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危机成因模型对台风灾害风险分析及应急防治提升路径
1
作者 温卓宁 《绿色中国》 2025年第3期49-51,共3页
在全球气候多变的背景下,台风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严重。本文运用危机成因模型,分析了台风灾害风险,由此发现了台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会给沿海城市带来损失。本文展现了应急防治面临预警机制与信息传播、应急... 在全球气候多变的背景下,台风灾害对我国沿海地区影响严重。本文运用危机成因模型,分析了台风灾害风险,由此发现了台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三者相互作用会给沿海城市带来损失。本文展现了应急防治面临预警机制与信息传播、应急职责和物资储备、民众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困境,进一步提出了应加强预警监测技术、落实应急职责保障物资供应、加大防灾教育科普力度等提升路径,以推动基层组织发挥作用,降低台风灾害损失,助力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建设与城市安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风险分析 危机成因模型 应急防治 路径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成因模型与成矿流体动力学迁移 被引量:27
2
作者 徐文艺 杨竹森 +4 位作者 蒙义峰 曾普胜 史大年 田世洪 李红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3-364,共12页
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建立了铜陵地区赋存于石炭系地层底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模型 ;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 ,属喷流_沉积型 (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伏古生代地层是重要的成矿金属源区 ,海水... 根据地质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建立了铜陵地区赋存于石炭系地层底部的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模型 ;该类型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 ,属喷流_沉积型 (SEDEX)块状硫化物矿床 ;下伏古生代地层是重要的成矿金属源区 ,海水硫酸盐是硫化物成矿的主要硫源。成矿热流体循环的动力学数值模拟揭示 ,该类型矿床底盘岩石中的流体活动和热影响范围主要局限在主排泄通道两侧较小的区域内 ;温度场和流场决定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底盘岩石中的蚀变和矿化强度不如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伴随强大深部热流的张性同生断裂是控制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 ,海西期扬子板块北缘的张性构造体制为该时期喷流_沉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SEDEX型矿床 成因模型 流体动力学 铜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沉煤环境─成煤类型─煤质特征”概略成因模型──Ⅰ.环境与煤相 被引量:42
3
作者 赵师庆 王飞宇 董名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39,共8页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P_1 ̄1)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龙潭组(P2)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 本文通过典型含煤段沉积成因标志的分析认为,南华北太原组属于比较典型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山西组(P_1 ̄1)则属于比较典型的三角洲成煤模式,而华南龙潭组(P2)基本上代表了泻湖沉积相当发育的障壁岛─潮坪─泻湖成煤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反映成煤环境的综合标志(还原性质)的系列指标划分出三种四类基本煤相,即Ⅰ1─强还原型腐泥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Ⅰ2─强还原型富类脂组或富高氢镜质组的腐殖煤/腐殖腐泥煤煤相、Ⅱ─较强还原型腐殖煤煤相和Ⅲ─较弱还原型腐殖煤煤相。煤的还原性(类型)具有既能表征成煤环境又可反映煤质特征的双重功能。正是通过煤的还原类型(即煤型)才把环境与煤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了沉煤环境-成煤煤型-煤质特征的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相 煤质 成因模型 沉煤环境 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东南缘六台地区下白垩统营城组二段砾岩沉积特征及成因模型 被引量:11
4
作者 侯景涛 程日辉 +1 位作者 王璞珺 许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6-1182,共7页
松辽盆地东南缘六台地区营城组二段发育一套冲积扇砾岩层。根据砾岩成因不同分为泥石流砾岩、河道砾岩和漫流砾岩等沉积类型,其中泥石流砾岩最为发育。通过研究泥石流砾岩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粒度分布特征,并运用经验公式最终判断其为... 松辽盆地东南缘六台地区营城组二段发育一套冲积扇砾岩层。根据砾岩成因不同分为泥石流砾岩、河道砾岩和漫流砾岩等沉积类型,其中泥石流砾岩最为发育。通过研究泥石流砾岩的成分、结构成熟度和粒度分布特征,并运用经验公式最终判断其为再沉积的水上泥石流砾岩。河道砾岩和漫流砾岩沉积类型在本区保存较少,或许曾经在单个旋回中非常发育,但是被下个旋回猛烈的泥石流所改造。河道砾岩和漫流砾岩中层理的收敛方向及硅化木走向均表明本区古水流方向为近北西—东南向。