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被引量:
1
1
作者
董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2,147,共9页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
通
绝地天
通
礼乐占卜
感而遂通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白居易对《周易》“阴阳”思想的接受和演绎
2
作者
谭立
胡遂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1,共5页
白居易将《周易》"阴阳"法则所演绎的动静、盈虚、祸福、穷达、进退等辩证思想,运用于治国理政和生活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周易》"感而遂通"哲学思想,认为执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国抚民,可达成感化天地消减灾殃...
白居易将《周易》"阴阳"法则所演绎的动静、盈虚、祸福、穷达、进退等辩证思想,运用于治国理政和生活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周易》"感而遂通"哲学思想,认为执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国抚民,可达成感化天地消减灾殃的愿望,是其一以贯之的遵循儒道、关注现实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白居易研磨天道性命之理,识阴阳循环往复为常道,知人生穷达祸福为自然,是其处变不惊、随缘顺境、简易行止、乐天安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周易
阴阳
感而遂通
动静
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探析“依脉定腧”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5
3
作者
支娜
莫倩
+4 位作者
杨硕
杨传经
周雪松
陈浩
司元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84-2488,共5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临床上,笔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选取针刺穴位,具体表现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临床上,笔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选取针刺穴位,具体表现为,在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过程中,当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的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该现象恰与《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观点相对应,此外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笔者自身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解,通过经络诊察刺激患者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静息态
敏化态
感而遂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被引量:
1
1
作者
董春
机构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2,147,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周易》象思维的历史源流与现代阐释研究”(21BZX077)
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文摘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关键词
感
通
绝地天
通
礼乐占卜
感而遂通
周易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白居易对《周易》“阴阳”思想的接受和演绎
2
作者
谭立
胡遂
机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1,共5页
文摘
白居易将《周易》"阴阳"法则所演绎的动静、盈虚、祸福、穷达、进退等辩证思想,运用于治国理政和生活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周易》"感而遂通"哲学思想,认为执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国抚民,可达成感化天地消减灾殃的愿望,是其一以贯之的遵循儒道、关注现实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白居易研磨天道性命之理,识阴阳循环往复为常道,知人生穷达祸福为自然,是其处变不惊、随缘顺境、简易行止、乐天安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居易
周易
阴阳
感而遂通
动静
祸福
Keywords
Bai Juyi
The Book of Changes
yin and yang
feeling and then understanding
motion and rest
misfortune andfortun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探析“依脉定腧”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5
3
作者
支娜
莫倩
杨硕
杨传经
周雪松
陈浩
司元红
机构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出处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84-2488,共5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负责人:杨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560798):基于JAK/STATs通路探索不同层次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作用机制,负责人:杨硕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黔发改规划(2018)1115号):针刺、ICB矫形鞋垫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病足内翻的临床研究,负责人:杨硕
文摘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临床上,笔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选取针刺穴位,具体表现为,在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过程中,当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的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该现象恰与《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观点相对应,此外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笔者自身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解,通过经络诊察刺激患者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关键词
腧穴
静息态
敏化态
感而遂通
Keywords
Acupoints
The resting state
The sensitive state
Feeling and then pass
分类号
R24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董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白居易对《周易》“阴阳”思想的接受和演绎
谭立
胡遂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探析“依脉定腧”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支娜
莫倩
杨硕
杨传经
周雪松
陈浩
司元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