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矿“末端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凌杰 韩润生 +3 位作者 张艳 陈青 吴建标 冯志兴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50,共17页
成矿“末端效应”作为矿田地质力学、矿床学研究的前缘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成矿构造“末端效应”和成矿流体“末端效应”2个方面:前者以矿田地质力学构造精细解析为基础,结合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技术... 成矿“末端效应”作为矿田地质力学、矿床学研究的前缘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成矿构造“末端效应”和成矿流体“末端效应”2个方面:前者以矿田地质力学构造精细解析为基础,结合构造-(蚀变)岩相学填图技术、构造地球化学填图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多尺度控矿构造的“末端效应”及其对矿田、矿床、矿体(群)的控制作用,进而研究控矿构造“末端”的构造类型、力学性质、成矿构造体系及其控岩控矿规律、矿床(体)的定位机理等;后者开展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研究,不仅可以反映成矿流体特征,同时结合成矿流体“末端”的分带效应研究,可以精细刻画成矿流体“末端”的时空演化过程,揭示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对成矿作用的制约。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两者“末端”的耦合关系角度出发,将矿田构造学、矿床学、流体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紧密结合,可以深化研究构造“末端效应”的控岩控矿机制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的成生联系,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构造分级控矿规律 成矿构造“末端效应” 成矿流体“末端效应” 矿床学 矿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圈热侵蚀的原因及其成矿效应
2
作者 曾普胜 刘斯文 邱小平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3,共14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 中国东部燕山期为稳定的克拉通,可以产出含金刚石的地幔来源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等,其岩石圈厚度大于200km,并伴有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高压条件下才能形成的金刚石矿床沿郯庐断裂带等深断裂带产出,并有金-铁-稀土-钨锡钼铋-铜铅锌银-汞(铊)锑砷-铷铯铍铌钽矿等大宗矿产或战略性关键矿产,并在深断裂带外侧盆地中形成铀-油气-锂钾溴碘的新能源矿产和非常规油气能源矿产。成矿作用按时代分为139Ma和121 Ma,成矿峰期显示出幕式脉动性。这种具龙骨式的稳定地台向薄的非稳定地块演变,产生“构造圈热侵蚀”的最可能原因是新生代青藏高原的挤出效应,使东亚克拉通岩石圈向东滑移,从而使原本厚的岩石圈变形减薄,同时使先前较陡的俯冲板片变得平缓,已经变薄的中国东部岩石圈在新生代又经历了太平洋构造域北东向构造的牵拉,岩石圈进一步变薄,甚至沿张家口-蓬莱深断裂分开,形成渤海湾式的北西向构造与鸭绿江式的北东向构造共轭伸展,并伴有各类幔源岩浆作用和关键矿产(稀土-蓝宝石-金-油气-氢-氦等)。因此,中国东部是深地探测和研究的理想场所,并具有战略性矿产巨大发现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热侵蚀 成矿效应 燕山期 岩石圈 减薄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席先武 杨立强 +4 位作者 王岳军 邓军 林舸 王建平 雷小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7-55,共9页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 (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 ) ,导致壳幔物质活化 ,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 ,形成热液矿床 ;(3)矿床 (体 )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 (或时段 ) ,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 (或时段 )均不利于成矿 ;(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 ,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 ;(5 )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 ,印支期W Pb 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而燕山期Cu 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制转换 温度场效应 耦合成矿效应 深部动力学 地壳 成矿物质 金属矿床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西缘陆内构造转换系统与构造-岩浆-成矿效应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文昌 江小均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横跨欧亚呈东西延伸的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带向东到达扬子陆块后转向东南,位于转折部位的扬子西缘近年发现系列大型-超大型Cu-Au矿床。以往认为,扬子西缘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断裂切穿岩石圈,诱发岩浆上侵... 横跨欧亚呈东西延伸的特提斯构造域是全球最重要的有色贵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带向东到达扬子陆块后转向东南,位于转折部位的扬子西缘近年发现系列大型-超大型Cu-Au矿床。以往认为,扬子西缘金沙江-红河大型走滑断裂切穿岩石圈,诱发岩浆上侵,形成富碱斑岩带。本文通过对扬子西缘剑川老君山、鹤庆北衙、姚安老街子-干沟、大姚吁支拉和永仁直苴等多个富碱岩体进行调查和构造应力分析,表明富碱斑岩在沿金沙江-红河断裂两侧分布的同时,也有大量岩体(脉)进入扬子板块内部,沿EW向断裂展布,其成岩成矿年龄为36.87~30.70Ma,与富碱斑岩带一致,同时岩浆活动表现出由西向东时代变新,碱质增加等自西向东运移的特征;对近EW向岩体(脉)及节理的野外观测和统计分析表明,控岩构造具有东西挤压南北伸展的应力特征,与北西向大型走滑构造配套。由此提出,扬子陆块西缘新生代发育大规模陆内构造转化系统,陆块内部系列富碱岩浆,其形成与深切的NW向大型走滑构造有关,自西而东就位于派生的SN向、EW向次级构造,发育斑岩Cu-Au等成矿作用,成岩成矿与陆内构造转化系统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生代 陆内构造转换系统 富碱斑岩 成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西北部深浅构造耦合成矿效应
