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ubacin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孙国平 李昆 +1 位作者 卢豪忠 薛晓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4期13-16,20,共5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cin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n=10):对照组(A组),CUMS模型组(B组),氟西汀处理组(C组),tubaci...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cin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n=10):对照组(A组),CUMS模型组(B组),氟西汀处理组(C组),tubacin处理组(D组),氟西汀联合tubacin处理组(E组)。应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及空间探索试验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情况。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GSH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显示,与A组比较,B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B组比较,C、D、E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或P<0.01),且E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短于C组和D组(P<0.05或P<0.01)。在空间探索试验中,C、D、E组大鼠在第三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三个象限(P<0.05或P<0.01),E组大鼠在第三象限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C组和D组(P<0.05或P<0.01)。B组大鼠血清GSH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C组血清GSH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E组血清GSH水平较C组进一步提高(P<0.05),并且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血清GSH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 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acin可通过调节血清GSH水平以提高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Tubacin 还原型谷胱甘肽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附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小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超 李舜 +3 位作者 戴陈伟 马征 宣柳 罗胜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57,共8页
目的研究桂附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ive mild stress,CUM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UMS法诱导C57BL/6小鼠构建抑郁模型... 目的研究桂附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ive mild stress,CUMS)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UMS法诱导C57BL/6小鼠构建抑郁模型,通过蔗糖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悬尾实验观察桂附汤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小鼠海马区BDNF蛋白定位表达,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P<0.01),肾上腺指数升高(P<0.05),糖水偏好度显著降低(P<0.01),旷场实验总静止时间显著升高(P<0.01)、进入中央区域次数显著降低(P<0.01),悬尾实验静止时间显著升高(P<0.01),BDNF蛋白表达和m 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桂附汤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和氟西汀组(P<0.05)肾上腺指数显著降低,桂附汤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旷场实验总静止时间显著降低(P<0.01)、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显著增加(P<0.01),各干预组小鼠糖水偏好度显著增加(P<0.05),旷场实验总静止时间显著降低(P<0.01)、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显著增加(P<0.01),悬尾实验静止时间显著降低(P<0.01),海马BDNF m RNA及蛋白表达都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桂附汤可改善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上调BDNF表达,保护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附汤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海马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抑郁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沐熙 徐贤慧 +2 位作者 王峰 汪萌芽 黄宏平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给予雄性清洁级SD大鼠(180~200 g)7种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碳纤维电极测量技术和t DCS技术来研究t DC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给予雄性清洁级SD大鼠(180~200 g)7种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指标观察,碳纤维电极测量技术和t DCS技术来研究t DCS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的影响。结果:给予模型组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21 d后,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百分比减少(P<0.05),旷场实验总分减少(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减少(P<0.05);给予tDCS(2 mA,30 min)刺激后,NE分泌增加(P<0.05)。用t DCS(2 mA,30 min,每天2次,连续4 d)刺激后,模型组大鼠糖水偏爱百分比增大(P<0.05),旷场实验总分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tDCS(2 mA,30 min,每天2次,连续4 d)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DCS可改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表现,这种作用可能与tDCS增加蓝斑到下丘脑投射系统NE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下丘脑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色氨酸—犬脲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陈颖 张丽萍 +1 位作者 宋瑞雯 徐磊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024-2029,共6页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色氨酸—犬脲氨酸(Tryptophan-kynurenine,TRP-KYN)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色氨酸—犬脲氨酸(Tryptophan-kynurenine,TRP-KYN)代谢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2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对照组(简称西药组)、加味温胆汤组(简称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进行21天孤养加CUMS方法复制大鼠抑郁症模型。