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间孔内镜下减压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垚 林万程 +3 位作者 宋继鹏 姚思远 姚明涛 丁立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5-703,共9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有限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2021年1月因ADS于本科室接受手术的53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组(31例,接受经椎间孔内镜减压术)与融合组(22例,接受有限减压融合术),并对以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人口统计学资料、术前Lenke-Silva分级,术前、出院前、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放射学参数(侧凸Cobb角、脊柱整体平衡、脊柱-骨盆参数),出院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评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结果:患者平均随访15.68±3.26个月,微创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融合组(78.64±5.19岁vs 64.95±4.31岁,P<0.05);微创组患者以Lenke-SilvaⅠ、Ⅱ级畸形为主,均为单侧神经症状;融合组患者以Lenke-SilvaⅡ、Ⅲ级畸形为主,73%的患者为单侧神经症状。微创组术前侧凸Cobb角显著低于融合组(23.92°±9.06°vs 39.58°±13.12°,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下肢放射痛,以及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微创组腰痛及功能障碍评分优于融合组(P<0.05)。两组在随访过程中均未观测到冠、矢状位失衡;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侧凸Cobb角进展1.51°,融合组矫形丢失1.82°。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率均低于融合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神经症状明显但不合并僵硬性冠、矢状位失平衡的ADS,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短期随访结果显示,单纯内镜减压术后侧凸进展程度较小,在功能改善方面优于有限节段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间孔狭窄 下肢神经根病 经椎间孔镜下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后路长节段腰椎体间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希诺 海涌 +5 位作者 关立 孙祥耀 刘玉增 刘铁 王云生 韩超凡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3,共10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S)经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长节段PLIF治疗的144例ADS患者,术后43例发生PJK(PJK组),无PJK组101例。收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功能评分,包括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贫血、糖尿病、高血压病和心脏病情况,吸烟情况,既往手术史,住院时间,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JOA评分、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僵硬性残疾指数(lumbar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LSDI)评分;与手术相关的参数,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融合节段、减压节段、骶骨融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截骨术、螺钉松动、断棒、脑脊液漏、假关节形成、再手术、术前与末次随访Cobb角、术前骨盆入射角(PI)-腰椎前凸角(LL)、末次随访时的PI-LL、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矢状面垂直轴(SVA)。对比两组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包括骨盆倾斜角(PT)、PI、骶骨倾斜角(SS)、LL、PI-LL、胸椎后凸角(TK)、LL-TK、实际腰椎前凸角(RLL)、实际胸椎后凸角(RTK)、实际腰椎前凸角与实际胸椎后凸角匹配值(RLL-RTK)、上端椎坡度(UIVs)、上端椎倾斜角(UIVi)、SVA、UIV与C7垂线距离(UIVa)与UIV上终板前缘与椎体后缘垂线距离(UIVb)的比值(UIVa/b)。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然后再用SNK法进行多重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而非连续数据的统计学显著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比较。以可疑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出现PJK作为因变量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代入Logistics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PJK相关危险因素。Pearson相关检验(r)用于评估骨盆与脊柱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一般资料中,性别、BMI、糖尿病、吸烟、末次随访ODI和LSDI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相关参数中,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骶骨融合、PLC损伤、再手术率、术前PI-LL、末次随访PI-LL和末次随访SVA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影像学参数中,PT、SS、LL、PI-LL、LL-TK、RLL、RLL-RTK、UIVs、UIVi和UIVa/b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参数包括性别、BMI、糖尿病、吸烟、LL-TK、UIVs、UIVa/b、PI-LL、骶骨融合和PLC损伤。再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S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 1.6,P=0.000)、吸烟(OR 3.1,P=0.016)、UIVs(OR 2.0,P=0.015)和PI-LL(OR 1.2,P=0.015)。在脊柱骨盆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中发现,SVA与UIVa/b、UIVs和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93,P<0.001)、(r=-0.66,P<0.001)和(r=-0.68,P<0.001);UIVa/b与UIVs及UIVi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r=-0.63,P<0.001)和(r=0.-68,P<0.001)。结论:接受长节段PLIF的ADS患者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吸烟、UIVs和PI-LL。UIVa/b可以反映SVA情况和UIV倾斜情况,可作为发生PJK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 近端交界性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迟鹏飞 王征 +5 位作者 吴兵 宋凯 王兆瀚 张建党 成俊遥 于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 目的: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腰大肌 冠状位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肉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迟鹏飞 王征 +6 位作者 吴兵 宋凯 王兆瀚 张建党 成俊遥 于洋 李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8-492,共5页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多裂肌 竖脊肌 腰大肌 顶椎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畸形手术中脊柱矢状面序列重建的临床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伍宇轩 海涌 潘爱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1-496,共6页
人体躯干的平衡依靠脊柱、韧带和拮抗肌群的彼此作用共同维持。胸、腰椎畸形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躯干失平衡,当躯干失平衡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躯干疼痛和功能障碍。在胸、腰椎畸形的治疗中,重建脊柱矢状面序列对于恢... 人体躯干的平衡依靠脊柱、韧带和拮抗肌群的彼此作用共同维持。胸、腰椎畸形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躯干失平衡,当躯干失平衡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患者出现疲劳、躯干疼痛和功能障碍。在胸、腰椎畸形的治疗中,重建脊柱矢状面序列对于恢复躯干平衡、术后临床治疗效果及减少术后合并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畸形 矢状位平衡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 胸椎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