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王尔德反讽的多维度探究
- 1
-
-
作者
郝加叶
-
机构
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
-
出处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6期205-208,共4页
-
文摘
奥斯卡·王尔德的文学作品以其精湛的反讽手法而著称,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王尔德如何运用不同类型的反讽,包括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性反讽,以丰富情节、引发思考,以及创造独特的文学魅力。通过分析王尔德的代表作品如《道林·格雷的画像》《真诚的重要性》《无足轻重的女人》《夜莺与玫瑰》等,论文提供了详细的反讽示例和解读,深入研究了奥斯卡·王尔德的反讽技巧,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激发其对王尔德文学艺术持续探索的兴趣。
-
关键词
王尔德
反讽
言语反讽
情景反讽
戏剧性反讽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冲撞》中的反讽策略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马珍萍
胡淼淼
-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5-97,共3页
-
文摘
反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是单纯地指涉一种修辞手法,它也被运用于整个文艺创作、世界存在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态度中,成为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创作原则。它是表象与事实相反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最基本特征在于通过悖逆对立的两项昭示出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冲撞》中运用到的反讽策略主要包括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境反讽。该片对反讽的多层面运用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
关键词
《冲撞》
言语反讽
戏剧反讽
情境反讽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简析萨特《墙》中的玩笑与反讽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程淑芳
-
机构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0-91,共2页
-
文摘
短篇小说《墙》是让一保罗·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巴勃洛·伊比埃塔危及生死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一个“正打歪着”、事与愿违的偶然性事件,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心态和处世哲学。伊比埃塔的玩笑,本来是为了捉弄敌人,却被偶然性给自己开了个更大的玩笑。本文首先对反讽的含义和类型作了界定,然后分析《墙》中的玩笑与反讽,从情景反讽、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本小说对荒谬现实的荒谬回应。
-
关键词
玩笑
情景反讽
言语反讽
戏剧反讽
-
分类号
I56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第十二夜》反讽艺术解析
- 4
-
-
作者
刘婷婷
-
机构
包头医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Z期32-34,共3页
-
文摘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中创作出了非常多的戏剧,其中很多部都有世界影响力。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以增添自己作品的魅力,其中反讽就是他在戏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反讽最早由苏格拉底命名,后来经过历史的不断酝酿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多重层次和意蕴的词语。反讽手法在18世纪的欧洲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
-
关键词
《第十二夜》
情境反讽
情节
奥拉
奥西
读者
观众
反讽艺术
戏剧反讽
语言反讽
-
分类号
I56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反讽叙事
- 5
-
-
作者
陈文玉
-
机构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9-70,共2页
-
基金
海南省社科联立项项目"19
20世纪英美小说女性与海南女性形象建构研究"的成果
本人为主持人(项目编号:HNSK(Z)12-65)
-
文摘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本文从叙事角度切入对改编成电影、由巴兹·鲁曼执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论述,分析了电影中的戏剧性反讽、多重视角与象征。电影主要运用通篇性反讽或戏剧性反讽展现反讽叙事,采用多重视角把电影中的人物逐步地呈现出来,并运用绿光、电话、戒指等意象进行象征叙事。文章认为,多重视角叙事与象征叙事蕴涵着反讽叙事。
-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戏剧性反讽
多重视角
象征
反讽叙事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反讽策略
- 6
-
-
作者
谢云霞
-
机构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85-87,共3页
-
文摘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创作者运用了语言反讽、情境或命运反讽、戏剧性反讽等一系列的反讽,既掩盖又表露了自己最强烈的批判情感,使观众从声像表象与自己的真实意图和深层态度的偏离中领悟到了含蓄而深刻的美。
-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语言反讽
情境反讽
戏剧性反讽
-
Keywords
film art
"Legend of Sicily"
language irony
situational irony
dramatic irony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艾丽斯·沃克焦虑在《家常用法》
被引量:6
- 7
-
-
作者
杜可富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芜湖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6期97-100,共4页
-
文摘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创作的焦点是美国黑人种族问题.揭示美国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影响和融合的复杂关系,探讨黑人自我和种族身份是她矢志不渝的使命.她的创作饱含着她的黑人情结和焦虑情绪.她的<家常用法>就是典例.她将自己的中心意识投射于作品中的三个人物身上,并将三人物置于戏剧性反讽之中,让她们分别演示作者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彰显她的焦虑情绪,启迪黑人积极探索自我,把握自我,团结友爱,在美国社会中确立真正的人的地位.
-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焦虑情绪
戏剧反讽
彰显
自我意识
《家常用法》
美国
艾丽斯·沃克
黑人种族问题
-
Keywords
Alice Walker
anxiety
dramatic irony
reveal
self-consciousness
-
分类号
I71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梦是彼岸的桃花源——《牡丹亭》的叙事分析
- 8
-
-
作者
聂秋雨
杨斌
-
机构
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
出处
《今古文创》
2020年第33期6-7,共2页
-
文摘
《牡丹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戏剧的代表作,显示了中国戏剧不同于西方戏剧的叙事模式和剧作技巧。主要表现为欣赏的间离效果、奇情的叙事模式、戏剧性反讽技巧、时空的高度自由、喜剧人物的设置、大团圆的故事结局,这些不同显示了中国的戏剧剧作的特质,这种独特的叙事模式和剧作技巧对中国当今戏剧、话剧、电影的发展有很强烈的现实指涉。
-
关键词
间离
奇情
时空自由
戏剧性反讽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