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小鼠帕金森病行为学评价方法概述及常用动物模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毅龙 赵怡楠 +1 位作者 苗晋鑫 苗明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2-954,共13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周期长、治疗过程复杂,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P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实验动物的成模情况与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情况。因此选择规范的动...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中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周期长、治疗过程复杂,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PD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实验动物的成模情况与药物干预后的变化情况。因此选择规范的动物模型以及相适宜的行为学检测方法是进行PD机制研究、抗PD药物研发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大小鼠的帕金森行为学实验方法进行归纳,对常用帕金森行为学实验的实验设备、实验方法、评价指标、注意事项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同时对目前常用的帕金森模型进行了概述,对模型的造模机制、与帕金森临床特征的吻合情况、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帕金森模型与行为学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小鼠 行为学实验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藤酮和MPTP慢性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共同差异蛋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长青 杨旭 +3 位作者 杨云鹏 万金城 赵臣勇 彭国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32-1436,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鱼藤酮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两种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黑质蛋白表达谱,找出两种PD模型小鼠共同的差异蛋白,探索筛... 目的通过比较鱼藤酮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两种慢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与对照组小鼠黑质蛋白表达谱,找出两种PD模型小鼠共同的差异蛋白,探索筛选出PD的疾病特异性蛋白。方法构建鱼藤酮和MPTP慢性PD小鼠模型组以及其各自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并进行行为学评价以及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免疫组化。分别挖取黑质,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运用PDQuest 8.0图像分析软件对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MPTP与对照组2的电泳图谱分别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差异表达蛋白。差异蛋白酶切后,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最后将所得到的肽质量指纹图(PMF)进行数据库搜索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MPTP组与对照组2小鼠间行为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黑质TH阳性细胞计数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鱼藤酮组与对照组1比较发现有22个差异蛋白,MPTP组与对照组2比较发现有28个差异蛋白,其中有7个为共同的差异蛋白。我们成功鉴定其中3个共同的差异蛋白:PPP2R1A、吡哆醛激酶、peroxiredoxin-2。结论鉴定出3个在PD蛋白质组学中少见报道的蛋白。这些蛋白水平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PD的发病密切相关,可作为PD的疾病特异性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蛋白质组学 疾病特异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基多巴胺诱发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评价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毅 杨明会 +1 位作者 窦永起 王海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160-1162,共3页
目的向大鼠中脑黑质区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并从行为学(ethology)及组织病理、生化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6-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SN)区,观察阿朴吗啡(APO)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及... 目的向大鼠中脑黑质区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并从行为学(ethology)及组织病理、生化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将6-OHDA立体定向微量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SN)区,观察阿朴吗啡(APO)诱发的大鼠旋转行为及黑质细胞形态学变化,测定脑组织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及黑质酪氨酸羟化酶的免疫活性。结果120只大鼠中经APO诱导后有67只(占55.8%)持续转向健侧(旋转圈数>7r/min),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复制成功。PD鼠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较对侧明显减少,体积缩小,结构欠清晰。注射侧脑组织液中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酸(DOPAC)、高香草酸(HVA)、5-羟色胺(5-HT)含量均低于对侧,注射侧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细胞较健侧明显减少。连续观察10个月,PD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无自发性恢复。结论用6-OHDA选择性损毁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可造成与PD患者相似的基本病理变化,建立起可靠而稳定的PD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羟基多巴胺类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研究
4
作者 王娜 陆正峰 +9 位作者 王明刚 吴凤兰 张日云 张荣臻 冯雯倩 刘好 杜洋 舒发明 蓝艳梅 毛德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1-822,共12页
