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塞通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临床研究
1
作者 郑璐 邹莱华 刘伍萍 《天津药学》 2024年第3期45-48,共4页
目的:探究血塞通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患者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患者均于2021年1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 目的:探究血塞通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患者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患者均于2021年1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心电监测、排痰、舒张支气管、营养补充、抗感染及防止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机,无创正压通气上机时间≥5 h/d,持续吸氧时间≥8 h/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注射液400 mg与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1次/d,持续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格拉斯哥(GCS)评分、通气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pH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更长,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气管插管率为10.00%(3/30),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P<0.05);两组死亡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佳,能够改善血气指标、凝血功能及意识障碍,优化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性脑病 血塞通 无创正压通气 血气分析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气体交换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陈书文 沈凯丽 孙丹影 《内科》 202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IV-NAV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气体交换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机械通气(MV)组和NIV-N... 目的探讨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IV-NAV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和气体交换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02例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机械通气(MV)组和NIV-NAVA组,每组51例。MV组应用无创通气-压力支持通气(NIV-PSV)模式,NIV-NAVA组应用NIV-NAVA模式,两组均干预3 d。比较两组患者人机同步程度、氧化应激水平、气体交换效果,以及脱机成功率。结果NIV-NAVA组吸呼气切换延迟时间、吸气触发延迟时间均短于MV组(均P<0.05)。干预前,两组血清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 d后,两组血清谷胱甘肽、SOD水平均升高,且NIV-NAVA组血清谷胱甘肽、SOD水平均高于MV组(均P<0.05);两组血清丙二醛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 d后,两组PaO_(2)水平均升高,且NIV-NAVA组PaO_(2)均高于MV组,两组PaCO_(2)水平均降低,且NIV-NAVA组PaCO_(2)低于MV组(均P<0.05)。NIV-NAVA组最终脱机成功率(94.12%)高于MV组(70.59%)(P<0.05)。结论NIV-NAVA应用于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有助于增加人机同步程度,改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气体交换效果,提高脱机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加重 无创神经调节辅助通气 氧化应激反应 气体交换 人机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宗气”理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想 孔令俊 +5 位作者 邓叶龙 张金磊 韩升龙 孙兴翔 王植帅 孟汉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28-130,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合并发展为其他的慢性疾病;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就多由COPD进一步发展而来,是一种涉及呼吸、循环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可对患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以合并发展为其他的慢性疾病;其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就多由COPD进一步发展而来,是一种涉及呼吸、循环等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可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重大消极影响。中医学理论认为COPD在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当中可导致肺、脾、肾、心等多个脏腑虚损,而“宗气”作为中医学理论当中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和生理功能的发挥与肺、脾、肾、心等多个脏器紧密关联,同时还可调控机体多个生理病理过程,进而可影响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文章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以中医学中的“宗气”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历代医家对于“宗气”的不同认识与现代医学研究,通过论述COPD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宗气”来源、生理功能和所处的位置等多个方面来探究COPD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宗气”理论指导下的COPD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相关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气 慢性阻塞性疾病 慢性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性脑病撤机时间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莉 张菲 +2 位作者 杨德湘 王沣 胡斌 《安徽医学》 2017年第8期969-971,共3页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性脑病(PEP)的最佳撤机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COPD并发PE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COPD并发PE...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性脑病(PEP)的最佳撤机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铜陵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COPD并发PE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COPD并发PEP的诱发因素去除后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进行撤机,根据撤机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5例(PaCO_2<50 mm Hg)与观察组73例(PaCO_2≥5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及3个月内再次因PEP住院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为(9.41±3.64)d,对照组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间为(12.53±7.09)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内复发率9.6%,对照组复发率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COPD并发PEP的诱发因素去除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无须等到PaCO_2低于50 mm Hg即可考虑撤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无创正压通气 撤机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健 陈虎 +1 位作者 陈亮 涂雄文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99-401,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68例COPD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动态观察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68例患者中... 目的:评价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68例COPD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动态观察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动脉血气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68例患者中有50例治疗好转后出院,8例需要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0例放弃治疗,有效率为73.53%。结论:无创正压通气对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肺性脑病的治疗有效,临床可酌情扩大无创正压通气的适应证,合理使用可避免早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场所对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宗绵 梁伟灿 +3 位作者 关紫云 叶文华 罗健成 曹凤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4期270-271,共2页
