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悬吊训练结合针刺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二浩 申岩 +1 位作者 王尚全 董继革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7,共6页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结合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选取望京医院康复门诊单侧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81例,随机分为悬吊组(n=27)、针刺组(n=27)和联合组(n=27)。悬吊组进行常规悬吊训练,针刺组接受常规针...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结合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方法 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选取望京医院康复门诊单侧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81例,随机分为悬吊组(n=27)、针刺组(n=27)和联合组(n=27)。悬吊组进行常规悬吊训练,针刺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悬吊训练和针刺结合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采用超声成像评价颈长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结果 治疗后,3组VAS、NDI评分以及颈长肌和多裂肌横截面积均显著改善(|t|> 4.473, P <0.001),且联合组优于悬吊组和针刺组(P <0.05)。结论 悬吊训练和针刺均可改善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疼痛症状和功能,增加颈长肌和多裂肌横截面积,结合应用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悬吊训练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F框架下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效果的Meta分析
2
作者 温艳飞 杨露 +4 位作者 班玥 Ykabaru Daniela BERBESI NORIEGA 张郝琪 王丽 刘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78-788,共11页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框架,系统评价运动疗法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患者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 构建PICO架构,系统检索CBM、万方、维普、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运动疗法干预CNSNP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GRADE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数据合并和分析,采用Stata 18.0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668例患者。PEDro量表评分5~8分。运动疗法类型包括肌力训练、稳定性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瑜伽和普拉提等;对照组包括空白对照、物理因子治疗和健康教育。运动疗法可显著增加患者颅椎角(SMD=0.84, 95%CI 0.42~1.26, P <0.001),降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SMD=-2.05,95%CI-2.58~-1.52, P <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MD=112.27, 95%CI 75.03~149.50, P <0.001),提高颈椎前屈(SMD=1.24, 95%CI 0.34~2.15, P=0.007)、侧屈(SMD=1.52, 95%CI 0.40~2.65, P=0.008)关节活动度,提高颈深屈肌耐力(SMD=1.02, 95%CI 0.10~1.94, P=0.03),改善颈椎关节位置觉(SMD=-1.00,95%CI-1.47~-0.53, P <0.001),但对于改善后屈(SMD=0.85, 95%CI-1.04~2.75, P=0.38)、旋转(SMD=1.65, 95%CI-0.35~3.65, P=0.11)关节活动度的效果不显著;运动疗法还能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MD=-11.88, 95%CI-16.09~-7.68, P <0.001),对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效果不显著(MD=19.04, 95%CI-3.00~41.08, P=0.09)。结论 运动疗法可以改善CNSNP患者的异常姿势、疼痛、前屈和侧屈运动、颈屈肌耐力和关节位置觉,改善功能障碍,但对提高颈部后屈和旋转运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运动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效果 被引量:8
3
作者 周萍 黄丽萍 +5 位作者 王刚 方壮巍 赵丹 于楚晗 王智勇 邢贞通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5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对照组使用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对照组使用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部残损指数量表(NDI)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VAS和NDI评分均改善(P<0.05),但治疗组VAS和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改善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2周对比(P>0.05);而对照组VAS和N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2周对比(P<0.05);且治疗组VAS和NDI评分的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热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优于热磁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体外冲击波 热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吴晶晶 邱博凡 +2 位作者 苏美意 张振宁 范德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2413-2415,共3页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对照组为针刺联合颈深屈肌训练。对两组...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对照组为针刺联合颈深屈肌训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N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与针刺联合颈深屈肌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均有疗效,能减轻患者颈痛强度及改善颈椎功能,龙氏正骨手法联合颈深屈肌训练组优于针刺联合颈深屈肌训练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龙氏正骨手法 深屈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超声弹性成像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别凡 高谦 +2 位作者 周萍 李哲 张金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组(n=30)和热磁组(n=30)。内热针组予内热针治疗,热磁组予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超声...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60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NCNP)患者随机分为内热针组(n=30)和热磁组(n=30)。