目的制备稳定的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取6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以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5 mL/kg,每周2次,分别于第8、16、24周B超观察各组大... 目的制备稳定的慢性肝衰竭大鼠动物模型,为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造模方法。方法取6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8只,造模组48只,造模组以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腹腔注射,剂量为1.5 mL/kg,每周2次,分别于第8、16、24周B超观察各组大鼠的肝形态、测量肝硬度值、门静脉直径、出现腹水症状后,采集血清、血浆,剖取肝,肉眼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变化,检测大鼠肝功能、凝血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大鼠肝组织损伤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肝性脑病发生情况,并统计不同时间点大鼠死亡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对比,造模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活动减少、食欲下降、尿液变黄、腹部变大等体征;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超声下可见大鼠肝实质回声逐渐增高、增粗,继发出现腹水,门静脉直径变宽并门脉高压形成;水迷宫及血氨检测发现造模组24周大鼠出现记忆力、定向力减退,在重度肝损伤基础上发生肝性脑病;肉眼观察造模组大鼠肝组织外观逐渐变粗糙、凹凸不平,最终肝体积缩小;肝组织HE染色见不同程度肝细胞肿胀、脂肪病变、坏死;Masson染色见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伴假小叶形成;肝功能AST、ALT、TBIL水平在造模周期持续攀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比值升高,血氨水平持续上升。结论50%CCl4橄榄油混合溶液大鼠腹腔注射24周(每周1.5 mL/kg),能较好地再现持续慢性肝损伤病理进程,且能在肝硬化失代偿的基础上出现慢性肝衰竭的典型病理改变及并发症,能较好模拟人体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慢性肝衰竭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作为慢性肝衰竭基础研究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衰竭 四氯化碳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多巴胺丢失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晓莉 陈平 +2 位作者 林湘明 乔德才 姜启凡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行为功能、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假手术运动组(Control+Ex组)、6-OHDA安静组(PD组)、6-OHDA运动组(PD+Ex组)。依据实验设计要求,PD和PD+Ex组右脑内侧前脑束(MFB)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建立偏侧PD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于相同位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造模后的第7天颈部皮下注射阿朴吗啡(APO)进行旋转行为测试,评价PD模型的可靠性,不符合PD模型标准的大鼠剔除。运动组术后1周开始进行跑台训练,运动方案为11 m/min,30 min/day,5 days/week,共4周。采用旷场试验评价PD模型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联用技术检测纹状体DA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纤维的表达。结果:PD和PD+Ex组移动距离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PD+Ex组第3、4周移动距离较PD组显著增加(P<0.01)。PD和PD+Ex组纹状体DA含量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1);但PD+Ex组第3、4周纹状体DA浓度较PD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PD模型大鼠总移动距离与纹状体DA浓度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且二者均随6-OHDA药物及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延长出现"时序性"变化特征。运动干预通过减缓纹状体DA丢失改善PD模型大鼠自主行为功能,推测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减轻了6-OHDA神经毒素对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伤、促进其存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帕金森病模型 纹状体 多巴胺 自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陆艳 张亚杰 +6 位作者 阮杰 周芙琼 朱维娜 陈畅 唐莉莉 梁艳 赵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27-2931,I0028,I0029,共7页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 目的:探讨肉苁蓉颗粒剂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双靶点颅内定向注射法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3周后据阿朴吗啡诱导的不自主运动,筛选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肉苁蓉颗粒剂低剂量组(1 g·kg-1·d-1)和肉苁蓉颗粒剂高剂量组(3 g·kg-1·d-1),灌胃相应药物共4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向健侧旋转的圈数;采用免疫组化研究观察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和免疫印迹法检测(Western-blot)观察纹状体内α-突出核蛋白(α-synuclein)、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检测定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的含量。结果:用药4周后,肉苁蓉组向健侧旋转的圈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黑质内TH阳性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增多,纹状体内α-synuclein表达下调、TH、DAT表达上调。纹状体DA、DOPAC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肉苁蓉颗粒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颗粒 帕金森病模型 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6
7
