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8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咸化湖盆沙三段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
1
作者 李才俊 胡涛 +6 位作者 庞雄奇 肖惠译 胡耀 陈雨萱 郑定业 徐田武 姜福杰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1,共13页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 中国广泛发育的陆相咸化湖盆已成为油气产能的主要贡献领域之一,但对含盐层系的油气成藏机理及模式研究相对薄弱。以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沙三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原油和烃源岩的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等地化分析,对文留地区的沙三段的油-源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文留地区沙河街组发育沙三上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四上亚段等多套优质烃源岩,烃源岩TOC为0.50%~6.79%、类型以Ⅱ型为主、现今正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生烃潜力大;(2)沙三段原油组分主要以饱和烃为主,CPI接近于1.0,Pr/Ph为0.13~0.63,伽马蜡烷指数为0.50~1.00,单体碳同位素为-32‰~-28‰,油源主要来自沙三中亚段和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3)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成藏期主要为东营组沉积中晚期(31.0~22.0 Ma)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6.2~0 Ma),其中东营组沉积中晚期主要在隆起区富集形成构造、岩性类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主要在斜坡带及近洼位置富集形成致密油气藏;(4)文留地区沙三段油气从浅到深呈现出常规-非常规有序分布的特征,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浅层的构造隆起区,非常规油气藏主要形成并分布在斜坡带—洼陷中心的区域。研究结果对文留地区油气发现和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咸化湖盆 沙河街组 油源特征 成藏模式 文留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扇三角洲沉积及成藏模式——以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为例
3
作者 周振永 李德勇 +5 位作者 梁翼飞 段驰宇 任操 揭琼 戴明辉 程宏岗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5-1162,共18页
【目的】廊固凹陷历经50余年勘探,进入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但是关于优质砂体空间展布和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晰,严重制约该区隐蔽油气藏评价建产进展。【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 【目的】廊固凹陷历经50余年勘探,进入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目标的油气勘探开发阶段,但是关于优质砂体空间展布和油气分布主控因素的认识尚不清晰,严重制约该区隐蔽油气藏评价建产进展。【方法】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数据、分析测试和生产资料,对旧州-万庄地区沙河街组进行系统研究,识别划分沉积相及微相类型,精细刻画表征砂体空间展布,分析烃源岩、圈闭和断层疏导体系等成藏控制要素,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隐蔽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分布区带。【结果】研究区主要沉积了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体系,扇三角洲体系可识别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席状砂等微相类型,砂体空间展布以厚层的、呈指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坝复合体以及连片的薄层席状砂为特征。【结论】油源断层与构造甚至岩性圈闭的有机配置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旧州倾伏鼻状构造SE翼部、NW翼部和桐西古构造脊NE翼部为有利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发育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固凹陷 旧州—万庄地区 沙河街组 扇三角洲 成藏模式 隐蔽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富氦盆地成藏模式对煤系氦气富集和勘探的启示
4
作者 李云波 王成涛 +2 位作者 宋党育 史小卫 王荣琪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47,共26页
【背景】氦气是我国紧缺的战略性资源,加强其勘查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煤系气资源丰富且伴生氦气成藏潜力显著,但相关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方法】基于天然气藏氦气生成−运移−成藏理论总结和分析,系统揭示煤系氦气富集规律... 【背景】氦气是我国紧缺的战略性资源,加强其勘查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至关重要。我国煤系气资源丰富且伴生氦气成藏潜力显著,但相关研究尚处起步阶段。【方法】基于天然气藏氦气生成−运移−成藏理论总结和分析,系统揭示煤系氦气富集规律并提出勘探方向。【结果和结论】获得以下认识:(1)我国氦气资源呈现“南北分区、东西分带”的分布格局,可以分为东部幔源富氦区、中部壳源富氦区和西部壳−幔混合富氦区,其空间分异受控于盆地构造类型与区域演化背景;(2)氦气成藏遵循源岩析出−跨层运移−圈闭聚集的动态过程,受氦源封闭性、运移通道有效性(断裂系统与微孔毛细管作用)、流体动力场及储盖配置的复合控制,其中圈闭条件为主导因素,垂向运移以断裂系统为核心,岩性储盖组合提供辅助封存,溶解−析出机制形成局部富集补充;(3)含煤盆地氦气生成时效显著长于煤系烃类,但成藏高峰期呈现时空耦合特征,煤系兼具自生自储双氦源属性,与天然气藏构成多层立体叠置关系;(4)煤系氦气具有多源混合、广域伴生、立体富集及低浓度特性,其成藏机制涉及多源供氦贡献度、跨系统扩散动力学、构造控藏效应及低丰度资源评价等关键科学问题,未来勘查应聚焦构造活动带微构造系统、煤系多类型储层、深部储集层及盆地边缘气藏;(5)煤系氦气应坚持“以量补质”思路,优先在鄂尔多斯盆地、黔西滇东等代表性潜力区开展风险勘探,构建“靶区优选−煤系多储层协同开发”与“勘查−开发−利用”全链条技术体系,集成氦气提纯技术与“氦−煤−气”多资源协同开发模式,实现煤系氦气资源高效动用。研究成果为煤系氦气勘探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路径,助力国家氦气资源安全保障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煤系气 伴生气 构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5