5
作者 杨立强 邓军 +1 位作者 王庆飞 周应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3,共1页
根据区域成矿物理化学与地球化学资料,利用地球物理多学科资料反演计算的现今岩石圈结构图象,我们初步恢复了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矿成矿期的岩石圈结构形态与物理状态,探讨了其可能的深浅构造耦合成矿效应。虽然受成矿后构造运动的叠加... 根据区域成矿物理化学与地球化学资料,利用地球物理多学科资料反演计算的现今岩石圈结构图象,我们初步恢复了胶东西北部地区金矿成矿期的岩石圈结构形态与物理状态,探讨了其可能的深浅构造耦合成矿效应。虽然受成矿后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但现今地壳仍保留了成矿期古地壳结构的总体面貌。深度域内,花岗岩与变质杂岩接触带的局部隆起及梯级带由陡变缓部位、居里面平缓梯度带的相对隆起地段、Moho面凹陷区及等深线梯度带与等温线近垂直相交部位有利于金矿床与Au异常的产出。成岩成矿以高温、低压和大热流强度为特征。成矿深度0.8~4.5km,成矿期花岗质杂岩体顶界面深3km±,壳内低速层顶界面深19.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部地区 成矿效应 构造耦合 胶东 岩石圈结构 地球化学资料 成矿物理化学 地壳结构 成矿 反演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成矿效应 被引量:60
6
作者 张传林 马华东 +7 位作者 朱炳玉 叶现韬 邱林 赵海香 刘晓强 丁腾 王倩 郝晓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7-1102,共26页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中(新)特提斯阶段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基...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中(新)特提斯阶段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本文对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基本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演化进行总结,并讨论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成矿效应。西昆仑—喀喇昆仑主体分为四个主要构造单元,分别是北昆仑地体、南昆仑地体(包括以布伦阔勒群为主体的塔什库尔干地体)、麻扎尔—甜水海地体及喀喇昆仑地体。北昆仑地体代表了塔里木基底的一部分,记录了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及其对Columbia、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麻扎尔—甜水海地体是由塔什库尔干县南部新太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基底)及甜水海地区南华纪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特征的盖层岩系组成的一个完整的前寒武纪微陆块,这一微陆块和扬子地区的前寒武系具有显著的亲缘性,它与柴达木地块、祁连地块、北阿尔金地块等均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从扬子地块裂解出来的微地块群;南昆仑地体和塔什库尔干地体内的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形成于早古生代,而不是前寒武纪基底建造,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昆仑地区早古生代巨型增生杂岩,这一增生杂岩是原特提斯洋长期向麻扎尔—甜水海地体之下俯冲的结果,包含了弧前增生杂岩、洋岛、岛弧火山—沉积岩及蛇绿混杂岩等。原特提斯洋的俯冲结束于440 Ma左右,使南昆仑地体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原特提斯洋的关闭事件在西昆仑、柴北缘、北祁连、北秦岭以及华夏地区都有记录,这一过程导致了塔里木、柴达木、北祁连、北秦岭、扬子及印支地块汇聚到东冈瓦那北缘。古特提斯洋大约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打开,与弧后扩张有关,形成了南昆仑及北昆仑地体之间的早石炭世具有裂谷盆地性质的火山岩系。沿甜水海地体南部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开始于240 Ma,以西昆仑地区最早的具有I型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为代表。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发生早于200~180 Ma,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高压麻粒岩,并在帕米尔—甜水海地区形成了统一的侏罗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代表了塔里木最终汇聚到Pangea大陆。中新特提斯阶段,沿乔尔天山的俯冲,形成了喀喇昆仑造山带侏罗纪—早白垩世岛弧岩浆杂岩及甜水海地区裂陷盆地,与冈底斯岩浆岩带相接。西昆仑—喀喇昆仑发育四期主要的岩浆侵入事件,分别是早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生代晚期(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岩浆岩演化与构造演化具有显著的耦合关系。西昆仑—喀喇昆仑的构造演化形成了该地区独特的成矿系列。