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路军战俘为何如此之多——对西路军战俘问题的考察之一 被引量:4
1
作者 董汉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63-67,共5页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是一个不足为怪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对战俘问题,却讳莫如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关资料较少,研究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有关偏见和错误观念作怪...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是一个不足为怪的问题。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对战俘问题,却讳莫如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关资料较少,研究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更重要的则是因为有关偏见和错误观念作怪.认为被俘是屈辱,是给我党我军抹黑,甚至认为被俘就是背叛等等。几年前,大鹰的长篇纪实文学《志愿军战俘纪实》在《昆仑》杂志发表,曾轰动一时。继之,拙作长篇报告文学《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在《西北军事文学》1988年第二期全文刊出,又轰动一时.其主要原因,并非因为这两部作品文学性有多强,而是因为它向读者打开了一扇历史的窗口,使他们看到了战争史的另一个复杂的侧面,引起了种种思索。上述两部作品,尽管是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实文学”和“报告文学”,然而它们毕竟是文学,不可能完成全面分析和考察的任务。本文拟就西路军战俘问题作一较全面的分析考察,以期对现代史研究有所裨益.对现存的战俘们有一些较公正的认识,并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和革命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俘问题 西路军 长篇纪实文学 《西北军事文学》 长篇报告文学 中共党史研究 现代史研究 错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西路军战俘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汉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6期129-132,共4页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它是利益根本对立的集团之间(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阶级与阶级之间)为谋取自身利益而展开的赋装冲突,有史以来,战争就分为两大类: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关键词 战俘问题 西路军 非正义战争 自身利益 部落 国家 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湾战争结束内幕
3
作者 施瓦茨.科普夫 万夫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6-19,共4页
海湾战争终于接近了尾声。鲍威尔和我商量是否将停火会谈放在“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1945年,麦克阿瑟将军就是在这艘船的甲板上接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的投降。我当然也想清楚表明这场会谈除了名称外,实际上同受降无异。不过,我们... 海湾战争终于接近了尾声。鲍威尔和我商量是否将停火会谈放在“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上。1945年,麦克阿瑟将军就是在这艘船的甲板上接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的投降。我当然也想清楚表明这场会谈除了名称外,实际上同受降无异。不过,我们最后还是否决了这一主意,因为布什总统只给我们48个小时来做准备。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将伊拉克代表接到停泊在海湾中的军舰上来,即使说是有可能做到的话,也是件极为复杂的工作,更不消说还有那么多多国部队的代表和一大帮子任何热闹都不会放过的记者们。我们第二个选择地是贾利巴机场,这是伊拉克的一大军事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队 将军 麦克阿瑟 日本人 代表 司令部 伊拉克军 装甲车 战俘问题 命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越关系的改善看美国对越政策的调整
4
作者 杨光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8-9,共2页
今年2月8日,美国驻越南联络处在河内成立,星条旗在时隔40年后第一次在一度敌对的越南首都升起。此举是继今年2月3日美国宣布全面解除对越南的贸易禁运后,美国采取的改善美越关系的又一重大行动,也是克林顿政府为减弱“越战后遗症”的阻... 今年2月8日,美国驻越南联络处在河内成立,星条旗在时隔40年后第一次在一度敌对的越南首都升起。此举是继今年2月3日美国宣布全面解除对越南的贸易禁运后,美国采取的改善美越关系的又一重大行动,也是克林顿政府为减弱“越战后遗症”的阻力,实现美越关系正常化软着陆采取的关键性的步骤。这表明美国对越南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积怨已久的两国关系终于开始解冻。但这是否如新闻媒体所乐观预测的那样,意味着克林顿政府将会与越南在今年内恢复全面正常的外交关系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越关系 越南 美国对越政策 贸易禁运 失踪人 克林顿政府 美军人员 正常化 战俘问题 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人园地
5
《财会月刊》 1995年第1期31-33,共3页
末代皇妃离婚的前前后后 妃子与皇帝离婚,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300多个皇帝中,只有鄂尔德特·文绣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案,堪称史无前例。 1922年11月,14岁的文绣被选入宫,封为淑妃。文绣颇有个性,向往自由,一贯反... 末代皇妃离婚的前前后后 妃子与皇帝离婚,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300多个皇帝中,只有鄂尔德特·文绣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案,堪称史无前例。 1922年11月,14岁的文绣被选入宫,封为淑妃。文绣颇有个性,向往自由,一贯反感清宫家法的束缚。加之皇后婉容的忌妒,明争暗斗,挑拨离间,使她在皇帝面前失宠,毫无夫妻情分,进而时常受到羞辱与虐待,使她感到十分痛苦。据当时一家报纸披露说:“文绣自民国十一年入宫,独处一家,未蒙一次同居,种种苦恼,无术摆脱。”她曾多次吵闹反抗,甚至以死抗争,仍是无法改变她被冷落、被虐待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居正 纪晓岚 东北人民 华北日报 绥芬河 自杀未遂 郑板桥 战俘问题 爱新觉罗 封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