作者 穆星 孟涛 +5 位作者 石泉清 李继岩 刘鹏 方正伟 赵贤 牛花朋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7-800,共14页
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是目前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之一,但针对该地区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尚不成熟。本文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常量元素分析、XRD、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井震资料分析,对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的... 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是目前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重点之一,但针对该地区基岩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尚不成熟。本文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常量元素分析、XRD、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井震资料分析,对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的储层发育特征及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太古宙基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类、辉长岩类、长英质片麻岩类、斜长角闪岩类、碎裂岩类;发育风化壳型、内幕型储层;风化壳型以半风化带物性最好,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溶蚀缝、构造裂缝以及溶蚀扩大缝,储层孔隙度集中在2.2%~3.8%,渗透率均值为2.79×10^(-3)μm^(2),成像测井缝密度均值为1.4条/m,以Ⅱ类储层为主,Ⅰ类次之;内幕型储集空间以构造裂缝为主,其次为少量溶蚀孔缝,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1%~1.9%,渗透率均值为1.69×10^(-3)μm^(2),成像测井缝密度均值为0.6条/m,以Ⅲ类储层为主,Ⅱ类次之;埕北地区基岩储层临近黄河口生烃凹陷,油气沿太古宙基岩潜山顶部不整合面和构造断裂运移,上覆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新生界古近系沙三和沙四的泥岩提供有效封堵,最终油气在新近纪上新世明化镇期(3.0~1.5 Ma)于基岩顶部风化壳、内幕裂缝内聚集成藏。该研究成果对济阳坳陷基岩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太古宙 基岩储层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天然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6
作者 李兴 胡德胜 +3 位作者 游君君 满勇 郑克涛 钟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22,共17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天然气成因复杂、差异分布机理不明,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基于天然气组分、Mango轻烃参数、C6—C7轻烃、碳同位素及伴生油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涠西南凹陷天然气来源与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1)涠西南凹陷气...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天然气成因复杂、差异分布机理不明,制约了该区天然气的勘探。基于天然气组分、Mango轻烃参数、C6—C7轻烃、碳同位素及伴生油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涠西南凹陷天然气来源与分布规律研究。研究表明:(1)涠西南凹陷气层气干燥系数0.79~1,轻烃组成中富含正构烷烃而低含量芳烃,甲基环己烷指数为25.9~38.1,天然气K1值基本保持恒定,具有明显三环优势,成熟度约1%~1.73%,主要为Ⅰ—Ⅱ1型油源岩初次热解成因气。(2)涠西南凹陷气层气相关的大部分凝析油中三环萜烷系列总体上呈以C21、C23三环萜烷为主峰的正态分布模式,C304-甲基甾烷相对含量高,Pr/Ph比值普遍偏低,且全油碳同位素较重,主要来源于流二段下亚段半深—深湖相油页岩,流三段上亚段烃源岩可能存在部分生烃贡献。(3)成熟气层气主要来源于流二段下亚段油页岩成熟期所生成的原油,受油藏饱和压力与地层压力差值控制,两者差值越小越有利于该类气成藏。高熟气层气主要来源于主洼高熟流二段下亚段油页岩、流三段上亚段泥页岩,受烃源岩高热演化程度影响呈近源分布。(4)成熟气层气通过原油远距离运聚最终在凹陷边缘处成藏,当地饱压差较低时从油藏中脱气形成,斜阳斜坡大型构造脊运移远端地层压力较低,可能会出现成熟气层气。由于断层错开储层,使储层与高熟烃源岩形成有效对接,高熟气层气通过源脊控汇、顺次充注,油气差异聚集,二号断裂带、凹陷深层直接与高熟烃源岩对接区,可能有高熟气层气成藏。研究成果对涠西南凹陷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天然气 凝析油 天然气成因 差异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X凹陷中央背斜带Y构造深层低渗-特低渗天然气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7
