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文化视野下沉默权制度的历史成因论析
1
作者 吕星宇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82-85,共4页
近代意义上的沉默权制度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之后,沉默权制度在世界诸多国家开枝散叶。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关于沉默权制度的讨论不绝于耳,但是鲜有学者关注和考察沉默权制度最初在西方生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在法律文化视野下... 近代意义上的沉默权制度诞生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之后,沉默权制度在世界诸多国家开枝散叶。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关于沉默权制度的讨论不绝于耳,但是鲜有学者关注和考察沉默权制度最初在西方生成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在法律文化视野下,沉默权制度的建立和演进,受到英国程序正义理念、启蒙运动人权思潮、宗教教义学说、纠问式诉讼文化等多重影响。探究沉默权产生和发展背后的法律文化传统,对于制度研究及镜鉴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权 历史成因 法律文化 刑事诉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 被引量:39
2
作者 汤连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30-35,共6页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 ,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 分析了黄土粒间吸力的基本特性及其湿陷的微观过程 ,探讨了黄土在应力状态作用下由于浸水增湿而产生的微结构单元体滑移动力和阻力随饱和度、上覆土压力的变化规律 ,提出了微结构与广义吸力综合效应的湿陷性控制机理———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及其定量模型 ,从理论上分析了湿陷性与增湿水量、压力及深度的关系 ,揭示了土湿陷效应的内在规律。文中认为 ,湿陷过程就是水的楔入导致小孔隙广义吸力的逐渐丧失和大孔隙湿吸力的逐渐增大引起的微结构重建动力与重建阻力间的动态对抗过程。最后 ,讨论了湿陷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微结构不平衡吸力成因论 应力状态作用 土压力 湿陷性控制机理 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封建社会诉讼证明原则——以情折狱原则之含义及成因论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小锁 《学术界》 CSSCI 2004年第3期221-226,共6页
诉讼中的任何证明活动都有一定的证明原则作指导。在中国封建社会“以情折狱”原则是司法官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以判决案件时所遵循的准则。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关于“以情折狱”原则的直接或者间接提法 ,而且历代... 诉讼中的任何证明活动都有一定的证明原则作指导。在中国封建社会“以情折狱”原则是司法官吏收集证据、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以判决案件时所遵循的准则。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有关于“以情折狱”原则的直接或者间接提法 ,而且历代封建王朝所适用的对案件进行证明的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封建社会 诉讼证明原则 “以情折狱”原则 证据制度 成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记虚构成因论
4
作者 赵白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8-11,共4页
传记资料的匮乏和述奇叙异的冲动是传记文学中虚构所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通过种种个案描述,指出避免虚构的路径,点明虚构产生的动机,揭示虚构形成的机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增加传记虚构的透明度,不管它有多么扑朔迷离。
关键词 传记 虚构成因论 述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镜质组的成因论其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肖贤明 毛鹤龄 金奎励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4-30,共7页
在重点分析几个盆地不同类型有机岩共生剖面中镜质组光性及其与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镜质组和壳质组之间的过渡类型,客观评价了不同类型镜质组反射率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关键词 烃源岩 成熟度 镜质组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甘肃鸦片吸食状况及成因论述 被引量:6
6
作者 尚季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0-213,共4页
民国时期,甘肃吸食鸦片人数众多。据官方统计,吸食者约占甘肃总人口的3.21%,数字很大。追溯其缘由:种植是吸食的前提;鸦片的特殊药理性质,使吸食者认为能够补充"能量",减缓劳动紧张度;整个社会娱乐活动的短缺,吸食鸦片又成了... 民国时期,甘肃吸食鸦片人数众多。据官方统计,吸食者约占甘肃总人口的3.21%,数字很大。追溯其缘由:种植是吸食的前提;鸦片的特殊药理性质,使吸食者认为能够补充"能量",减缓劳动紧张度;整个社会娱乐活动的短缺,吸食鸦片又成了打发余暇的有效手段;医疗卫生条件落后,鸦片常被当作疗疾治病的"药品"。从根本上考量,民国甘肃社会鸦片的普遍吸食是政府责任缺失,禁政推行不力的结果,是社会衰微、民气不振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甘肃 鸦片吸食 人数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大市场综合成因论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靖宇 荣丽华 《国际论坛》 2001年第4期66-70,共5页
在 2 1世纪初叶 ,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投资和贸易量最大、外汇储备最多的新兴大市场。东亚大市场具有综合成因 :区位条件是基本因素 ,地缘优势是内在因素 ,国际环境是外部因素 ,危机警示是动力因素 ,定期磋商是机制因素 ... 在 2 1世纪初叶 ,东亚地区将成为世界上最有经济活力、投资和贸易量最大、外汇储备最多的新兴大市场。东亚大市场具有综合成因 :区位条件是基本因素 ,地缘优势是内在因素 ,国际环境是外部因素 ,危机警示是动力因素 ,定期磋商是机制因素 ,从而将会出现与欧盟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市场 综合成因 地缘优势 区位条件 国际环境 欧盟市场 北美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后”写作成因论析
