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乍得Doseo盆地反转构造特征、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
1
作者 宋一帆 窦立荣 +5 位作者 肖坤叶 程顶胜 杜业波 王利 袁圣强 张新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5-897,共13页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 基于二维/三维地震、测井资料,结合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分析,系统解析中西非裂谷系Doseo盆地不整合面特征、反转构造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1)地震剖面揭示盆地发育两期关键反转不整合面:上白垩统内部T5界面与白垩系顶部T4界面,控制盆地反转构造发育;(2)识别出断层伴生型、逆冲型、褶皱型及背形负花状4类反转构造,空间上构成6个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反转构造带;(3)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两幕快速冷却事件:晚白垩世晚期(距今80~85 Ma,冷却幅度15℃)与始新世—渐新世(距今30~40 Ma,冷却幅度35℃),分别对应T_(5)、T_(4)界面形成期;(4)构造反转动力学解析表明,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受控于非洲板块以北特提斯洋内俯冲的远程挤压效应,始新世—渐新世反转动力源于非洲-欧亚大陆碰撞应力传递,两期事件均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持续性构造调控。(5)两期构造反转通过控制圈闭类型(背斜、断层相关圈闭)、断层活化提升油气运移效率,并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晚白垩世和始新世两期生烃高峰精准匹配,进而控制了Doseo盆地规模油气藏的形成。该地质认识为离散型走滑裂谷系反转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理论研究提供关键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非裂谷系 乍得 Doseo 构造反转 圈闭 热史模拟 油气 成盆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发现与油气地质条件:以南海北部开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5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李洪博 蔡俊杰 马庆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1-404,共24页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 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位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减薄带,是全球范围内新发现的比较典型的“拆离核杂岩型”盆地(凹陷),具有独特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研究其结构类型、成因机制和油气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发现了南海陆缘“拆离核杂岩”的新类型盆地,揭示了其成盆成烃过程,推动了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和成藏模式等方面的新认识,并首次在该类型凹陷中发现了大油田。研究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强伸展背景下发育的典型“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其形成过程受水平伸展作用叠加变质核杂岩垂向隆升作用的影响;文昌组沉积期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拆离+核杂岩隆升改造两大成盆演化阶段,形成了“北断南超”的凹陷结构;(2)文昌组烃源岩具有“断拆控盆早洼晚坡高温增热”的耦合生烃机制,文四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在拆离+核杂岩隆升联合作用下变形变位至南部斜坡带,同时受高地温场和岩浆增热影响,该烃源岩呈现高热快熟特征,排烃门限变浅,显著提升了开平凹陷的资源潜力;(3)开平凹陷南部斜坡带具有“断拆成盆控烃、断脊联合控运、多期幕式充注和鼻状构造控聚”的成藏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油田的发现,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成为全球首个陆缘“拆离核杂岩型”凹陷取得商业发现的成功案例,有望为国内外相似凹陷结构的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拆离核杂岩型”地(凹陷) 成盆动力学机制 烃源岩生烃机制 沉积演化 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