作者 李宁 于仲坤 +3 位作者 刁慧 王皖丽 丁飞 余箐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1,共10页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 油气勘探证实东海X凹陷中央背斜带深层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而针对低渗-特低渗储层油气资源的地质认识尚不深入,极大地制约了东海油气增储上产。Y构造是X凹陷最大反转背斜构造,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的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其热史-埋藏史,重点阐明了气藏主力产层花港组砂岩的低渗-特低渗演化过程、低渗-特低渗化影响因素与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表明,Y构造在龙井运动反转期剥蚀量超过1200 m,说明花港组砂岩储层13 Ma曾经历历史最大埋深与最高温度,易形成低渗-特低渗砂岩储层。根据研究区砂岩储层致密化程度及演化特征,可以将气藏划分为花港组H3砂层组成藏未特低渗气藏、H4—H5边成藏边特低渗气藏和H8—H12先特低渗后成藏之气藏。在此基础上,结合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建立了中央背斜带“花港组垂向两期充注、龙井组调整运移”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X凹陷 深层 低渗-特低渗 形成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成藏模式
8
作者 吴克强 郭潇潇 +3 位作者 罗威 吴杨瑜 王碧维 操义军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5,共10页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系统梳理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历史,以盆地已发现的大中型天然气田为对象,总结了天然气成藏关键要素、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历程可划分为起步探索、底辟浅层... 莺歌海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产区之一。系统梳理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历史,以盆地已发现的大中型天然气田为对象,总结了天然气成藏关键要素、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历程可划分为起步探索、底辟浅层背斜勘探、高温高压勘探、新领域探索与滚动勘探4个阶段,不同阶段在天然气勘探领域突破、储量增长及经营模式上存在变化与差异。(2)莺中背斜带强大的源储压差驱动下中新统烃源岩生成的成熟—高成熟的烃类气沿断裂和微裂隙向上垂向运移至黄流组储层,随着晚期底辟断裂再次活动,晚期生成的高成熟—过成熟天然气和CO_(2)沿断裂和微裂隙再次向上运移,同时深部已成藏的天然气会遭受破坏,天然气再次调整至更浅层的莺歌海组储层中成藏。(3)莺东断阶带中新统和渐新统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强大的源储压差驱动下,一方面沿着通源断裂和伴生裂隙向上运移至黄流组及以下储层,同时可通过砂体或者不整合沿构造脊侧向运移至储层聚集成藏。总结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成藏模式对莺歌海盆地下步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勘探历程 莺中背斜带 莺东断阶带 成藏条件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模式
9
作者 周刚 胡德胜 +2 位作者 徐新德 刘爱群 钟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9,70,共15页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中、浅层,深层勘探程度低、油气发现少。根据研究区深层原油物理化学性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以及烃源岩总有机碳、岩石热解、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等资料,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深层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深层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原油性质较轻,运动黏度(温度为50℃)低,含硫质量分数很低,含蜡质量分数中等。族组成总体具有饱和烃质量分数高、饱和烃/芳烃比高,以及芳烃、非烃及沥青质质量分数较低的“两高三低”特征。深层原油划分为3种类型,Ⅰ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中等、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中等等特征,与流沙港组二段中上亚段泥页岩亲缘关系良好;Ⅱ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后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高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油页岩;Ⅲ类原油具有正构烷烃呈“单峰状前峰型”分布、三环萜烷质量分数较高、ααα(20R)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呈“L”型分布、4-甲基C_(30)甾烷质量分数较低等特征,主要来自流沙港组三段上亚段泥页岩。研究区为自生自储式、旁生侧储式及自生自储和旁生侧储混合式3种类型深层原油成藏模式。该结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深层原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原油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流沙港组 涠西南凹陷 北部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模式
10