模成后西药组给予盐酸氟西汀1.8 mg/(kg·d),中药组给予加味温胆汤12 g/(kg·d),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运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抑郁行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RP-KYN代谢通路相关分子含量。结果加味温胆汤能增加CUMS抑郁大鼠的糖水偏爱率,提高旷场实验得分,具有显著的抗抑郁效应。和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能显著提高血清TRP、KYNA含量(P<0.05)、显著降低脲氨酸(3-Hydroxy kynurenine,3-HKYN)、3-羟邻氨苯甲酸(3-Hydroxy anthranilic acid,3-HAA)、喹啉酸(Quinolinic acid,QUIN)、KYN含量(P<0.05),中药组和西药组之间差异无明显差异。加味温胆汤能降低KYN/TRP、KYN/KYNA比值,升高KYN/QUIN比值,和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温胆汤可以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具有抗抑郁效应,能调节TRP-KYN代谢通路,抑制神经毒性,促进神经保护代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色氨酸—犬脲氨酸通路 抑郁症 神经作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及其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5
作者 杨一帆 王豆 +1 位作者 李涛 闫咏梅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25期96-99,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至2030年,将居全球疾病负担首位。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手段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能够模拟人类抑郁行为的动物模型来探索其发病机制,继而寻找相应的治疗药物。慢...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至2030年,将居全球疾病负担首位。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手段有限。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能够模拟人类抑郁行为的动物模型来探索其发病机制,继而寻找相应的治疗药物。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模型是通过模拟人类生活中的不良应激事件,从而诱发动物抑郁样症状,其病理生理机制更符合人类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一个经典的抑郁症动物模型。CUMS模型评价主要通过糖水消耗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等行为学评价方法和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炎症因子等实验室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方法的侧重点各自不同,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通常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观察,从而保证CUMS模型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 动物模型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参提取物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HPA轴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伟 章国磊 +3 位作者 李铮 陆勃帆 李慧 吴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377-385,共9页
目的:研究林下参提取物(understory Panax ginseng extract,UPGE)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影响。方法:超高... 目的:研究林下参提取物(understory Panax ginseng extract,UPGE)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轴的影响。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鉴别UPGE中的皂苷成分。将6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CUMS),文拉法辛组(10 mg·kg^(−1)Ven)以及林下参提取物组(100 mg·kg^(−1)UPGE)。除空白组外,均采用CUMS诱导各组小鼠抑郁,灌胃给药21 d后通过小鼠体质量,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水迷宫实验分析其行为学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的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法观察小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细胞病理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显色法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UPGE中含16种皂苷成分。相比于模型组,UPGE给药组小鼠糖水偏好度显著提升(P<0.01)、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距离增加和垂直站立次数增加(P<0.05,P<0.01)、水迷宫实验中逃避潜伏期降低(P<0.05)、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P<0.05,P<0.01)、能够缓解海马神经元细胞的损伤,血浆中ACTH、CORT和CRH水平降低(P<0.05),海马区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P<0.01)。结论:UPGE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HPA轴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参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皮油素改善慢性应激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7
作者 张冬靓 李龙飞 +4 位作者 张露文 欧阳一楠 毕文鹏 孙连平 于海玲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62-273,共12页
目的观察橙皮油素(auraptene,AUR)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 目的观察橙皮油素(auraptene,AUR)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CUMS模型组、氟西汀组、AUR(2.5、5、10 mg·kg^(-1))组。实验最后2天内测试其抑郁相关行为学变化;实验第29天小鼠麻醉后取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 P65,NF-κB P65)、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CA1和CA3区锥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CUMS模型组相比,AUR各剂量组增加小鼠的体质量获得、减少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中的累计不动时间、增加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中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增加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中的开臂滞留时间并减少其闭臂滞留时间、增加高架零迷宫(elevated zero maze,EZM)中的总运动时间和开臂滞留时间;上调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RP和5-HT含量;降低海马中TNF-α和NF-κB P65、IL-6含量,增加海马中IL-10含量;上调小鼠海马CA1和CA3区中SYP和GAP43的阳性表达(P<0.05或P<0.01);增加小鼠海马CA1和CA3区的锥体细胞数量。