目的探讨治疗场所对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伴意识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场所提供依据。方法 38例重症监护病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伴有神志障碍患者为重症监护病房... 目的探讨治疗场所对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伴意识障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场所提供依据。方法 38例重症监护病房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伴有神志障碍患者为重症监护病房组,呼吸内科收治的40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伴有神志障碍患者为呼吸内科病房组,调查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和生命征的变化。结果 NPPV治疗后,重症监护病房组患者的动脉血气p 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呼吸频率在72 h内的改善均优于呼吸内科病房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的监护条件、医护比例及紧急气管插管能力等优越条件可有助于NPPV改善伴意识障碍AECOPD患者的动脉血气的p H值、PCO2和呼吸频率,从而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应用NPPV治疗伴意识障碍AECOPD患者时应在重症监护室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治疗场所 慢性阻塞性疾病加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D-二聚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动脉高压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马宣 丁学梅 +2 位作者 张晖 闫芳 周玮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B10期56-57,共2页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OPD合并PH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的COPD合并PH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水平分为3组,轻度PH组:25mmHg〈SPAP〈40mmHg28例,中度PH组:SPAP41-70mmHg35例,重度PH组:SPAP〉70mmHg27例。比较其血清NT-Pr0BNP、D-二聚体水平。结果轻度PH组、中度PH组及重度PH组的血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D-二聚体可作为COPD合并P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慢性阻塞性 高血压 N-端钠肽前体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性脑病4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方陈 陈永 齐保龙 《淮海医药》 CAS 201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慢阻肺疾病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慢阻肺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纳洛酮应用,首剂0.8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续以纳洛酮0.8 mg加...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慢阻肺疾病并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慢阻肺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纳洛酮应用,首剂0.8 mg加入生理盐水20 ml静脉推注,续以纳洛酮0.8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滴,bid,连用3~5 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疗程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而治疗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临床缓解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并肺性脑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慢性阻塞性 纳洛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 AP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李艳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醒脑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22例,在BiPAP基础上分...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醒脑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22例,在BiPAP基础上分别联合纳洛酮+尼可刹米+醒脑静治疗、纳洛酮+醒脑静治疗和纳洛酮治疗,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BiPAP联合呼吸兴奋剂(纳洛酮+尼可刹米)+醒脑静有效率为90.9%,并且在症状改善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著好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BiPAP与呼吸兴奋剂及醒脑静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疾病 呼吸兴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脑钠肽前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商娜 张源波 +3 位作者 周荣斌 杨萌 崔北辰 吕苏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8期1238-1240,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COPD急性加重(AECOPD)是在COPD自然病程中短期内出现呼吸及相关状况的持续恶化,如咳嗽、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COPD急性加重(AECOPD)是在COPD自然病程中短期内出现呼吸及相关状况的持续恶化,如咳嗽、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液脓性,可伴发热,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N-末端钠肽前体 加重 COPD 黏液脓 动脉高压 人类生命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呼吸机联合泰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家兴 黄桦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34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泰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入院后均先对患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泰能进行治疗;观...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泰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入院后均先对患者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泰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指标、意识障碍改善时间与意识障碍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泰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呼吸机 泰能 慢性阻塞性疾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AP加PEV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肺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谷琳琳 张颖 +1 位作者 张杰 余其贵 《安徽医学》 2013年第11期1598-1601,共4页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加平台呼气阀(PEV)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AE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予以抗感染、解痉平...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加平台呼气阀(PEV)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0例AE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予以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并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PEV。观察两组神志转清时间、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PaCO2、PaO2、SaO2、pH值)、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预后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中2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死亡l例。对照组中5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死亡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PaCO2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神志转清时间缩短,PaO2、SaO2、pH值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BiPAP呼吸机加PEV治疗AE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有良好的同步性能和漏气补偿功能,提高了舒适感,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能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神志转清时间,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CO2储留,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平台呼气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络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肺性脑病38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葛伦传 刘敏 +2 位作者 陈安启 田健 张守忠 《安徽医学》 200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作并肺性脑病(PE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76例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分成两组:应用纳络酮组为试验组(A组),未用纳络酮组为对照组(B...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作并肺性脑病(PE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76例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分成两组:应用纳络酮组为试验组(A组),未用纳络酮组为对照组(B组),每组各38例。观察用药前后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后24小时内意识障碍消失30例(78.9%)、48小时内36例(89.5%);而B组24小时内有13例意识障碍消失(34.2%)、48小时内22例(50.0%)。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血压无显著意义变化。A组用药后呼吸、心率有显著意义的下降(P〈0.05),呼吸频率下降8—150次/分,心率下降20—400次/分。PaCO2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意义的下降(P〈0.05),下降2.8—5.6kPa。PaO2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升高2.1~3.6kPa。