根据古水流向等信息判断出本区砾岩的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北山,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砾岩冲积扇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营城组 砾岩 沉积特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特征和成因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汉彬 金贵善 +5 位作者 张建锋 韩娟 李军杰 张佳 石晓 徐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8-1183,共16页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组成对研究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人在成矿流体来源定性判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缺乏对成矿混合流体的组分特征及相关参数的定量认识。根据内蒙古东胜地区东南部皂火壕... 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组成对研究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人在成矿流体来源定性判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缺乏对成矿混合流体的组分特征及相关参数的定量认识。根据内蒙古东胜地区东南部皂火壕和西北部纳岭沟铀矿床赋矿地层直罗组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组成特征,建立了渗出热卤水和渗入地层水两种不同流体混合生成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组成定量成因模型,并研究了两种流体来源、溶解碳的浓度比、流体比例以及热液温度等综合因素。除少数样品方解石胶结物为地层沉积时形成外,大部分方解石胶结物是热卤水与地层水两种流体混合作用的结果,古生界有机酸脱羧作用导致热卤水中富含CO_(2)。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流体地层水与热卤水比例为0.5~0.9,地层水所占的比例较大;热卤水与地层水溶解碳浓度比主要范围为1.5~5.0,部分大于10.0,热卤水中溶解碳浓度较高,是富含CO_(2)的流体。混合流体温度分为两个主要范围55~80℃、90~140℃,结合古盐度和盐度指数反演,表明成矿流体为有机与无机混合成因的低温热液流体。用砂岩型铀矿赋矿地层方解石胶结物C、O同位素组成,可定量模拟两种流体溶解碳浓度比、流体比例和方解石形成时温度等流体成矿条件,解释碳酸盐胶结物成因,以便从成矿流体角度更好地理解成矿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成因模型 方解石胶结物 砂岩型铀矿 东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可能的地震成因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广思 黄江 +1 位作者 陈蜀俊 罗登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1期99-104,共6页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 ,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 ,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 提出了一种地震成因模型。认为不仅水库地震、矿震等是被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 ,其它地震也很可能有诱发因素起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触发了地震 ,地震的孕育很可能也与其有关。诱发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地外天体的特殊位置、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气象异常等。这些因素对地壳产生了附加垂直力 ,后者引起局部地层弯曲 ,进而导致应力集中、构造应力作用方式的改变乃至地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模型 附加垂直力 诱发因素 构造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龙宝山金矿成矿流体特征与矿床成因模型 被引量:7
7
作者 夏庆霖 高燕 王小哈 《黄金科学技术》 2002年第3期13-17,共5页
龙宝山金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形成于燕山晚期。太古宙绿岩带和燕山早期中偏碱性岩浆岩是其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岩浆活动还为成矿提供了热源 ,大气降水的参与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龙宝山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和... 龙宝山金矿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形成于燕山晚期。太古宙绿岩带和燕山早期中偏碱性岩浆岩是其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岩浆活动还为成矿提供了热源 ,大气降水的参与在成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龙宝山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和富含H2 O、CO2 等特征 ,并通过自组织过程 ,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形成聚矿耗散结构。在系统分析成矿场的基础上 ,建立了龙宝山金矿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龙宝山金矿 成矿流体 耗散结构 矿床成因模型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与成因模型 被引量:7
8
作者 刘耀彬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共4页
