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烯腈水溶性对偏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三元悬浮共聚合成粒机理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周树学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3-396,共4页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 本文研究了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的偏氯乙烯(VDC)-丙烯腈(AN)-苯乙烯(St)悬浮聚合颗粒的粒径及其分布。实验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两种成粒机理:单体液滴的珠状成粒和水相聚合沉淀成粒。水相聚合是由于AN的水溶性增加了AIBN在水中的溶解度所致。加入亚硝酸钠(NaNO2)可以有效减少水相聚合生成物,使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变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合 偏氯乙烯 丙烯腈 苯乙烯 悬浮聚合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酸酯/双官能团共单体无皂乳液聚合的成粒机理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茂根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55-59,共5页
研究了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 (ZA- 6 )存在下 ,MMA/ 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 ,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 ,2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 .经分析 ,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 ,特称为周期成核现象 .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 ,成核过程并... 研究了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 (ZA- 6 )存在下 ,MMA/ 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 ,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 ,2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 .经分析 ,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 ,特称为周期成核现象 .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 ,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 ,而是处于成核 -聚并的动态平衡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成粒机理 丙烯酸酯 MMA/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A/BA/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无皂乳液聚合的成粒机理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茂根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800-1803,共4页
研究了在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存在下, MMA/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 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 两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 经分析, 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 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 而... 研究了在少量聚乙二醇马来酸单酯钠盐存在下, MMA/BA无皂乳液聚合成粒过程, 发现聚合初期产生的初级粒子消失后, 两次周期性地产生小粒子. 经分析, 是新的成核作用产生的,表明在聚合的中晚期, 成核过程并未真正结束, 而是处于成核-聚并的动态平衡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成粒机理 周期成核现象 MMA 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氯乙烯非均相聚合动力学和成粒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包永忠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B.W.Brooks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32-637,共6页
对以正丁烷(But)为反应介质的新型氯乙烯(VC)非均相聚合动力学和成粒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VC-But二元体系气液平衡方程,由聚合过程气相压力或组成变化计算VC聚合转化率。VC非均相聚合的诱导期不明显,自动加速现象一般发生在聚合前、中期... 对以正丁烷(But)为反应介质的新型氯乙烯(VC)非均相聚合动力学和成粒机理进行了研究,根据VC-But二元体系气液平衡方程,由聚合过程气相压力或组成变化计算VC聚合转化率。VC非均相聚合的诱导期不明显,自动加速现象一般发生在聚合前、中期,后期聚合速率较小。新型VC非均相聚合PVC树脂的体均粒径与悬浮PVC树脂相当,数均粒径较小。PVC颗粒由基本不熔结的初级粒子组成,颗粒内部初级粒子分布密度小,粒径大,孔隙率高; 而在颗粒表层初级粒子分布密度高,粒径小,孔隙率低; 树脂的增塑剂吸收率远大于悬浮PVC树脂。根据PVC树脂的颗粒特性和PVC与VC/But混合液的溶解度参数差异,推断聚合成粒机理为:PVC分子链在很低转化率时就从聚合介质中沉析出来并聚集形成微区、初级粒子和颗粒; 后期成粒过程包括颗粒内部初级粒子的增长和向表层的离心聚集、颗粒对新形成的大分子链及其初级聚集体的捕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正丁烷 颗粒特性 氯乙烯 非均相聚合 动力学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无皂乳液聚合粒子增长及分布的演变机理 被引量:9
5
作者 唐敏锋 范晓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6,共4页
