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研究的成骨不全症患儿生存质量分析
1
作者 杜范艳 莫霖 肖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目的:调查西南地区成骨不全症儿童的生存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拟定家庭疾病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混合研究调查成骨不全症患儿的生存质量。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对20名来自某三甲儿童医院的成骨不全症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 目的:调查西南地区成骨不全症儿童的生存质量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拟定家庭疾病管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混合研究调查成骨不全症患儿的生存质量。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对20名来自某三甲儿童医院的成骨不全症照顾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量性研究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量表评估西南地区34名成骨不全症患儿的生存质量,并将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结果:①生存质量主题,担心骨折,疼痛耐受性高,辅助行走器械缺乏,同伴交往减少,学校氛围良好。②成骨不全症患儿生存质量低于健康人群,总分(t=-6.732,P<0.001)、生理功能(P=0.000)和社交维度(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独立行走能力(t=3.490,P=0.001)和固定玩伴(t=3.164,P=0.003)进入回归方程(P<0.05),共解释生存质量得分变异的40.9%。结论:提升成骨不全症儿童的生存质量需建立家庭疾病管理能力。医务人员需从知识普及、就医指导、未来规划、规避潜在问题等方面建立其慢病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生存质量 混合研究 成骨不全症 疾病家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致成骨不全症动物模型
2
作者 姜运怡 张浩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5,共8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类以低骨量、骨脆性及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是动物模型的应用。绝大部分OI由编码Ⅰ型胶原相关基因突变引起,本文总结了COL1A1和COL1A...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类以低骨量、骨脆性及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是动物模型的应用。绝大部分OI由编码Ⅰ型胶原相关基因突变引起,本文总结了COL1A1和COL1A2突变的主要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是研究致病机制、开发和测试新的治疗策略的宝贵工具。未来的研究将运用CRISPR/Cas9等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多种生物类别,优化和拓展OI动物模型,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有助于对OI及其治疗方法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动物模型 Ⅰ型胶原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治疗26例成骨不全症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蔡诗雅 梅亚曌 +1 位作者 章振林 张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9-429,共11页
目的回顾分析使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疗效并对比不同用药年限、给药途径及起始治疗年龄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目的回顾分析使用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疗效并对比不同用药年限、给药途径及起始治疗年龄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接受BPs治疗的26例OI患者,年龄4~67岁,中位年龄12.5岁,其中男17例,女9例。观察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骨代谢指标、生化指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脆性骨折发生率等变化。结果26例患者使用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或伊班膦酸钠治疗1~5年,给药途径为口服或静脉滴注。用药1年、2~3年及3年以上患者的腰椎BMD分别较基线增加了14.89%、70.73%、64.17%,股骨颈BMD分别增加了12.21%、42.58%、65.28%,全髋BMD分别升高了13.75%、38.95%、94.28%,用药>3年组的股骨颈及全髋BMD增长率显著高于用药1年组(P=0.028、0.002)。不同用药年限患者治疗后脆性骨折次数均下降,且下降幅度(%)及绝对值(次/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0.459)。口服和静脉用药患者骨钙素(osteocalcin,OC)下降幅度及各部位BMD改善程度相近,且2组患者脆性骨折发生次数均较基线显著减少。未成年组(年龄<18岁)患者治疗结束时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增加64.64%、45.31%和54.00%,且年均脆性骨折次数较基线减少。成年组(年龄≥18岁)患者治疗结束时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biomarkers,BTMs)水平显著下降,腰椎、股骨颈、全髋BMD无显著增加(P=0.393、0.567、0.473),但脆性骨折较基线显著减少(P<0.001)。结论不同用药年限对预防新发脆性骨折疗效相近,用药年限越长,对BMD的改善越显著;口服与静脉用药对新发脆性骨折及BMD的改善疗效相近;未成年OI患者接受BPs可显著增加BMD,未成年及成年患者接受BPs治疗均能预防新发脆性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症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胡静 沈敏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2,共6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骨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现有药物治疗仅为对症治疗,疗效有限,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骼质量。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靶向OI致病机制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从病因上...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骨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现有药物治疗仅为对症治疗,疗效有限,难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骼质量。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作为靶向OI致病机制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从病因上显著改善疾病预后的潜力。