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抒情经验与生产美学——《我的诗篇》及工人诗歌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驰觐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107,57,共8页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 秦晓宇编选的《我的诗篇》出版后的引起了较大争议,围绕这一文化事件的批评多从文化批评角度出发,而容易忽视对诗集本身的美学层面的讨论。本文希望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诗集本身的复杂形态,通过结合历史上工人写作在国际视野下集体抒情的面向以及当代文学史内部新诗大众化运动的线索,为今天新工人诗歌超越风景化的苦难展示,转变为更具表征性的新工人阶级美学提供一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诗篇 断裂 集体抒情 新工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看转型期中国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
2
作者 车志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0-45,共6页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 影片《二十四城记》与《我的诗篇》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老工人"和"新工人"形象的影像表达,从"老工人"到"新工人",工人阶级经历了巨大变迁。两部影片在"静物"与"流动"空间叙事中注解了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时间的讲述中,二者又共同构筑了新中国70年工业的历史记忆与现实经验。通过两部纪录片,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结构性重组的脉动,思考如何重构中国工人的"劳动价值"和"尊严政治",进而想象一种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城记》 我的诗篇 转型期 工人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现实、文体及其他--论陈年喜的散文创作
3
作者 宋宁刚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102,共6页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集选编的计划在前,纪录片电影... 一作为一个写作者,陈年喜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5年。该年年初,由秦晓宇导演的纪录片电影《我的诗篇》上映。随后,由吴晓波策划、秦晓宇选编的同名诗集《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也出版面世(虽然实际上是诗集选编的计划在前,纪录片电影的拍摄在后)。在影片上映后不久的2015年2月2日,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与诗人导演秦晓宇以及杨炼等人,共同发起一场“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正是在这场据说有“千人现场,千万人收看直播”(吴晓波频道)的诗歌朗诵会上,“矿工诗人”陈年喜(和影片中出现过的其他五位诗人一样)与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杨炼同台,站在了聚光灯下。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陈年喜得到了媒体的又一次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炼 我的诗篇 吴晓波 朦胧诗 朗诵会 散文创作 聚光灯 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