A组RR、HR、PaCO2明显低于B组(P〈0.05),PaO2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纳络酮对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的肺性脑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纳络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骞 沈思梅 +6 位作者 周威 芮昱雯 李红星 李培 张方 苏欣 施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在侵袭性曲霉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主要集中在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患者中,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在COPD并发IPA患者中血清GM实验的诊断... 目的目前关于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在侵袭性曲霉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主要集中在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患者中,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研究在COPD并发IPA患者中血清GM实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资料完整的COPD患者60例,其中IPA组(确诊和临床诊断IPA患者)19例,非IPA组(非IPA患者)41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M,评价其对COPD合并IPA患者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IPA组7名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GM值变化。结果当血清GM取0.5为阳性界值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7.9%、95.1%、84.6%、83.0%,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不高。7例COPD合并IPA患者治疗后GM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0.30±0.21)vs(1.48±1.37),P=0.004]。结论血清GM检测在COPD合并IP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有限,但是血清GM动态监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甘露聚糖 慢性阻塞性疾病 侵袭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1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戴伟 辛晓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8期890-89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82岁。因'反复发作咳嗽、咳痰、气喘20余年,症状加重5d'于2009年9月21日入院。患者9月13日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及气喘,无胸痛及呼吸困难。9月19日至本院急诊就诊,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侵袭曲霉 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瑞英 孙培宗 +1 位作者 靳建军 欧阳松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8期53-55,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例发生IPA的COPD患者,根据EORTC/MSG2002年制定的标准以及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5例发生IPA的COPD患者,根据EORTC/MSG2002年制定的标准以及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IPA7例,临床诊断1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过去1年中多次住院与COPD患者发生IPA有关;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过去1年中多次住院者是发生IP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及过去一年中多次住院的COPD患者是发生IPA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侵袭曲霉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气胸19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思代 陈水琴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气胸的诊治要点,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合并气胸19例的误诊资料。结果本组19例本次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谵忘,无胸痛,咳嗽变化不明显;入院体征主要为呼吸浅快、心动过速、血...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气胸的诊治要点,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COPD合并气胸19例的误诊资料。结果本组19例本次发病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谵忘,无胸痛,咳嗽变化不明显;入院体征主要为呼吸浅快、心动过速、血压偏低、呼吸"三凹征"、反向呼吸运动、肢端发绀及皮肤湿冷。入院初步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期9例,肺性脑病5例,支气管哮喘3例,急性左心衰2例。予相应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经胸部影像学检查修正诊断为COPD合并气胸。结论警惕和早期识别COPD合并气胸的成因是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尤其应预防医源性气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慢性阻塞性 气胸 误诊 哮喘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内皮素1与脑钠肽的变化及其对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强 拜钱 陈秋红 《临床荟萃》 CAS 2017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的浓度,及与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心脏超声对COPD患者118例测定肺动脉压,根据肺动脉压力将其分为3组,无肺动脉高压...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的浓度,及与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PH)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心脏超声对COPD患者118例测定肺动脉压,根据肺动脉压力将其分为3组,无肺动脉高压组(COPD-NPH),轻度PH组(COPD-mPH),中重度PH组(COPD-sPH),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CRP及ET-1,免疫荧光法测定BNP。结果随着PH的增加,PO_2明显降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sPH患者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显著高于COPD-mPH患者及无PH患者(F=10.672,F=6.383,P均<0.05)。3组中CRP、BNP、E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血清CRP(r=0.354,P=0.000)及BNP(r=0.427,P=0.000);及ET-1(r=0.453,P=0.000)水平有显著性相关。结论高原COPD患者低氧血症更严重,HB及HCT异常增加,血液学的高凝状态,促进了PH的形成。血浆CRP水平随着肺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提示全身炎症可能参与了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的形成;CRP,ET-1,BNP共同参与了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 慢性阻塞性 高海拔 高血压 C反应蛋白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利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可刹米联合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倩 白黎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5期6584-6586,共3页
目的探讨尼可刹米联合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 目的探讨尼可刹米联合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祛痰、平喘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鼻面罩NIPPV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尼可刹米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通气有效率、治疗前后肺通气功能、动脉血气变化情况、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通气有效率[84.78%(39/46)]较对照组[58.70%(27/46)]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呼气流量峰值(PEF)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 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93±2.21)d]较对照组[(10.18±2.45)d]短(P<0.05),气管插管率[13.04%(6/46)]较对照组[39.13%(18/46)]低(P<0.05)。结论尼可刹米联合鼻面罩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增强患者肺功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呼吸衰竭 鼻面罩 无创正压通气 尼可刹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翟冠涛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110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予... 目的研究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性脑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110例COPD合并肺性脑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及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予以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48 h两个时间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等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其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48 h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8 h其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所需无创通气时间及气管插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在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中,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有利于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 呼吸兴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