本文综述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OI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旨在探讨这些治疗策略的应用潜力以及临床转化中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干细胞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1A2新突变致胎儿严重成骨不全症1例报告并表型基因型关联性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董辰 刘姜睿璇 +2 位作者 杨琳 任芸芸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总结1例COL1A2新突变致胎儿严重成骨不全症(OI)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为胎儿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产检B超检查示OI可能的胎儿流产组织抽提DNA进行基因型分析,自行设计COL1A1和COL1A2所有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引物。利用Sa... 目的总结1例COL1A2新突变致胎儿严重成骨不全症(OI)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为胎儿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产检B超检查示OI可能的胎儿流产组织抽提DNA进行基因型分析,自行设计COL1A1和COL1A2所有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引物。利用Sanger测序法对胎儿行COL1A1和COL1A2基因外显子及剪接区域的测序分析并行父母验证。依据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专业版,对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结果胎儿的COL1A1和COL1A2基因均检测出变异位点。COL1A2基因检测到杂合突变(c.3142G〉T,p.Glu1048Cys)在寡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HGMD及Ⅰ型胶原蛋白突变数据库均未见报道,结合胎儿父母验证为新发突变,对比公共数据库及在线预测软件预测该突变类型为致病突变。在HGMD专业版中搜索COL1A2,共检索到387个COL1A2致病突变,与21种疾病及其亚型相关。92%的突变引起OI或其亚型,还可引起Ehlers-Danlos综合征或其亚型。结合COL1A2突变所致疾病临床表型行文献复习,本文报告胎儿符合Ⅱ型OI。结论产前通过超声影像结合基因分型诊断胎儿为COL1A2基因新发突变(c.3142G〉T,p.Glu1048Cys)所致Ⅱ型OI;COL1A2基因编码蛋白长链双螺旋的400~480氨基酸及MLBR 3区域中甘氨酸被天冬氨酸或谷氨酸替代,多导致严重表型的OI;本文为产前准确预测胎儿结局、指导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1A2基因 成骨不全症 突变 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症临床诊疗指南 被引量:37
6
作者 夏维波 章振林 +7 位作者 林华 金小岚 余卫 付勤 李梅 张浩 张嘉 赵秀丽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3,共13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名脆骨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低下、骨骼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主要特征,由重要的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编码基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致[1-2]。新生儿患病率约...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名脆骨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低下、骨骼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主要特征,由重要的骨基质蛋白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编码基因及其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致[1-2]。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5000~20000[3]。青少年型和家族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未确诊的OI[4]。OI常常幼年起病,轻微创伤后反复发生骨折,病情严重者可能在宫内或出生时即骨折,导致脊柱侧凸、胸廓塌陷、四肢弯曲等畸形,甚至可因肺部感染、胸廓畸形引发心、肺衰竭而死亡。患者还可伴有听力下降、关节韧带松弛和心脏瓣膜病变等骨骼外表现[5-6]。OI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疾病的诊治水平亟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诊疗指南 COLLAGEN 临床 反复骨折 心脏瓣膜病变 胸廓畸形 骨基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奈酸锶改善成骨不全症模型oim小鼠代谢失衡的双向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斌 徐增 +4 位作者 吴卉乔 郭蕾 张颖 石长贵 袁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5-953,共9页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成骨不全症(OI)模型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双重作用。方法取1周龄OI模型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颅骨,采用Ⅰ型胶原酶通过连续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取5~7周龄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的长骨,获取...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对成骨不全症(OI)模型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双重作用。方法取1周龄OI模型纯合子oim/oim小鼠及野生型(wt/wt)小鼠的颅骨,采用Ⅰ型胶原酶通过连续消化法获取成骨细胞;取5~7周龄oim/oim小鼠和wt/wt小鼠的长骨,获取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破骨细胞。给予不同浓度(1、10 mmol/L)的雷奈酸锶进行干预,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蛋白(OCN),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降钙素受体(Calcr)、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组织蛋白酶K(CTSK),以及破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c-fos、活化T细胞核因子c1(NFATc1)的表达;采用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及矿化情况;采用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评估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及骨吸收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比色法检测雷奈酸锶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Runx2、ALP、OCN)的表达增加,同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Calcr、Trap、CTSK、c-fos、NFATc1)的表达(P均<0.05),且随浓度增加作用增强。ALP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促进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P均<0.05)。Trap染色及骨片陷窝实验结果显示,雷奈酸锶可降低oim/oim小鼠破骨细胞形成数量和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P均<0.05)。MTT结果显示,1 mmol/L、10 mmol/L雷奈酸锶对oim/oim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无细胞毒性。结论雷奈酸锶可有效改善OI模型oim小鼠的骨代谢失衡,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及矿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骨吸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奈酸锶 成骨不全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反复骨折为特征青少年男性成骨不全症1例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东芹 陈予龙 +10 位作者 裴育 李一君 陈康 臧丽 谷伟军 郭清华 巴建明 吕朝晖 窦京涛 母义明 陆菊明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2-488,共7页