其中原特提斯阶段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的发育,形成了塔什库尔干地区与火山岩有关的超大型层状磁铁矿矿床(类似BIF),形成时代为530 Ma左右;古特提斯阶段,由于古特提斯洋沿乔尔天山缝合带向北持续俯冲于甜水海地体之下,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伟晶岩,形成了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时代为220~200 Ma);中新特提斯阶段的演化与该地区超大型铅锌铜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基于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及构造演化的认识,我们认为,在甜水海地体内,是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有色金属矿床的最有利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喀喇昆仑造山带 特提斯洋 构造演化 成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CC区板块构造和多金属结核资源效应探讨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富元 章伟艳 +2 位作者 殷汝广 程永寿 何高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9-68,共10页
利用东太平洋CC区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结核覆盖率深拖系统探测、结核丰度地质采样和地球物理地震勘探资料 ,运用板块构造和沉积动力学理论 ,并与丰度趋势面和神经网络分析结果对比 ,对东太平洋CC区构造与多金属结核资源效应关系进行了... 利用东太平洋CC区多波束海底地形测量、结核覆盖率深拖系统探测、结核丰度地质采样和地球物理地震勘探资料 ,运用板块构造和沉积动力学理论 ,并与丰度趋势面和神经网络分析结果对比 ,对东太平洋CC区构造与多金属结核资源效应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认为 :(1 )富集在研究区约 2 0 0亿t结核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是东太平洋海隆、莱恩山脉、克拉里昂 -克利伯顿大断裂 (Clarion—ClippertonFractureZone) ,东、西、南、北的四个构造单元为结核大量富集起到了框架性的关键作用 ;(2 )本区经历了和遵循着海底扩张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对结核物质来源、成矿作用、结核分布有重大影响 ,结核丰度、覆盖率与地形变化非常一致 ,重大相变距离为 1 0~ 1 5km ,基底自形成以来一直影响着地表结核 ;(3)地球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对结核成矿作用也有一定影响 ,影响因素可能涉及基底岩浆房及其大小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多金属结核 板块构造 资源效应 成矿因素 分布规律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流体动力学演化及其成矿效应——以广东富湾-长坑银金矿床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吕万军 李思田 +4 位作者 刘少明 段振豪 张文淮 焦养泉 庄新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23-231,共9页
文章以广东富湾_长坑层控银金矿床为实例 ,基于各阶段盆地中温度场、压力场和流动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效应的研究 ,发现盆地流体转变为成矿流体具有漫长的演化与更迭历程 ;构造演化和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不仅直接影响着流体在盆... 文章以广东富湾_长坑层控银金矿床为实例 ,基于各阶段盆地中温度场、压力场和流动场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与成矿效应的研究 ,发现盆地流体转变为成矿流体具有漫长的演化与更迭历程 ;构造演化和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不仅直接影响着流体在盆地中的流动样式 ,而且直接影响着成矿物质空间存在形式的变化以及“流体_岩石”体系中各要素间的再分配。流体的大规模活动及大型矿床的形成与大幅度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等宏观地球动力作用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动力学 成矿效应 银金矿床 盆地 成矿作用 成矿流体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构造成矿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万天丰 赵庆乐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5-378,共14页
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大地构造及其相关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地区属于早古生代碰撞带,天山地区属于晚古生代早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85~323 Ma)碰撞带,均为区域性近南北向(按现代磁方位)缩... 天山—阿尔泰地区古生代大地构造及其相关的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是一个重要而又有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地区属于早古生代碰撞带,天山地区属于晚古生代早期(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85~323 Ma)碰撞带,均为区域性近南北向(按现代磁方位)缩短-碰撞作用的结果。在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碰撞作用下,阿尔泰地区近NW向区域性断层呈现为右行走滑的特征,天山地区近东西向的区域性断层表现为逆断层的活动。然而,在晚石炭世—二叠纪(323~260 Ma)受乌拉尔碰撞带向东挤压作用的远程效应影响,该地区受到较弱的向东挤压作用,阿尔泰地区NW向断层转变成左行走滑断层,天山地区近东西向的断层则转为右行走滑断层,使该区岩石发生适度的破碎,以致在天山—阿尔泰地区形成大量世界著名的大型内生金属矿床。对于亚洲大陆来说,碰撞作用最强烈的时期并不一定是内生金属成矿作用最有利的阶段。应该审慎地对待"造山带成矿"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作用 远程效应 构造-成矿作用 天山—阿尔泰地区 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期蒸发岩沉积期后钾转移成矿效应初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成林 焦鹏程 陈永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383-384,共2页
