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力
1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2 位作者 谈树成 刘立冰 刘飞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9-333,共15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探究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基于2000—2020年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运用绿度、湿度、热度、干度指标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采用Sen(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K(Mann⁃Kendall)检验相结合的趋势分析方法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s Geographic Detector,OPGD)优化了空间数据的尺度效应和分区效应,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较高,多年RSEI均值为0.63。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和优为主,面积占比为61.37%。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空间上呈“成都⁃重庆核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差,中间平原丘陵地区中等,四周质量优”的分布格局。(2)Sen⁃MK趋势分析表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区域大于改善区域,两者面积之差占比为14.33%,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显著下降趋势,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3)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结果显示,驱动因子的最优空间尺度为5km,自然断点法、相等间隔分类、分位数分类、几何间隔分类和标准差分类5种离散方法有助于检测驱动因子的最优分类区间。绿度、湿度、热度、高程、坡度、年均气温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子,解释力q值大于56.95%。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GDP、夜间灯光是次要驱动因子。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增强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西部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格局 驱动力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白虹雨 朱德全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82-88,共7页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推进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和民生富裕紧密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结...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的推进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而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和民生富裕紧密相关。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结合系统论与协同论,在分析成渝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基本样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政策支持引导不足、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协同发展程度不高等三个问题,提出完善顶层引领、创建联动平台、增强人才供给的策略建议,以“制度富裕”“人才富裕”“教育富裕”解除“共治”之困、去除“共建”之乏、解决“共赢”之难,为成渝两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掌好舵、搭好桥、铺好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从“共建”到“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成渝双城经济圈 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元杰 陈航 +4 位作者 海宜峰 周佳妮 吉则丁的 罗洎 李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7-346,共10页
[目的]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碳吸收以及碳平衡的影响,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成渝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并采用系数法测算研究区2000-2022年的碳收支量并探讨其时空格局差异,通过... [目的]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碳吸收以及碳平衡的影响,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以成渝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并采用系数法测算研究区2000-2022年的碳收支量并探讨其时空格局差异,通过经济贡献率和生态承载系数从多角度对处理后的结果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结果]①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成都平原地区以及重庆市区。②碳吸收总量呈现上升趋势,碳汇的主要来源为林地,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周边的山区。③净碳排放总量增幅达273%。实现碳平衡县域由23个减少至10个。④基于碳平衡分析,根据净碳排放量、经济贡献率等指标,将优质农产品产区等区域划分为低碳发展区,人稠地窄的核心发达区域划分为碳强度控制区,传统工业区域划分为高碳优化区,将生态屏障区划分为碳汇功能区。[结论]成渝经济圈碳排放时空差异具有相应规律性,碳吸收空间较稳定,可以根据国土分区优化方案对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进一步进行更精细化调整,推动经济圈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平衡 国土空间优化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市域(郊)铁路速度目标值方案研究--以重庆市域(郊)铁路大足线为例
4
作者 杨学金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7,23,共9页
市域(郊)铁路是弥补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不足,满足外围组团与主城区核心区域快速联系,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轨道交通线路。其速度目标值的合理选择不仅要满足线路的功能定位和运营需求,同时也是确定工程规模、车辆选型、线路条件以及... 市域(郊)铁路是弥补城市轨道交通覆盖不足,满足外围组团与主城区核心区域快速联系,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轨道交通线路。其速度目标值的合理选择不仅要满足线路的功能定位和运营需求,同时也是确定工程规模、车辆选型、线路条件以及工程投资的基础。为研究市域(郊)铁路速度目标值方案的比选方法,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结合市域(郊)铁路发展趋势,以重庆市域(郊)铁路大足线为例,在分析大足线功能定位及时间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从满足时间目标以及缩短城市空间时空距离两个目标出发,对120,140 km/h以及160 km/h三个速度目标值方案进行综合比选。最终结合客流特征,通过对不同速度目标值情况下时间目标的适应性、站间距的匹配性、节时效果、达速比、土建工程投资以及运营成本等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本线采用速度较高的160 km/h速度目标值方案能够较好地满足时间目标值需求,为长大距离出行的乘客出行提供优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速度目标值 成渝双城经济圈 时间目标 综合比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汪焱 邱孝枰 +1 位作者 余永黔 景铮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3期263-272,共10页