8
作者 苏文清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47-149,共3页
"80后"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对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消极反应。社会的焦虑、"80后"的混合价值观和"80后"写手的消极反应是"80后"... "80后"写作是以写作为主要表达形式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对隐蔽价值观与社会结构、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消极反应。社会的焦虑、"80后"的混合价值观和"80后"写手的消极反应是"80后"写作这一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生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写作 成因 隐蔽价值观 消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资金非农化流动成因论析
9
作者 任旭峰 《金融发展研究》 2010年第2期71-74,共4页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金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惠农重农政策背景下,农业资金流动仍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流动倾向。本文试图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史和农业生产现实的内、外部条件对这种...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金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惠农重农政策背景下,农业资金流动仍出现了明显的非农化流动倾向。本文试图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史和农业生产现实的内、外部条件对这种资金流动倾向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金 非农化流动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中双重救济成因论
10
作者 周跃雪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29,共3页
从近年来频发的"两反"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实践可以看出,美国将不再限于利用反倾销措施限制我国出口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进一步利用反补贴措施质疑和挑战我国相关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其中双重救济问题是横亘在中美&qu... 从近年来频发的"两反"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实践可以看出,美国将不再限于利用反倾销措施限制我国出口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是进一步利用反补贴措施质疑和挑战我国相关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其中双重救济问题是横亘在中美"两反"贸易救济纷争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引发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热议。本文从"两反"措施频发的实践出发,在讨论双重救济的称谓和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双重救济形成的具体原因,并进一步就其解决对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反”措施 双重救济 成因 非市场经济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败成因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敏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65,共5页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成因 逻辑成因 现实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体写作成因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联成 张仙权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跨文体写作的出现 ,是后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本文从文学自身的特性、后现代的社会图景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创作主体的自觉性追求等方面 ,探讨和论证了跨文体写作的合理性及其在后新时期出现的必然性 。
关键词 跨文体写作 成因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创作主体 后新时期 中国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俊虎 赵语欣 +3 位作者 贾小龙 张涵 熊开国 曾宇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9,共13页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冻雨 El Nino 成因 次季节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子英 姚永坚 +4 位作者 汪俊 唐江浪 高红方 李学杰 曾程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5-276,共12页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 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5 s,南有1.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东部次海盆 下地壳倾斜反射体 结构特征 发育成因 洋壳增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3
15
