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绝地天通”到“感而遂通”:感通观念的起源及嬗变 被引量:1
1
作者 董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2,147,共9页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 “感通”作为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人们多从《系辞传》中的“感而遂通”一词展开阐述。而这一观念之源头最早可追溯至上古之际,颛顼为扭转“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之弊而“绝地天通”,至此有了人神之别,由此方有“感通”之需求,这一时期感通的对象及实现依据均依赖于神秘的鬼神。至三代之际,随着人类理性的启蒙,人与神的感通方式和内涵都发生了转变,虽然这一时期“感通”所采用的是祭祀及巫卜等种种手段,但是人之德性的重要作用开始凸显。而到春秋战国之际,“感通”在《易传》中方作为一个哲学观念正式出现,随着后世学者的诠释而被赋予宇宙论、本体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 礼乐占卜 感而遂通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对《周易》“阴阳”思想的接受和演绎
2
作者 谭立 胡遂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1,共5页
白居易将《周易》"阴阳"法则所演绎的动静、盈虚、祸福、穷达、进退等辩证思想,运用于治国理政和生活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周易》"感而遂通"哲学思想,认为执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国抚民,可达成感化天地消减灾殃... 白居易将《周易》"阴阳"法则所演绎的动静、盈虚、祸福、穷达、进退等辩证思想,运用于治国理政和生活实践之中。深入领会《周易》"感而遂通"哲学思想,认为执政者若秉承天道,以仁德治国抚民,可达成感化天地消减灾殃的愿望,是其一以贯之的遵循儒道、关注现实的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白居易研磨天道性命之理,识阴阳循环往复为常道,知人生穷达祸福为自然,是其处变不惊、随缘顺境、简易行止、乐天安命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周易 阴阳 感而遂通 动静 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依脉定腧”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支娜 莫倩 +4 位作者 杨硕 杨传经 周雪松 陈浩 司元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84-2488,共5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临床上,笔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选取针刺穴位,具体表现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临床上,笔者结合多年经验总结,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选取针刺穴位,具体表现为,在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过程中,当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的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该现象恰与《易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观点相对应,此外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笔者自身对"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解,通过经络诊察刺激患者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 静息态 敏化态 感而遂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