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分析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论的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婧 《农业工程》 2021年第9期143-147,共5页
根据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分析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论,利用Logit回归模型对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月网购次数、对绿色生活健康方式的追求程度、对生鲜电商... 根据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分析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论,利用Logit回归模型对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月网购次数、对绿色生活健康方式的追求程度、对生鲜电商的认知程度、生鲜电商提供的生鲜农产品多样化程度、生鲜农产品价格实惠程度和生鲜电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程度等因素对网购生鲜农产品有正向影响;年龄、生鲜农产品坏货率、生鲜电商提供的信息虚假程度、网购生鲜农产品送达时间、网购搜寻时间、网购咨询时间和网购退货时间等对网购生鲜农产品有负向影响。生鲜农产品电商通过增加导购服务附加值、严控生鲜农产品质量、提升生鲜农产品信息传递质量和有效性3个方面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购买意愿 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分析框架 交易成本 LOGI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探析——基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朱正威 王琼 郭雪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68,共8页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在评估内容、评估主体、风险沟通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是影响其有效治理风险的问题所在;为了更好推进和完善现有的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在实证调研的基础...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在评估内容、评估主体、风险沟通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是影响其有效治理风险的问题所在;为了更好推进和完善现有的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公众"风险-收益"感知视角,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的稳评进行因子分析;研究发现,附近公众对工程项目的接受度是基于其对个体的"风险-收益"影响、地方的"风险-收益"影响以及国家的"风险-收益"影响的综合感知,并进一步影响其对工程项目的态度;提出在评估风险的同时应重视公众对风险和利益感知的评估,通过灵活的风险沟通,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稳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项目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 风险-收益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数据支持的地铁突发事件公众感知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2
3
作者 霍小森 徐兴邦 +1 位作者 焦柳丹 张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74-4382,共9页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地铁突发事件舆论主题及公众情感演化规律,可为地铁运营部门引导和应对舆情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网络舆论综合指数对舆情周期进行划分,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深入探究地铁突发事件舆论主题及公众情感演化规律,可为地铁运营部门引导和应对舆情风险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研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网络舆论综合指数对舆情周期进行划分,运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主题进行提取,并结合地铁突发事件情感词典判别公众情感倾向。以“北京地铁昌平线事故”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合舆情事件周期和主题类型,进行主题-情感融合的舆情演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舆情周期中的关键节点事件会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导致不同阶段产生“积极”“愤怒”“悲哀”和“恐惧”等不同的情绪。主题分析方面,公众对于事故大部分主题的情感以“积极”情绪占比最高,而亲历者感知主题下“愤怒”情绪占比最高,为52%。基于结果分析,研究提出了地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应对策略,为突发事件舆情引导与风险应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社交媒体数据 地铁突发事件 公众感知 主题-情感融合分析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论的移动地图App用户体验设计概念框架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邹桢博 雍雨豪 +1 位作者 赵宇翔 薛翔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1-131,共11页
随着移动地图App竞争愈加激烈,产品趋向同质化,提升移动地图应用的用户体验成为吸引并留存用户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论框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3款主流的移动地图App的版本迭代数据进行编码,从而将感知示能性与移动地图Ap... 随着移动地图App竞争愈加激烈,产品趋向同质化,提升移动地图应用的用户体验成为吸引并留存用户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感知示能性理论框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3款主流的移动地图App的版本迭代数据进行编码,从而将感知示能性与移动地图App的具体功能对应起来,并借鉴相关理论对用户采纳和使用移动地图App过程中的需求与感知示能性进行理论映射,构建了移动地图App中的“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框架,揭示移动地图App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维度。该研究有助于提升感知示能性理论在信息交互领域的情境化探索,并为当下主流的移动地图App用户体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地图App 感知示能性 用户体验设计 “需求-感知示能性-功能”框架 内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