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音乐的感知模式解析现代艺术的超感性
1
作者 张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同化的意旨在于互动式的交流。现代艺术正如同一篇美妙的乐章,以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地开辟了新的艺术感知模式,从而发现:传统艺术是以技法的传承为... 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就在于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相联系、沟通达到同化之目的,同化的意旨在于互动式的交流。现代艺术正如同一篇美妙的乐章,以超视觉的、超内容的、超传导性地开辟了新的艺术感知模式,从而发现:传统艺术是以技法的传承为基点,以风格的独树为目的艺术;而现代艺术是以情绪的表达为基点,以信息的传递为目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音乐 同化 感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感知模式的生物序列分类算法
2
作者 胡耀炜 段磊 +1 位作者 李岭 韩超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7-432,共6页
针对现有的基于模式的序列分类算法对于生物序列存在分类精度不理想、模型训练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密度感知模式,并设计了基于密度感知模式的生物序列分类算法——BSC。首先,在生物序列中挖掘具有"密度感知"的频繁序列模式;然后... 针对现有的基于模式的序列分类算法对于生物序列存在分类精度不理想、模型训练时间长的问题,提出密度感知模式,并设计了基于密度感知模式的生物序列分类算法——BSC。首先,在生物序列中挖掘具有"密度感知"的频繁序列模式;然后,对挖掘出的频繁序列模式进行筛选、排序制定成分类规则;最后,通过分类规则对没有分类的序列进行分类预测。在4组真实生物序列中进行实验,分析了BSC算法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并提供了推荐参数设置;同时分类结果表明,相比其他四种基于模式的分类算法,BSC算法在实验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至少提高了2.03个百分点。结果表明,BSC算法有较高的生物序列分类精度和执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序列 序列分类 序列模式 密度感知模式 分类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户感知模式中的算法认识论 被引量:5
3
作者 晏齐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91,共10页
依赖于线索进行问题的诊断和分析,是不同于科学的民间知识建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分析普通用户对算法的感知,即不依赖专业知识,而凭借日常媒介实践中的线索来推理和猜测算法逻辑。通过深度访谈法呈现用户所采用的推理方式,即感知模式,... 依赖于线索进行问题的诊断和分析,是不同于科学的民间知识建构方法。基于这种方法分析普通用户对算法的感知,即不依赖专业知识,而凭借日常媒介实践中的线索来推理和猜测算法逻辑。通过深度访谈法呈现用户所采用的推理方式,即感知模式,发现人们在算法实践中,具有多种类型的算法感知,针对不同的线索会采用特定的感知模式:针对文本类线索,采用个性化与多元化模式;针对用户类线索,采用多利益主体模式;针对行为类线索,采用输入—输出关联模式;针对系统类线索,采用启发式及系统式信息处理模式。除此之外,用户也将以上两类或者多类线索进行整合,这是统合式的感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感知 感知模式 民间理论 感知线索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知-行为模式的地面探索机器人的行为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增芳 胡迎春 梁毅珩 《广西科学》 CAS 2004年第2期109-112,共4页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L EGO机器人为原型 ,设计基于感知 -行为模式的智能型地面探索机器人 ,该机器人能自动实现前进、后退、转弯、避障等功能 ,在人工控制下还具有部分自学习能力。实验表明 。
关键词 探索机器人感知一行为模式智能 自学习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改进DTW的人体运动模式感知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浩 闫国栋 +2 位作者 尹业成 于志远 乔尚岭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9-315,共7页
人体运动模式感知算法作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外骨骼能否平稳、高效地实现人机协同功能的基础。为提高感知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和一种自适应权重分配机制。首先针对传统DTW算法存在匹配失真的问... 人体运动模式感知算法作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外骨骼能否平稳、高效地实现人机协同功能的基础。为提高感知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动态时间规整(DTW)算法和一种自适应权重分配机制。首先针对传统DTW算法存在匹配失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路径约束条件,并适当松弛算法的端点,以处理端点部分数据可能无法对齐的问题;然后在多传感器决策层融合中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权重分配机制;最后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MU)采集人体在六种常见运动模式下的运动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DTW算法和自适应权重分配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感知精度的提升,六种运动模式的平均感知精度由90.78%提升至97.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时间规整 运动模式感知 多传感器融合 权重分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化压缩感知的帧定时同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童新 卿朝进 +4 位作者 张岷涛 郭奕 蔡曦 夏凌 强策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119-124,共6页
作为数据检测的必要前提,帧定时同步一直是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然而,现有非压缩感知帧同步方法必须满足奈奎斯特速率,导致过度功耗以及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设计难度;而采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 作为数据检测的必要前提,帧定时同步一直是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难点。然而,现有非压缩感知帧同步方法必须满足奈奎斯特速率,导致过度功耗以及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设计难度;而采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帧同步方法的正确同步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将模式化压缩感知(Model-based Compressed Sensing)技术引入到帧定时同步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式化压缩的采样匹配追踪(Compressive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Co Sa MP)方法,用以重构压缩采样下的同步度量并完成帧同步。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现已有的基于CS的帧定时同步方法,提出方法改善了帧定时同步的正确同步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帧定时同步 模式化压缩感知 同步度量 基于模式化压缩的采样匹配追踪(CoS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标签设计中色彩与味觉跨模式感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濛濛 杨苏澄 练雨鑫 《数字印刷》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28,共6页