作者 邢红霞 刘胜 +5 位作者 赵建华 苏洲 田小军 史莉瑾 王玉梅 张博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伴发急、慢性抑郁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及其不同脑区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D组、PD+慢性抑郁组、慢性抑郁组、PD+急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所造的P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慢性抑郁或急性抑郁大鼠模型。于不同的时间点,测定体重的变化,采用旷场实验、被动回避实验评价大鼠抑郁程度及学习能力,观察各组大鼠模型不同脑区(额叶、黑质、海马、蓝斑)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结果①PD组及慢性抑郁组与正常组相比在第7、14、21天体重增长率明显降低,PD+慢性抑郁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上述各个时间点体重增长更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旷场实验中,PD+慢性抑郁组各时间点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与其他各组相比均低,尤其在第1天及第7天。急性抑郁组及PD+急性抑郁组在第1天、第3天水平运动总距离及垂直得分亦有显著变化。③被动回避测试中,与正常组相比较,PD组和慢性抑郁组从第7天开始,T1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T2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相比于上述3组,PD+慢性抑郁组从第1天开始,T1、T2值变化更为显著。④在各脑区,PD组、慢性抑郁组、急性抑郁组之间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较正常组显著减少;而PD+急性抑郁组、PD+慢性抑郁组5-HT、NE及DA水平较上述组减少更加显著。结论 PD伴发抑郁的机制为内源性因素所致,而外源性因素起了促进及加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模型 行为学检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刀损毁大鼠内侧前脑束建立部分损伤的帕金森病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梁希彬 罗涌 +5 位作者 卢峻 刘贤宇 张旺明 李丰桥 王晓民 韩济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4,T035,共7页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 采用线刀切断大鼠内侧前脑束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改变。在手术后不同的时间 ,分别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化、行为学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对大鼠黑质神经元损伤状况、动物的异常旋转行为和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刀损毁 丙侧前脑束 部分损伤 帕金森病模型 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贝地尔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多巴胺转运体影响的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玲 黎锦如 +6 位作者 刘长征 叶俊鹏 吴克宁 高锦辉 刘焯霖 陈正平 潘勇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 研究常用抗帕金森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泰舒达)对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 mg/(kg·d)]5周。分4组(正常组、帕金森病模... 目的 研究常用抗帕金森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泰舒达)对脑多巴胺转运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 mg/(kg·d)]5周。分4组(正常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吡贝地尔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行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田99Tcm-TRODAT-1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得到纹状体与小腑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并比较各组左、右两侧脑多巴胺转运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的变化。结果 正常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对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左、右两侧无显著性差异;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两侧比值较正常均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叫显。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比值均较刚成模型时明显升高;经吡贝地尔治疗后,双侧比值均较未治疗组显降低,右侧(损毁侧)降低更甚。结论 长期吡贝地尔(泰舒达)治疗可能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转运体的数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贝地尔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脑多巴胺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NF转基因成纤维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德义 杨慧 +6 位作者 张京钟 赵春礼 段春礼 孙晓红 赵焕英 张进禄 徐群渊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7-202,共6页
为了观察表达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的基因工程细胞在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将 6-羟基多巴胺脑内定位单侧 (损伤侧 )注射制备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实验组 (2 0只 )和对照组 (15只 ) ,分别植入G... 为了观察表达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的基因工程细胞在脑内移植后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 ,将 6-羟基多巴胺脑内定位单侧 (损伤侧 )注射制备大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实验组 (2 0只 )和对照组 (15只 ) ,分别植入GDNF和 Lac Z转基因的原代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于损伤侧纹状体内 ,动态观察动物单侧旋转行为以及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 3 ,4-二羟苯乙酸和高香草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实验组帕金森病大鼠单侧旋转行为明显减少 ,为移植前旋转圈数的 (64 .8± 5 .8) % (P<0 .0 5 ) ;其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显著提高 ,恢复至移植前水平的 (14 .5± 2 .2 ) % (P<0 .0 5 ) ,而对照组仅为 (1.92± 0 .15 ) % ;转基因细胞在脑内可存活 1年以上。本研究结果提示 GDNF基因治疗对大鼠帕金森病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F 转基因成纤维细胞 脑内移植 模型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治疗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羟多巴胺脑内注射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范凯 马坚妹 马晓凯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0-22,i002,共4页
