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创Ⅰ期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斌 陆维举 +3 位作者 赵建宁 吴苏稼 陈勇 陆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7期612-613,共2页
目的:探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方法:采用彻底清创,Ⅰ期植骨的方法对38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38例中,35例感染控制达到骨性愈合,3例失败,其中感染复发2例,骨不连1例。结论:彻底清创,Ⅰ期植骨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感染性骨不连 清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外固定支架配合诱导膜技术对胫骨感染性骨不连应用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曾荇 阎信敏 +1 位作者 董凯 周国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69-1573,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外固定支架配合诱导膜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诱导膜技术配合Ⅱ期内固定治疗,36例采用诱导膜技术配合三... 目的探讨三维外固定支架配合诱导膜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诱导膜技术配合Ⅱ期内固定治疗,36例采用诱导膜技术配合三维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缺损愈合、二次复发感染情况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Johner⁃Wruhs下肢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二期手术术后88.9%患者骨缺损修复良好,影像学和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6.58±1.06)、(8.32±1.14)个月;对照组87.5%患者骨缺损修复良好(P>0.05),但其影像学和临床愈合时间(7.10±1.02)、(8.96±1.25)个月长于观察组(t=2.055,P=0.044;t=2.208,P=0.031);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踝关节背伸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二次复发感染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维外固定支架配合诱导膜技术对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操作过程简单、稳定性强,可以最大程度确保骨膜血供,有利于诱导膜的形成,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外固定支架 诱导膜技术 感染性骨不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光 魏有强 +4 位作者 郭启发 张海云 洛松久美 卢仲琳 李长帅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1718-1722,共5页
目的: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本院收治的79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Ilizarov外固定技术,研究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 目的: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效果观察。方法:选择在本院收治的79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Ilizarov外固定技术,研究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记录骨骼愈合时间与日常步行情况,并对不同时间Rasmussen评分、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IL-6水平、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日常步行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骨骼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6、12个月Rasmussen评定分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ICAM-1与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CAM-1与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下肢BI指数评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Ilizarov外固定技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抗生素,可促进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骨骼愈合,明显改善其日常步行情况,炎症得到缓解,膝关节功能与下肢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外固定技术 负压封闭引流 抗生素 感染性骨不连 骼愈合时间 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罗斌 周安令 常继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并观察扩髓保留髓内钉联合附加侧板用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 目的探讨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原因,并观察扩髓保留髓内钉联合附加侧板用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6年8月中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运用更换髓内钉治疗,研究组采用扩髓保留髓内钉联合附加侧板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悬浮红细胞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属于Ⅰ期愈合,无血管与神经损伤等发生。治疗后,两组患者未出现感染、畸形愈合与患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两组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研究组患者的临床骨愈合时间与影像学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研究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髓保留髓内钉联合附加侧板治疗下肢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的效果优于更换髓内钉,此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非感染性骨不连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骨不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体外抗菌–促成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承瑜 丁自友 韩颖超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0,共8页