在少量带亲水性离子基团的共聚单体烯丙基甘油醚磺酸钠(Cops-Ⅰ)存在下,对苯乙烯(S t)无皂乳液聚合中乳胶粒子的增长过程进行了在线跟踪测定,探讨了粒径及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转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 在少量带亲水性离子基团的共聚单体烯丙基甘油醚磺酸钠(Cops-Ⅰ)存在下,对苯乙烯(S t)无皂乳液聚合中乳胶粒子的增长过程进行了在线跟踪测定,探讨了粒径及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及其与转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该聚合体系中乳胶粒子的增长机理。发现在聚合过程中,聚合前期主要以粒子间的聚并来实现粒子的增长,增长速率快,粒径分布窄;聚合后期则主要以吸收水相单体及引发乳胶粒内部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为粒子增长的主要方式,增长速率慢,粒径分布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乳液聚合 粒径及其增长 粒径分布及其演变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C稳定的VAc/BA乳胶粒子增长及分布的演变机理
6
作者 秦少雄 张心亚 +1 位作者 傅和青 陈焕钦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76,共4页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主要稳定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VAc/BA)乳液.对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粒径增长进行了测定,探讨了粒径及粒径分布随时间及其与转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实验的分析提出了该...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主要稳定剂,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丁酯(VAc/BA)乳液.对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粒径增长进行了测定,探讨了粒径及粒径分布随时间及其与转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实验的分析提出了该聚合体系中乳胶粒子的增长机理.发现HEC在单体和引发剂作用下存在降解与接枝两种趋势,其程度决定乳胶粒子增长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纤维素 粒径及其增长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成粒策略和应用现状
7
作者 宁静 张芷琪 +3 位作者 吴传栋 刘源 李惠平 杨殿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78-2782,2787,共6页
通过从物理和生物的角度阐释选择压机制,并将影响因素分为进水条件和运行工况两类,综述了AGS的成粒机理、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同时,对比传统活性污泥的理化性质,介绍了AGS所具备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目前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对AGS... 通过从物理和生物的角度阐释选择压机制,并将影响因素分为进水条件和运行工况两类,综述了AGS的成粒机理、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同时,对比传统活性污泥的理化性质,介绍了AGS所具备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目前的技术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对AGS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好氧颗粒污泥 连续流运行 成粒机理 快速培养 选择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皂乳液聚合中单分散粒子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26
8
作者 张茂根 翁志学 +1 位作者 黄志明 潘祖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1518-1521,共4页
在少量双官能团水溶性共单体(磺化丁二酸-聚乙二醇-烯丙基缩水甘油醚酯)存在下进行MMA/BA无皂乳液聚合,用CoulterLS230激光粒径分析仪研究了乳胶粒子的成核机理和单分散粒子的形成过程.乳胶粒子的成粒过程属多... 在少量双官能团水溶性共单体(磺化丁二酸-聚乙二醇-烯丙基缩水甘油醚酯)存在下进行MMA/BA无皂乳液聚合,用CoulterLS230激光粒径分析仪研究了乳胶粒子的成核机理和单分散粒子的形成过程.乳胶粒子的成粒过程属多步成粒机理:先均相成核,形成不稳定的初始粒子,然后凝聚成稳定乳胶粒,其粒径分布经历了先变宽后变窄的过程,这是聚合过程中成核-凝聚-增长共同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它还导致聚合初期出现周期成核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分散粒子 成核机理 无皂乳液聚合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Ⅰ) 乳化剂对乳液聚合过程及粒径分布和粒子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孟勇 翁志学 +2 位作者 单国荣 黄志明 潘祖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794-1799,共6页
采用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具有高有机硅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浓度对有机硅/丙烯酸酯壳核乳液性能与乳胶粒径、分布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 采用种子乳液半连续法合成了具有高有机硅含量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研究乳化剂的种类、复配比例及质量浓度对有机硅/丙烯酸酯壳核乳液性能与乳胶粒径、分布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DS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所合成的乳胶粒子粒径依次增大,SDS与非离子型乳化剂OP10复配使用时,随OP10质量分数的增加,聚合速率和转化率降低,化学稳定性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增大,分布变宽,确定了复合乳化剂的最佳配比.随复合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聚合速率加快、转化率增加,乳胶粒子粒径减小而分布加宽.通过改变乳化剂加入方式可减小乳胶粒子的粒径分布.为减少壳层聚合物新粒子的产生,需严格控制乳化剂的浓度,使加入的壳层单体处于“饥饿”状态,在乳胶粒子表面富集、引发聚合,形成表层“过渡层”,最终形成核壳结构复合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复合乳液 复合乳化剂 粒径分布 成粒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