作者 谭秀成 何如意 +7 位作者 杨文杰 罗冰 师江波 张连进 李明隆 唐宇欣 肖笛 乔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7,共16页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武胜—潼南地区二叠系茅口组二段下亚段(简称茅二段下亚段)白云岩薄储层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茅二段下亚段储集岩以花斑状孔洞型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为主,具有典型的早成岩期岩溶特征,岩溶系统边缘和充填物中的白云石皆具溶蚀港湾,且白云岩角砾周缘具泥晶套和环边胶结等现象,指示白云石化作用早于早成岩期岩溶。②中等盐度海水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是滩相薄层状白云岩的主要成因,成储关键因素为生屑滩沉积叠合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和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局部受裂缝和热液作用改造。③白云岩孔洞型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主要发育于四级旋回的高位晚期,且白云岩规模与地层厚度密切相关,集中分布于地层厚薄转换处,其次为厚度薄值区。④结合三级旋回高位晚期地貌高地可容纳空间不足、颗粒滩向地貌低地迁移的认识,提出滩控白云岩规模储层具有“沿高环坡”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沉积期微地貌与海平面升降变化联合控滩-控云-控溶的成储模式。在此基础上,井震结合恢复茅二段下亚段沉积期古地貌并进行了储层分布预测,最新探井和试油结果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这为类似地质背景下的白云岩薄储层预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成因 沉积期地貌 颗粒滩 薄储层 白云岩 孔洞型储层 岩溶 中二叠统茅口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全油气系统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鹏 赵振丞 +6 位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庞宏 林会喜 杨海军 马奎友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9-1315,共17页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重要油气产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受多期构造活动、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影响,其油气藏改造特征、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深层-超深层油气探勘的进展。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重要油气产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受多期构造活动、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影响,其油气藏改造特征、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深层-超深层油气探勘的进展。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台盆区碳酸盐岩改造类油气藏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动力场均受到构造破坏;早期油气藏类型由连续致密油气藏转变为常规裂缝型、缝洞型或孔洞型油气藏。呈现叠复连续油气藏特征,形成断溶体油气藏新类型。②台盆区碳酸盐岩改造类油气藏受控于沉积演化、构造运动、成藏期次和保存条件等多因素动态耦合,历经3个演化阶段,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在物理化学的作用下被破坏。③改造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带”的有序分布特征。纵向分层性主要由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差异决定,横向分带性则受断裂和不整合面发育程度控制。礁滩体油气藏和不整合孔洞类油气藏主要位于自由动力场,断层裂缝类油气藏则位于浮力成藏下限与油气成藏底线之间的局限动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模式 改造特征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台盆区 全油气系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成因鉴别指标体系与关键图版——理论内涵、科学意义与实践作用
17
作者 彭平安 侯读杰 +8 位作者 腾格尔 倪云燕 龚德瑜 吴小奇 冯子齐 胡国艺 黄士鹏 于聪 廖凤蓉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天然气成因的准确判别是天然气地球科学理论研究、油气勘探部署与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戴金星院士围绕天然气地球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系统构建了一套以稳定同位素、组分组合、轻烃指纹和地质背景协同分析为核心... 天然气成因的准确判别是天然气地球科学理论研究、油气勘探部署与资源潜力评价的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戴金星院士围绕天然气地球化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方法,系统构建了一套以稳定同位素、组分组合、轻烃指纹和地质背景协同分析为核心的天然气成因判别体系。基于相关文献与实际应用成果,重点评述了δ^(13)C_(1)-C_(1)/(C_(2)+C_(3))、δ^(13)C_(1)-δ^(13)C_(2)-δ^(13)C_(3)、δ^(13)C_(CO_(2))-CO_(2)、C_(7)轻烃三角图等典型图版的构建逻辑与技术路径,分析了其在区分油型气、煤成气、生物成因气与无机气,以及识别多源混合气、多期充注系统中的适用性与创新性。研究表明,该判别体系显著推动了中国天然气成因分析方法从单因子向多参数耦合、从定性判读向系统图版识别的转变,不仅在多个含气盆地获得了广泛应用,也在国际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天然气成因判别理论体系发展脉络的归纳评述将为天然气地质理论与实践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并为相关成果的学术评价与工程实践转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天然气地球化学 成因鉴别 鉴别指标 鉴别图版 煤成气 无机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诱发覆盖型岩溶塌陷成因机理与临界判据研究
18
作者 潘宗源 舒睿 +5 位作者 戴建玲 蒙彦 雷明堂 贾龙 马骁 白冰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7-597,共11页
