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组成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82
1
作者 牟传龙 谭钦银 +2 位作者 余谦 王立全 王瑞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5-71,共7页
川东北地区在地表露头上目前发现的长兴组生物礁以盘龙洞、通江铁厂河和羊鼓洞生物礁为代表。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盘龙洞生物礁发育完好,生长有大量骨架岩,而羊鼓洞生物礁骨架岩几乎不发育,以障积岩为主夹少量粘结岩;盘龙洞骨架间... 川东北地区在地表露头上目前发现的长兴组生物礁以盘龙洞、通江铁厂河和羊鼓洞生物礁为代表。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表明:盘龙洞生物礁发育完好,生长有大量骨架岩,而羊鼓洞生物礁骨架岩几乎不发育,以障积岩为主夹少量粘结岩;盘龙洞骨架间充填物为生物碎屑和砂屑为主,泥晶灰泥很少,而羊鼓洞以生物碎屑和方解石灰泥为主;盘龙洞生物礁普遍发生了白云岩化,而羊鼓洞白云岩化极其微弱。通过盘龙洞与羊鼓洞生物礁对比研究,认为两者非同时形成,羊鼓洞生物礁早于盘龙洞,生物礁有由台地向盆地迁移趋势,其成礁模式为台地边缘礁滩组合型缓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秋芬 苗顺德 +3 位作者 江青春 王铜山 徐安娜 翟秀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2-1331,共10页
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深入剖析,对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进行了室内综合分析。该礁位于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台缘带,为相对海平面整体下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该露头出露良好,长兴组以海绵... 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深入剖析,对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进行了室内综合分析。该礁位于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台缘带,为相对海平面整体下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该露头出露良好,长兴组以海绵骨架礁灰岩和海绵骨架礁白云岩为主。综合岩性、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该区长兴组属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地边缘生屑滩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又可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盖、礁前、礁后等亚相。区域沉积环境、岩性、古生物以及生物礁的内部构成分析认为,盘龙洞生物礁可分为3期成礁旋回:第一旋回礁是低能环境下形成的未经充分生长而被淹死的礁,主要由生屑泥晶灰岩和少量骨架岩组成;第二旋回礁形成于较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后暴露而死亡,暴露时间短,仅顶部发生了较弱的白云岩化;第三旋回礁则形成于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并暴露出海平面后死亡,其死亡后经波浪和水流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生屑滩,长期暴露发生强烈白云岩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 生物礁 沉积特征 成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生物礁内部构成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25
3
作者 胡明毅 魏欢 +1 位作者 邱小松 赵恩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42,共10页
鄂西利川见天坝位于川东碳酸盐岩台地与鄂西海槽之间的台地边缘相带,晚二叠世长兴期该区水体逐渐由深变浅,发育了一套规模巨大的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通过野外露头剖面精细地质写实研究,对该区生物礁内部构成特征进行了深... 鄂西利川见天坝位于川东碳酸盐岩台地与鄂西海槽之间的台地边缘相带,晚二叠世长兴期该区水体逐渐由深变浅,发育了一套规模巨大的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沉积。通过野外露头剖面精细地质写实研究,对该区生物礁内部构成特征进行了深入解剖,探讨了该区生物礁发育模式。研究表明利川见天坝生物礁礁体位于长兴组层序1的高位体系域,其内部由4个准层序组构成,PSS1中下部由一套斜坡相深灰色薄层状泥晶灰岩和含生屑泥晶灰岩沉积组成,该准层序组顶部发育一套灰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滩相沉积,见天坝生物礁就是该生屑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准层序组PSS2属台地边缘生物丘沉积,以灰色块状藻粘结岩、藻粘结—障积岩沉积为主。PSS3为该区生物礁主体部分,为一套灰色块状障积—骨架岩和骨架岩沉积,在礁前斜坡带发育有垮塌灰岩角砾岩沉积。PSS4由浅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含云灰岩、残余生屑白云岩组成,属台地边缘滩和局限台地沉积。随着相对海平面不断下降,水动力条件逐渐增强,利川见天坝生物礁经历了生物礁奠基、初期繁盛、最大繁盛和生物礁衰亡等四个演化阶段。礁体储层主要分布在高位体系域顶部,其形成环境为台地边缘生物丘、台地边缘生物礁和礁顶局限台地白云岩沉积,该区优质储层与礁体形成沉积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层序地层 准层序组 成礁模式 长兴组 利川见天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俊兴 李凤杰 +4 位作者 朱广社 苏中堂 邹敏 王玉萍 周俊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物礁发育特征有差异,北段礁体生长发育2~3期,中段发育2期生长,南段生长发育可达4期;北端及南端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大,生长的水体环境相对较浅,而中段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小,生长的水体相对较深。这些典型生物礁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呈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北段生物礁体发育层位早,中、南段发育层位晚,这种分布变化规律与华北板块在早古生代处于赤道附近发生了北漂右旋的旋转漂移规律有关。