塔里木盆地是由多个海相及陆相盆地叠加的巨型盆地,与中亚著名费尔干纳盆地钾盐矿集区的大地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特征等具有相似性。库车坳陷(或盆地)第三系中已发现一些(含)钾盐矿物,莎车坳陷白垩-第三系具有厚层盐类沉积,巴楚... 塔里木盆地是由多个海相及陆相盆地叠加的巨型盆地,与中亚著名费尔干纳盆地钾盐矿集区的大地构造环境、岩相古地理和沉积特征等具有相似性。库车坳陷(或盆地)第三系中已发现一些(含)钾盐矿物,莎车坳陷白垩-第三系具有厚层盐类沉积,巴楚断隆中寒武系海相地层也有膏盐类沉积。这些资料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岩沉积 成矿效应 钾盐矿物 大地构造环境 费尔干纳盆地 盐类沉积 库车盆地 陆相盆地 岩相古地理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接合带西南段区域地质演化史和成矿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留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51-152,共2页
钦州湾-杭州湾接合带简称钦杭接合带,它位于华南大陆壳的两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北西的扬子地台和东南侧的华夏地块(Grabau,1924)之间。该接合带南西起自钦州湾、北东至杭州湾,长约2000km,宽100~150km,总体呈倒S状弧形展布(杨明桂和梅勇... 钦州湾-杭州湾接合带简称钦杭接合带,它位于华南大陆壳的两个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北西的扬子地台和东南侧的华夏地块(Grabau,1924)之间。该接合带南西起自钦州湾、北东至杭州湾,长约2000km,宽100~150km,总体呈倒S状弧形展布(杨明桂和梅勇文,1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合带 成矿效应 华夏地块 十万大山 钦州湾 华南地区 杭州湾 构造演化 华夏陆块 早古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衍景 韩金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2-1472,共21页
花岗伟晶岩与稀有金属(Li、Be、Nb、Ta等)矿床关系密切。关于伟晶岩成矿模式、伟晶岩与花岗岩之间的成因关系等,已有大量研究和讨论,但仍然存在争议。新疆阿尔泰是我国著名的伟晶岩及稀有金属矿床集中区,研究资料丰富。本文系统分析了... 花岗伟晶岩与稀有金属(Li、Be、Nb、Ta等)矿床关系密切。关于伟晶岩成矿模式、伟晶岩与花岗岩之间的成因关系等,已有大量研究和讨论,但仍然存在争议。新疆阿尔泰是我国著名的伟晶岩及稀有金属矿床集中区,研究资料丰富。本文系统分析了阿尔泰伟晶岩的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特征,阐明阿尔泰造山带伟晶岩与花岗岩存在3种关系:(1)缺乏成因联系,伟晶岩可能为变质脱水熔融形成的独立伟晶岩;(2)可能为“兄弟关系”;(3)可能为“母子关系”,共同构成花岗岩-伟晶岩成岩成矿系统。作者提出一个包含多种成因伟晶岩的成岩成矿构造模式,可能在矿带、矿田、矿床尺度上都适用。阿尔泰造山带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省的形成受到古生代地层的控制。阿尔泰造山带处于典型的幔坡带,为长期活跃的构造活动带,极易受到外部构造域的干扰,在晚三叠纪受到特提斯构造域的一系列陆块向北漂移并拼贴到欧亚大陆南缘的远程效应影响而发生大规模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在侏罗纪,其构造活动及成岩成矿作用则受新特提斯构造域和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地质作用的远程效应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伟晶岩 花岗岩 阿尔泰造山带 伟晶岩成岩成矿构造模式 远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机制及深部找矿勘查启示 被引量:16
13
作者 韩润生 赵冻 +6 位作者 吴鹏 王雷 邱文龙 隆运清 刘凤平 邓安平 宗志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9-218,共20页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在钦杭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铜多金属矿与锡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复合、多期构造体系联合、深部钨锡矿与浅部铅锌银矿耦合等特点突出。针对该矿床控矿构...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在钦杭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铜多金属矿与锡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复合、多期构造体系联合、深部钨锡矿与浅部铅锌银矿耦合等特点突出。针对该矿床控矿构造深部展布格局不清、深部铜锡多金属矿体定位不明的核心问题,基于矿田(床)构造精细解析,开展了多期构造体系控岩控矿作用机理及其控矿构造深延格局的深入研究,表明岩浆侵入接触构造系统与倒转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裂隙系统分别控制了脉状不规则SK型铜钨锡多金属矿体群与沿NNE-NE向层间断裂带、NW向断裂带分布的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体群,这些矿体群具有不同的侧伏规律;基于矿田、矿床、矿体(脉)尺度控岩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的剖析,揭示了构造分级控岩控矿规律和中心对称成矿效应,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体系,构建了矿田构造控岩控矿模式,进一步论证了坪宝矿田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生代以来,坪宝矿田构造应力作用呈现“顺时针式”的运动方式,在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在区内产生SEE-EW向主压应力作用,从而在矿田内形成了中酸性岩浆侵入成岩成矿系统。这些认识为坪宝矿田乃至钦杭、南岭成矿带湘南地区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控岩控矿机制 岩浆热液系统 中心对称成矿效应 深部找矿勘查 钦杭、南岭成矿 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约主题: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
