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5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在:我们自己的历史存在论——福柯哲学的精神态度与内在空间 被引量:4
1
作者 余虹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64,共8页
福柯将自由地反思、批判我们自己的现在以及不断改变我们自己的现在看作启蒙运动中发生的“现代性态度”。与尼采一样,福柯彻底杜绝了在世界历史之外寻找另一种大写的存在(Being)来理解和规定世界历史中的小写的存在(beings)的形而上学... 福柯将自由地反思、批判我们自己的现在以及不断改变我们自己的现在看作启蒙运动中发生的“现代性态度”。与尼采一样,福柯彻底杜绝了在世界历史之外寻找另一种大写的存在(Being)来理解和规定世界历史中的小写的存在(beings)的形而上学思想,坚持在世界历史之中思考一切存在,尤其是我们自己的现在,因此,福柯的哲学是一种“我们自己的历史存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现在 现代性态度 我们自己的历史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的缪斯与异质的共同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存在论考察
2
作者 王琦 陈昊灏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5-146,160,F0003,共14页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技术逐渐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凸显,并在成为“具体技术物”后,获得了区别于人的存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属于这一谱系。通过降维信息和复杂数据中的生成性与对抗性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构建了其独特的存在论领域... 在存在论的视域中,技术逐渐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凸显,并在成为“具体技术物”后,获得了区别于人的存在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亦属于这一谱系。通过降维信息和复杂数据中的生成性与对抗性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构建了其独特的存在论领域,并在现代文艺创作中,与人类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发生了深层的交织。然而,激进的超人类主义者与保守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错置了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存在论基础,导致了两种不同的存在的“失所”:一是人类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据海洋中陷入无根基状态,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在现有人类世界中丧失意义。为解决此问题,必须承认人类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存在论视域中的绝对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探索一条由差异性铺设的异质的共同体道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与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协同生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 文艺创作 异质的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物”基本性质的存在论阐释
3
作者 莫军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3,共5页
设计物是一个被设计制作存在的“物”,它介于手工物、技术物、数码物之间,体现着人类设计行为的特殊性和人类生产行为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究竟在哪里,涉及设计物的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需要从原理层面进行分析。从存在论视角展开阐释,... 设计物是一个被设计制作存在的“物”,它介于手工物、技术物、数码物之间,体现着人类设计行为的特殊性和人类生产行为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究竟在哪里,涉及设计物的本质及其与人的关系,需要从原理层面进行分析。从存在论视角展开阐释,设计物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人类有目的创制的产物,集“合目的性”“意向性”“计算—考量性”“合指标性”“称意性”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物 存在论 合目的性 意向性 计算—考量性 合指标性 称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变革
4
作者 张婷婷 陶韶菁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7,共7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描述“物化了的世界及其规律”,完成并信奉的是“颠倒的世界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深入资本作为原则向导的层面来审视“现实生活”,确认“颠倒的世界观”根源于“颠倒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宣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非历史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预示自由人联合体的降临,从根本上铲除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现实基础。通过经济术语的革命、思维方式的修正和意识形态的破除,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存在论的层面瓦解了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建构出一门具有批判和革命性质的历史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存在论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具身德育中的自我:融合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卓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2,I0003,共12页
自我是德育的重要概念,具身社会认知为审视德育中的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自我可以区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基于这两种自我类型,具身德育分别依循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一方面,自我的具身性与德育中的体验自我紧密相关。从体验... 自我是德育的重要概念,具身社会认知为审视德育中的自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自我可以区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基于这两种自我类型,具身德育分别依循存在论路向和知识论路向。一方面,自我的具身性与德育中的体验自我紧密相关。从体验自我的内部结构看,自我拥有感和自我行动主体感为德育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从体验自我的外部关系看,最小自我和原始自我为德育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另一方面,自我的文化性和社会性与德育中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融合紧密相关。围绕显性自传和隐性自传分析德育的文化属性,既要依循存在论路向,全面关注文化比较上的同与异,也要依循知识论路向,深入把握人格培养上的知与行;围绕叙事自我和社会自我分析德育的社会属性,既要依循存在论路向,基于历史评价进行关系审视,也要依循知识论路向,基于道德评价进行关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德育 自我 具身社会认知 存在论 知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描述、阐释与规范:从技术存在论到技术生活世界——道德物化的理论旨趣
6
作者 李洋 王小伟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07,共7页
道德物化理论是在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扬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德格尔关注物却始终指向存在论叙事,描述物却意在表达技术本体论思想,其目的在于服务“大写技术”论述。因而该技术研究进路被维贝克批评为抽象的、铁板一块的和怀旧气质... 道德物化理论是在对海德格尔技术之思的扬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德格尔关注物却始终指向存在论叙事,描述物却意在表达技术本体论思想,其目的在于服务“大写技术”论述。因而该技术研究进路被维贝克批评为抽象的、铁板一块的和怀旧气质的。随着技术哲学研究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的相继出现,技术存在论虽有洞见,但其形而上学特质使之不足以阐释和分析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颠覆性的当代技术。出于对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批评与发展,后现象学者将聚焦点从存在论和本体论的技术讨论转向考察具体技术对人的影响上来,通过构建技术生活世界,尝试以人技互构、具象情境、评价和规范规避技术存在论的抽象与先验,提供既描述又规范、既阐释又评价的建设性技术伦理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存在论 海德格尔 技术伦理 道德物化 技术生活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归传播本源,重建华夏传播:对华夏传播研究两种进路及观念的存在论反思