通过对不同地段生物礁基本特征分析,结合δ13C和δ18O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盆地西缘生物礁成礁模式为中央古隆起西部陆缘海背景下的开阔台地边缘带点礁-滩体组合模式,分布较为局限,认为该地区生物礁死亡原因系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导致礁体被淹死所致,也进一步推测生物礁之上存在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奥陶纪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开县上二叠统长兴组红花生物礁成礁模式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瑞 焦养泉 +4 位作者 吴立群 荣辉 李荣 王世虎 杨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 通过对红花生物礁露头的精细解剖和微相分析,研究了礁的内部构成和成礁模式。红花生物礁发育3期礁体旋回:礁A、礁B和礁C。礁A由生屑泥晶灰岩和骨架岩构成;礁B由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礁C由粘结岩、骨架岩和生屑灰岩构成。红花生物礁造礁生物有钙质海绵、钙藻类、苔藓虫和水螅类,附礁生物为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和棘皮动物等。单个礁体内,由下往上的生物演化为: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组合→钙藻类→钙质海绵+水螅类+钙藻类+苔藓虫组合→生物碎屑;岩性演化为:生屑泥晶灰岩→粘结岩→骨架岩→生屑灰岩。礁B的生屑滩内生屑间为泥晶充填,生屑分选、磨圆较好,是由相邻的高能生屑滩侵蚀搬运到礁B侧翼低能区沉积形成。3期礁都发育在碎屑滩上,礁A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礁,礁B和礁C在礁A形成的高地上成礁,为高能环境礁;单个礁体的完整成礁模式为:在浅滩之上,钙藻类大量生长、粘结吸附颗粒固结基底,钙质海绵和钙藻类在硬质基底上繁茂生长,形成具有抗浪格架的生物礁,礁体暴露水面死亡后遭波浪、水流改造形成生屑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生物礁 成礁模式 上二叠统 长兴组 开县红花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良里塔格地区奥陶系生物礁的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孟苗苗 樊太亮 +1 位作者 卫端 王珊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90,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储集层受到广泛关注。笔者优选塔里木盆地良里塔格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顶部生物礁体(NYG-1)和一间房组底部生物礁体(NYG-2)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实测和薄片鉴定,对生物礁的生物类型、岩性特征和沉积相单...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生物礁储集层受到广泛关注。笔者优选塔里木盆地良里塔格地区奥陶系鹰山组顶部生物礁体(NYG-1)和一间房组底部生物礁体(NYG-2)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实测和薄片鉴定,对生物礁的生物类型、岩性特征和沉积相单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良里塔格地区鹰山组和一间房组的造礁生物主要由瓶筐石组成,与生物礁相关的岩性有障积礁灰岩、粘结礁灰岩、生屑粒泥灰岩、生屑泥粒灰岩、内碎屑泥粒灰岩、生屑颗粒灰岩、内碎屑颗粒灰岩和球粒颗粒灰岩。NYG-1礁体发育礁基、礁核、礁顶、礁翼和礁盖5个沉积相单元;NYG-2发育礁基、礁核与礁盖3个沉积相单元。从生物类型来看,鹰山组的礁为托盘—障积礁,为近似圆形的台内点礁,展布无明显的方向性;一间房组的礁为托盘障积—粘结礁,属台缘礁,常呈现出礁体迁移的特征。鹰山组和一间房组成礁模式的共同点是都经历了礁基的形成、礁体的发育和礁体的衰亡3个阶段,而差异主要表现在生物礁体的灭亡阶段:对鹰山组生物礁而言,海平面的快速下降和高能水动力条件导致了瓶筐石的灭亡和内碎屑灰岩的产生;对一间房组生物礁而言,海平面的上升和浮游藻类生物大量发育造成造礁生物甁筐石的灭亡。以上研究对于建立符合塔里木盆地地区条件的礁体沉积模式和探索露头与井下生物礁对比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二叠纪生物成礁模式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陆廷清 文应初 +2 位作者 强子同 范嘉松 闻传芬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2期16-19,共4页
二叠纪生物礁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鉴于许多研究者从成礁的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生物礁的发育模式,笔者从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 二叠纪生物礁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鉴于许多研究者从成礁的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生物礁的发育模式,笔者从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保存特点方面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了华南二叠纪海绵礁的成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华南 礁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生物礁发育特征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1
8
作者 汪峰 陈世悦 +1 位作者 马帅 王志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在野外踏勘及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鉴定分析,首次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生物礁的发育特征、沉积环境及成礁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生物礁类型有珊瑚礁和海百合礁2种,主要造礁生物为四射珊瑚,... 在野外踏勘及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室内鉴定分析,首次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生物礁的发育特征、沉积环境及成礁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石炭世生物礁类型有珊瑚礁和海百合礁2种,主要造礁生物为四射珊瑚,发育有柱状、牛角状、锥状的单体珊瑚和短簇状、丛状、团块状的群体珊瑚两大类型;附礁生物主要包含腕足类、腹足类、苔藓虫、有孔虫、海百合等。