结论AUR减轻CUMS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缓解慢性应激诱导的小鼠海马组织TRP、5-HT的缺乏以及改善海马脑区的神经炎性和突触可塑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油素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单胺类递质 神经炎症 突触可塑性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腹推拿手法对CUMS抑郁症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干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周可林 董硕 +3 位作者 国生 魏培栋 付国兵 杨靖颐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的抑郁症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振腹推拿手法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进行3周的CUMS造模,...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的抑郁症大鼠模型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振腹推拿手法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进行3周的CUMS造模,第3周末将造模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振腹组和氟西汀组,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和悬尾试验,之后继续4周的造模刺激,并给予相应的干预。在第7周末完成糖水偏好试验、悬尾试验和旷场试验,处死大鼠,取各组大鼠的骨骼肌样本检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呼吸链Ⅰ~Ⅴ的含量,辅酶Q10、线粒体内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TFAM)的蛋白含量以及SQSTM1(sequestosome-1)的蛋白、mRNA含量。结果第3周末,模型组、振腹组和氟西汀组3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和悬尾试验绝望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1)。第7周末,模型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绝望时间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振腹组、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偏好率、绝望时间显著改善(P<0.01)。第7周末,模型组大鼠的总移动距离、中央进入次数和穿格次数与正常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振腹组、氟西汀组大鼠的总移动距离、穿格次数显著升高(P<0.01),氟西汀组的中央进入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的中央进入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有上升趋势。第7周末,模型组大鼠的ATP含量、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Ⅴ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ROS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振腹组大鼠的ATP含量显著升高(P<0.01),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氟西汀组大鼠的ATP含量升高(P<0.05),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经过4周的干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振腹组大鼠的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Ⅴ含量显著升高(P<0.01),呼吸链复合体Ⅳ含量升高(P<0.05),氟西汀组大鼠的呼吸链复合体Ⅰ、Ⅱ、Ⅲ、Ⅳ、Ⅴ含量显著升高(P<0.01)。第7周末,模型组大鼠的辅酶Q10、TFAM蛋白含量及SQSTM1蛋白含量、mRNA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振腹组大鼠的辅酶Q10、SQSTM1蛋白含量升高(P<0.05),TFAM蛋白含量、SQSTM1的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氟西汀组大鼠的辅酶Q10、TFAM蛋白含量及SQSTM1蛋白、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振腹推拿手法可以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症状,增强其自主探索能力,减少其绝望时间,而这一手法效应可能是通过增加骨骼肌SQSTM1蛋白的转录和表达,从而增加TFAM的含量,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增加呼吸链Ⅰ~Ⅴ的含量、减少ROS的含量,从而增强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能力,缓解线粒体损伤,增加ATP含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腹推拿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 线粒体功能 能量代谢 手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氨酸联合γ-氨基丁酸改善CUMS大鼠抑郁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月 付敏 刘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297,306,共7页
目的:观察L-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联合干预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CUMS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不同剂量L-茶氨酸和GABA混合物或西酞普兰连续灌胃45 d,期间持续CUM... 目的:观察L-茶氨酸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联合干预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模型大鼠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CUMS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不同剂量L-茶氨酸和GABA混合物或西酞普兰连续灌胃45 d,期间持续CUMS刺激。另设对照组,常规饲养。监测大鼠体重变化、糖水偏好程度、以及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行为学指标,测定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白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β-内啡肽(β-EP)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UMS大鼠体重、糖水消耗百分比、旷场水平和垂直运动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茶氨酸联合GABA干预可显著增加大鼠体重增量、糖水消耗百分比,运动距离和站立次数(P<0.05),抑郁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5-HT、DA以及BDNF、β-EP的含量增加(P<0. 05),降低IL-6的水平(P<0. 05)。结论:L-茶氨酸和GABA联合干预对CUMS诱发的抑郁症有一定改善作用,且高剂量的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γ-氨基丁酸(GABA)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ums)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中大鼠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18
10
