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古雪 敬雪明 +2 位作者 李铃 朱其荣 梅小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8-520,523,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10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例次,占44.34%),其次为腹腔(34例次,占32.0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53.95%),革兰阳性菌33株(43.42%),真菌2株(2.63%)。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日数≥30 d、合并并发症、侵袭性操作、血清清蛋白<35 g/L、白细胞<4×109/L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腹腔感染为主,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及血白细胞低均是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危险因素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丽荣 刘景院 刘庄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近期疗效 治疗 HBV病毒载量 乙肝病毒复制 慢性乙型肝炎 核苷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杨丹红 赵年丰 +1 位作者 梁伟峰 吴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8-179,共2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药物治疗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9日疗法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焦栓林 申德林 王全楚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28-228,共1页
乙型重型慢性肝炎是一种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我院于2000年6月应用氢化考的松治疗本病3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临床研究 治疗 疗法 激素 氢化考的松 2000年 慢性肝炎 高治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桦 章文平 廖洪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98-2200,共3页
目的:观察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护肝、退黄降酶、促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3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肝肾清毒饮... 目的:观察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6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护肝、退黄降酶、促肝细胞生长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3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肝肾清毒饮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血氨、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4%、43.7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肾清毒饮联合中药灌肠明显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中医症状积分,且明显提高疗效,同时也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肾清毒饮 中药保留灌肠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低血糖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于红卫 孟庆华 +3 位作者 张汾燕 李娟 王金环 段忠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研究慢重肝患者的空腹IGF-1、胰岛素、C肽、皮质醇水平及能量代谢的营养底物的氧化率,来探讨慢重肝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制。方法选取20例慢重肝低血糖患者,并以2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 IA法测定IGF-1值、胰岛素、C肽、皮质... 目的研究慢重肝患者的空腹IGF-1、胰岛素、C肽、皮质醇水平及能量代谢的营养底物的氧化率,来探讨慢重肝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制。方法选取20例慢重肝低血糖患者,并以2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R IA法测定IGF-1值、胰岛素、C肽、皮质醇;应用代谢车测定其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底物氧化率。结果慢重肝组与对照组分别比较血清IGF-1(11.9±2.6)ng/ml vs(159.8±35.7)ng/ml(P=0.000);血清胰岛素(19.2±10.9)μIU/ml vs(10.6±7.3)μIU/ml(P=0.034);慢重肝组糖氧化率、脂肪氧化率分别与对照组比:38.5%vs 56.9%(P=0.020)、38.8%vs 20.1%(P=0.028);慢重肝组糖氧化率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45,P<0.05)。结论慢重肝患者低血糖的发生与血清IGF-1值、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且空腹血糖与糖的氧化利用率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莹 别平 +3 位作者 杨占宇 卢倩 王曙光 董家鸿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2177-217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方法。结果7例患者有1例患者因病情极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术...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方法。结果7例患者有1例患者因病情极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术前死亡,其余6例经围手术期积极调控出凝血功能,均接受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移植围手术凝血功能的调控对肝移植手术及术后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凝血功能调控能减少术中出血,减轻全身病理生理紊乱,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肝移植 凝血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术后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孟英 李玲 毛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09-1309,共1页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分析及处理 术后患者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肾移植术后 慢性肾脏疾病 乙肝病毒复制 防治措施 临床特点 分析报告 终末期 前治疗 生存率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孙长宇 安敬军 +1 位作者 余祖江 江河清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1-602,共2页
关键词 促肝细胞生长素 苦参碱 联合治疗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内淋巴细胞AICD现象的探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玲 顾长海 王雅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97-599,共3页
目的 了解肝脏局部浸润淋巴细胞是否存在AICD现象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S P法检测 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Fas和FasL表达。结果  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皆有不同程度的Fas和FasL的表达 ,Fas和FasL在淋巴细... 目的 了解肝脏局部浸润淋巴细胞是否存在AICD现象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S P法检测 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Fas和FasL表达。结果  1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皆有不同程度的Fas和FasL的表达 ,Fas和FasL在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皆以膜浆型表达为主。结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内细胞损伤的效靶关系十分复杂 ,肝组织浸润淋巴细胞存在激活诱导细胞死亡现象 ,浸润的淋巴细胞可能通过Fas/FasL介导的凋亡途径而下调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FAS/FASL 激活诱导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QT间期延长意义初探
11