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为食品包装传递味道信息。在极简主义包装风格兴起的当下,如何科学使用色彩来帮助和引导消费者进行食品的判断和购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众多研究证明了设计色彩与味道通感的有效性,也揭示了其应用于包装设计... 色彩是包装设计的重要元素,为食品包装传递味道信息。在极简主义包装风格兴起的当下,如何科学使用色彩来帮助和引导消费者进行食品的判断和购买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众多研究证明了设计色彩与味道通感的有效性,也揭示了其应用于包装设计的复杂性。因此,本研究将基于细分品类,即精酿啤酒,对色彩与味觉传递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展开研究,通过两组实验分别对两种偏好的啤酒味道进行色彩定义和色彩的味道感知探究,获取了两种味道分别对应的感知色彩,并通过分析揭示了他们的色彩特征。同时,所获取的感知色彩进行了瓶装酒标签设计,并通过实验对其与啤酒味道的匹配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揭示了复杂味道所对应的感知色彩变化范围较大,且该感知色与味道匹配时会发生非单一性配对。而单一味道所对应的感知色彩则具有变化范围较小,且与对应味道匹配性较好的特征。本研究论证了通感色彩在细分品类包装设计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同时也发现了传递复杂味道与单一味道的差异性,可为以极简主义为核心的包装信息传递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设计 模式感知 色彩设计 啤酒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少数民族农业旅游资源以及典型特色——评《旅游感知视角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8
作者 李永芬 高姗 《中国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24,共1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与农民一直是社会聚焦的热点,同时也是政府扶持发展的重点,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及发展机会的注入,以达到改善农村面貌的目的;但是农村大力发展经济的模式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例如环境严...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与农民一直是社会聚焦的热点,同时也是政府扶持发展的重点,通过大量资金的投入及发展机会的注入,以达到改善农村面貌的目的;但是农村大力发展经济的模式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例如环境严重污染、传统文化没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模式 背景下 旅游感知 《旅游感知视角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发展模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可视化的协同感知模型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晓平 石慧 毛峥强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4-30,共7页
为了提高协同感知的直观性与交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可视化的协同感知模型,在感知粒度和感知范围的支持下将感知对象与感知呈现模式相映射,引入了进程线、任务前趋图、思维导图等图形化的信息可视化方式以支持感知信息的通信,描述了... 为了提高协同感知的直观性与交互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可视化的协同感知模型,在感知粒度和感知范围的支持下将感知对象与感知呈现模式相映射,引入了进程线、任务前趋图、思维导图等图形化的信息可视化方式以支持感知信息的通信,描述了不同设计端对感知信息的处理流程。在协同模板建模平台中实现并验证了该模型,有效提高了协同设计中交互的启发性,促进了设计过程中的通信与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感知模型 感知粒度 感知模式 感知信息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语时间感知方式看“在”与“着”的语义差别 被引量:2
10
作者 祝东平 祝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0,共9页
操汉语者的时间感知模式是:我们自己随着时间流在不断延伸,公元纪年是我们延伸的参照,将其看作时间轴。说话人占据的时间———说话时是不断延伸变化的,时间副词"在+VP"表示的是说话时或者句中时间词语所表时间在VP占据的时... 操汉语者的时间感知模式是:我们自己随着时间流在不断延伸,公元纪年是我们延伸的参照,将其看作时间轴。说话人占据的时间———说话时是不断延伸变化的,时间副词"在+VP"表示的是说话时或者句中时间词语所表时间在VP占据的时间段中。说话时的不断延伸使得"在VP"具有持续性。"V着"只表示V的持续,不与说话时发生关系,难以完成交际任务,所以不能独立成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时间感知模式 时间副词“在”和“着” 时体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采样率数据的TTPA-LSTM软测量建模
11
作者 王法正 隋璘 熊伟丽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5-1646,共12页
实际工业生产中,过程变量间存在的时滞和采样率差异会降低建模质量,使得许多软测量模型无法适用。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感知模式注意力(time-aware 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TTPA)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软测量建模方法。首先,将高... 实际工业生产中,过程变量间存在的时滞和采样率差异会降低建模质量,使得许多软测量模型无法适用。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感知模式注意力(time-aware temporal pattern attention,TTPA)机制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软测量建模方法。首先,将高、低采样率对应的数据分别重构为短期和长期信息,采用时间感知模块将输入信息分解并考虑时间间隔特性,针对质量相关信息占比低的问题,设计非递增启发式衰减函数对短期信息进行加权,组合后获得长短期信息集成特征,降低因多采样率产生的数据缺失影响。其次,引入特征优化模块实现特征二维滤波,跨时间步解析多元时间序列中的时滞信息,获取更有效的质量相关特征。最后,搭建了基于TTPA的长短期记忆网络软测量模型。通过工业青霉素发酵过程和脱丁烷塔过程的应用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采样率 时间感知模式注意力 长短时记忆网络 软测量 神经网络 过程控制 动态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群体感知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熊英 史殿习 +1 位作者 丁博 邓璐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以及搭载各种传感器的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催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即移动群体感知技术领域。移动群体感知是以人为中心的感知,人在感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移动群体感知概念自提出以来,...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以及搭载各种传感器的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催生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即移动群体感知技术领域。