作者 吴帅 安书成 +1 位作者 陈慧彬 李菲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 本文旨在探讨慢性应激性抑郁发生过程中眶额叶多巴胺D1受体对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的NR2B亚基的影响。实验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结合眶额叶微量注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和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运用糖水偏爱测试、悬尾实验和敞箱实验等方法检测动物的行为表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来检测眶额叶内谷氨酸、多巴胺含量及NR2B和多巴胺D1受体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变化,且眶额叶多巴胺含量降低,其D1型受体表达降低,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注射SKF38393后可明显改善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显著下降,NMDA受体的NR2B亚基表达也有所降低;正常大鼠注射多巴胺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大鼠表现出和CUMS模型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眶额叶谷氨酸含量升高,其NMDA受体的NR2B亚基也明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能使眶额叶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使谷氨酸过量释放,NMDA受体过度激活,导致抑郁发生。多巴胺抗抑郁作用是通过D1型受体抑制谷氨酸及其NMDA受体NR2B亚基表达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 眶额叶 多巴胺D1受体 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NMDA受体经SP-NK1受体通路参与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 被引量:12
11
作者 董素平 徐畅 +1 位作者 原婷婷 安书成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45-1054,共10页
为探讨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与P物质(SubstanceP,SP)及其神经激肽1(neuro kinin1,NK1)受体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中的作用及其关系,通过建立CUMS动物模... 为探讨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acid,NMDA)受体与P物质(SubstanceP,SP)及其神经激肽1(neuro kinin1,NK1)受体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中的作用及其关系,通过建立CUMS动物模型,大鼠海马微量注射给药,测量大鼠体重,并采用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等方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大鼠海马组织中SP和谷氨酸(glutamate,Glu)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CUMS诱发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海马组织中SP和Glu水平显著增加;海马注射NMDA,大鼠表现出与CUMS/SAL组相似的抑郁样行为,且海马组织中SP的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微量注射NK1受体阻断剂CP-96345和/或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后,大鼠抑郁样行为明显改善,且MK-801使CUMS导致的大鼠海马P物质水平升高得到明显控制,而CP-96345没有明显改变CUMS引起的海马Glu水平升高;CP-96345使NMDA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得到极显著改善。以上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海马Glu过量释放,通过激活NMDA受体,促进P物质合成释放增加,激活NK1受体,是导致抑郁样行为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症 海马 NMDA受体 P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歧杆菌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伟 罗国帅 《四川精神卫生》 2017年第5期422-426,共5页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双歧杆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对照组在标准环境下饲养6周,另外三组分别...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学习记忆的影响,探讨双歧杆菌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双歧杆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对照组在标准环境下饲养6周,另外三组分别单笼孤养并釆用连续6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的方法建立慢性抑郁大鼠模型。于第3周末至第6周末对双歧杆菌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给予双歧杆菌和氟西汀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CUMS前后及干预后,以糖水消耗实验、体质量测量及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行为,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糖水消耗量及体质量增加更少、水平运动距离更短、直立次数更少、粪便粒数更多(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双歧杆菌组与氟西汀组大鼠的糖水消耗量更多、体质量增加更多、水平运动距离更远、直立次数更多、粪便粒数更少,逃避潜伏期更短、空间探索时间更长、跨平台次数更多(P均<0.05)。双歧杆菌组与氟西汀组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可能有助于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效果与氟西汀类似,其可能通过改善抑郁行为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双歧杆菌 大鼠 氟西汀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茶氨酸改善慢性应激大鼠抑郁行为作用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彭彬 刘仲华 +2 位作者 林勇 林海燕 黄建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63,共9页
研究L-茶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通过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明暗箱实验评估L-茶氨酸的抗抑郁作用效果;为了阐释其相关机理,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 研究L-茶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抑郁大鼠模型,通过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明暗箱实验评估L-茶氨酸的抗抑郁作用效果;为了阐释其相关机理,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各组大鼠海马和皮层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的含量,同时也检测了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横穿格数和直立次数、进入明箱中的大鼠数量以及停留的时间极显著降低,显示大鼠抑郁模型构建成功;而与模型组相比,灌胃低高两个剂量L-茶氨酸的大鼠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高剂量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L-茶氨酸能显著提升大鼠海马和皮层中5-HT、NA的含量,降低ACTH,CORT的含量,上调大鼠血清和皮层中SOD和GSH-Px的活性,进一步表明了其抗抑郁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主要与促进单胺类递质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 抑郁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改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和脂多糖构建昆明种小鼠抑郁症动物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露文 唐文娟 +1 位作者 李瑞瑞 于海玲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稳定的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 0.2 mg·kg^(-1),i.p.)