目的总结1例以反复骨折为特征的青少年男性患者的诊治和随访过程,探讨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及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例自幼起病的青少年男性患者,10年内反复骨折8次,采集患者病史等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1例以反复骨折为特征的青少年男性患者的诊治和随访过程,探讨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及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1例自幼起病的青少年男性患者,10年内反复骨折8次,采集患者病史等临床资料,收集相关生化检测指标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骨密度、高分辨外周骨定量CT(high-resolution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HR-pQCT)及X片检查结果;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法检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结果患者轮椅推入,查体见轻度蓝巩膜,指间关节韧带略松弛,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DXA骨密度Z值在正常范围,HR-pQCT提示骨质疏松症,X片提示四肢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到BMP1突变[NM_006129.4:c.171C>T(p.Ala57Ala)]。给予钙剂、维生素D及静脉双膦酸盐治疗,结合康复锻炼,患者体力恢复良好,行走、活动恢复,随访1年未再发生跌倒及骨折。结论对可疑青少年骨质疏松症,伴反复脆性骨折者,应注意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并考虑到遗传性骨病,尤其是OI的可能性。OI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基因检测作为辅助诊断。双膦酸盐类药物对OI的疗效确定,但其用药周期及不良反应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骨折 成骨不全症 基因检测 双膦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症的药物治疗 被引量:3
9
作者 蔡诗雅 张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530,共6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危害大、致残率高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5000~20000。OI的现有治疗仅为对症治疗,本文就OI药物治疗展开综述,试图归纳目前用于OI治疗的药物种类,包括双膦酸...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危害大、致残率高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新生儿患病率约为1/15000~20000。OI的现有治疗仅为对症治疗,本文就OI药物治疗展开综述,试图归纳目前用于OI治疗的药物种类,包括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硬骨抑素抗体、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类似物、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抗体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等,并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等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药物治疗 药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症的干细胞与基因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梅亚曌 张浩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2-418,共7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反复脆性骨折和骨骼畸形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可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干细胞治疗是将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OI患者体内或者行子宫内移植,...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以反复脆性骨折和骨骼畸形为主要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可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干细胞治疗是将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到OI患者体内或者行子宫内移植,使正常的MSCs在患者体内增殖分化形成正常的胶原和骨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靶向技术或者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或沉默突变基因,将严重OI转变为轻度OI或表型正常。国外关于OI的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已有多年历史及大量文献报道,本文就OI的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干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达药物假期时患者临床特点 被引量:10
11
作者 宋玉文 吕芳 +6 位作者 李路娇 徐晓杰 王鸥 姜艳 夏维波 邢小平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3-119,共7页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达正常而进入药物假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的OI患者,纳入BPs... 目的研究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BPs)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达正常而进入药物假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的OI患者,纳入BPs治疗后BMD达正常而停药的35例OI儿童为停药组,以年龄、性别、疗程匹配且因BMD仍低而继续治疗的35例OI儿童为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测量BMD,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β-cross 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的浓度,对比分析两组基线、治疗期间及停药时BMD、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停药组平均治疗4年BMD达正常而停药,该组基线腰椎、股骨颈、全髋BMD明显高于对照组[(543±229)mg/cm^2vs.(419±182)mg/cm^2、(513±241)mg/cm^2vs.(300±231)mg/cm^2、(573±216)mg/cm^2vs.(328±226)mg/cm^2],停药组治疗前年骨折次数低于对照组[(1.3±2.6)次vs.(2.1±3.5)次,P<0.05];治疗4年时,两组各部位BMD均较基线增加,但BMD变化率无明显差异,新发年骨折次数及血ALP、β-CTX降低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停药时,停药组腰椎、股骨颈、全髋BM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1 065±129)mg/cm^2vs.(803±170)mg/cm^2、(944±92)mg/cm^2vs.(674±140)mg/cm^2、(941±92)mg/cm^2vs.(687±140)mg/cm^2,均P<0.01]。结论 BPs能够增加不同病情OI患者的BMD,降低骨折率和骨转换生化指标。病情较轻的OI患者接受平均4年BPs治疗后有望BMD达正常而停药,而病情较重的OI患者则需BPs治疗更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双膦酸盐 药物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胶原异三聚体的成骨不全症机理研究
