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姜鹏 王中全 +3 位作者 崔晶 张玺 王莉 李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3,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8d剖杀,将3组小鼠肌肉剪碎后,分别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推荐的消化法(简称ICT-消化法)、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GB/T186452-2000)中规定的消化法(简称国标-消化法)及贝氏法进行PEL的检验。结果ICT-消化法、国标-消化法与贝氏法对感染2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肌肉中PEL的检出率均为100%(15/15)(χ220=0.000,P>0.05);感染10条幼虫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93.33%(14/15),93.33%(14/15)及100%(15/15)(χ120=1.645,P>0.05);感染5条幼虫的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63.33%(19/30),90%(27/30)及100%(30/30)(χ52=18.866,P<0.05)。感染旋毛虫后18d的小鼠肌肉分别消化1h、2h、3h、4h与5h,PEL死亡率分别为8.49%(53/624)、29.77%(181/608)、58.46(449/768)、67.83%(407/600)、84.70%(515/608),PEL的死亡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χ2=920.772,P<0.05)。结论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时,贝氏法明显优于消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囊前期幼虫 消化法 贝氏法 肉类检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的分析与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荣光 尹清源 +1 位作者 王中全 曲传智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re-encystedlarvaantigens,PELA)的组分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对比分析PELA和成囊幼虫抗原(ELA)的组分和它们对人及大民旋毛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PELA有3条抗原带(分子量分别... 目的研究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pre-encystedlarvaantigens,PELA)的组分和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对比分析PELA和成囊幼虫抗原(ELA)的组分和它们对人及大民旋毛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PELA有3条抗原带(分子量分别为:15、17和129kD)与ELA明显不同;对于感染旋毛虫的大鼠,PELA的首次血清阳性反应出现在感染后第10天,而ELA则在感染后第14天,大鼠抗PELA血清抗体出现较早(P<0.01);对22份旋毛虫病人血清,PELA的阳性率为100%,ELA为72.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除1例鞭虫病人外,其它寄生虫病入及健康人血清,两种抗原均呈阴性反应,两种抗原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ELA比ELA对早期旋毛虫病的诊断著有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免疫印迹 成囊前期幼虫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编码31kDa抗原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崔晶 赵国强 +2 位作者 王会智 张红卫 王中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41,共5页
目的 克隆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 31kDa抗原基因 (TspE1)片段 ,并测定其基因序列 ,以了解该基因序列与已报道虫株的差异。方法 根据TspE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采用RT -PCR技术获取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目的基因 ,PCR... 目的 克隆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 31kDa抗原基因 (TspE1)片段 ,并测定其基因序列 ,以了解该基因序列与已报道虫株的差异。方法 根据TspE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采用RT -PCR技术获取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目的基因 ,PCR产物经纯化后用BamHⅠ、HindⅢ进行双酶切 ,定向克隆入pC18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JM10 9;重组质粒用BamHⅠ +HindⅢ酶切及PCR扩增鉴定。用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DNA序列测定 ,应用DNASIS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预测抗原表位。结果 RT -PCR扩增获得成囊前期幼虫TspE1基因 (约 870bp) ,EcoRⅠ酶切鉴定正确 ;筛选出 7个阳性克隆 ,对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有 5种类型 ,但都与GenBank中的TspE1基因序列及由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 ,尤其是Ts HN3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 99 6 %和 98 9% ;TspE1基因中可能存在 7个抗原表位。 结论 应用RT -PCR技术扩增出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 31kDa抗原结构基因 ,证实TspE1基因在成囊前期幼虫已有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囊前期幼虫 31kDa抗原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克隆 DNA序列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不同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ku ES抗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路义鑫 宋铭忻 王洪斌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10,共4页
根据Gen 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M64242)为参考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从6个旋毛虫隔离种的成囊前期幼虫中扩增出了49 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用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BamHI进行单、双酶切鉴... 根据Gen Bank中已发表的序列(M64242)为参考设计引物,用RT-PCR方法从6个旋毛虫隔离种的成囊前期幼虫中扩增出了49 ku ES抗原基因,将目的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用PCR、限制性内切酶EcoR I和BamHI进行单、双酶切鉴定,阳性质粒测序。成功克隆了6个旋毛虫隔离种成囊前期幼虫49 ku ES抗原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9 kuES抗原基因的大小为948 bp,基因的保守性很强,序列同源性比较高,不同隔离种之间的差异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囊前期幼虫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河南株TspE1基因克隆及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崔晶 王中全 +2 位作者 王会智 张荣光 赵国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5-300,共6页
目的:构建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31 000的蛋白抗原结构基因(TspE1)的重组质粒(pUC18-TspE1),测定TspE1基因序列,分析旋毛虫河南株的基因多态性。方法:根据TspE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取... 目的:构建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31 000的蛋白抗原结构基因(TspE1)的重组质粒(pUC18-TspE1),测定TspE1基因序列,分析旋毛虫河南株的基因多态性。方法:根据TspE1基因已知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采用RT-PCR技术获取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目的基因,PCR产物经纯化后用BamHI、HindⅢ进行双酶切,定向克隆人 pUC18质粒,转化大肠杆菌JM109;重组质粒用 BamHI+HindⅢ 酶切及 PCR扩增鉴定。用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 DNA序列测定,应用 DNASIS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RT-PCR扩增获得成囊前期幼虫TspE1基因(871 bp),EcoR I 酶切鉴定正确;筛选出 7个阳性克隆,对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显示旋毛虫河南株TspE1基因有5种类型,但都与GenBank中的TspE1基因序列及由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结论:应用RT-PCR技术扩增出旋毛虫河南株成囊前期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31 000的抗原结构基因.证实TspE1基因在成囊前期幼虫已有表达,结果还提示旋毛虫河南株可能存在有基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成囊前期幼虫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DNA序列测定 遗传多态性 河南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