目的 通过向大鼠脑内单侧、双点、间隔注射 6 OHDA ,建立PD动物模型。方法 取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 35只和对照组 5只。实验组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 6 OHDA ,两次注射间隔一周 ,对照组大鼠注射人工脑脊液 ,... 目的 通过向大鼠脑内单侧、双点、间隔注射 6 OHDA ,建立PD动物模型。方法 取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 35只和对照组 5只。实验组大鼠右侧黑质致密部和内侧前脑束注射 6 OHDA ,两次注射间隔一周 ,对照组大鼠注射人工脑脊液 ,观察经阿朴吗啡诱导后大鼠的行为及黑质DA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 ①实验组有 2 3只恒定左转鼠且旋转圈数 >2 10r 30min ,被认为是成功的PD模型 ,占 6 7 7% ;有 1只动物死亡 ,占 2 9%。②对PD大鼠模型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 ,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较健侧和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 利用向脑内单侧、双点、间隔注射 6 OHDA制备PD大鼠模型 ,结果稳定可靠 ,动物死亡率低 ,为PD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多巴胺 动物模型 免疫组织化学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干预治疗6-羟多巴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蔚文 刘焯霖 +3 位作者 徐浩文 谢安木 叶钦勇 陈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6-羟多巴(6-OHDA)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该药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6-OHDA组40只、灵芝孢子油+6-OHDA组40只。通过脑部立...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油对6-羟多巴(6-OHDA)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行为学及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该药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6-OHDA组40只、灵芝孢子油+6-OHDA组40只。通过脑部立体定向法将6-OHDA注射到SD大鼠一侧黑质致密部建立6-OHDA大鼠PD模型,灵芝孢子油+6-OHDA组在造模前3d开始给灵芝孢子油每天500mg/kg,连续10d。6-OHDA组喂食生理盐水做对照。造模后每周给予阿朴吗啡观察大鼠旋转行为的变化,4周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westernblot法对TH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①灵芝孢子油+6-OHDA组出现旋转行为的大鼠比例为10%,6-OHDA组为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②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多巴胺手术侧含量/手术对侧含量在灵芝孢子油+6-OHDA组为(60.12±7.5)%,在6-OHDA组为(38.58±7.26)%。③在黑质致密带区灵芝孢子油+6-OHDA组的TH免疫阳性细胞及TH蛋白表达量均较6-OHDA组显著增多。【结论】灵芝孢子油能明显改善6-OHDA大鼠模型行为学,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物含量并提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残存率,提示灵芝孢子油可能具有减缓PD病变进程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6-羟多巴 帕金森病 实验研究 模型 干预治疗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 6-OHDA 纹状体多巴胺 免疫组织化学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western 模型行为学 黑质致密部 酪氨酸羟化酶 免疫阳性细胞 神经保护作用 SD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金鹿 耿希文 +6 位作者 何婷婷 李敏 张晓 类成东 侯亚兵 张圣强 王敏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3,共5页
为了探索高效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双位点注射和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单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2种方法... 为了探索高效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通过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中脑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双位点注射和内侧前脑束(medial forebrain bundle,MFB)单位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2种方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术后连续4周运用阿朴吗啡旋转试验鉴定模型是否成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大鼠的SNc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毁程度。结果表明:SNc-VTA组造模后1周成功率为12%,4周后成功率为72%,MFB组造模后1周成功率即达到84%,2周后的成功率则达到92%;采用2种方法均可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但MFB单位点注射法在短时间内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基多巴胺 帕金森病 模型 内侧前脑束 黑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MPTP慢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罗琴 彭国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2-634,共3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MPTP 慢性动物模型 多巴胺神经 α-synclein蛋白 路易氏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转运蛋白PET成像在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瑞民 王庆胜 +4 位作者 郭喆 张锦明 尚爱加 姚树林 田嘉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11C-β-CFT)PET成像技术在判别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2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进行11C-β-CFTPET显像,ROI方法测量模型大鼠两侧纹状体/小脑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侧有无显著性差异。... 目的:研究多巴胺转运蛋白(11C-β-CFT)PET成像技术在判别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2只成功的PD大鼠模型分别进行11C-β-CFTPET显像,ROI方法测量模型大鼠两侧纹状体/小脑比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侧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与模型大鼠分别进行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放射性明显下降(P=0.000)。同时模型大鼠TH染色黑质处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PET多巴胺转运蛋白成像可结合行为学观察作为证实模型成功的检验方法之一,为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PD提供了一种分子成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模型 多巴胺转运蛋白 P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抗帕金森病理想的动物模型—Nurr1基因敲除小鼠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小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6期1117-1119,共3页
