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断−脊−砂”耦合成藏差异性
1
作者 张喜淳 徐昉昊 +5 位作者 徐国盛 刘金水 刘建斌 张武 黎建 梁浩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361,共18页
为了研究平湖组断层、构造脊、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深化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Z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钻井、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分析平湖组断裂体系特征,探讨影响油气... 为了研究平湖组断层、构造脊、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深化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以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突破的Z构造为例,基于三维地震、钻井、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分析平湖组断裂体系特征,探讨影响油气运聚的差异性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平湖组天然气主要为有机成因煤型气,δ^(13)C_(1)介于−43.1‰~−33.9‰,δ^(13)C_(2)介于−29.5‰~−25.3‰;通过碳同位素拟合计算得到的Ro呈现“浅层高、深层低”的特征;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表现为2期成藏,均一温度频率图表现为“双峰”,分别集中在145~150℃和155~160℃。综合分析认为:①Z构造发育大量NE向继承性断裂,现今油气藏围绕控圈断裂近洼带一侧分布;将平湖组纵向划分为下、上2套成藏组合,双源供烃背景下油气2期充注,天然气为近源垂向和远源侧向混合运移的混源气。②下成藏组合为“不整合面−反向断层−断槽砂”输导体系,油气主垂向辅侧向双向充注;上成藏组合为“反向断层−断坡砂”输导体系,天然气主远源侧向充注。③Z构造油气成藏过程较复杂,根据优势运移通道断层和构造脊与砂体之间的耦合配置关系,建立下成藏组合“断−脊−砂联控原生−次生立体成藏模式”和上成藏组合“断−脊−砂联控次生环凸成藏模式”,天然气具备沿断层走向“顺断扶墙走”的高效运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古近系平湖组 断裂体系特征 "断−脊−砂"耦合 成藏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油气成藏差异性及其定量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林承焰 朱兆群 +3 位作者 刘魁元 董春梅 任丽华 李志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勘探目标多、油气分布不均一且对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程度较低,给油气勘探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了能够直观地认识油气成藏差异特征,并可以快速方便地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对研究区沙四段开展成藏差... 济阳坳陷邵家地区沙四段勘探目标多、油气分布不均一且对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程度较低,给油气勘探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了能够直观地认识油气成藏差异特征,并可以快速方便地为油气勘探决策部署提供有效指导意见,对研究区沙四段开展成藏差异性定量评价研究。在立足于已有勘探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含油气系统-区带-圈闭分层次对其油气成藏差异性特征进行系统剖析,并充分利用改进的区带与圈闭评价方法以及借助于统计挖掘等数学手段进行定量表征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研究区沙四段油气成藏差异明显,油源、储层及运聚条件是影响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北部断阶带成藏条件优越,仍是主要的滚动勘探区,评价出的1类圈闭可作为优选的钻探目标;南部缓坡带成藏条件变化较大,通过加大勘探则有望成为油气资源接替区;西部断裂带成藏条件总体较差,勘探风险较高,局部可作为油气潜力区。开展的成藏差异性定量评价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勘探成本,深化油气成藏认识,对类似地区的油气效益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差异性 定量评价 邵家地区 沙四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成因 被引量:30
3
作者 范小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20,104,共6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 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的气藏类型为我国埋藏最深、以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为主的大型礁滩岩性气藏,勘探形势整体较好,然而其海相主要产气层上二叠统长兴组与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气藏规模差异较大。为找出二者产能差异性的成因,对其储层、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及储源关系等特征进行了地质与成像测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结论认为:该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上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膏盐岩盖层分布稳定,长兴组与飞仙关组气藏气源均主要来自上三叠统吴家坪组(P2w)和龙潭组(P2l)烃源岩;储层特征上的差异导致长兴组主要为中高产气藏,飞仙关组主要为低产气藏;而输导体系、压力系统、储源关系的不同,也对富集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元坝地区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成藏差异性 成因 疏导体系 储源关系 压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古近系沙四上和沙三段油气成藏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苏永进 蒋有录 +2 位作者 房新娜 宋建勇 石世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5,共5页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等研究方法,对博兴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的油气成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油气藏类型均为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但是... 应用有机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成藏动力学等研究方法,对博兴洼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的油气成藏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沙四上亚段和沙三段油气藏类型均为自生自储型的岩性或构造岩性油气藏,但是它们在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成藏机制和油气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成藏组合的烃源岩有机质顺层富集,异常压力较高,多为微裂缝幕式排烃,排烃效率高,在洼陷中心及南斜坡有利圈闭位置处分别形成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和滩坝型构造岩性油气藏。而沙三段成藏组合的烃源岩有机质较分散,局部富集,异常压力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差异突破压力进行排烃,排烃效率较低,油气藏类型主要为滑塌浊积型岩性油气藏,其次为三角洲前缘型构造岩性油气藏和火山岩遮挡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兴洼陷 沙四上亚段 沙三段 储集层特征 油气藏类型 成藏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解巧明 王震亮 +4 位作者 尹成明 李清瑶 廖晓 赵子龙 张快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5-175,共11页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 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程度整体较低,复杂的构造演化制约了该坳陷油气成藏和勘探效果。与已发现的柯克亚等油气田具有相似油气地质背景的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目前尚无大的发现。以平衡剖面技术为主线,并以野外踏勘所见地质现象和单井埋藏史作为约束条件,分析英吉沙与皮山地区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英吉沙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三角带和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在中新世推覆作用最强,地层缩短率22.4%;皮山地区自二叠纪以来经历4期构造推覆,发育叠瓦状、断弯背斜等构造样式,上新世推覆最为强烈,地层缩短率12.5%;中新世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运动发生时间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强烈逆冲推覆使得前渊坳陷带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导致下伏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开始大规模生烃,生成的油气可沿断层、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到背斜构造等圈闭形成油气藏。新近纪以来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作用的差异性,导致其成藏条件具有一定差别:英吉沙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中新世,上新世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的风险较大;皮山地区的油气起始充注时间、圈闭主要形成时间均为上新世,油气藏后期的破坏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 构造演化 成藏条件异性 英吉沙地区 皮山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