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和协同学方法,以江西省城市群为例,在对其城市群协同发展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城市群协同演进的非线性微分成因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其系统发展的序参量。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江西省城市群作为一个... 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技术和协同学方法,以江西省城市群为例,在对其城市群协同发展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城市群协同演进的非线性微分成因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其系统发展的序参量。灰色关联分析发现,江西省城市群作为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大系统,其形成与演化受到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且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因果线性关系,具有相关性、非均匀性、不可逆性等;因子模型进一步揭示,对江西省城市群协同演化起支配作用的序参量是工业化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单位面积的公路通车里程数,它们是城市群形成与演化中的关键动力因子。显然,模拟结果比较符合江西省城市群发展的实际,因此,这种非线性的综合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灰色关联分析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温榴辉岩中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地震成因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景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90-400,共11页
中温榴辉岩中超高压相矿物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发现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来自其本身的岩石学意义,而且也来源于对板块构造的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提出了限制条件。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矿物可能的成因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提出柯... 中温榴辉岩中超高压相矿物柯石英和金刚石的发现引起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来自其本身的岩石学意义,而且也来源于对板块构造的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提出了限制条件。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矿物可能的成因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提出柯石英和金刚石形成的一种新的模型─地震有关的成因模型.本文的论述将主要来自目前我们对大别一苏鲁地区含柯石英金刚石榴辉岩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石英 金刚石 榴辉岩 地震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侵蚀产沙物理成因模型评述
10
作者 赵海镜 严军 +1 位作者 薛海 王鹏涛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1-23,共3页
回顾了国内外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的发展过程 ,对各类产流产沙模型的特点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流域产沙 物理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达加斯加Ambatondrazaka Fe-Ti-V矿床的透岩浆流体成因模型:来自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证据
11
作者 周久龙 罗照华 +1 位作者 邵俭波 赵院冬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695-696,共2页
赋存在基性杂岩体中的Fe-Ti-V矿床历来被认为是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或熔离作用的产物,属于典型的正岩浆型矿床(Namur et al.,2010;VanT ongeren et al.,2012)。但是,作者对马达加斯加Ambatondrazaka辉长岩体伴生Fe-Ti-V矿床的实例研究表... 赋存在基性杂岩体中的Fe-Ti-V矿床历来被认为是岩浆分离结晶作用和/或熔离作用的产物,属于典型的正岩浆型矿床(Namur et al.,2010;VanT ongeren et al.,2012)。但是,作者对马达加斯加Ambatondrazaka辉长岩体伴生Fe-Ti-V矿床的实例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可能并非上述简单的岩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达加斯加 矿床 矿藏 Ambatondrazaka Fe-Ti-V 流体活动 辉石橄榄岩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模型 岩浆房 透岩浆流体 浸染状 成矿过程 氧逸度 全岩 铁矿体 致密块状 完全固结 FE 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构造遥感图像地质成因模型
12
作者 杨德明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2000年第1期72-76,104,共6页
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郯庐断裂带中段沭河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构造带在山东东部斜接,二者在遥感图像上组成一个倒“入”字图形。“入”字图形的结构、笔画顺序和倒... 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遥感图像是地壳表层的图像模型,是建立地质成因模型的理想原型。郯庐断裂带中段沭河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构造带在山东东部斜接,二者在遥感图像上组成一个倒“入”字图形。“入”字图形的结构、笔画顺序和倒置形态,表征了两大构造带的时空特征,揭示了该区构造组成和演化规律,是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遥感图像地质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 沭河断裂带 区域构造 地质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的石炭系地质结构与成因模型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磊 何登发 +5 位作者 李涤 冀冬生 梁宇生 郑孟林 吴松涛 周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9-164,共16页