、CUMS组(CUMS... 目的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联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构建稳定的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4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LPS组(LPS 0.2 mg·kg^(-1),i.p.)、CUMS组(CUMS+生理盐水10 mL·kg^(-1),i.p.)、CUMS+LPS组(CUMS+LPS 0.2 mg·kg^(-1),i.p.)。CUMS处理第14天、21天、28天及第18天、25天、32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依据分组进行腹腔注射LPS或相应溶剂。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24 h进行相关行为学指标检测。最后一次行为学指标检测结束后,取脑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活力,分光光度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水平。结果在实验第29~33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UMS组、LPS组、CUMS+LPS组,在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中,小鼠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均显著降低;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中,开臂探索时间均显著降低、闭臂滞留时间均显著延长;在强迫游泳(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中,累积不动时间均显著升高;蔗糖偏好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中的蔗糖偏好率均显著降低。小鼠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含量均升高、IL-10含量均降低;氧化应激指标中T-SOD含量均显著降低;而且,CUMS+LPS组,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周边区停留时间、站立次数均缩短,角落滞留时间延长;在EPM中的开臂探索距离显著降低、闭臂滞留距离延长;脑组织T-AOC水平显著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此外,与CUMS组或LPS组相比,CUMS+LPS组在OFT中的运动时间均缩短,在EPM中的开臂滞留时间和开臂运动距离百分比降低、闭臂滞留时间和闭臂运动距离百分比增加,在FST和TST中的累积不动时间延长,在SPT中的蔗糖偏好率降低,其脑组织中的IL-10和T-SOD的含量下降。结论CUMS或LPS注射均可以成功构造小鼠的抑郁症模型,但CUMS与LPS联合应用诱导的小鼠抑郁症模型可引起评价抑郁症指标更广泛地改变,使模型更稳定,重复性和可控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脂多糖 抑郁症模型 昆明种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文诚 李敏 +2 位作者 易辉燕 罗芳芳 杨丽 《四川精神卫生》 2018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和机制。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各10只,正常组在原条件下饲养,模型组和阿司匹林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结合孤养方式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建模后,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21 d。灌胃21 d后,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定大鼠行为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海马内IL-1β、IL-4、IL-6、IL-10及TNF-α水平。结果干预后,阿司匹林组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次数多于模型组,不动时间短于模型组,进入开放臂次数、进入迷宫总次数多于模型组,进入开放臂时间百分比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阿司匹林组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阿司匹林可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行为,其可能是通过细胞因子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抑郁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白介素1Β 白介素4 白介素6 白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抗抑郁作用涉及改善海马NET和5-HTT表达 被引量:8
16
作者 费慧芝 胡小娅 +2 位作者 邱红梅 刘丹 周岐新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4-478,共5页
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方式建立抑郁模型,探讨丙戊酸钠抗抑郁作用与改善海马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5-HTT)表达之间的关系。60只雄性SD大鼠随... 采用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方式建立抑郁模型,探讨丙戊酸钠抗抑郁作用与改善海马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NET)、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5-HTT)表达之间的关系。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G)、模型组(MG)、丙戊酸钠对照组(VNG)及丙戊酸钠模型组(VMG)。通过开场实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通过生物化学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实时定量RT-PCR法及Western blot分析丙戊酸钠对大鼠海马NET、5-HT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MS致模型组大鼠活动减少,不动时间明显增加,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下降,海马NET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5-HTT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丙戊酸钠干预可明显阻遏以上变化,但对对照组大鼠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丙戊酸钠抗抑郁作用可能涉及改善CUMS大鼠海马NET及5-HTT mRNA及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 抗抑郁 丙戊酸钠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 5-羟色胺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抑郁样行为发生中海马5-羟色胺1A受体的作用及其对NMDA受体和AMPA受体的调节 被引量:18
17
作者 问黎敏 安书成 刘慧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8-1328,共11页
