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黄山西区延长组长4+5至长6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顺利 李胜利 +1 位作者 于兴河 杜伟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374-384,共11页
麻黄山西区长4+5至长6储层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细砂岩,研究证明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机械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孔隙减少的主要作用,也是本区原生孔隙少、储集物性差的直接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尤其是有机酸溶... 麻黄山西区长4+5至长6储层为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细砂岩,研究证明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机械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孔隙减少的主要作用,也是本区原生孔隙少、储集物性差的直接原因;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尤其是有机酸溶蚀作用,是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使局部储层物性有所改善,因此次生孔隙是本区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应注重对有利次生孔隙空间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山西区 长4+5至长6段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成岩环境演化史 被引量:8
2
作者 马鹏杰 张世奇 刘卫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22,共7页
为了明确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及演化史,采用荧光、阴极发光、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及前人对工区热史、构造发育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在垂向存... 为了明确东濮凹陷濮卫地区沙三段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及演化史,采用荧光、阴极发光、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及前人对工区热史、构造发育史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濮卫地区沙三段储层在垂向存在酸性、碱性2种成岩环境,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解及长石溶蚀、石英次生加大等可作为酸性成岩环境的标志;早期和晚期碳酸盐强胶结作用、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被溶蚀等可作为碱性成岩环境的标志;沙三段的成岩环境经历了碱性—酸性—酸碱交替—酸性—碱性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岩环境 成岩环境演化史 晚期碳酸盐胶结 黄铁矿 濮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铀铅同位素定年技术在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孔隙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胡安平 沈安江 +4 位作者 梁峰 赵建新 罗宪婴 俸月星 程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9,共13页
古老海相碳酸盐岩铀和铅含量普遍较低、且成岩组构直径小,很难取得足够的粉末样品,常规的溶液法铀铅同位素定年在古老海相碳酸盐岩中难以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和昆士兰大学(UQ)地球科学院放射性... 古老海相碳酸盐岩铀和铅含量普遍较低、且成岩组构直径小,很难取得足够的粉末样品,常规的溶液法铀铅同位素定年在古老海相碳酸盐岩中难以推广应用。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和昆士兰大学(UQ)地球科学院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两家共同开发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技术,并应用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储层成岩-孔隙演化研究。通过充填孔洞、孔隙和裂缝中不同期次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测年,指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的埋藏成岩过程是孔隙和孔洞逐渐被充填的过程。孔洞的充填作用主要发生在早加里东期,孔隙的充填作用主要发生在中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加里东和印支期断裂作为热液运移的通道,为充填孔洞和孔隙的胶结物提供了物源,未被白云石、方解石和硅质胶结物充填的残留孔洞、孔隙和裂缝构成了主要储集空间,建立了肖尔布拉克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史。这些认识与该地区的构造-埋藏史、盆地热史具有很高的吻合度,结合下古生界烃源生烃史,为古老海相胶结物形成时间确定、成岩-孔隙演化研究和油气运移前有效孔隙评价提供了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 激光原位铀铅同位素定年技术 成岩-孔隙演化史 碳酸盐岩储层 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储成藏史的微区地球化学约束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段军茂 郑剑锋 +2 位作者 罗宪婴 王永生 郝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180,共19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勘探研究的焦点,但存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清等问题。通过川西北地区7个典型剖面及10口井200m岩心的取样观察和镜下薄片观察、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勘探研究的焦点,但存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分布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不清等问题。通过川西北地区7个典型剖面及10口井200m岩心的取样观察和镜下薄片观察、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微区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矿物激光原位U—Pb定年、团簇同位素测温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等地球化学手段,约束了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储成藏史。取得以下3点认识:(1)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包括块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和灰质斑状白云岩,各类白云岩中识别出石灰岩围岩、他形晶白云石、自形晶白云石、细晶白云石胶结物、鞍状白云石和块状方解石6种结构组分。(2)他形晶白云石和自形晶白云石均为准同生期—浅埋藏期白云石化(细晶白云石胶结物沉淀之前)叠加印支期的中埋藏深度(埋深2~3km)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增生环带,并伴随鞍状白云石、块晶方解石的沉淀)成因。其中他形晶白云石起始于颗粒滩灰岩的交代作用,由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块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为主;自形晶白云石起始于大气淡水岩溶缝洞系统中充填的细粒灰岩白云石化,由自形晶白云石和他形晶白云石构成的斑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自形晶晶间孔为主。二者储集空间本质均来自早表生期大气淡水的岩溶作用,因此古地貌高地为白云岩储层有利勘探区。(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主成藏事件发生在以富含烃类包裹体块晶方解石胶结年龄(229Ma±16Ma和229.3Ma±3.4Ma)为代表的印支期,并经历了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差异成藏作用,即逆冲推覆带油气藏遭到破坏,逆冲隐伏带和前陆凹陷带重新形成气藏。这些认识不但对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勘探具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成储和成藏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孔隙演化史 成藏演化史 碳酸盐岩 微区地球化学分析 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