利用最新探井、高分辨率地震、年代学资料、古生物资料,并结合盆地周边露头资料等,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削蚀、超覆尖灭点追踪识别及平衡剖面技术等,对白家海凸起的地质结构、演化和成因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取得以下4点认识:(1)白家... 利用最新探井、高分辨率地震、年代学资料、古生物资料,并结合盆地周边露头资料等,通过地震剖面精细解释,削蚀、超覆尖灭点追踪识别及平衡剖面技术等,对白家海凸起的地质结构、演化和成因模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取得以下4点认识:(1)白家海凸起纵向上发育深、浅两套断裂系统,深层断裂由一系列倾向相同的正断层组成,控制了石炭纪断陷的发育,断陷主要呈北东和北北东两个方向展布,白家海凸起地质结构整体呈现出"纵向分层、横向分带"的特点;(2)白家海凸起的构造演化可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1)早石炭世"坳-断-坳"旋回、(2)晚石炭世"坳-断-坳"旋回、(3)早—中二叠世的挤压反转阶段、(4)晚二叠世—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期的稳定埋藏阶段、(5)中侏罗世头屯河组沉积期—晚侏罗世的改造阶段、(6)白垩纪—现今的调整、定型阶段;(3)早石炭世末期和晚石炭世末期各发生一次构造挤压活动,形成了两个区域性不整合;(4)北天山洋俯冲过程中的板片后撤作用(roll-back),可能是白家海凸起石炭纪断陷发育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构造演化 成因模型 石炭系 白家海凸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上方磁及自电异常成因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新顺 潘作枢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76-84,共9页
本文把油气藏上方划分为五个地球化学带。通过对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变价元素铁的分析,认为在过渡带Ⅲ_1中将富集成岩磁铁矿,在还原柱与围岩的接触面上存在过剩电位差,可将其等效为双电层.成岩磁铁矿产生弱磁异常,双电层引起自然电... 本文把油气藏上方划分为五个地球化学带。通过对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变价元素铁的分析,认为在过渡带Ⅲ_1中将富集成岩磁铁矿,在还原柱与围岩的接触面上存在过剩电位差,可将其等效为双电层.成岩磁铁矿产生弱磁异常,双电层引起自然电位异常。从而把磁法和自然电场法直接找油气的理论统一为变价元素铁在不同的环境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上。利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代表各地球化学带建立了磁模型,把双电层等效成电偶层建立了自电模型,最后对玉门某构造上磁异常和自电异常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岩磁铁矿 双电层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绿泥间蜡石的表观单晶的自组织成因模型
15
作者 应益荣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36-37,59,共3页
用非平衡热力学和非线性理论研究了含绿泥间蜡石的表观单晶的自组织成因模型。认为缘泥间蜡石的结晶属分子水平的自组织有序结构 ,它是成分间乎两晶层的过饱合含Al硅酸盐溶液在非平衡态。
关键词 绿泥间蜡石 自组织 邹晶 蜡石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祥 吕国森 +4 位作者 骆志红 贾志泉 张云辉 赵鹏涛 王斯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53,共13页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 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0~89.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 水—岩作用 氢—氧同位素 音频大地电磁 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西南九所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艺颖 欧阳正平 +7 位作者 徐子东 王文梅 杨勇昌 王江思 黄泽佼 马荣林 梁海艳 林毅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6-228,共13页
海南岛地热资源丰富,以往的地热勘查大多停留在生产层面,而对地热水化学成分的来源、水-岩作用、多方法评价热储温度和地热田成因机制等未深入研究。基于前人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成因机制的认识,为地热田开发提供参考。利用离子... 海南岛地热资源丰富,以往的地热勘查大多停留在生产层面,而对地热水化学成分的来源、水-岩作用、多方法评价热储温度和地热田成因机制等未深入研究。基于前人资料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成因机制的认识,为地热田开发提供参考。利用离子的比值及相关性、Piper图、F−浓度分布图、硅-焓图解与SiO_(2)混合模型和硅-焓方程法,探讨了九所地热田热水化学组分的来源、阳离子交换、F^(−)成因、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提出了成因概念模型。结果显示:热水化学类型为SO_(4)·HCO_(3)-Na型;SO_(4)^(2-)主要源于安山岩、流纹岩区硫化物氧化;含F矿物溶解、离子交换是F−浓度的控制因素;热储温度99~169℃,冷水混合比例80%~93%,冷、热水混合前蒸汽损失的质量分数约10%;循环深度1.8~3.8 km。概念模型揭示:热水沿构造运移,从花岗岩区流向安山岩、流纹岩区,同时汲取热能,发生矿物溶滤和离子交换,导致F^(−)、SO_(4)^(2−)等组分浓度改变,引起水化学类型演化,在水力差和浮力差双重驱动下上升,于地下浅部与孔隙冷水混合存储于沉积盖层之下形成地热田。关于琼西南地热田的热源是否存在幔源热的问题目前没有充分证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所地热田 地热水化学成分 离子交换 热储温度 热水成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航天发射场非台暴雨气候特征与成因概念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晶晶 张京红 +2 位作者 赵小平 吴胜安 邱明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8-167,共10页
