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价波动、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结构升级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帆 梁伟民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58,共5页
本文基于2005-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构建了消费结构升级指数,并使用PVAR模型对房价波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结构升级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消费结构升级... 本文基于2005-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熵权法构建了消费结构升级指数,并使用PVAR模型对房价波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结构升级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对消费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房价上涨对城乡收入差距也有一定负向作用;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为先正后负。城乡收入差距对房价的影响为先正后负。因此,应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快房地产相关金融市场机制建设,保持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水平,避免房价过快下跌,增加农村居民对教育、医疗的消费可得性,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城乡收入差距 消费结构 熵权法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不平衡、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收入差距
2
作者 苏晓 傅东平 李勇刚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财产性收入论证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房价不平衡的现实角度出发,通过引入不同技能劳动力流动差异,探讨房价不平衡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财产性收入论证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本文从房价不平衡的现实角度出发,通过引入不同技能劳动力流动差异,探讨房价不平衡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价格对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作用随房价上涨而持续增强,房价不平衡能够显著扩大工资收入差距。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房价不平衡加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流动差异,致使高技能劳动力拥有相对更强的流动性,而劳动力流动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又具有相对更强的提升作用,因此在房价差异和劳动力技能差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劳动要素配置的不合理程度提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探索,深入追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成因,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不平衡 劳动力流动 技能差异 工资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吗?——兼论收入房价比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军 李佳艺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8,共13页
利用2007—2019年127个地级市的数据,系统检验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收入房价比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显著促进了城市群协调发展,还加快了外围城市经济... 利用2007—2019年127个地级市的数据,系统检验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收入房价比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显著促进了城市群协调发展,还加快了外围城市经济增长收敛,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通过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第三,收入房价比能够调节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调节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仅在中部地区显著增强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且在提高收入房价比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城市科技创新 城市群协调发展 收入房价 产业分工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房价分化之谜--收入不确定性的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扶扬 赵娅瑄 刘建丰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92,共25页
近十年来,我国房价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然而人口流动、土地供给等传统供需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房价分化的现象。本文认为,收入不确定性是解释房价区域间分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投资者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着... 近十年来,我国房价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然而人口流动、土地供给等传统供需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房价分化的现象。本文认为,收入不确定性是解释房价区域间分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异质性投资者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着重刻画了收入不确定性对不同地区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不确定性加速了人口流入地区房价的上升,但也挤出了更多的消费与实体经济。机制分析显示:由于金融不完备性的存在,人们持有的住房资产往往具有“流动性溢价”,住房需求对于预期收益的变化比对当前价格的变化更为敏感。在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人们会预防性地增持住房资产,提高住房资产的预期收益;同时,人口从低线城市向高线城市的集聚也势必会通过传统供需机制增加人们对于优质房产的投资需求。由此,预防性储蓄机制放大了传统供需机制,两者的联合作用大于两者独立作用的联合,扩大了高线城市与低线城市的房价(增速)差距。最后,本文进行了政策分析,分别考察了在“缓解供需矛盾”和“稳定市场预期”两个核心维度上,保障性住房供给、拓宽投资渠道及“房住不炒”预期指引等政策的实行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政策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联合效应所带来的房价分化现象,同时也能抑制内需下降及经济脱实向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不确定性 房价分化 保障性住房 脱实向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时空演变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刘海猛 石培基 +2 位作者 潘竟虎 曹智 谢作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0-1287,共8页
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 从全国、省级、市级多个尺度,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变异系数等方法对中国1999~2012年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房价收入比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家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省级尺度先上升后分异,大中城市不断升高,且在2007~2011年省、市级尺度下存在较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表明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空间邻近联动性明显增强;2房价收入弹性分析表明2003~2012年全国大约70%的大中城市居民的收入涨幅赶不上房价涨幅,部分城市泡沫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不断下降;3全国和东部地区省份间的空间差异2003年之前为缩小趋势,之后逐渐增大,中西部省份间差异较小且基本处于缩小态势,市级房价收入比的差异要明显高于省级尺度的差异且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的变化存在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pir) 住房问题 时空演变 尺度效应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收入比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和全国整体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谭峻 赵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70,共5页
