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
13
1
作者
徐思煌
袁彩萍
+2 位作者
梅廉夫
马永生
郭彤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成藏流体源
成藏
动力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海相地层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
13
2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2 位作者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
7
3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1 位作者
周旭
李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6-41,116-117,共6页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类构造形变区,并相应建立了中、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据研究结果认为:①上扬子四川盆地持续埋藏—晚期隆升的构造变形使得成烃演化具有完整的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②上扬子北缘和西缘差异隆升—推覆埋藏构造形变区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在推覆体上、下盘发生分异,下盘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上盘为残留烃源;③中扬子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形变区海相烃源岩自印支期末进入热裂解阶段,早燕山期末以来,烃源岩生烃停止,成藏流体源为残留气态烃源;④下扬子和中扬子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形变区关键的成烃演化为晚燕山期以来的二次生烃,成藏流体源为二次生烃和残留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成烃演化
构造变形
成藏流体源
海相地层
中生代
-
新生代
烃
源
岩
关键构造变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
13
1
作者
徐思煌
袁彩萍
梅廉夫
马永生
郭彤楼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基金
湖北省油气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YQ2006KF05)
文摘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成藏流体源
成藏
动力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海相地层
中国南方
Keywords
superimposed basin
pool fluid source
pool-forming dynamics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eum distribution
marine strata
South China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被引量:
13
2
作者
徐思煌
马永生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4,共6页
基金
湖北省油气重点实验室基金(YQ2006KF05)
文摘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大多属于次生油气藏。油气藏的改造与分布主要由各级控藏要素控制。一级控藏要素为成藏流体源,二级为成藏与改造期次,三级包括保存条件及圈闭类型等。基于南方二级控藏要素建立了10种二级控藏模式,其中原生烃原生聚集、二次生烃原生聚集、无机成因气原生聚集和混源多期次生聚集等4种已被勘探证实,分别以典型实例命名为“沔31井型”、“朱家墩型”、“黄桥型”和“四川型”。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三级控藏模式平面展布特征表明:“四川型”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沔31井型”以江南隆起周缘为主,“朱家墩型”主要在中下扬子区,“黄桥型”的分布与张性构造有关。
关键词
控藏要素
成藏流体源
油气保存条件
控藏模式
天然气
中国南方
Keywords
pool-controlling factors
pool fluid sources
petroleum preservation condition
pool-controlling models
natural gas
South China
分类号
TE122.3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
7
3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周旭
李祺
机构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塔里木经理部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6-41,116-117,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08ZX005004-00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研究项目"八面山-川东弧形构造分异性成因机制"(编号:TPR-2010-25)
文摘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类构造形变区,并相应建立了中、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据研究结果认为:①上扬子四川盆地持续埋藏—晚期隆升的构造变形使得成烃演化具有完整的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②上扬子北缘和西缘差异隆升—推覆埋藏构造形变区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在推覆体上、下盘发生分异,下盘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上盘为残留烃源;③中扬子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形变区海相烃源岩自印支期末进入热裂解阶段,早燕山期末以来,烃源岩生烃停止,成藏流体源为残留气态烃源;④下扬子和中扬子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形变区关键的成烃演化为晚燕山期以来的二次生烃,成藏流体源为二次生烃和残留烃源。
关键词
扬子陆块
成烃演化
构造变形
成藏流体源
海相地层
中生代
-
新生代
烃
源
岩
关键构造变革期
Keywords
Yangtze Massif,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on,tectonic deformation,source of pooling fluid,marine sequence,Meso-Cenozoic,source rock,key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徐思煌
袁彩萍
梅廉夫
马永生
郭彤楼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中国南方典型气(油)藏控藏模式探讨
徐思煌
马永生
梅廉夫
袁彩萍
郭彤楼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
汤济广
梅廉夫
周旭
李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