7
作者 李承志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8-92,共15页
“华夏传播研究的合法性”问题已发展为“华夏传播研究的进路”问题。华夏传播研究的史学进路与哲学进路尤其是各自“返本开新”和“心传天下”的基本观念犹待反思:“返本开新”难以因应华夏传播研究史学进路中“古今之变”的断裂和“... “华夏传播研究的合法性”问题已发展为“华夏传播研究的进路”问题。华夏传播研究的史学进路与哲学进路尤其是各自“返本开新”和“心传天下”的基本观念犹待反思:“返本开新”难以因应华夏传播研究史学进路中“古今之变”的断裂和“中西之别”的固化观念所带来的底层理论上的困扰;“心传天下”能否为华夏传播的现代转型保驾护航并成为引领传播学实现形上突围的宏大理论还有待论证。根本而言,两条进路及其观念缺少从“媒介本体论”到“传播存在论”的视域突破。传播存在论主张“传,所以在”,揭示了传播观念“存在→形上存在者→形下存在者”的三个层级。在此视域下,重建华夏传播亟须复归传播本源。新的华夏传播学应以“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之性质,采取“历史诠释”之方法,以“奠基性学术”为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研究 史学进路 哲学进路 传播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抑或实行:《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论差异
8
作者 马飞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231,232,共10页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存在与时间》中是否有存在论差异的问题,马里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经由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而提出的“存在论差异... 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被海德格尔称为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存在与时间》中是否有存在论差异的问题,马里翁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认为《存在与时间》中经由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而提出的“存在论差异”,尽管构成了现象学的“第二次突破”,却同时遮蔽了真正的存在论差异。但是,如果此在的生存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实行着差异,存在领会作为存在论差异的可能性植根于此在的时间性,那么《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论就可以被理解为对存在论差异的明确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论差异 存在与时间》 此在 实行 海德格尔 马里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社会历史性存在的生成、演进与旨归
9
作者 杨泽光 陈永杰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共10页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 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样态,只有在整体性的视域中透视主体概念的动态演进、价值旨归与思想实质,才能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涵。马克思最初的具备社会内涵的自我意识主体蕴含着同抽象主体的原初分野: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将主体理解为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展示出与思辨主体的原则性差异。随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马克思从对一般历史主体的论述过渡到对个别侧面的资本主体的聚焦,将资本主体视为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存在,剔除了主体概念的主观化意蕴。资本主体要求克服一切限制,最终将造成自我限制,而伴随资本主体瓦解的是人类主体的回归。马克思在强调人类主体的社会历史性的同时,也并未忽略人的个别性。纵观其思想发展历程,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社会历史 资本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三维批判”:存在、历史、实践的统一
10
作者 刘林 孟祥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7,共8页
马克思的民主思想通过存在批判、历史批判、实践批判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属性、历史演进规律、实现路径,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批判阐明了民主的阶级性与社会存在基础,指出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维护... 马克思的民主思想通过存在批判、历史批判、实践批判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属性、历史演进规律、实现路径,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批判阐明了民主的阶级性与社会存在基础,指出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有通过建立超越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民主才能回归其真实本质;历史批判揭示了民主发展的历史性与必然性,强调民主随着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性超越,在共产主义阶段,民主将达到最高形态;实践批判指出民主不仅体现在制度的构建与设计上,而且体现于人民在社会治理和生产管理中的实际参与和自我管理。这三个维度在逻辑上相辅相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整体性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既深刻揭示了民主的本质规律,也明确指明了民主发展的实践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民主思想 存在批判 历史批判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5,共9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个体以数字分身或数字化身方式实现数字化生存。人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即数字人、数字生活与数字人格。数字人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数字生活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数字人格是人的数字化生...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个体以数字分身或数字化身方式实现数字化生存。人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即数字人、数字生活与数字人格。数字人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数字生活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数字人格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形象。人的数字化生存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日常,带来人们生活的多维化,同时也改造了自我。面对人类多样化实践基础上肉身性生存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个体需要重新确立新的自我同一性,完成新的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现代性生成。随着虚拟世界内容的丰富和形态的多样,需要在虚实一体的地平上去理解并实现人与世界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分身 存在论 自我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基于历史存在论的考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夏巍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15,共5页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展开范畴批判、廓清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路径的基础上确立起来。范畴的逻辑次序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知性科学的阐释遮蔽了这一方法的真实内涵。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劳动一般"...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马克思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展开范畴批判、廓清社会科学研究具体路径的基础上确立起来。范畴的逻辑次序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知性科学的阐释遮蔽了这一方法的真实内涵。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前提的"劳动一般"范畴,其理论和现实的产生过程生动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作为感性活动的劳动即实践是建构人类世界的根基,从实践出发发现抽象范畴及其所表达的社会存在的起源,并由此说明知识的形成是马克思历史存在论视域的基本观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这一视域观照下的产物。从历史存在论视域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强调的是"历史"的基础性地位;在人们的实践中建构而来的生活世界才是历史的真实内涵;"相统一"意味着逻辑植根于生活世界并能动地再现它。达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具体路径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象学经验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历史存在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实践 生活世界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存在论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共5页