14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I0002-I0002,共1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拟从中生代全球板块运动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入手,多学科联合攻关,探究燕山期地壳变形的驱动机制,揭示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动力学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拟从中生代全球板块运动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入手,多学科联合攻关,探究燕山期地壳变形的驱动机制,揭示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动力学背景,阐明优势金属矿产形成机理,反演中国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项目由八个课题构成:(1)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演化;(2)关键廊带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与深部结构;(3)鄂霍茨克洋与太平洋构造域叠合的岩浆作用与成矿响应;(4)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岩浆作用与成矿;(5)太平洋与特提斯构造域转换期岩浆作用与成矿;(6)中国东部燕山期沉积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7)中国西部燕山期构造事件与岩浆成矿;(8)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项目团队来自20个单位,涵盖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基金委创新群体.有8位杰青,7位ESI高被引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过程 资源效应 地质事件 燕山期 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提斯构造 大规模成矿 沉积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登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9-328,共20页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成矿、成藏的控制作用,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经历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与构造环境解释、盆地动力学的兴起,盆地综...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结构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成矿、成藏的控制作用,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经历了沉积盆地的板块构造分类与构造环境解释、盆地动力学的兴起,盆地综合建模与盆地系统动力学3个发展阶段;在沉积盆地的深部构造背景、盆-山关系、沉降机制、充填模式及其对能源、矿产的控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在对不同层次、不同尺度、不同机制的盆地动力学综合分析,全3-D和4-D盆地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检验,及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充分结合等方面面临重要挑战。需解决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沉积盆地的深部结构、过程与盆地形成;沉积盆地的构造-气候古地理;多旋回沉积盆地叠合动力学过程与原型盆地演化;叠合盆地复合成矿(藏)系统流体运聚及其资源、能源效应等。基于大数据综合集成、多学科交叉渗透、观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盆地动力学将在其结构构造、形成演化及其控矿(藏)的4-D综合模型方面取得突破,并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动力学 板块构造 大陆流变学 4-D综合盆地模型 流体动力学 成矿(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方城县吴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报道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涛 卢仁 +1 位作者 刘小丽 李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1-673,共3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鲁山以西地区,且重点关注对象为岩基、面积较大的岩株以及与成矿作用相关中—酸性小岩体。鲁山以东地区也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但其岩石成因研究成果报道较少,... 1研究目的(Objective)前人对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鲁山以西地区,且重点关注对象为岩基、面积较大的岩株以及与成矿作用相关中—酸性小岩体。鲁山以东地区也广泛出露燕山期花岗岩,但其岩石成因研究成果报道较少,特别是那些"不具成矿效应"的花岗岩小岩体。吴沟花岗岩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图1a),北东距舞阳约28 km,地表出露不连续(图1b),其成因研究可为东秦岭燕山期深部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花岗岩 华北克拉通南缘 深部构造 岩石成因 小岩体 岩株 成矿效应 东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