移动群体感知是以人为中心的感知,人在感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移动群体感知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移动群体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首先从移动群体感知概念、感知模式、感知规模及其特性的角度阐述了移动群体感知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群体感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类,并且对现有典型的移动群体感知研究项目进行了分析、总结和比较;进而描述了移动群体感知技术向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趋势及面向服务的"端+云"的移动群体感知体系架构;最后重点阐述了移动群体感知在大规模环境下所面临的全新挑战及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群体感知 感知模式 上下文感知 大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作为感知物与时间形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波 袁海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电影的本性乃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对生命运动过程的记录与揭示便是对其自身艺术独特性的有力确证。基于这一事实,易于把握电影媒介的本质功能性即是对时间的“雕刻”。那么,作为现实感知物的电影如何在作品中呈现时间及时间形式,便是... 电影的本性乃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对生命运动过程的记录与揭示便是对其自身艺术独特性的有力确证。基于这一事实,易于把握电影媒介的本质功能性即是对时间的“雕刻”。那么,作为现实感知物的电影如何在作品中呈现时间及时间形式,便是一个值得所有电影创作者与研究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致力于从视听语言表达技法的微观层面,借助德勒兹“时间-影像”的相关理论,透过被摄取的“事物的表层”,分析电影之时间深层结构的生成路径,从而窥见我们“内心最深藏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感知模式 时间形式 视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语言学习风格个案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向红 欧阳双龙 刘婷婷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24-27,共4页
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问卷、行为观察、个人访谈等方式,从'学习感知模式'的角度对笔者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感知学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更好地开展教与学提供了依据... 本文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问卷、行为观察、个人访谈等方式,从'学习感知模式'的角度对笔者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感知学习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更好地开展教与学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风格 感知模式 偏爱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哲学之维:网络文艺研究的理论提升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方喜 孙艳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6,共5页
技术哲学之维,乃是网络文艺研究理论提升以促进文艺学基本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机械工业社会造成科学与技术、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系列割裂,当代电子媒介则在逐步扬弃这些割裂,而强调"形式"的作用、确立&q... 技术哲学之维,乃是网络文艺研究理论提升以促进文艺学基本范式转换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机械工业社会造成科学与技术、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之间的一系列割裂,当代电子媒介则在逐步扬弃这些割裂,而强调"形式"的作用、确立"形式"为人的感知模式,乃是当代艺术形式本体论与媒介形式本体论的相通点。人的感知模式在机械时代是割裂的,在电子时代则是整合的,而艺术形式感知模式的重要特征正在其整合性。电子技术固有的多媒体性、娱乐性及商业资本的介入、网络文艺创作中人与人互动关系的过分突出,致使网络文艺很难产生思想深刻的作品。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将会大大推进网络文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艺 技术哲学 媒介形式本体论 艺术形式本体论 感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可视化教学设计及其特征、价值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5
16
作者 康红兵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5-60,70,共7页
学习的感知模式(perceptuallearningno—dalities)包括视觉学习模式(visual learning)、听觉学习模式(auditory learning)、体验学习模式(kinesthetic learning)和动手操作学习模式(tactile learning)。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可视化 学习模式 英语 路径 价值 感知模式 动手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环境下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7
作者 谭辉煌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64-67,共4页
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是技术和媒介推动的必然结果。印刷和电子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初级自然化阶段,网络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半自然化阶段,它们都没有完全实现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可穿戴技术与设备将促进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这不仅... 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是技术和媒介推动的必然结果。印刷和电子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初级自然化阶段,网络媒介时代是广告形态的半自然化阶段,它们都没有完全实现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可穿戴技术与设备将促进广告形态的自然化发展,这不仅是指广告可以达到完整而又精确地复制人类的自然感知形态和感知模式的高级水平,还指可以改进甚至是改变人类的某些感知形态和感知模式,促进广告生存形态的自然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广告形态 自然化 感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生命的影像——评吉尔·德勒兹的《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法国现当代原创性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思想,是目前电影学理论前沿的基本标志。其中,“有生命的影像”是此思想的基本点。日常生命和纯粹生命作为生命本身的两个层面及其相应的影像,构成了此思想展开的一个维度;而同时具备以... 法国现当代原创性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学思想,是目前电影学理论前沿的基本标志。其中,“有生命的影像”是此思想的基本点。日常生命和纯粹生命作为生命本身的两个层面及其相应的影像,构成了此思想展开的一个维度;而同时具备以上两个生命层面的多种生命机能及其影像,则构成了另一个展开维度。二者是其整个电影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最后,关涉着创造的蒙太奇(装配)思想,则为人们提供了从电影创造到艺术创造以及思想创造的丰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命的影像 日常生命 纯粹生命 感知—运动模式 纯声光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