近年来,极端降雨条件诱发岩溶塌陷的问题日益凸显,故亟需开展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的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与位移量变化规律,探究了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过... 近年来,极端降雨条件诱发岩溶塌陷的问题日益凸显,故亟需开展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的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与位移量变化规律,探究了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塌陷类型与致塌因素。结果表明:(1)降雨过程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位移量具较好的协同变化规律,且与岩溶塌陷形成演化具较好的相关性。随着降雨强度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孔压与土压亦随之增大;位移量的变化表征着岩溶塌陷的形成过程;(2)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类型可分为蠕变破坏型和压剪断裂型两种类型,前者孔隙水压力与土压力为峰丛起伏形态,波动曲线基底不断升高,深层位移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浅层和中层位移量则随降雨持续而逐次递增;后者孔压、土压和位移量呈孤峰型,先是在短期内急剧增大然后再迅速降低;(3)蠕变破坏型岩溶塌陷是软化、饱水增荷与损伤等效应循环与累积的结果,压剪断裂型则是以饱水增荷与损伤为主要致塌动力的塌陷类型;(4)覆盖层厚度与岩溶塌陷临界判据条件呈正相关性,厚度越大覆盖层抗塌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岩溶塌陷 模型试验 成因机理 临界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19
作者 陈国超 张晓飞 +6 位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李瑞保 王硕 陈孝珍 张荣臻 王永强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5-1208,共24页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伟晶岩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矿区,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间和岩石成因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全岩主微... 北秦岭构造带花岗伟晶岩是我国重要的伟晶岩矿区,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间和岩石成因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北秦岭构造带东段官坡地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限定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揭示花岗伟晶岩的岩浆来源和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361~360 Ma和334.8 Ma。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含有石榴子石、白云母和电气石,富集SiO_(2)、Na_(2)O和K_(2)O,CaO、TFeO和MgO含量较低,主体呈过铝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和上河村花岗伟晶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具较明显的Eu正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Ba、Cs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低的Nb/Ta和Zr/Hf比值,指示岩浆经历了高度结晶分异作用。峡河村花岗伟晶岩具有较低的ε_(Hf)(t)值,为-11.7~-6.2;上河村花岗伟晶岩ε_(Hf)(t)值明显高于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4.9~1.1。以上结果显示,峡河村花岗伟晶岩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产物,上河村花岗伟晶岩为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同化混染围岩的结果。北秦岭构造带东段花岗伟晶岩初步可分为北部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和南部铀花岗伟晶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微量元素 岩石成因 岩浆演化 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铺滑坡变形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20
作者 陈龙 李厚芝 +6 位作者 陈欢 冯晓亮 李长明 舒勤峰 李扬 黄磊博 李子章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8-1401,共14页
新铺滑坡是三峡库区广受关注的巨型复杂库岸滑坡。本文在新铺滑坡开展“天-空-地-深”综合调查监测工作,收集前期勘察资料,开展无人机LiDAR地形测绘和现场调查,对新铺滑坡及斜坡孕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精细化调查分析,进行巡查并整理地表... 新铺滑坡是三峡库区广受关注的巨型复杂库岸滑坡。本文在新铺滑坡开展“天-空-地-深”综合调查监测工作,收集前期勘察资料,开展无人机LiDAR地形测绘和现场调查,对新铺滑坡及斜坡孕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精细化调查分析,进行巡查并整理地表宏观变形迹象,再结合专业监测数据的平面变形特征、深部变形特征和时序变形特征总结形成滑坡工程地质分区。将新铺滑坡分为4个工程地质分区6个亚区,即前中部为滑移-弯曲变形区(Ⅰ区),该区域变形与降雨和地下水位变动密切相关,累计变形量和变形速率最大。中部为滑移-拉裂变形区(Ⅱ区),变形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累积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较大。滑坡中后部为浅表滑移-拉裂变形区(Ⅲ区),变形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累积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较小。滑坡后部为浅表蠕滑-拉裂变形区(Ⅳ区),累积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较小且差异显著。整理形成新铺滑坡及斜坡演化的4个阶段,即为浅层蠕滑-裂缝扩展贯通阶段、整体滑移-前缘弯折变形阶段、滑移弯曲-前缘剪出阶段和古滑坡滑移-复活阶段。研究成果可为库岸单体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和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滑坡 三峡库区 滑坡成因机制 滑坡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