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21墓葬中铁器表面纺织残留物的鉴定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力 邓天珍 +1 位作者 王辉 龚德才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 马家塬战国墓地是研究西戎文化以及秦戎文化交流的重要考古遗址。在M21墓葬发现了一些附着于铁器表面的矿化纺织品残片。这些矿物外壳保留了比较完整的纺织品形态,是研究早期纺织技术的宝贵资料。为此,本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矿物纺织品残片的纤维原料进行了鉴定与分析:1)矿物外壳内部的纤维空洞结构形态与桑蚕丝的纤维形态特征相同;2)样品中检出了3组蚕丝蛋白的特征多肽片段。研究结果表明,M21墓葬中的纺织品残片的原料为蚕丝纤维(Bombyx mori)。丝绸的发现表明中原的丝绸成品或者纤维原料已经进入西戎地区,西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更加密切。使用丝绸包裹铁器则表明西戎文化已经受到了一些中原风俗的影响。这一发现填补了马家塬遗址中纺织品研究的空白,不仅为研究秦戎地区的织造工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矿化纺织遗存中的桑蚕丝残留的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塬战国墓地 纺织残留物鉴定 扫描电子显微镜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戎与狄-陕北史家河与辛庄战国墓地考古报告》简介
2
作者 考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0-120,共1页
《戎与狄-陕北史家河与辛庄战国墓地考古报告》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第96号,文物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发行。该书为16开精装本,正文231页,约54.6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106页,定价360元。
关键词 考古报告 田野考古 文物出版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出版发行 战国墓地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西戎墓出土“S”形金银铁饰件的显微观察与工艺初探
3
作者 芦敏 王永安 谢焱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冶炼及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装饰工艺主要有错金银和嵌金银等。近年来,甘肃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重要的西戎遗存,其中以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和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为代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金属质遗物提供...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金属冶炼及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装饰工艺主要有错金银和嵌金银等。近年来,甘肃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重要的西戎遗存,其中以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和张家川马家塬遗址为代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金属质遗物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能够更为客观地反映出这一历史阶段的工艺水准。本工作以石家与马家塬两处遗址出土的“S”形金银铁饰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仪器,结合相关秦墓出土器物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2件“S”形金银铁饰件的分析,发现制作过程中采用“混汞法”工艺,在经过錾刻工艺加工后,饰件经过精细打磨而成。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这一时期金银铁饰件制作的工艺技术,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依据,进一步丰富了对金银铁饰件物质文化及其制作工艺发展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 张家川战国墓地 “S”形饰件 金银铁饰件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南市区战国、汉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4
4
作者 崔景贤 王文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26,15,共12页
渭南市区战国、汉墓清理简报●崔景贤王文学1993年7月至1994年5月,渭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建工程,先后在市区西潼公路南北两侧的铁路子校、西电一公司、市棉花公司、公路管理总段(图一)清理发掘战国墓8座,汉墓10... 渭南市区战国、汉墓清理简报●崔景贤王文学1993年7月至1994年5月,渭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建工程,先后在市区西潼公路南北两侧的铁路子校、西电一公司、市棉花公司、公路管理总段(图一)清理发掘战国墓8座,汉墓10座,出土文物166件,现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南市 清理简报 汉墓 发掘简报 随葬器物 墓道 腹径 文物 战国墓地 底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咸阳骑马俑谈到战国秦骑兵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德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9-22,共4页
由咸阳骑马俑谈到战国秦骑兵●孙德润我们最近在塔尔坡战国墓地①,共清理战国的秦人墓葬384座,出土文物1260余件。其中有两件灰陶骑马俑(以下简称骑马俑,见本期《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秦墓清理简报》)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骑... 由咸阳骑马俑谈到战国秦骑兵●孙德润我们最近在塔尔坡战国墓地①,共清理战国的秦人墓葬384座,出土文物1260余件。其中有两件灰陶骑马俑(以下简称骑马俑,见本期《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秦墓清理简报》)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骑马俑,意义重大。本文拟就骑马俑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秦本纪》 春秋战国时期 骑兵 中原地区 咸阳 战国晚期 戎狄 战国墓地 《左传》 春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家塬M21出土一件料珠的成分和风化层的研究
6
作者 王若苏 孙凤 先怡衡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93-3197,共5页
为研究古代人造料珠的成分和风化状况,对马家塬M21墓地内出土的一件料珠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与拉曼光谱分析(Raman),观察了样品表面形态、获得了样品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结果揭示料珠主要组成成分为混合BaSO_... 为研究古代人造料珠的成分和风化状况,对马家塬M21墓地内出土的一件料珠进行超景深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与拉曼光谱分析(Raman),观察了样品表面形态、获得了样品元素组成和物相组成。结果揭示料珠主要组成成分为混合BaSO_(4),PbCO_(3),Pb_(5)Si_(4)O_(8)(OH)_(10)和Cu_(2)Pb_(5)(SO_(4))_(3)(CO_(3))(OH)_(6)等杂质的中国蓝,呈现为浅蓝色颗粒,由固相烧结法制作,外部黄色结壳成分为Pb_(8)O_(5)(OH)_(2)Cl_(4)。研究阐述了中国蓝工艺的发展及风化生成碱性铅化合物的原因,该料珠的元素分析显示Si含量最高,Cu和Ba的含量大略相等,而Pb的含量较低,可能代表当时硅酸铜钡料珠烧制已经开始有意控制原料的比例;碱性铅化合物应是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高温烧结制备料珠时产生的氧化物未反应完全,随后被埋入地下,与碱性土壤水水合形成碱性铅化合物。该研究为古代费昂斯制品和硅酸铜钡类制品的研究提供参考,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 料珠 中国蓝 铅钡玻璃 科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