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一种常见的骨修复材料,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时仍面临着细菌感染的风险,有限的骨诱导能力也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锰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棒(MnHAP),该纳米材料兼具优良的细胞生物相容性,高... 羟基磷灰石(HAP)作为一种常见的骨修复材料,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时仍面临着细菌感染的风险,有限的骨诱导能力也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锰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棒(MnHAP),该纳米材料兼具优良的细胞生物相容性,高抗菌效率和骨诱导能力。抗菌实验表明,MnHAP10(n(Mn)/n(Ca+Mn)=10%)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可分别达到77.85%和75.92%,并且在808 nm近红外光照射下,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增强(97.63%)。细胞增殖以及相关成骨基因实验表明,MnHAP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提高了对蛋白质的吸附能力和成骨活性,促进了相关成骨基因的表达,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nHAP纳米棒有望为感染性骨缺损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抗菌 感染缺损 光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搬移治疗大鼠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变化情况 被引量:7
6
作者 韦寿锋 张传阳 +4 位作者 张琼 郭彦德 白亦光 曾高峰 宗少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5-889,共5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搬移治疗大鼠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感染性骨缺损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骨搬移组和对照组。骨搬移组进行骨搬移手术,对照组安装外固定支架不进行搬移。术后第4周通过Micro-CT分析两...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搬移治疗大鼠感染性骨缺损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建立感染性骨缺损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骨搬移组和对照组。骨搬移组进行骨搬移手术,对照组安装外固定支架不进行搬移。术后第4周通过Micro-CT分析两组骨缺损的愈合情况,第2、3和4周取两组骨缺损部位的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用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Micro-CT提示:骨搬移组与对照组相比骨缺损间隙变小,有较多骨小梁生成,出现大量的骨小梁连接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同时段骨搬移组与对照组相比,新生网状骨小梁较多,骨小梁骨陷窝内充盈较多骨细胞,成骨细胞较活跃,有较多板层骨形成。ELISA提示:骨搬移组的炎症因子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结论骨搬移治疗后大鼠的炎症因子表达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调,这可能是促进感染性骨缺损愈合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感染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纤维/硫酸钙抗感染骨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刘世超 连小洁 +8 位作者 徐睿 史振东 杜苗苗 张斯若 何志敏 魏延 黄棣 王秀梅 崔福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0-498,共9页
通过控制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制备了溶液状态下的丝素纳米纤维(silk fibroin nanofibers,SFFs),与硫酸钙、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复合,制备了VCM/CS/SFFs抗菌骨材料。通过SEM、XRD、紫外分光光度计、万能力学试验机、抑菌圈、MTT等手... 通过控制丝素蛋白自组装过程制备了溶液状态下的丝素纳米纤维(silk fibroin nanofibers,SFFs),与硫酸钙、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复合,制备了VCM/CS/SFFs抗菌骨材料。通过SEM、XRD、紫外分光光度计、万能力学试验机、抑菌圈、MTT等手段分别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药物释放、力学、抑菌及细胞相容性等性能。结果显示,与水作为固化液相比,随着SFFs溶液(0.017 5~2.1 mg·m L^(-1))的加入,复合材料凝固时间可控,降解率逐渐降低,抗水性增强,韧性提高;同时随丝素纳米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材料抗压强度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一周内药物释放速率降低;材料同时具有抑菌作用;MTT实验结果显示,加入丝素纳米纤维后与纯的硫酸钙相比MC3T3细胞增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纳米纤维 半水硫酸钙 感染缺损 力学 细胞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squelet技术与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化昊天 赵文宇 +2 位作者 白文博 张磊 王新卫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838-845,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Masquelet技术与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Cochrane Llibr...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Masquelet技术与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Medline、Cochrane L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有关使用Masquelet技术和Llizarov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然后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和数据提取工作,然后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RCT文献,共496例患者,其中Masquelet组242例,Llizarov组254例。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在骨缺损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Masquelet组与Llizarov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Masquelet组优于Llizarov组(P<0.05);在膝关节Lowa评分、SF-36评分方面,Masquelet组与Llizarov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Llizarov组优于Masquelet组(P<0.05);在优良率、手术次数、踝关节Lowa评分、感染控制率、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Masquelet组与Llizaro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lizarov技术相比,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在骨缺损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Llizarov技术在膝关节Lowa评分、SF-36评分方面则较Masquelet技术具有优势,但在治疗优良率、手术次数、踝关节lowa评分、感染控制率、患肢功能优良率方面,Masquelet技术和Llizarov技术并无明显差异,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少,确切疗效仍然需要更高质量的RCT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Llizarov技术 感染缺损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骨损害99mTc-MDP骨显像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黄谋清 章梦芝 曾小建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病例男,47岁,2016年10月诊断为"肺结核",一直按正规抗结核治疗。