通过对典型礁体的解剖分析,结合研究区当时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展布特征,初步反演出该区早石炭世生物礁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应的生长条件,总结出柴东北缘地区生物礁的成礁模式主要是陆表海背景下的台地边缘斜坡点礁模式,该模式下礁体主要以坍塌的角砾灰岩为基础,礁体的生长和消亡对应着由浅变深的沉积序列。该研究对中国石炭纪生物礁的发育演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恢复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早炭世的古地理、古环境、油气勘探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东北缘 早石炭世 生物礁 成礁模式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生物礁成礁模式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威 朱忠德 +2 位作者 刘秉理 李相明 肖传桃 《海相油气地质》 2003年第1期30-34,共5页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 Cyanobacteria 和 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rc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 湘西北地区露头区早奥陶世生物礁发育,主要造礁生物有蓝绿藻(包括 Cyanobacteria 和 Girvanella)、Pulchrilamina、Calathium、Batostoma、Archaeoscyphia。主要礁岩类型有障积岩和粘结岩,主要生物礁类型有障积礁和粘结礁。根据生物礁生长发育特征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奠基阶段、生长阶段和灭亡阶段。部分生物礁生长阶段形成的岩石类型上下不同,成礁方式也不同,据此可将生长阶段分为两期。根据生物礁上覆岩石类型的不同可推测其死亡方式是属淹死型还是属渴死型;根据围岩和礁岩的接触关系的不同,可形成追赶型和并进型两种生物礁埋藏模式。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死亡和埋藏,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形成生物礁不同的发育、死亡和埋藏模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北地区 早奥陶世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布亚盆地安特洛普生物礁气田地质特征和成礁模式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磊 康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7-209,共3页
巴布亚盆地是在澳大利亚板块边缘古生界花岗岩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盆地,盆地内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安特洛普气田,是罕见的生物礁储集层大型气田,它是生长在碳酸盐台地上的一种塔礁,由于不断向上生长,礁体较厚,具有良好的油... 巴布亚盆地是在澳大利亚板块边缘古生界花岗岩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新生代盆地,盆地内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安特洛普气田,是罕见的生物礁储集层大型气田,它是生长在碳酸盐台地上的一种塔礁,由于不断向上生长,礁体较厚,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空间,因此生物礁式的岩性-构造油气藏是下一步油气储量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亚盆地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礁内部地震反射特征的地质解读及以体系域为单元的层序地层学认识——以珠江口盆地生物礁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诚 傅恒 +2 位作者 房晓璐 陶碧娥 刘雁婷 《海相油气地质》 2011年第2期47-52,共6页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生长方式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归纳出不同时期礁体生长的几种可能的几何形态和相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对生物礁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读,建立了成礁模式,获得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生物礁层序地层认识,... 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生物礁生长方式对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归纳出不同时期礁体生长的几种可能的几何形态和相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并对生物礁内部地震反射特征进行地质解读,建立了成礁模式,获得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生物礁层序地层认识,为层序划分和层位对比解释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油气藏 地震反射特征 成礁模式 体系域 层序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改则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生物礁组成特征及演化
12
作者 侯恩刚 高金汉 +3 位作者 王根厚 王训练 徐涛 乔柏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67-1075,共9页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 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发育有大量生物礁,造礁生物有六射珊瑚、钙质海绵和钙藻类,附礁生物为双壳类、有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腹足类、腕足类等。单个礁体的生物发育顺序可分为5个阶段,自下而上依次为:钙藻类+双壳类+腹足类→钙藻类+双壳类+六射珊瑚→六射珊瑚→六射珊瑚+钙质海绵+苔藓虫→生物碎屑。与此相对,各礁体岩性演化顺序也包括5段:生物碎屑灰岩→障积岩→骨架岩→粘结岩→生物碎屑和内碎屑灰岩。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经历了3个旋回,各旋回组成结构相似,礁体均由礁基、礁核和礁顶构成,生物礁经历了生物礁奠基、初期繁盛、最大繁盛和生物礁衰亡4个演化阶段。旋回Ⅰ和旋回Ⅱ规模较大,内部构成复杂,旋回Ⅲ规模较小,内部构成较简单,自下而上构成一个海侵大背景下的次级进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成礁模式 上三叠统 日干配错组 西藏改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