作者 彭光荣 张丽丽 +3 位作者 陈聪 龙祖烈 徐乐意 李孔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共12页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系统分析了该区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藏次生改造作用,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烃源岩热演化过程,并对油气输导体系及运聚过程开展了模拟和定量评价,最终重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藏具有“上气下油”的分布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油充注,晚期为高成熟度天然气充注,深层油气藏晚期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②白云凹陷主洼东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不同区域接力生烃的特点,通源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在成藏期有效输导油气,包裹体指示W3-1气田存在油气快速充注,充注期为距今时间14.1~6.5 Ma,运聚模拟揭示白云凹陷主洼、白云凹陷东洼及荔湾3-2地堑区域文昌组烃源岩均可向白云凹陷主洼东圈闭供烃;③揭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上气下油”的油气分布成因,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在距今33.0 Ma进入生油阶段,早期原油向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等中深层储层充注,晚期中浅层新近系珠江组储盖组合形成后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该时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活动通源断裂控制下快速垂向运移,受珠江组上段厚层泥岩遮挡后发生侧向运移,向珠海组上段及珠江组下段储层充注,最终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结论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的恢复与成藏模式建立,深化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机理认识,对我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主洼东 烃源岩热演化 上气下油 油气运聚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勘探启示
11
作者 裴健翔 郭潇潇 +2 位作者 罗威 宋鹏 王宇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3,共14页
2024年8月,在琼东南盆地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陵水36-1气田,开辟了全球深水天然气勘探新领域,至此,在南海北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但该气田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尚不清楚,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 2024年8月,在琼东南盆地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陵水36-1气田,开辟了全球深水天然气勘探新领域,至此,在南海北部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但该气田的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尚不清楚,制约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的地震、地质、测井、录井、测试等资料,系统剖析了形成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的烃源岩、储层、盖层、运移等关键成藏要素,梳理了超深水超浅层气田的成藏过程,建立了天然气成藏模式,并总结了超深水超浅层气田发现的勘探启示。研究结果表明:①陵水36-1气田天然气具有热成因气、生物成因气2类烃气来源,陵水凹陷和北礁凹陷具备形成生物成因气和热成因气的物质基础;②第四系乐东组大型海底扇砂岩是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的主要储集体,砂岩总厚度可达15.3~88.2 m,以岩屑长石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平均孔隙度为38.9%,平均渗透率为983.7×10^(-3)μm,属高孔—特高孔、高—特高渗储层,其形成与物源区强烈隆升、多源汇聚限制性地貌、周期性海平面下降及强烈的底流淘洗作用密切相关;③深海泥、块体流、含水合物地层是气田的重要盖层,封盖能力依次增大,中央峡谷体系叠置砂体、陵水36-1气田海底扇和气烟囱、裂隙、断层等组成天然气侧向和垂向复式运移通道;④大型优质储层、热成因气的有效充注和稳定分布的区域盖层是超深水超浅层形成规模天然气藏的关键控制因素,总体控制了陵水36-1气田天然气的空间分布。结论认为,陵水36-1气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领域的勘探突破,推动了中国海洋油气的持续规模增储上产,展示中国在全球深水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中的技术实力,研究成果对于全球相似地质条件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超浅层 陵水36-1气田 天然气成藏地质要素 天然气成藏地质过程 天然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西斜坡上乌尔禾组油藏成藏模式新认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婷 刘宇 +4 位作者 陈文利 仲伟军 贾春明 姜涛 尚春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 2018年,在精细刻画古地貌的基础上划分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沉积相,以“沟槽控砂、相控储集层”的成藏模式部署上钻沙探1井首获突破。但由于沉积相和储集层研究不足,沙探1井钻遇的储集层规模未达预期,成藏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利用地震、录井、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沉积相和储集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湾凹陷发育小拐扇和沙门子扇2个沉积体系,沙门子扇规模更大,发育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相;上乌尔禾组从下至上分为3段,其中,乌二段薄砂层、乌一段上砂组下部和下砂组上部砂砾岩为主要的储集体;上乌尔禾组发育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型储集层;通源断裂为油气输送提供优势通道。建立了“断裂通源、扇控储集层、裂缝控产”成藏模式,发现了沙湾凹陷西斜坡断层-岩性油藏和断层-地层油藏,拓展了上乌尔禾组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沙湾凹陷 二叠系 上乌尔禾组 勘探历程 退覆式沉积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被引量:3