内热针组予内热针治疗,热磁组予热磁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超声弹性成像测定两组双侧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多裂肌应变率比值(SR),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治疗后1周和1个月,两组VAS和NDI均下降(t>2.693, P<0.05);内热针组VAS和NDI显著低于热磁组(F>8.048,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内热针组各肌肉SR明显下降(F>6.22, P<0.01),热磁组仅右侧头半棘肌SR下降(F=4.35, 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提高NCNP患者颈部肌肉弹性,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内热针 超声弹性成像 肌肉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法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尉 孙立冰 +3 位作者 郝传萍 黄文琪 尤婧 郭彦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0-164,共15页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的架构和知识体系,评价脊柱手法治疗(SMT)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CBM和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的架构和知识体系,评价脊柱手法治疗(SMT)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NSNP)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CBM和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SMT干预CNSNP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至少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量表与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进行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别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1067例患者。在身体功能方面,与对照组相比,SMT可降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D=-0.85,95%CI-1.06~-0.63,P<0.001)和数字疼痛评分(MD=-0.92,95%CI-1.29~-0.55,P<0.001),提高压力疼痛阈值(SMD=0.67,95%CI 0.47~0.86,P<0.001)、颈椎关节屈/伸(SMD=0.51,95%CI0.33~0.68,P<0.001)和旋转(SMD=0.20,95%CI 0.01~0.38,P=0.04)活动度以及颈部肌肉肌电振幅均方根(MD=2.17,95%CI 0.06~4.29,P=0.04),对颈椎侧屈活动度(SMD=0.19,95%CI-0.00~0.38,P=0.06)、最大肌力(SMD=-0.18,95%CI-0.84~0.49,P=0.60)和肌耐力(SMD=0.18,95%CI-0.39~0.75,P=0.53)的干预效果不显著;在活动和参与方面,SMT能够显著降低颈椎功能障碍程度(MD=-0.96,95%CI-1.55~-0.38,P=0.001),对健康状态的改善效果无显著性(SMD=0.08,95%CI-0.03~0.20,P=0.15)。结论SMT有助于改善CNSNP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敏感性、颈椎关节活动度和功能障碍程度,而在提高肌肉功能、本体感觉和健康状态方面的疗效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脊柱手法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治疗现状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梅忠 王诗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90-1194,共5页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NP)是指排除因创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或身体其他部位导致的颈肩部疼痛[1],在影像学上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或)颈椎小关节的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常表现为脊柱背侧区域(T1棘突假想线...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chronic nonspecific neck pain,CNNP)是指排除因创伤、肿瘤、感染等原因或身体其他部位导致的颈肩部疼痛[1],在影像学上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或)颈椎小关节的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常表现为脊柱背侧区域(T1棘突假想线与上项线之间)颈肩部的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僵硬及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伏案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椎小关节 上项线 退行性改变 背侧 肩部 治疗现状 关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部队中青年人群慢性非特异性颈痛的Pavlov比值特征
8
作者 罗溪 季承龙 +3 位作者 孙凯强 孙川 袁媛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74-1381,共8页
目的探讨颈椎Pavlov比值对部队中青年人群颈椎退变和颈椎相关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8月间以“颈痛”为主诉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的18~40岁军人患者的人口学、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X线片测量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 目的探讨颈椎Pavlov比值对部队中青年人群颈椎退变和颈椎相关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8月间以“颈痛”为主诉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的18~40岁军人患者的人口学、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X线片测量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样本进行分组,对比分析各组的骨性退变、椎间盘退变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结果共纳入129名病例,均为男性。系统聚类将样本分为3个群组:高Pavlov比值组,21例,Pavlov比值为1.12~1.23(1.18±0.04);中Pavlov比值组,84例,Pavlov比值为0.83~1.11(0.96±0.06);低Pavlov比值组,24例,Pavlov比值为0.69~0.82(0.77±0.04)。3组间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侧块宽度、椎板宽度、Pavlov比值、侧块宽度/椎板宽度比值、骨性退变、Pfirrmann分级和Kang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Pavlov比值组主要表现为低椎体矢状径、高椎管矢状径和高椎板宽度,骨性退变最严重;中Pavlov比值组表现为高侧块宽度、高侧块宽度/椎板宽度比值,骨性退变最轻;低Pavlov比值组表现为高椎体矢状径、低椎管矢状径和低椎板宽度,Pfirrmann分级和Kang分级最高。3组间年龄、颈椎曲度和N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体Pavlov比值与NDI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035,P=0.691),高Pavlov比值组Pavlov比值与NDI评分呈正相关(r=0.541,P=0.011),中Pavlov比值组Pavlov比值与NDI评分无明显相关(r=-0.057,P=0.604),低Pavlov比值组Pavlov比值与NDI评分呈负相关(r=-0.642,P=0.001)。结论与颈椎Pavlov比值居中的患者相比,比值偏高或偏低的患者存在椎体和椎弓的发育不均衡,骨性退变及椎间盘退变更加明显;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随Pavlov比值的离中趋势增加而增加。Pavlov比值可作为颈痛及颈椎退变高危解剖因素,或可成为衡量部队特定岗位胜任力的参考选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vlov比值 慢性非特异性颈痛 聚类分析 职业胜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