2017年7月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腋下及颈部包块,无疼痛,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38.0℃,偶有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痰,无咯血、盗汗,于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 病例男,47岁,2016年10月诊断为"肺结核",一直按正规抗结核治疗。2017年7月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腋下及颈部包块,无疼痛,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38.0℃,偶有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痰,无咯血、盗汗,于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①继发性肺结核;②腋下淋巴结炎;③颈部淋巴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疾病 感染 放射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感染的疗效评价
10
作者 李卫平 荀传辉 +3 位作者 郭浩 曹锐 盛伟斌 郭海龙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77-282,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颈椎感染患者,其中化脓性颈椎感染10例,结核性颈椎感染35例,布鲁杆菌... 目的评估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的58例颈椎感染患者,其中化脓性颈椎感染10例,结核性颈椎感染35例,布鲁杆菌颈椎感染7例,不明原因颈椎感染6例。男36例,女22例;年龄17~79岁,平均(62.7±12.4)岁。术后采用Eck植骨融合和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术后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4.9±6.4)个月。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颈部VAS评分术前平均为(5.3±0.8)分,术后1个月为(2.3±0.8)分,术后6个月为(0.9±0.5)分,末次随访为(0.6±0.5)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P=0.00)。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1.0±0.9)分,术后1个月为(13.6±1.0)分,术后6个月为(15.6±1.0)分,末次随访为(15.9±0.8)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0,P=0.00)。36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植骨融合手术节段基本达到Ⅰ级融合。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声嘶,给予口服营养神经药物,随访观察1个月后痊愈。2例化脓性颈椎感染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切口感染,经再次清创后痊愈。随访期间本组患者均未产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现象。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感染可彻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疗效确切,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疾病 感染 外科手术 选择 随访研究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复相生物活性陶瓷微球优化制备及其抗菌性能评价
11
作者 叶硕 吴方汇 +6 位作者 柯秀荣 王晓清 刘梦涛 杨贤燕 张雷 苟中入 杨国敬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9-567,共9页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 通过自主设计的同轴核-壳结构双层喷头及微流控系统,成功制备出一系列核-壳结构型多孔性生物活性硅酸钙基陶瓷微球,并通过对其核心层铜掺杂量的调控和外壳层微孔结构的剪裁,实现了该类微球核心层抗菌活性离子的可控缓释。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明确了烧结后的陶瓷微球样品的物相组成和晶相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该系统制备出的微球烧结后仍具有良好的球形形态及明确的核-壳结构,并且特定组分内部微孔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一系列模拟体内环境的微球浸泡实验系统研究了该类材料的体外离子释放行为和生物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该类陶瓷微球经特定层造孔后有快速的抗菌离子释放,并且释放速率可调可控。最后通过与金葡菌的体外共培养抑菌实验及细菌黏附实验等对微球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u10@Mg6-15μm组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优化壳层的多孔结构比单纯提高核层铜离子掺杂率更有利于活性离子释放。此次构建的壳层微孔优化型核-壳结构陶瓷微球,能够帮助解决抗感染离子可控缓释问题并带来长期抑菌的效果,为慢性骨髓炎等临床问题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掺杂 多孔陶瓷微球 核-壳结构 长效抗菌 感染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梯度多孔假体在胫骨骨缺损修复中的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12
作者 徐志国 海几哲 +3 位作者 单春龙 徐庆宇 王海旭 李海杰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第4期908-915,共8页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径向梯度和均质化两种结构多孔假体对胫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构建胫骨模型,设计孔棱直径呈梯度变化的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和均质化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利用Vicon动捕平台获取的人体步态及屈... 目的 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径向梯度和均质化两种结构多孔假体对胫骨应力传导的影响。方法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构建胫骨模型,设计孔棱直径呈梯度变化的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和均质化仿生骨小梁结构假体。利用Vicon动捕平台获取的人体步态及屈曲时胫骨-股骨关节轴向作用力,作为边界条件导入ANSYS Workbench进行力学性能分析。结果 近端缺损情况下,径向梯度结构假体使骨骼von Mises应力提升3.68 MPa,远端缺损情况下提升7.34 MPa;与均质化结构假体相比,近端和远端缺损情况下von Mises应力分别平均降低171、190.4 MPa。结论 径向梯度结构假体的应力沿假体从外侧向中间高孔隙率区域扩散,可有效传递胫骨平台载荷,降低假体应力集中,提高骨骼应力,延长假体服役寿命。研究结果为临床假体置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缺损 径向梯度 均质化 仿生小梁 多孔假体 生理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