能性的2∶1AVB,QTc(791.6±139.9)ms,且血清离子钙浓度从平均1.02mmol/L,降至0.32mmol/L。经肾上腺素、大剂量VitC、葡萄糖酸钙、果糖,并予纠正酸中毒及其他对症治疗。治愈3例,死亡6例。结论QT间期异常延长导致功能性的2∶1AVB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严重窒息缺氧后出现的一种缓慢性心律失常,预后不良。治疗关键在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QT间期延长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起搏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帅 张虹 +3 位作者 齐振辉 仝凌 李敏 吴桂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 目的探讨永久双腔起搏治疗对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房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成功实施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6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连续3d进行静息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记录每份心电图P波以及QRS波频率,并将每日P波以及QRS波频率进行对比。同时记录并分析每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的基础疾病等。结果 46例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术前窦性P波频率60~88(73.4±6.2)次/min,室性逸搏频率30~50(41.9±5.6)次/min。术后第1天在未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窦性P波频率降至60~80(66.7±4.8)次/min,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2天以及第3天窦性P波频率仍有下降趋势,分别为60~72(65.6±3.7)次/min,60~71(64.8±3.1)次/min,但速度已放缓,仍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腔起搏可改善Ⅲ°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降低心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抗心律失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胜强 陈士良 李兰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房室传导阻滞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17
作者 储光 张国兵 +4 位作者 张锋 张治 孙宝贵 戴秋艳 刘少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6,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4—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885例,分为合并新发CAVB组(n=19,2.1%),无CAVB组(n=866,97.9%),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峰值、脑钠肽水平、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病死率,并分析发生CAVB的发病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新发CAVB组较无CAVB组肌酸激酶峰值和同工酶峰值明显升高[(1 804.5±65.4)U/Lvs(1 251.3±46.7)U/L,(155.8±25.6)U/Lvs(104.3±19.1)U/L,均P<0.05];脑钠肽峰值水平更高[(1 254.4±55.3)pg/mLvs(432.4±78.5)pg/mL,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较差(P<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0.5±4.6)%vs(51.2±6.9)%,P<0.05];冠状动脉病变更为严重(P<0.05);住院病死率显著升高(63.2%vs2.4%,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CAVB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房室传导阻滞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发阿斯综合征安置心脏起搏器的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爱卿 陈树宝 +2 位作者 刘敏桢 聂云章 肖曙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94-395,共2页
本文报告20年来专科门诊及住院诊治56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初诊平均年龄4.2岁,其中2例伴室间隔缺损。56例中23例发生≥1次以上阿斯氏征,频发者16例。发作时8例为缓慢心律(<40次/分),13例为快速室速,主要为扭转型室速(T... 本文报告20年来专科门诊及住院诊治56例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CAVB),初诊平均年龄4.2岁,其中2例伴室间隔缺损。56例中23例发生≥1次以上阿斯氏征,频发者16例。发作时8例为缓慢心律(<40次/分),13例为快速室速,主要为扭转型室速(Tdp),2例不详,作者指出86%发生于≤5岁,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少,QT间期延长,运动不耐受及低钾等均为促发因素。阿斯氏发作时不论缓慢或快速心率均应采用增心率药物或临时心脏起搏快速心率。9例应用埋藏式起搏器,安置后有诸多并发症。故仅推荐应用于其它方法不能控制的阿斯发作,以渡过危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阿斯综合征 心脏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毅刚 路雯 付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864-864,共1页
患儿,女,5岁,体重19kg体检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于2007年4月9日入院。病程中无紫绀、呼吸困难,无蹲踞现象,无发育迟缓,近1个月来无发热咳嗽。心脏听诊:心率:11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早期杂音,P... 患儿,女,5岁,体重19kg体检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于2007年4月9日入院。病程中无紫绀、呼吸困难,无蹲踞现象,无发育迟缓,近1个月来无发热咳嗽。心脏听诊:心率:11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2级收缩早期杂音,P2无亢进。心电图: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常规片:两肺纹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房室传导阻滞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雪梅 马嵋 +2 位作者 张春 寿玺 温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制备稳定、可靠的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动物模型在抗心律失常新药及生物工程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AVB模型,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 目的制备稳定、可靠的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动物模型在抗心律失常新药及生物工程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化学消融法构建大鼠AVB模型,为新药开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将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成等渗盐水组、维拉帕米组、化学消融法1组、化学消融法2组,每组15只。等渗盐水组0.9%的NaCl按照5 mg/kg尾静脉注射、盐酸维拉帕米组按照盐酸维拉帕米5 mg/kg尾静脉注射,化学消融法1组于房室沟注射无水乙醇50μL,化学消融2组于主动脉根部与右房交界处注射无水乙醇50μL。所有实验组都用电生理记录仪记录心电图,对各实验大鼠房室交界区行HE染色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免疫组化。结果成功建立大鼠AVB模型。化学消融法1组、2组CX43蛋白表达[(15.20±2.23)个/视野、(22.10±4.70)个/视野]较等渗盐水组[(45.00±2.24)个/视野]明显减少(P<0.05)。光镜下可见等渗盐水组和维拉帕米组房室结区心肌组织排列整齐,未见明显改变,CX43阳性蛋白表达清楚。化学消融法1组和化学消融法2组心肌变性坏死,CX43阳性蛋白表达较淡。化学消融法1组和2组三度AVB发生率(73.3%、60.6%)及死亡率(33.3%、26.7%)较维拉帕米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化学消融法可建立稳定可靠持久的AVB模型,并为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模型 化学消融法 缝隙连接蛋白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