以往的哲学都是独立于世界之外对世界的观照,无论是对本体的追问,还是对知识本质的确认,抑或是为人类的政治与伦理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说明,都没有离开知识论的立场,哲学都在历史之外。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让历史走进存在本身。马克思哲学的... 以往的哲学都是独立于世界之外对世界的观照,无论是对本体的追问,还是对知识本质的确认,抑或是为人类的政治与伦理行为寻找合理性的说明,都没有离开知识论的立场,哲学都在历史之外。马克思从实践入手,让历史走进存在本身。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论视角,从历史存在论的进路,使哲学走进了历史。透过历史的门径,马克思哲学才与我们的时代生活发生着紧密的意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存在论 知识论视角 实践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生”“活”“存”“在”本义的存在论意义--存在论的“汉语哲学”诠释
14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共10页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的本义是一种存在者化的观念,在哲学上所指的正是作为形而上存在者的本体。所谓“汉语哲学”,其中心任务应当是揭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存在论意义。汉字“生”“在”“存”的本义,即人与草木浑然不分的共在,都是中国远古先民对存在的感悟,从而具有存在论意义;而“活”的本义作为“水流声”,则表征着人是由于倾听“天命”而得以存在的,从而具有当代诠释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的本义 生活 存在 本体论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真实呈现: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恒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0-92,共3页
关键词 历史 真实性 认识论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张力——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昕桐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48,共9页
历史存在论是依据人生存实践的历史本性构成对"存在"意义的领悟。在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视域中,现实是历史的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历史",现实"和"历史"构建了历史存在论的基本框架",现实"和"... 历史存在论是依据人生存实践的历史本性构成对"存在"意义的领悟。在马克思历史存在论的视域中,现实是历史的现实,历史是现实的历史",现实"和"历史"构建了历史存在论的基本框架",现实"和"历史"形成了"历史存在论"中既相互对应又相互阐释的核心概念,它们是时间轴上浮动的坐标,是过程的,是不断填充内涵和启迪人们去追问存在意义的旗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存在论 现实性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论到存在论——论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与“变革”
17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129,159,共10页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存在论 真理观 海德格尔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性质的存在论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43,共6页
结束对历史唯物主义近代知性误读的首要任务,是再度澄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新唯物主义立足于"现实的自然界","唯物主义"意味着能揭示出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社会现实,具有真正的现实性。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前提... 结束对历史唯物主义近代知性误读的首要任务,是再度澄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性质。新唯物主义立足于"现实的自然界","唯物主义"意味着能揭示出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社会现实,具有真正的现实性。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前提是马克思赋予感性以存在论内涵和劳动的实践化。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感性劳动的辩证法,其根基是作为现实的自然界的"物质的生活关系",这一辩证法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实现了感性与历史性的真正统一,阐明了真实的历史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经济视角切入理性规定前的"现实的自然界"而展开的存在论的探讨。它把握了真正的社会现实,呈现了世界的本质,揭开了思想史崭新的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劳动 存在论 现实的自然界 新唯物主义 感性劳动的辨证法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存在论意义上的新历史观
19
作者 孙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4,共5页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更具有现代存在论的意义和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解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论纯粹的存在... 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且更具有现代存在论的意义和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解读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的基础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论纯粹的存在论违背马克思哲学原则的实质。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完全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体论”的理论模式,并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实践存在论意义上的新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观 存在论 实践存在论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与历史的变奏: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
20
作者 袁立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8-165,288,共8页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 自然概念是现代政治自主性的逻辑起点,它表现为启蒙哲人把人性的自然维度确立为社会生活的根据和最终目的,由此产生了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市民社会法权体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拒斥了启蒙政治对人的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人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实践的结果、是历史的生成过程,共产主义是以人的现实存在为根据不断变革不合理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存在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历史 政治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