简述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简史,对各种PD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介绍Nurr1基因敲除模型、PD的修正疗法及中医药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总结Nurr1基因敲除模型具有症状相类性、病理一致性、慢性进行性、可早期神经保护... 简述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研究的发展简史,对各种PD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介绍Nurr1基因敲除模型、PD的修正疗法及中医药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总结Nurr1基因敲除模型具有症状相类性、病理一致性、慢性进行性、可早期神经保护介入及药物作用的可能靶点等特点,可作为中医药抗帕金森病研究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帕金森病 动物模型 Nurr1基因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ctacystin诱导黑质神经元变性死亡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方法
17
作者 段丽 焦西英 +4 位作者 张磊 夏毅 丁银秀 饶志仁 陈良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探讨脑内定位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大鼠黑质神经元变性及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actacystin组和对照组,将Lactacystin 8μg(溶于0.8μl生理盐水)定位注入左侧内侧前脑束,... 目的:探讨脑内定位注射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诱导大鼠黑质神经元变性及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方法。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Lactacystin组和对照组,将Lactacystin 8μg(溶于0.8μl生理盐水)定位注入左侧内侧前脑束,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1、3、5周时间点观察其运动行为,处死动物后进行中脑酪氨酸羟化酶和Fluoro-Jade C染色,显示分析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生存和变性死亡。结果:Lactacys-tin组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急剧减少,伴有大量Fluoro-Jade C阳性的变性神经元出现。Lactacystin组动物出现自发活动减少、运动缓慢、震颤和自发旋转,并呈逐渐加重的运动行为改变。结论:Lactacystin能够高效诱导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和运动障碍的大鼠模型,是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神经保护的优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Lactacystin模型 Fluoro-JadeC 多巴胺 神经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进
18
作者 陈琳 刘宗惠 +1 位作者 王亚奇 于雪 《四川动物》 CSCD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模型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
19
作者 张平 赵钢勇 +2 位作者 李丹 顾平 代瑞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67-572,共6页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pIRESneo-EGFP-BDNF转染至骨髓MSCs;通过脑内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D组,MSCs组,BDNF组,经侧脑室... 目的:观察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TH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穿孔法将pIRESneo-EGFP-BDNF转染至骨髓MSCs;通过脑内注射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D组,MSCs组,BDNF组,经侧脑室移植MSCs或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术后2、4、8周,腹腔注射阿朴吗啡诱导PD大鼠旋转行为,移植BDNF修饰骨髓MSCs在大鼠脑组织内的迁移,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大鼠中脑黑质TH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移植术后2、4、8周MSCs组和BDNF组大鼠与PD组比较旋转次数明显减少(P<0.05),以BDNF组较MSCs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P<0.05),移植细胞干预PD模型大鼠8周后中脑黑质TH表达,BDNF组较MSCs组、PD组明显增高(P<0.05),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骨髓MSCs可以在PD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远处。结论:经侧脑室移植pIRESneo-EGFP-BDNF修饰的骨髓MSCs通过提高中脑黑质TH的活性,能够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间充质干细胞 质粒 酪氨酸羟化酶 帕金森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化转基因肌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瑾 张进禄 +3 位作者 徐群渊 赵春礼 蔡青 孙晓红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4,T006,共7页
为了探讨微囊化转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内存活、组织反应及对异常行为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带有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载体—质粒 p CMV-TH在体外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原代培养的人胚骨骼肌细胞内。将转染后的肌... 为了探讨微囊化转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细胞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内存活、组织反应及对异常行为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带有酪氨酸羟化酶基因的载体—质粒 p CMV-TH在体外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转入原代培养的人胚骨骼肌细胞内。将转染后的肌细胞包裹在藻酸盐 -多聚赖氨酸 -藻酸盐构成的半透膜微囊中 ,然后将这些微囊化的能表达酪氨酸羟化酶的骨骼肌细胞植入模型大鼠脑的纹状体内。结果表明 ,微囊化的转基因细胞在脑内可存活至实验结束 (16周 ) ,可表达酪氨酸羟化酶。微囊化细胞周围无显著免疫排斥反应及炎症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 基因治疗 原代骨骼肌细胞 异种移植 帕金森病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