为探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8个维度共计33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成渝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生态保护与经济高... 为探明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2个系统、8个维度共计33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成渝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运用相对发展度模型与变异系数法进一步探明二者的相对发展程度与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保护水平呈“快速增长—短暂回落—稳步提升”的趋势,发展指数由0.448提升至0.585,空间上呈连片状的优化格局;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发展指数由0.317提高至0.509,逐渐形成“两极独大,中部提升”空间分布特征;③成渝双城经济圈整体耦合协调性持续向好,协调水平由初级协调上升至中级协调,呈“两核一带”协调并进的地理空间特征;④区域内75%城市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并进,城市间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在未来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着力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区域创新型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水平双效提升,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 耦合协调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6
作者 宫庆伟 魏思源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46-152,共7页
四川省安岳县地处成渝双核直线中点,是川渝相向发展的双桥头堡。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需要新的激活,实现新的突破。为了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升级开发,从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资源的分布情况、产业现状、政策支持... 四川省安岳县地处成渝双核直线中点,是川渝相向发展的双桥头堡。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需要新的激活,实现新的突破。为了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的升级开发,从安岳县农旅融合发展资源的分布情况、产业现状、政策支持、市场规模等要素进行研究,结合实地调查、文献分析、访谈、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发现安岳县农旅融合升级开发中存在县域财政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农旅融合发展中的文化IP赋能还不强、资源开发模式与业态升级换代还不新、产品结构与市场新需求还不匹配等问题。提出以“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特色种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微度假”“产业园区+特色乡村建设”等为主导的升级发展路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安岳县特色农旅产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安岳县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农旅融合 乡村振兴 发展途径 四川省安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作之竞争博弈的成渝双城经济圈良性关系重构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继瑞 周莉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可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竞争,其建设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始终是成渝党政协调工作中的“纠结”和“困惑”所在。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顺利进行并实现“一极一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可能消除地区之间的竞争,其建设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将始终是成渝党政协调工作中的“纠结”和“困惑”所在。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顺利进行并实现“一极一源”统揽性目标和“两中心两地”支撑性定位的重要保障。重构“经济圈”基于良性竞合关系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放思想,以观念创新和思维转变实现精细化设计,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底线思维 竞合博弈 合作大于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艳军 李子辉 +1 位作者 官冬杰 李振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76-4885,共10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意义重大.以2000~2020年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EQI),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植被生态... 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意义重大.以2000~2020年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和植被覆盖度(FVC)等多源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EQI),并分析了研究区的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稳定和升降交替态势,多年平均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值为63.96;(2)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呈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成渝城市群四周山区,渝东南地区也具有较高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中部地区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年际间的分布相似,变化较小;(3)200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斜率趋势整体呈向好发展的趋势.斜率最小等级(-3.17~-0.42)主要分布于成都以及重庆主城周边地区;成渝城市区东部和中部的生态环境质量趋势斜率均表现为增长趋势.(4)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质量与极端气候因子日最高气温>25℃的日数(SU)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日最高气温高于90%分位数的日数(TX90P)、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FD)因子在0.05水平上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高于90%分位数的日数(TN90P)因子在0.05水平上负相关;研究结果能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过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极端气候 空间变化 相关性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变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何红 李孝坤 +2 位作者 奂璐迪 常梓煜 张爱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7,共6页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网络结构 空间格局演变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琴 黄星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163-167,共5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地位,经济圈内各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研究是协调稳定发展、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基于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47个县域的28个指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战略地位,经济圈内各县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研究是协调稳定发展、制定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基于2019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47个县域的28个指标,综合运用熵值法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进行了探测。结果表明: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整体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社会发展水平且空间分异明显,呈现出"双核心"的分布特征。在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上,耦合度整体较高;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中度失调-基本协调的过渡时期,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呈现出"双核心"向外扩散的圈层结构,高-高集聚显著区分布于成渝"双核心"处。在影响因素上,社会因素主要为城镇化率和基础教育。提出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二者同方向地协调发展,缩小各区县与"双核心"的发展差距,充分发挥"双核心"的辐射作用、推动"双核心"相向发展;同时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就业环境与减少市民化制约障碍,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水平 耦合协调 双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速铁路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莉娜 程刚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99,共9页