13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构造样式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波 王永诗 +1 位作者 黄铮 王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7,共12页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 济阳坳陷古—中生界潜山经历多期挤压、伸展、走滑及剥蚀等构造作用的叠加,以沾化东部潜山为例,利用丰富的钻井与地震资料,在潜山构造层划分的基础上,剖析了潜山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总结了潜山构造样式,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在多期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沾化东部古—中生界潜山经历了4期挤压作用、2期伸展作用、2期走滑作用、4期剥蚀作用,形成了高位、中位和低位3类潜山,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与剥蚀4类9种构造样式。依据构造样式及潜山地层残留和上覆盖层的差异,建立了3类潜山成藏模式,其油气来源、油气富集层段及富集特征各不相同,其中高位潜山斜坡带上古生界与中生界、中位潜山下古生界和低位潜山中紧靠油源的潜山各层系油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油气富集程度高,是研究区下一步重点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沾化东部 古—中生界 潜山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常规—致密油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伟 王志维 +2 位作者 刁志龙 周长发 卢红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I0001,共16页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油气资源丰富,是效益勘探及建产的重要领域。应用测录井、生产测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中拐凸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储层特征,明确储层差异性的主控因素,建立中拐凸起东斜坡常规—致密油藏序次分布的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自北部向南部,研究区逐步由常规油藏转化为致密油藏,沉积作用是造成储层差异性的物质基础,控制储层岩性及原始物性,压实作用和浊沸石胶结作用加剧储层常规—致密差异演化;研究区成岩相带划分为泥质充填带、贫泥—弱胶结带、浊沸石胶结带和强压实—弱溶蚀带4种相带,其中贫泥—弱胶结带为有利储层发育带。该结果为研究区致密油藏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拐凸起东斜坡 上乌尔禾组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成藏模式研究——以玛西地区风二段为例
16
作者 李卉 刘新龙 +6 位作者 周作铭 阿不力孜·克力木 姜懿洋 任海姣 刘得光 李娜 马银山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32,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作为全油气系统的典型实例,是未来规模油藏勘探开发的潜在区域。本文以岩心、铸体薄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明确了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模式。取得认识如下:1)晚二叠世压实作用起主导作用...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作为全油气系统的典型实例,是未来规模油藏勘探开发的潜在区域。本文以岩心、铸体薄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为基础,明确了玛湖凹陷风城组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成藏模式。取得认识如下:1)晚二叠世压实作用起主导作用,风二段盐类矿物、结晶白云石脱玻化作用形成较多微小孔隙空间;早三叠世有机酸的溶蚀作用促进了储层空间的有效发育,早侏罗世白云化作用强烈,有机酸进一步溶蚀长石、碳酸盐矿物;2)晚二叠世风城组储层未致密,早三叠中后期部分岩相开始致密化,至早侏罗世开始大部分储层已致密,仅储层局部存在甜点区;3)晚二叠世成藏动力表现为浮力和生烃增压共同发挥作用,早三叠世以后逐渐以生烃增压为主要动力,发展成为源内—近源—源外的全油气系统成藏特点。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为玛湖凹陷风城组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 风城组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 被引量:7
17
作者 于洲 范立勇 +5 位作者 任军峰 魏柳斌 黄正良 吴东旭 白海峰 罗开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57,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经过30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累计提交了超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三级规模储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面对中国逐年上升的油气需求,维持产量快速增长与勘探接替领域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经过30多年的勘探开发,已累计提交了超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三级规模储量,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面对中国逐年上升的油气需求,维持产量快速增长与勘探接替领域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寻找规模储量来夯实资源基础。为了寻找新的潜在天然气勘探领域,在已取得的天然气勘探成果基础上,通过地震、野外剖面、钻井岩心、微观薄片及化验测试等资料分析,重点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特征及天然气成藏模式开展了系统研究,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寒武系具有“新生古储、侧向供烃”和“下生上储、断裂输导供烃”天然气成藏模式,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和下寒武统烃源岩是寒武系气藏的供烃源岩,发育规模的裂缝—孔隙(洞)型白云岩储层有利于天然气聚集;②盆地东部奥陶系盐下地层具有“自生自储、断裂输导供烃”天然气成藏模式,其内部发育的泥质烃源岩和分散可溶有机质2类海相烃源岩具备供烃能力,沿古隆起分布的白云岩储层可为天然气富集提供规模储集空间;③盆地西部具有海相页岩“源内自生自储”与白云岩“上生下储、断裂侧接供烃”2种天然气成藏模式,克里摩里组和乌拉力克组泥(页)岩具备规模供烃能力,沿隆起发育的白云岩储层和沿坳陷发育的页岩储层具备规模储集能力。