作者 张海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9期1014-1015,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50例次)及30例慢性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对其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改变呈多样性,尤以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QT间期延...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50例次)及30例慢性肝炎患者为对照组,对其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改变呈多样性,尤以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QT间期延长发生率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且这种变化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其他期间比较差异也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使用能使QT间期延长的药物,QT间期可以作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QT间期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QT间期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贫血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覃婉元 梅城 +5 位作者 彭芳 王娟 周晓英 周蓉蓉 范学工 李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04-908,共5页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贫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健康人、3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和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患者红细胞相关参数及DAT进行检测,并对影响DAT阳性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贫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健康人、3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和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患者红细胞相关参数及DAT进行检测,并对影响DAT阳性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重肝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低于慢乙肝患者和健康组(P<0.05),而慢重肝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高于慢乙肝和健康组(P<0.05);慢重肝患者、慢乙肝患者和健康组DAT阳性率分别为62.82%、13.33%和0。DAT阳性的慢重肝患者红细胞计数、Hb浓度和HCT均低于相应DAT阴性患者(均P<0.05),RDW却高于DAT阴性慢重肝患者(P=0.001);慢重肝患者红细胞毛细管分离后,衰老红细胞的DAT阳性强度高于年轻红细胞DAT阳性强度(P<0.001);在慢重肝患者中,DAT的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补体C3、C-反应蛋白及是否并发糖尿病方面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慢重肝患者贫血的产生可能与衰老红细胞吸附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红细胞相关参数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茂 但芸婕 +4 位作者 周依 何韦韦 谭文婷 郭衍志 邓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6-390,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特征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并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2例进行血清HCMV...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特征及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并诊断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132例进行血清HCMV抗体检测,巢式PCR法扩增外周血HCMV DNA(gB基因片段)。HCMV IgM或DNA任一阳性定义为HCMV活化,依据结果分为无HCMV活化组(122例)和HCMV活化组(10例),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征、gB基因型并构建序列进化树。结果①患者HCMV IgG及IgM阳性率分别为100%与3.78%。2组AFP中位值分别为101.75和2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其余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HCMV活化组,男女比例为7.7∶1,死亡2例,前者死于严重的并发症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后者死于多种并发症和心力衰竭;HCMV活化组(10例),男女比例为4∶1,无死亡病例,其自发性腹膜炎、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比率均比无HCMV活化组高;②2组患者MEL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783),无HCMV活化组AFP水平显著高于HCMV活化组(P<0.05);③HCMV DNA阳性率5.3%(7/132),其中gB1型占85.71%(6/7),gB3型占14.29%(1/7),未检测到gB2型和gB4型。HCMV IgM和DNA均阳性2例。结论 CSH患者HCMV DNA检出率高于血清IgM检出率,HCMV基因型以gB1型为主,存在较低比例的HCMV活化,CSH患者发生HCMV活化可能会影响疾病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糖蛋白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秀梅 周言 +2 位作者 李焱 张致膗 孙长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7-829,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强的松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的松,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初始剂量20mg/d,后... 目的:观察小剂量强的松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的松,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初始剂量20mg/d,后每2周减量5mg,直至停药。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活动度、乙肝病毒载量及患者不适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胆红素(F组间=52.743,F时间=1110.318,P<0.001)、谷丙转氨酶(F组间=26.898,F时间=927.736,P<0.001)下降,治疗组的不适症状消失时间缩短,转氨酶复常率提高(χ2=15.000,P<0.001),但8周后2组间HBV-DNA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强的松的应用可改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不适症状,促进黄疸的消退,加速转氨酶的复常,安全性较好,花费少,但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肝功能衰竭 强的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抗病毒治疗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信通 李聪智 +3 位作者 谭德明 陈莉 刘洪波 李铁刚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7-20,24,共5页
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短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CSHB患者的病历资料:57例采用抗病毒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1),26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2),观察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 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短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CSHB患者的病历资料:57例采用抗病毒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1),26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2),观察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的好转情况。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组1患者ALT、TBIL、PTA、HBV DNA的下降值等与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的治疗好转率为78.95%(45/57),组2为57.69%(15/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在组1中,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2种药物治疗好转率分别为69.57%(16/23)和68.42%(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CSHB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可改善早、中期CSHB患者的预后;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均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炎病毒 乙型 抗病毒治疗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甲酸钠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蓉 韩颜新 +5 位作者 赵伟 李建农 周镇先 陈红珊 吴引伟 蒋建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拉米夫定耐药 抗病毒治疗 膦甲酸钠 临床研究 DNA聚合酶抑制剂 重型慢性乙型肝炎 感染病例 核苷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