高速铁路以其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等优势,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42个研究区域为例,在对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基础上,选取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速铁路开通是否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基于可... 高速铁路以其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等优势,为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42个研究区域为例,在对绿色经济效率测度基础上,选取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高速铁路开通是否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产生影响。同时,基于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强度变化,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各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财政支持力度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污染治理力度大、城镇化水平高、道路交通设施完善的研究区域,其绿色经济效率更高。高速铁路开通使区域可达性每提高1%时,绿色经济效率可以提高0.04%~0.08%;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每提高1%时,绿色经济效率可以提高0.05%~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高速铁路 绿色经济效率 双重差分模型 可达性 经济联系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选址布局新模型--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何太碧 张岩 +3 位作者 杨炜程 王意东 王艳 丛鲁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180,共12页
氢能作为优质高效的绿色清洁能源,是构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对象,合理有效地布局车用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网络,对于大规模推广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集群为研究区域,综合考... 氢能作为优质高效的绿色清洁能源,是构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对象,合理有效地布局车用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网络,对于大规模推广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集群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补给站网络的上下游环节,基于氢源地以及环境因素对综合能源补给站布局进行经济性分析,搭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的综合能源补给站网络两阶段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多项式拟合、主成分分析与禁忌搜索算法,以既有油气补给站为备选地,以氢气运输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得到氢源地与综合能源补给站选址方案,对比不同补给站布局数量和服务范围,并最终确定了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布局数量与具体位置。研究结果表明:①GDP对补给站选址具有较大的影响,为选址主要影响因素;②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条件下,重庆市主城区与成都市拥有最高的补给站布局优势度,当作为重点布局区域;③合建站布局数量与区域覆盖程度呈正相关,当加氢站布局为20座,服务半径为70 km时,氢能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程度达到鼎盛期水平。结论认为,距离优化布局计算结果与区域布局模型的结论相同,证实了规划布局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其可作为改扩建既有能源补给站、规划布局综合能源补给站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加氢综合能源补给站 地理信息 两阶段规划模型 禁忌搜索算法 优势度 选址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社会服务的网络体系与支撑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雪荧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63,共10页
川渝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服务内容、服务关系、服务体系三个层面对川渝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网络的构造进行分析,认为川渝高校应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自网络中的强关系,发展弱关系,... 川渝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力量。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服务内容、服务关系、服务体系三个层面对川渝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网络的构造进行分析,认为川渝高校应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自网络中的强关系,发展弱关系,积极搭建“桥接关系”,增加网络的潜在规模;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双城一体化发展理念之下,以高校社会服务自网络为节点,以高校联盟为基础,努力结成双城联动的高校社会服务整体网络。为了保证此网络的形成和有效运行,川渝两地要积极构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支撑机制。支撑机制包括以外促内的动力机制、战略协同的运行机制、战略联盟的联动机制,以及政府引领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高等教育社会服务 社会网络 支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倩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72-175,共4页
本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一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流通业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二是成渝... 本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一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流通业发展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二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三是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绿色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最后基于相关研究内容,本文提出加快流通业发展、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利用流通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影响机制,加快流通业与绿色经济融合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业 绿色经济发展 空间效应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主产区县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探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蒯洋 《南方农业》 2021年第5期145-146,共2页
简要分析四川省荣县的农产品发展情况,基于现状指出该主产区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四川省荣县自身现有的发展优势和缺陷、保障措施的落实方面,重点探究荣县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可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 农产品 发展形势 成渝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赋值权重综合法模型的气候舒适度分布研究--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