研究目的:探讨房价在怎样一个区间内表示市场是健康的。研究方法:金融部门对个人还款比例的限额与购房模型。研究结果:适合中国城镇普通居民家庭的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为2.9—7.6。研究结论:全国整体的房价收入比并未明显攀高,但北京... 研究目的:探讨房价在怎样一个区间内表示市场是健康的。研究方法:金融部门对个人还款比例的限额与购房模型。研究结果:适合中国城镇普通居民家庭的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区间为2.9—7.6。研究结论:全国整体的房价收入比并未明显攀高,但北京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越了警戒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产经济 房价收入比 房价 收入水平 合理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持久收入比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范超 王雪琪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100,共6页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居民购房可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真实准确反映我国居民长期承受的购房负担,本文基于持久收入假说,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建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出持久收入意义下的房价收入比,通过情景分析确定其合理上限,并... 房价收入比是反映居民购房可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更真实准确反映我国居民长期承受的购房负担,本文基于持久收入假说,利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建立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出持久收入意义下的房价收入比,通过情景分析确定其合理上限,并分析主要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房价-持久收入比的合理上限为7.6,有28个城市已超过该上限,其中,北京最高,达到14.9;2城市越发达,房价-持久收入比越高,居民需要承受的购房压力越大,且在时间趋势上,一线与二三线城市间的差距呈现扩大趋势;3在地理分布上,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中城市的房价-持久收入比呈现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4相比于根据可支配收入测算的房价收入比,房价-持久收入比与其约有10%的差异。当前我国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继续限制房价,减轻居民购房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收入假说 房价收入比 状态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收入与住房负担能力关系实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浩 陈立文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31,共7页
基于河北省1995年~2017年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房价与住房负担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逐年下降,房价与住房负担能力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与收入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给定... 基于河北省1995年~2017年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房价与住房负担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逐年下降,房价与住房负担能力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与收入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给定房价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对自身将产生明显的正向影响,对住房负担能力有明显的负向影响;给定住房负担能力一个正的标准差冲击,对房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收入的变动对房价收入比没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采取措施稳定房价,加大力度抑制住房的投资需求,构建全面的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提高居民住房负担能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 房价 房价收入比 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差距、挤出效应与高房价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先柱 赵奉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文考察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城市房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微观上通过挤出效应、在宏观上通过储蓄率的上升引发过度住房投资,助长了房价。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表征的收入差距,还是用高收入阶层所占总收入的比例表征的收入差距... 本文考察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城市房价的影响。研究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在微观上通过挤出效应、在宏观上通过储蓄率的上升引发过度住房投资,助长了房价。无论是用基尼系数表征的收入差距,还是用高收入阶层所占总收入的比例表征的收入差距,在经验分析上都与高房价高度正相关。这意味着改善收入分配或通过各种手段限制高收入者的住房投资需求应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差距 挤出效应 房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收入比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0
作者 薛莉苇 赵晓军 许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7-20,共4页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数据出发,提出房价收入比的五种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市建设、城市辅助设施,其中每一大类影响因素又分为若干指标。实证的分析分为21大中城市横截面数据的静态回归分析,和3个重点城市的面板... 本文从我国的实际数据出发,提出房价收入比的五种影响因素:财政支出结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市建设、城市辅助设施,其中每一大类影响因素又分为若干指标。实证的分析分为21大中城市横截面数据的静态回归分析,和3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动态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房价收入比一般与经济发展呈负相关,与城市辅助设施呈正相关,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有正有负;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影响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变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强,城市辅助设施的影响因素虽然也在增强,但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财政支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鞠方 林辉叶 周建军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1,共5页
利用2002~2011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效应;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 利用2002~2011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对我国房价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效应;短期内土地出让收入与地方财政支出对房价的作用效果并无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但就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东部与西部地区仍以地方财政支出影响为主,而中部地区的情况却出现了逆转,土地出让收入对房价的刺激作用要显著大于财政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出让收入 地方财政支出 房价 区域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房价收入比的时空分异 被引量:11
12
作者 潘竟虎 杨亮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74-1281,共8页
利用位序-规模分析法、ESDA-GIS、空间变异函数、重心迁移与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2004和2014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自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房价收入比空间分异显... 利用位序-规模分析法、ESDA-GIS、空间变异函数、重心迁移与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2004和2014年全国34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自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房价收入比空间分异显著,2004年呈现东部>西部>中部、北方>中部>南方的趋势,2014年则呈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依次递增的态势。10 a间,房价收入比的重心向正南方向迁移;地级单元的房价收入比整体呈扩大趋势;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整体表现出下降的态势。房价收入比的自相关性在不断增加,冷点区大幅扩张而热点区大幅收缩。城市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房价收入比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ESDA-GIS 时空分异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集聚过程中的我国房价收入比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超 匡耀求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5,共4页
