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解读
1
作者 徐丽 张青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1,共5页
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聚焦冠状动脉心外膜大血管和心脏微血管,将微血管病变纳入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定义,并提出了可疑CCS诊断的4步管理方法,诊断流程更加细化。同时对长期治疗... 2024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管理指南聚焦冠状动脉心外膜大血管和心脏微血管,将微血管病变纳入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定义,并提出了可疑CCS诊断的4步管理方法,诊断流程更加细化。同时对长期治疗做出了具体推荐,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且精准地识别和管理C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心脏病学会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老年冠心病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共3页
2019年ESC发布了《2019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1]。摒弃了以往稳定性冠心病的概念,明确提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oroniccor-onarysyndrome,CCS)的概念。由于CCS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了解《2019ESC慢性冠状动... 2019年ESC发布了《2019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1]。摒弃了以往稳定性冠心病的概念,明确提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oroniccor-onarysyndrome,CCS)的概念。由于CCS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了解《2019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更新的概念内涵和诊治原则对于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十分重要。1 CCS定义更新的内涵CCS是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之外的冠心病临床类型,不仅包括既往的劳力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ACS后的稳定阶段(均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还包括变异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所致)和微血管心绞痛(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所致)[2-5]。而相对应的是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和ST段抬高型ACS(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 生活方式 药物疗法 诊断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残余炎症风险中的意义
3
作者 吕彩霞 臧玉琴 +6 位作者 苑晓烨 邵伟华 王素星 孔超敏 白雪冬 姚丽霞(指导) 张明明(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34-1936,1942,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残余炎症风险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且LDL-C水平已达治疗目标,根据hsCRP水平筛选并分为血清hsCRP正常组(0~2 mg/L)及hsCRP升高组(≥2 mg/L);检测... 目的:探讨合并残余炎症风险的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确诊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且LDL-C水平已达治疗目标,根据hsCRP水平筛选并分为血清hsCRP正常组(0~2 mg/L)及hsCRP升高组(≥2 mg/L);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炎症标志物水平,并进行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于hsCRP正常组,hsCRP升高组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显著降低,致炎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P<0.05);受试者血清hsCRP与调节性T细胞表达、炎症标志物明显相关(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残余炎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残余炎症风险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微循环病变左心室收缩功能及ATP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郁婷燕 黄朝旭 +3 位作者 蒲朝霞 蒋峻 李华俊 张鞠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67-473,共7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微循环病变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腺苷三磷酸(ATP)负荷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6例CCS(包括微循环病变33例,无微循环病...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微循环病变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腺苷三磷酸(ATP)负荷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2021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56例CCS(包括微循环病变33例,无微循环病变23例),并选取24例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STE评估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纵向应变及ATP负荷的影响。结果微循环病变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和下壁心肌纵向应变绝对值低于对照组(F=4.47、2.75、2.60、6.24、3.70,P均<0.05),无微循环病变组左心室GLS及前间隔、前壁、下侧壁、下壁和后间隔心肌纵向应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47、2.75、2.60、1.02、3.70、1.06,P均>0.05)。ATP负荷后,与各组基础状态比较,微循环病变组左心室GLS和前间隔、前壁、前侧壁、下侧壁、下壁及后间隔心肌的纵向应变绝对值增加(t/Z=4.31、3.52、4.95、3.32、3.22、2.52、4.07,P均<0.05),无微循环病变组左心室GLS和前间隔、前壁、前侧壁、下壁和后间隔心肌的纵向应变绝对值增加(t/Z=6.07、2.28、4.12、5.02、3.22、3.96,P均<0.05)。结论CCS微循环病变患者可能存在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ATP负荷可改善CCS患者的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微循环 斑点追踪技术 腺苷三磷酸 心肌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综合征无创影像学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星蕊 赵世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共6页
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风险评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现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和风险评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既往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南中关于无创影像学检查应用的建议尚不全面。2022年,欧洲心血管成像协会、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与美国核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计算机成像学会、心血管磁共振学会合作,基于最新研究证据、专家共识及指南发布冠状动脉综合征无创影像学成像方法应用的专家共识,总结并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成像、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等多种无创影像学成像方式在冠状动脉综合征解剖学、组织学、功能学方面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详细的诊断策略。作者对该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具体疾病特征提出决策建议,以供国内同行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无创影像学 专家共识 共识解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抗栓:老年慢性冠心病高危患者抗栓治疗的新思路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小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2017年已造成全球约1780万人死亡[1]。该病最常见的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类型。因其病程动态特性带来各异的临床表现,可被归类为急性冠状... 目前,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死因,2017年已造成全球约1780万人死亡[1]。该病最常见的死因是缺血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类型。因其病程动态特性带来各异的临床表现,可被归类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或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据估计,中国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已达1100万,且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上升阶段[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药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