结论认为,盆地南部吴起—环县与正宁—黄陵地区寒武系、盆地东部榆林—靖边地区奥陶系马二段—马三段和盆地西部陶乐地区与马家滩地区奥陶系白云岩是下一步寻找油气规模发现的战略领域,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油气勘探选区及有利目标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寒武系—奥陶系 白云岩 海相页岩 天然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气源分析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智 李双建 +2 位作者 王濡岳 张磊 崔一鑫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07,325,共10页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 文中以地震、钻井、岩心、气体组分及同位素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川西地区不同构造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气藏特征,划分了天然气来源,明确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根据天然气组分特征差异,可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划分为烷烃体积分数略低、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高的山前隐伏构造带,以及烷烃体积分数略高、H2S和CO_(2)等非烃体积分数略低的山前坳陷带;根据天然气烷烃同位素特征差异,山前隐伏构造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同位素倒序分布的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和δ13C2偏重、同位素正序分布的金马构造;山前坳陷带可划分为δ13C2偏轻、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新场构造和δ13C2偏重、碳同位素值正序分布的永兴、马井构造。基于天然气运移条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认为:石羊镇、鸭子河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和雷口坡组烃源岩;金马、马井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龙潭组、雷口坡组和马鞍塘组烃源岩;新场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雷口坡组烃源岩,顶部部分层段由马一段石灰岩供烃;永兴构造天然气来源于马二段页岩。油气成藏模式和断层发育规模是控制川西地区不同构造雷口坡组气藏特征及天然气来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特征 运移条件 成藏模式 雷口坡组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康乐 高岗 +4 位作者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7,共12页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 通过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色谱-质谱和流体包裹体等的分析,对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E2s32亚段、E2s33亚段和E2s4段,其中E2s32亚段Ⅱ小层泥岩最为发育,主要为深灰色厚层泥岩,整体厚度约170 m。(2)研究区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可达1.60%,生烃潜量平均值为2.82 mg/g;有机质类型以Ⅱ1—Ⅲ型为主,主要为浮游植物与高等植物混合贡献,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咸水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0.5%~1.5%,普遍达到大量生烃阶段,部分已达到高成熟演化阶段。(3)研究区深层烃源岩在距今38 Ma时进入生油窗,距今20 Ma时开始生成天然气;流体包裹体显示研究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分别为38~26 Ma和20 Ma~现今,与生烃演化史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流体包裹体 咸水湖 成藏模式 沙河街组 古近系 清水洼陷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4
20
作者 罗富文 柳少波 +2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张蔚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8,85,I0003,共15页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界油藏勘探潜力大,古近系膏盐岩相变区储层砂岩厚度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测温、盆地模拟和储层定量荧光光谱等方法,分析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盐间砂岩样品的烃充注相关流体记录,明确研究区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中新世早期,中质油聚集于白垩系砂岩顶部;中新世中期,库姆格列木群砂岩储层第一期轻质油—凝析油充注发生于约14.2 Ma,以蓝绿色荧光包裹体组合为主,古油藏广泛分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中期,构造挤压作用增强,逆冲断裂、构造裂缝导致古油藏大量散失;上新世晚期以来,随埋藏深度的增加,高纯度、厚层膏盐层封盖性逐渐恢复,砂岩储层第二期甲烷干气充注发生于约3.7 Ma,形成含甲烷包裹体组合,构成现今盐间砂岩气藏的基本油气特征,形成膏盐岩盖层与构造作用双重控制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结果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秋里塔格构造带中东段 古近系 库姆格列木群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期次 膏盐岩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