16
作者 陈蕾 徐诚 +1 位作者 蒲秀姝 石荞语 《绿色科技》 2023年第6期58-61,共4页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气象站1981~2010年观测值,利用python脚本以及numpy,pandas数据处理分析框架对气象数据进行批量数据清洗及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因子,并按照在炎热的地区或炎热的... 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气象站1981~2010年观测值,利用python脚本以及numpy,pandas数据处理分析框架对气象数据进行批量数据清洗及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综合考虑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因子,并按照在炎热的地区或炎热的季节着重考虑热应力不舒适程度,在较寒冷的地区或季节注重冷应力不舒适程度的原则,对各因子进行了分级和赋值,计算了一种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利用GIS给出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县温湿指数和综合指数赋值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代表月份(4、7、10、1月份)的空间分布情况。从中可见,相较温湿指数而言,综合指数对于春季的冷效应和夏秋季节的热效应体现更加明显。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提出了进一步深挖气候资源特色的建议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气候舒适度 季节背景 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17
作者 陶丹 魏翔 +3 位作者 胡成臣 王九烽 李琬怡 张千禧 《农业机械学报》 2025年第8期544-554,共11页
生态保护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为科学且合理地确定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区域。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MSPA-InVEST-Conefor研究模式筛选生态源地... 生态保护修复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所面临的挑战为科学且合理地确定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区域。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区域,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MSPA-InVEST-Conefor研究模式筛选生态源地,并采用MCR模型构建阻力面以提取生态廊道,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共同构成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基于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及生态断裂点,最后通过分级方法和叠加分析方法识别出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生态源地总面积为27363.30 km^(2),占全域总面积的14.50%;生态廊道共62条,廊道总长度为5090.92 km。生态夹点总面积2260.58 km^(2),其中1级生态夹点196处;生态障碍点总面积4555.50 km^(2),其中1级生态障碍点124处;生态断裂点共1154处,其中铁路断裂点138处、高速路断裂点557处、主干路断裂点459处。基于提取和识别出的各空间要素,结合自然条件和相关政策等,构建“四区”“四屏”“六廊”的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根据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促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与恢复,可为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成渝双城经济圈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城经济圈战略背景下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13
18
作者 何欣欣 彭泽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8-35,共8页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推动职教产教融合既是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成渝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立足当前成渝地区产教融合政策支...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成渝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带来了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推动职教产教融合既是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深化成渝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立足当前成渝地区产教融合政策支撑不足、人才供需矛盾、“双主体”的利益诉求难以满足等现实挑战,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打造多主体协同合作的产业集群,搭建职业院校组织创新的融合载体,合力营造产教协同发展的融合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区域流通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雨娴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70-173,共4页
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专业化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发展发现: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双城特征明显,并且,马太效应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城镇化... 本文利用区位熵指数、专业化指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测度成渝双城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发展发现:经济圈流通业集聚双城特征明显,并且,马太效应显著。实证结果显示,居民消费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发挥着显著的正向促进效果,城镇化率对流通业空间集聚为显著的抑制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因此应该扩大居民收入以提振内需,完善城市群人口流动的顶层设计,为流通业集聚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 流通业集聚 居民消费 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的土地资源错配与雾霾污染——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蕾 邹炀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4-181,190,共9页
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土地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雾霾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公布的PM年度均值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 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特征的土地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推动雾霾污染防治的重要途径。基于2009—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公布的PM年度均值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等相关计量模型,考察了土地资源错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雾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分解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直接和间接地加剧了城市雾霾污染,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博弈行为,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协作是间接效应的重要作用途径,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了该结论。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制度,打破行政壁垒,推进雾霾污染群防群控协同机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错配 雾霾污染 成渝双城经济圈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