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法的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测度 被引量:10
1
作者 曹琳 原雪梅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5-84,116,共11页
采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6年间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市场数据为基础测度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传统外部风险事件阶段性地推升了银行风险水平,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而近年国内经济环境变... 采用或有权益分析方法,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6年间资产负债表数据和市场数据为基础测度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发现,传统外部风险事件阶段性地推升了银行风险水平,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较强;而近年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打破了银行原有的稳健经营局面,且城市商业银行受到更大冲击。引入风险相依性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测度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期中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始终高于单一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系统性风险整体可控;但在2012年后的"新常态"下,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飙升,针对单一银行的监管标准已无法有效识别系统性风险。建议将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改善经营环境与提高盈利能力相结合,有效规避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测度 或有权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测度——基于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征洋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4,40,共5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此背景下,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并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加强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在此背景下,对系统性风险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优化了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模型(SCCA),并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对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动态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我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显著上升,5家联合违约的概率已逼近20%,从联合预期损失来看,其值也已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 系统性违约风险 风险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金融风险分析——CCA模型在城市层面的具体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叶永刚 晏晗 李杏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30,共9页
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范本,在编制出武汉市账面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将或有权益分析法具体应用于武汉市的四大部门,分析武汉市金融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公共部门的资本结构合理,违约风险较小;金融部门的账面资产负债率和或有权益资产... 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范本,在编制出武汉市账面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将或有权益分析法具体应用于武汉市的四大部门,分析武汉市金融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公共部门的资本结构合理,违约风险较小;金融部门的账面资产负债率和或有权益资产负债率都很高;企业部门的资本结构错配风险大;家户部门面临的金融风险较小,但应注意其负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或有权益分析 违约概率 违约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救助降低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吗--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凌峰 章尹赛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106,共14页
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政府救助是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重要方式。政府救助包含内外部两种作用机制,分别通过影响银行部门资产负债结构和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缓解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本文以美国问题资产... 处置问题金融机构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关键环节,政府救助是处置问题金融机构的重要方式。政府救助包含内外部两种作用机制,分别通过影响银行部门资产负债结构和资产市场价格波动缓解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本文以美国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为例,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特征的或有权益分析模型(CCA),基于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视角,测度内外部救助机制的作用效果,探讨适度救助规模与频次。研究发现:政府救助的内外部机制分别具有改良效应与溢出效应,其中内部改良效应具有稳定性,直接与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机制呼应,使得救助后银行部门的风险状态不易发生转移;外部溢出效应具有系统性特征,通过信号效应稳定股市波动,间接改善包括未被直接救助机构在内的银行部门风险水平。在考虑政府救助内外部效果异质性的基础上,发现动态救助对系统性风险的改善效果优于低频大幅注资。基于以上经验教训,我国在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运作过程中,要通过内外部机制之间的匹配来提升政府救助的效率,在利用预期损失确定政府适度救助规模的前提下,对银行部门实施与风险累积水平相一致的动态救助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救助 系统性风险 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 或有权益分析 金融稳定保障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链网络、企业异质性与产业信用风险传染——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宋凌峰 刘志龙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3,73,共11页
价值链网络所表现出的“稳健但脆弱”性质究竟是网络结构的自有属性,还是企业自身风险暴露和核心程度等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对于产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应集中于濒危企业还是核心企业?基于或有权益的分析方法,利用2009—2016年中国光... 价值链网络所表现出的“稳健但脆弱”性质究竟是网络结构的自有属性,还是企业自身风险暴露和核心程度等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对于产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应集中于濒危企业还是核心企业?基于或有权益的分析方法,利用2009—2016年中国光伏产业数据和企业间资产负债表联动关系构建产业价值链网络模型,研究价值链网络结构和企业异质性特征对产业信用风险传染恶化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间的商业和担保信用支持存在明显的顺周期特征;价值链网络连通性的增强有利于缓解产业信用风险传染,而企业信用风险的非线性演变是网络系统“脆弱性”的主要来源;与自身风险暴露相比,企业核心程度对产业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要推动产业集聚,延伸产业价值链业务范围;要加强核心企业风险管理,必要时对其进行政府救助;要建立动态的行业系统性风险准备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链 异质性 信用风险恶化 或有权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CA方法与系统性风险度量 被引量:10
6
作者 巴曙松 居姗 朱元倩 《金融监管研究》 2013年第3期1-12,共12页
金融危机引起的机构间风险传染、溢出和反馈效应,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系统性风险。以Gray、Merton和Bodie为代表提出的或有权益分析方法,考察了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微观经济扭曲是如何在经济部门间传导、扩散,并引致宏观危机发生的。在此... 金融危机引起的机构间风险传染、溢出和反馈效应,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系统性风险。以Gray、Merton和Bodie为代表提出的或有权益分析方法,考察了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微观经济扭曲是如何在经济部门间传导、扩散,并引致宏观危机发生的。在此基础上,结合极值分布理论和机构间违约相依关系的SCCA方法,可用于评估极端风险时期金融机构违约时债权人的预期损失,以及政府部门的偿债能力和维持金融稳定的能力。本文从或有权益分析方法的理论来源出发,介绍了SCCA方法的基本模型及其对金融机构相关风险指标的度量,同时对如何运用该模型度量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了或有权益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该方法在实践中需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或有权益分析 系统性风险 政府担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融系统需要警惕哪一种主权债务——基于CCA模型和ARDL-ECM模型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叶永刚 李杏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1-52,共12页
文章通过估计CCA模型,创新性地引入违约距离这一变量,以违约距离衡量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采用ARDL-ECM模型和Pesaran边限协整检验法对我国主权债务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外债、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社保基金的增加会... 文章通过估计CCA模型,创新性地引入违约距离这一变量,以违约距离衡量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采用ARDL-ECM模型和Pesaran边限协整检验法对我国主权债务的相关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外债、银行存款准备金和社保基金的增加会给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带来负效应,中长期外债、国债和流通中货币的适当增加有助于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中国的内债风险总体上大于外债风险。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权债务 金融系统 稳定性 或有权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体经济各部门杠杆率、房地产价格与金融风险联动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程 赵艳婷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114,共23页
本文首先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视角,对实体经济各部门杠杆率和金融风险的联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或有权益分析法和预期损失法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基于门限结构向量自回归(T-SVAR)模型,刻画了在不同房价区制下杠杆率和金融... 本文首先从资产负债表关联的视角,对实体经济各部门杠杆率和金融风险的联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利用或有权益分析法和预期损失法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后基于门限结构向量自回归(T-SVAR)模型,刻画了在不同房价区制下杠杆率和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1)房地产价格与各部门杠杆率互相推动;(2)总体上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政府和企业的债务风险,并推高了金融风险;(3)低房价阶段,各部门杠杆率和金融风险互相降低,说明银行信贷此时投放比较理性,有加杠杆的空间;(4)在高房价阶段,政府杠杆率上升导致企业杠杆率和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风险则降低了政府杠杆率,说明此时应该侧重控制政府债务积累;(5)各部门杠杆率增速上升也会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对居民杠杆率增速过快、政府债务和高房价的联动需格外关注;同时,应该稳定房价,促进金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风险 实体经济杠杆率 T-SVAR模型 或有权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