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1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发现与油气地质条件:以南海北部开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5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李洪博 蔡俊杰 马庆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1-404,共24页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发现了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的新类型盆地,揭示了其成盆成烃过程,推动了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和成藏模式等方面的新认识,并首次在该类型凹陷中发现了大油田。研究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强伸展背景下发育的典型“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其形成过程受水平伸展作用叠加变质核杂岩垂向隆升作用的影响;文昌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拆离+核杂岩隆升改造两大成盆演化阶段,形成了“北断南超”的凹陷结构;(2)文昌组烃源岩具有“断拆控盆早洼晚坡高温增热”的耦合生烃机制,文四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在拆离+核杂岩隆升联合作用下变形变位至南部斜坡带,同时受高地温场和岩浆增热影响,该烃源岩呈现高热快熟特征,排烃门限变浅,显著提升了开平凹陷的资源潜力;(3)开平凹陷南部斜坡带具有“断拆成盆控烃、断脊联合控运、多期幕式充注和鼻状构造控聚”的成藏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油田的发现,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成为全球首个陆缘“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取得商业发现的成功案例,有望为国内外相似凹陷结构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核杂岩型”地(凹陷) 动力机制 烃源岩生烃机制 沉积演化 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对物源区、沉积环境和原型盆地构造环境的反映 被引量:8
3
作者 闫全人 高山林 +5 位作者 王宗起 李继亮 肖文交 侯泉林 闫臻 陈海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0-500,共1页
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其物源区控制,不同构造环境下的沉积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物源区、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因此,可以运用碎屑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判别其物源区。
关键词 松辽 沉积岩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构造环境 成盆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原型”及其相关外延称谓与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池洋 王建强 +5 位作者 赵晓辰 黄雷 张东东 赵俊峰 邓煜 马奂奂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20-727,共8页
盆地"原型"或"原型"盆地,目前已成为业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术语和热词。但在已公开发表的大量文献中,对盆地"原型"一词内涵的理解和表述却不尽相同。通过对公开发表论著和内部文献的溯源分析认为,朱夏1... 盆地"原型"或"原型"盆地,目前已成为业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术语和热词。但在已公开发表的大量文献中,对盆地"原型"一词内涵的理解和表述却不尽相同。通过对公开发表论著和内部文献的溯源分析认为,朱夏1982年给盆地"原型"(prototype)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盆地原型是指(某一地史阶段)一种地球动力机制(环境)形成的一个结构构造形式和沉积实体单元。(小型)简单盆地即为一个盆地原型,大型复杂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类型的盆地原型。随时间发展,盆地原型的类型是变化的。盆地"原型"是朱夏学术思想和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具有专属性的具体科学内涵和术语符号。对盆地发育过程中原始状况未经明显改造的盆地,建议在不同语境中选用"原始盆地"、"原盆地"、"原盆"系列同义术语。盆地的原始状况,可涵盖与盆地形成演化和成藏(矿)作用各类相关内容的原始状况。对遭改造盆地的原盆和原型恢复难度大,因其形成作用多样、改造过程复杂、恢复的证据和结论多解性强。将原盆和原型恢复的要点概括为:寻觅证据、厘定属性、建模复原和重塑过程。这4方面工作彼此关联、循序渐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夏 地原型 成盆动力机制 原始 改造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