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效果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前辉 杨紫芳 谢河秋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第11期2174-2178,共5页
探讨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效果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慢性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行盐酸羟考酮治疗,联合组行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 探讨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效果及对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慢性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63例,对照组行盐酸羟考酮治疗,联合组行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比较2组疗效、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爆发痛次数]、疼痛介质[5-羟色胺(5-HT)、前列腺素E_(2)(PGE_(2))、白介素-1β(IL-1β)]、不良反应。结果:比较对照组,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前2组VAS评分及爆发痛次数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联合组VAS评分及爆发痛次数更低(P<0.05)。治疗前2组5-HT、PGE_(2)、IL-1β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对照组,联合组5-HT、PGE_(2)、IL-1β水平更低(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盐酸羟考酮利于改善慢性癌性疼痛患者改善疼痛介质水平,减轻疼痛程度,减少爆发痛次数,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癌性疼痛 腕踝针 盐酸羟考酮 视觉模拟评分法 疼痛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皮部理论腕踝针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壮 程玉莹 欧阳慧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18期136-138,16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皮部理论腕踝针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0月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癌性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采取盐酸羟考酮口服治疗,观察组32例在... 目的探讨基于皮部理论腕踝针治疗慢性癌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10月中山市中医院肿瘤科收治的中重度慢性癌性疼痛患者60例作为研究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采取盐酸羟考酮口服治疗,观察组32例在此基础上采取基于皮部理论的腕踝针治疗。评价两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程度、生存质量,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50%,低于对照组的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重度慢性癌性疼痛患者采取基于皮部理论腕踝针治疗可提高疼痛控制效果,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存质量,减少不良反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癌性疼痛 皮部理论 腕踝针 疼痛程度 生存质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阿片类药物在治疗慢性中重度癌性疼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雅娟 曹译丹 刘鑫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18期104-105,共2页
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效果显著、无最高使用剂量限制的优点。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此类药物对慢性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但是,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个人的临床实践... 阿片类药物具有镇痛效果显著、无最高使用剂量限制的优点。因此,临床上多使用此类药物对慢性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但是,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为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个人的临床实践,对临床上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中、重度癌性疼痛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片类药物 慢性中、重度疼痛 吗啡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镇痛模式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国波 袁萍 《巴楚医学》 2023年第4期70-74,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镇痛模式应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9月于启东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60,接受综合镇痛)与对照组(n=60,单纯接受药物镇痛),比较两组... 目的:探究不同镇痛模式应用于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9月于启东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60,接受综合镇痛)与对照组(n=60,单纯接受药物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电痛阈及温度痛阈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研究组患者电痛域及温度痛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91±0.41 mA vs 7.21±0.39 mA,48.23±1.65℃vs 47.01±1.55℃,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研究组HAMA和HA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12±1.56分vs 9.89±2.08分,8.12±2.14分vs 10.23±2.98分,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β-E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皮质醇(COR)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β-EP、ACTH及CO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vs 25%,P<0.05)。结论:采取综合镇痛措施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患者,可提高电痛阈和温度痛阈,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镇痛模式 电痛阈 温度痛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