12
作者 强书敏 吕成 许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8,共11页
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由3条链缠绕构成三螺旋.在28种天然胶原中占比最大的是Ⅰ型胶原蛋白,它是由两条a1链与一条a2链构成的异三聚体,a1或a2链中甘氨酸单点突变会导致成骨不全症.基于更接近天然胶原的异三聚体模型(abc),3条... 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由3条链缠绕构成三螺旋.在28种天然胶原中占比最大的是Ⅰ型胶原蛋白,它是由两条a1链与一条a2链构成的异三聚体,a1或a2链中甘氨酸单点突变会导致成骨不全症.基于更接近天然胶原的异三聚体模型(abc),3条链中分别引入Gly→Ala,构建7种突变体.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单点突变体的熔融温度(Tm)值降低15℃,双点及三点突变体未形成三螺旋结构.利用梯阶模型分析分子动力学模拟轨迹,突变点附近梯阶参数值发生变化,表明三螺旋结构局部解折叠.引入弹性函数量化胶原结构变化程度,发现氢键能量与结构形变分数具有高关联性(R2=0.76),表明突变不仅破坏了氢键作用力,也导致了分子的弯曲与运动状态的变化.结合计算与实验,解析了甘氨酸突变对胶原整体结构与运动模式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甘氨酸突变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异三聚体 梯阶模型 结构形变 成骨不全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成骨不全症33例临床特点
13
作者 徐晓杰 陈佳 +3 位作者 李伟 左庆瑶 刘梅娟 邓微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目的总结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骨转换、骨密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至2023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33例成人OI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OI患者的特点,包括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 目的总结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成人患者的临床症状、骨转换、骨密度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至2023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33例成人OI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OI患者的特点,包括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prepeptide,P1NP)、N-端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以及临床表型评分、成年后骨折、体积和面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结果33例成人OI患者中,约3/4为Ⅰ型和Ⅳ型,94%有脆性骨折史,普遍存在骨痛、维生素D缺乏(64%)或维生素D不足(91%);83%绝经前女性和50岁以下男性OI患者的BMD Z值≤-2 SD,89%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患者的BMD T值≤-2.5 SD。成人Ⅲ型OI患者的临床表型评分最高(Ⅰ型5.4±0.8、Ⅲ型12.3±1.6、Ⅳ型7.3±1.8,P<0.001)、身高Z值最低(Ⅰ型0.02±0.8、Ⅲ型-4.0±1.4、Ⅳ型-1.9±1.1,P<0.001)、体质量指数最高[Ⅰ型(22.4±3.1)kg/m^(2)、Ⅲ型(25.8±2.1)kg/m^(2)、Ⅳ型(22.6±3.8)kg/m^(2),P=0.049];更多出现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和牙齿异常;股骨颈和全髋面积BMD Z值显著低于Ⅰ、Ⅳ型,但骨转换生化指标P1NP、OC、CTX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OI患者普遍存在骨痛、超重、维生素D营养状况差、腰椎和髋部骨量低下,提示极高骨折风险;胶原代谢异常、活动减少、增龄和绝经相关骨量丢失在成人OI共同发挥作用。OI是导致成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遗传性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成人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stin3基因变异致成骨不全症一例报告
14
作者 张玄娥 王博 +1 位作者 胡孙君 周尊海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84-590,共7页
成骨不全症(OI)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遗传性骨疾病,骨重建和骨矿化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引起成骨不全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plastin3(PLS3)基因变异导致成骨不全症病例,PLS3基因编码蛋白对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具有重要作用。... 成骨不全症(OI)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遗传性骨疾病,骨重建和骨矿化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引起成骨不全和骨质疏松的发生。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plastin3(PLS3)基因变异导致成骨不全症病例,PLS3基因编码蛋白对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具有重要作用。该患者为20岁女性,因反复骨痛入院,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弯、骨质疏松,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者为PLS3基因c.1760+1G>T(exon15,NM_005032)杂合剪接突变。其父母均未发现该位点突变,提示为自发PLS3基因变异。本研究发现成骨不全症患者PLS3基因新突变位点c.1760+1G>T杂合剪接突变,丰富了中国人群成骨不全症PLS3基因致病突变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plastin3基因 剪接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线还是生长障碍线:静脉双膦酸盐对儿童骨骼的特殊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文彬 李大伟 +7 位作者 李路娇 赵笛辰 王鸥 姜艳 夏维波 邢小平 余卫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1-19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儿,X线检查见长骨两端出现致密条带的性质。