为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发生中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5-HT1AR)表达与作用,及其对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 为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发生中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5-HT1AR)表达与作用,及其对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体和α-氨基羟甲基异恶唑丙酸(α-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4-propionic acid,AMPA)受体的影响。通过建立CUMS动物模型,给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给正常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测量大鼠体重变化率,并采用糖水偏爱测试、旷场实验和悬尾实验等方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运用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5-HT1AR和NMDAR和AMPAR的关键亚基的表达以及磷酸化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UMS组大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海马5-HT1AR、AMPA受体的GluR2/3亚基表达及磷酸化明显降低,NMDA受体的NR1和NR2B亚基表达及磷酸化显著增加;正常大鼠海马微量注射5-HT1A受体拮抗剂WAY100635,动物行为学表现及AMPA受体、NMDA受体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均与CUMS组相同;注射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能逆转应激诱导的上述改变。以上结果表明,CUMS诱发抑郁样行为与海马5-HT1AR表达下降,AMP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降低,NMD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升高有关。5-HT通过5-HT1AR产生抗抑郁作用。5-HT1AR激动剂抗抑郁作用与降低NMD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提高AMPAR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抑郁症 海马 5-HT1A受体 NMDA受体 AMP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XCL5基因敲除小鼠抑郁样行为及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袁东亮 权伟 +5 位作者 陈奕晨 龚阳泽 刘凌之 邵青 翟媛媛 赵正杭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46-49,共4页
目的观察CXC趋化因子配体5(CXCL5)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的差异。方法取CXCL5+/-杂合子小鼠4只、C57野生型小鼠16只,雌雄各半。将CXCL5+/-杂合子小鼠雌雄配对进行繁殖,剪取子代鼠尾... 目的观察CXC趋化因子配体5(CXCL5)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抑郁样行为和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水平的差异。方法取CXCL5+/-杂合子小鼠4只、C57野生型小鼠16只,雌雄各半。将CXCL5+/-杂合子小鼠雌雄配对进行繁殖,剪取子代鼠尾,提取基因组DNA,用qRT-PCR法鉴定子代小鼠的基因型,取CXCL5^(-/-)纯合子小鼠继续繁殖,直至获得30只CXCL5^(-/-)小鼠,其中雌性16只、雄性14只。取CXCL5^(-/-)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8只,雌雄各半,称取4、6、8、10周龄小鼠的体质量;取10周龄CXCL5^(-/-)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8只,以慢性不可预见性的温和刺激(CUMS)配合孤养来建立抑郁症模型,以小鼠出现自主活动明显减少为造模成功。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和悬尾不动实验对小鼠进行抑郁症行为学评估;取小鼠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结果雄性及雌性CXCL5^(-/-)小鼠在4、6、8、10周龄时的体质量与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野生型抑郁症小鼠比较,CXCL5^(-/-)抑郁症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均缩短,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CXCL5基因敲除能够阻断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配体5基因 基因敲除 抑郁症模型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水平及不同机制抗抑郁剂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霞 冀紫阳 +3 位作者 董娇 张晓莉 谷景阳 王长虹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蛋白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比较氟西汀及度洛西汀的抗抑郁效果.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组、度洛西汀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组,每组8只.氟西汀组、度洛西汀组及...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蛋白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比较氟西汀及度洛西汀的抗抑郁效果.方法将3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氟西汀组、度洛西汀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组,每组8只.氟西汀组、度洛西汀组及生理盐水组给予42 d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并在第22 d至42 d分别给予氟西汀、度洛西汀及生理盐水干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体质量、避暗实验、蔗糖偏好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估,免疫组化法检测前额叶皮质S100B蛋白表达,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前额叶皮质S100B编码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区甲基化状态.结果造模后及药物干预后4组大鼠避暗潜伏期及蔗糖偏好指数与实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大鼠S100B平均吸光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S100B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氟西汀组与度洛西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S100B平均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S100B蛋白编码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条带在各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均显示为非甲基化状态.结论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模型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蛋白表达升高,且抗抑郁剂能逆转这种高表达,但不同机制抗抑郁剂对其作用差别不大.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并未显示出非甲基化状态,而抗抑郁剂不能改变这种状态,可能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与大鼠前额叶皮质S100B甲基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 前额叶皮质 S100B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