暴雨是影响海南省文昌市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卫星发射试验任务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将给试验任务带来不可预测的灾害。利用海南省文昌市气象站1970-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影响海南省的7类天气系统(冷空... 暴雨是影响海南省文昌市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卫星发射试验任务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将给试验任务带来不可预测的灾害。利用海南省文昌市气象站1970-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影响海南省的7类天气系统(冷空气偏东下冷锋过境、冷空气偏西下冷锋过境、副热带高压、变暖高压脊、南海低压槽、西南低压槽、越南低压槽),统计分析了近41 a来海南省文昌地区各类天气系统影响下非台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发射场区非台暴雨的年发生频率呈弱上升趋势,年发生次数有所增加。非台暴雨各月发生次数分布呈现明显的"准双峰"特征,主峰区为9-10月,次峰区为5-6月。非台暴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汛期4-10月。高度场、风场及水汽场等均能较好地表征非台暴雨发生时刻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发射场 非台暴雨 气候特征 成因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区的多金属结核矿床成因地质模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怀阳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3-381,共9页
通过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恩-克里珀顿区(CC区)和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COMRA区)多金属结核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数据加以归纳总结,从多金属结核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富集成矿条件以及结核的生长过程及其历史等方面,较全面地阐释了多金属结核... 通过对东太平洋克拉里恩-克里珀顿区(CC区)和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COMRA区)多金属结核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数据加以归纳总结,从多金属结核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富集成矿条件以及结核的生长过程及其历史等方面,较全面地阐释了多金属结核的成因机制,深化了对有关多金属结核矿床形成演化控制因素的认识。在明确大洋多金属结核矿床定义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CC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多金属结核区域成矿模型、矿床成矿模型和结核生长模型,完整地提取了多金属结核矿床成因地质模型,为CC区潜在矿产资源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成因地质模型 CC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山地热田区深大断裂的控水控热作用及地热系统成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左玉妹 成建梅 +4 位作者 赵锐锐 刘浩田 吴凡 谢先军 梁腾飞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32,共13页
目前对英山地区深部地温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构造控热模式尚无系统研究,不利于地热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基于野外裂隙测量、浅层连续测温、钻孔压水试验等成果,建立了英山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传热三维模型,对深部储层在不同构造组合模式下... 目前对英山地区深部地温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构造控热模式尚无系统研究,不利于地热资源科学的开发利用。基于野外裂隙测量、浅层连续测温、钻孔压水试验等成果,建立了英山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传热三维模型,对深部储层在不同构造组合模式下的压力场、温度场和达西流速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深部温度场和压力场受断裂系统影响较大,在致密基岩及隔水断层处,流体运动微弱,热量运移以热传导为主,导水断层处以热对流为主;在深部导水断层区域温度和水压偏低,与导水断层处相比,隔水断层处水压偏高;在2 000 m深度以深,高温区和水力交换强烈区与导水断层带处完全对应,表明断层是储层中最主要的流体和热量运移通道;区内断层组合模式为复合模式,北东向断层为英山地区主要导水导热构造,热水在沿北东向断层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受南北向断层的阻隔,最终在两组断层的交叉复合位置处形成温泉。该研究可为研究区内的地热资源科学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裂隙储层 流-热耦合模型 数值试验 成因模型 深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