方法选取2012-201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OI患儿60例,按照2∶1随机分配,分别予静脉输...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BPs)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儿,X线检查见长骨两端出现致密条带的性质。方法选取2012-201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OI患儿60例,按照2∶1随机分配,分别予静脉输注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ZOL)5 mg/年或口服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ALN)70 mg/周治疗。测量治疗期间生长速度的变化,检测骨转换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分析X线片所见长骨两端致密条带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线年龄、身高、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OL组患者治疗12、24个月后长骨两端分别出现一条和两条致密线,口服ALN组治疗期间患者骨骼未出现致密线。治疗24个月后,ZOL和ALN组腰椎骨密度分别增加66.8%±39.5%和67.8%±34.4%,股骨颈骨密度增加51.8%±36.6%和53.0%±33.6%(与基线相比,均P<0.01)。ZOL和ALN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分别下降28.0%±28.2%和24.2%±24.8%,血清β交联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ross-linked carboxy-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水平则下降37.5%±24.6%和31.8%±30.0%(与基线比较,均P<0.05)。两组身高较基线明显增加,生长速度与正常儿童相似,提示ZOL不影响患儿生长速度,长骨两端致密线为静脉BPs引起骨骼矿化短期增加而致的特殊斑马线,并非生长障碍线。结论本研究首次在中国OI儿童患者中发现静脉唑来膦酸治疗导致长骨两端出现特异性斑马线,条带数目与静脉双膦酸盐治疗次数相同,患者生长速度正常,其并非生长障碍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儿童 唑来膦酸 斑马线 生长障碍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COL1A1基因无义突变一例报告
16
作者 夏珊 杨艳 +4 位作者 曹旭 朱颖 杨毅 张磊 周卉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3-528,共6页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量低、骨脆性增加以及损害其他系统表现出骨折、骨骼畸形、身材矮小、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等。本文报告1例成骨不全症患者的病史;对其外周血基因采用全序列外显子基因工程检测信息技术,检测...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量低、骨脆性增加以及损害其他系统表现出骨折、骨骼畸形、身材矮小、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等。本文报告1例成骨不全症患者的病史;对其外周血基因采用全序列外显子基因工程检测信息技术,检测相关致病基因,结果在患者COL1A1基因17号染色体(Chr17:50191826)编码区发现杂合变异:NM_000088.4:exon31:c.2089C>T(p.Arg6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COL1A1基因 致病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骨形成的治疗研究
17
作者 赵玉霞 刘义 +3 位作者 景亚青 付婷 汪子涵 李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75-1580,共6页
目的探索替格瑞洛(Ticagrelor)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Col1a1^(+/-365))骨形成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只8周龄野生C57/BL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T),选取12只8周龄Col1a1^(+/-365)小鼠,随机分为DMSO对照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每组6只,通... 目的探索替格瑞洛(Ticagrelor)促进Ⅰ型成骨不全小鼠(Col1a1^(+/-365))骨形成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6只8周龄野生C57/BL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T),选取12只8周龄Col1a1^(+/-365)小鼠,随机分为DMSO对照组和替格瑞洛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灌胃给药[2 mg/(kg·d)]进行治疗,DMSO对照组每天灌胃同等剂量DMSO。10周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股骨,通过Micro-CT检测股骨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模式因子(Tb.Pf)等参数的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股骨形态学变化;采用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的数量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股骨破骨特异基因Mmp9、Ctsk、Nfatc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BV/TV、Tb.N、Tb.Th和骨面积(B.Ar)均增高(P<0.05),而Tb.Pf降低(P<0.05)。Ticagrelor治疗组小鼠与WT组小鼠BV/TV、Tb.N和Tb.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DMSO对照组比较,Ticagrelor治疗组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5),破骨特异基因Mmp9、Nfatc1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替格瑞洛可以有效改善Col1a1+/-365小鼠的股骨微观结构,促进骨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替格瑞洛 破骨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男性-多椎体压缩性骨折-身高变矮-腰痛
18
作者 刘家怡 林小云 +6 位作者 刘继东 胡静 姜艳 王鸥 邢小平 夏维波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男性骨质疏松症常常被忽视,其诊断和治疗面临挑战。本文报道1例34岁青年男性,轻微外力下发生多椎体压缩性骨折,身高明显变矮,行骨科手术治疗,术后予唑来膦酸、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6个月,仍明显腰背痛。经过细致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 男性骨质疏松症常常被忽视,其诊断和治疗面临挑战。本文报道1例34岁青年男性,轻微外力下发生多椎体压缩性骨折,身高明显变矮,行骨科手术治疗,术后予唑来膦酸、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6个月,仍明显腰背痛。经过细致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X线平片、骨密度、骨扫描等检查,发现患者存在重度骨质疏松,且具有幼年反复骨折史、蓝巩膜,经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成骨不全症。本例疑难病例分析表明,对于成年多发骨折患者,要重视病史挖掘和鉴别诊断,不要忽略对成骨不全症等遗传性骨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椎体压缩性骨折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成骨不全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