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的生活收益、人口集聚程度和人口集聚速度是影响城市房价收入比的三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过高,一是因为它们本身拥有较高的生活收益,人们在那生活获得了比其他地区... 基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的生活收益、人口集聚程度和人口集聚速度是影响城市房价收入比的三个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过高,一是因为它们本身拥有较高的生活收益,人们在那生活获得了比其他地区更大的收益,相应地也必然承担更大的生活成本——较高的房价收入比;二是因为它们的人口集聚程度较高,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更强烈,供需矛盾导致当地房价水平升高;三是因为它们的人口集聚仍处于高速的动态进程,住房建设速度远跟不上人口增长,导致了房价的过快上涨。政府有必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措施降低过高的房价收入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人口集聚程度 人口集聚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收入增长与房价关系的因果检验:1992—2006 被引量:32
14
作者 尹向飞 陈柳钦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利用协整等方面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收入增长和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收入分配不均促进房价快速上涨,收入向20%高收入阶层过度集中和房价快速上涨只存在单向促进关系;(2)房价的快速上涨和... 利用协整等方面理论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收入增长和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收入分配不均促进房价快速上涨,收入向20%高收入阶层过度集中和房价快速上涨只存在单向促进关系;(2)房价的快速上涨和财富分配不均存在单向促进关系;(3)最高收入阶层收入的快速增长不是房价上涨的促进因素,而房价上涨使得最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进一步促进收入两极分化。要抑制房价,应缩小收入差距;只有控制房价,缩小贫富差距和收入两极分化,房地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上涨 收入差距 最高收入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久所得、隐性收入与中国房价合理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程侃 杨斌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101,共8页
目前流行的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存在缺陷,它只考虑现期收入而未考虑持久所得,且将其运用于中国时忽视了隐性收入因素。通过设计一个新型的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目前中国房价仍是合理的,中国人民的... 目前流行的用于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指标存在缺陷,它只考虑现期收入而未考虑持久所得,且将其运用于中国时忽视了隐性收入因素。通过设计一个新型的房价收入比指标,计算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目前中国房价仍是合理的,中国人民的房价负担能力被低估。政府不应当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而是应当合理处置"土地财政"带来的巨额收入,并且通过政策优化使高价商品房更多地成为"廉租房",从而使房地产市场成为无痛苦调节收入分配的渠道,实现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持久所得 隐性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入、房价与金融稳定性——源自异质面板门槛模型的解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沈悦 郭培利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8-50,共13页
本文以线性和非线性估计对比研究了不同收入的35个大中城市内房价对均衡值的偏离和房价的百分比波动分别作用于金融稳定性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房价偏离还是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均显著存在收入门槛效应,前者为双门槛,后者为单... 本文以线性和非线性估计对比研究了不同收入的35个大中城市内房价对均衡值的偏离和房价的百分比波动分别作用于金融稳定性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房价偏离还是房价波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均显著存在收入门槛效应,前者为双门槛,后者为单门槛。不同门槛区间内房价与金融稳定性关系不同,中、低收入下支持价值偏离理论,高收入下支持价值抵押理论。房价偏离和房价波动的作用程度相差5倍以上。以房价偏离进行非线性估计被证明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入 房价偏离 金融稳定性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房价收入比”研究:起源、测量与应用 被引量:16
17
作者 贾生华 戚文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0,共5页
从起源、测量、应用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外房价收入比的研究文献。研究发现:房价收入比演化于、并优于住房支出收入;房价收入比测量的多样性取决于房价和收入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房价收入比均衡模型的不同;房价收入比主要应用于住房... 从起源、测量、应用等角度,系统梳理了国外房价收入比的研究文献。研究发现:房价收入比演化于、并优于住房支出收入;房价收入比测量的多样性取决于房价和收入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房价收入比均衡模型的不同;房价收入比主要应用于住房支付能力和房地产泡沫研究。房价收入比计算的规范化、均衡模型的集成化以及实证的多角化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房地产泡沫 住房支付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收入比指标因子的选择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戬 方幼君 朱邦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5967-5968,共2页
通过对目前房价收入比中房价、收入2个因子的选择进行研究,确定最能客观反映房价收入比指标的标准。
关键词 房价收入比 标准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房何时是可支付的:识别方法和政策选择——兼对房价收入比指标的评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立中 陈淑云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164,共11页
住房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实践中,人们常常用房价收入比这一经验指标来判断住房市场的可支付性问题,并依此来制定相关政策。文章在对传统房价收入比指标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住房价格成本标高程度—有效供给弹性... 住房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实践中,人们常常用房价收入比这一经验指标来判断住房市场的可支付性问题,并依此来制定相关政策。文章在对传统房价收入比指标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住房价格成本标高程度—有效供给弹性两个新指标,作为政策选择的工具性方法,将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区分为四种类别的细分市场,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政策。研究发现:①传统的中位房价收入比指标在政策上存在误导性。一方面,传统的中住房价收入比指标高估了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住房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房价收入比指标掩盖了居民收入和住房价格之间的转移关系。②住房政策由针对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政策和针对市场失灵的市场调控政策构成。对于地区发展差异大的中国而言,我们认为一种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当根据细分市场价格成本标高程度和有效供给弹性不同,选择针对性更强瞄准效率更高的差异化住房保障政策和市场调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支付能力 房价收入比 有效供给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房价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亮 陈乐一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36,共9页
基于1999-2012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房价和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房价的上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两者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具体表现... 基于1999-2012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房价和城乡收入差距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房价的上涨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对两者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财政分权对东部地区房价上涨的影响要大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财政分权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递减;房价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房价 城乡收入差距 面板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