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重症混合性脑卒中一例
1
作者 贾楠 朱丽平 +3 位作者 赵家宝 王佳伟 王建旗 刘心遥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5,共5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脑卒中临床少见,致死率高,临床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进而延误治疗而导致预后不良。本文报道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混合性脑卒中重症病例的诊疗经过,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脑出血 脑梗死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越 逄崇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28,共5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致病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经血行途径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膜而引起的炎症。由于IE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诊断十分困难。本文就相关文献进行...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致病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等)经血行途径感染心脏瓣膜、心室壁内膜或邻近大动脉膜而引起的炎症。由于IE临床表现多样且不特异,诊断十分困难。本文就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将IE的病原学变迁以及诊断和治疗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IE的诊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诊断 治疗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菌落变异体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诊治
3
作者 苏果 李继红 郭子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7-471,共5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累及心脏瓣膜、腱索及邻近大动脉内膜等部位的感染性炎症,近年来全球IE的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1]。IE瓣膜赘生物外层通常为纤维蛋白、血小板,内层为细菌聚集,抗菌药物不...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累及心脏瓣膜、腱索及邻近大动脉内膜等部位的感染性炎症,近年来全球IE的病例数量和死亡人数均呈现显著增长[1]。IE瓣膜赘生物外层通常为纤维蛋白、血小板,内层为细菌聚集,抗菌药物不易渗透,常造成IE迁延不愈。IE中的小菌落变异体(small colony variants,SCV)是细菌在赘生物内由于营养缺陷、抗生素压力等形成的一种生长缓慢、菌落较小、具有独特的理化特征的菌落,研究显示赘生物中SCV存在是造成IE慢性复发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菌落变异体 感染心内膜炎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CEK组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琳萍 王琳 +4 位作者 陈莉媛 宋黎桥 马学霞 王苑名 苏少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2,共6页
HACEK组微生物(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伴放线聚集杆菌、心杆菌属、侵蚀艾肯菌和金格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正常口咽菌群的组成成员,可在宿主免疫屏障受损时引起侵袭机会性感染,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病程隐... HACEK组微生物(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伴放线聚集杆菌、心杆菌属、侵蚀艾肯菌和金格杆菌)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正常口咽菌群的组成成员,可在宿主免疫屏障受损时引起侵袭机会性感染,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病程隐匿,存在较长时间的诊断延迟,药物治疗依赖于第三代头孢菌素。近年来,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有望实现对该疾病的快速诊断。本文总结HACEK组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临床特点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CEK组微生物 感染心内膜炎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给药辅助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预测能力评估
5
作者 钱正月 傅遥 +1 位作者 荆朝辉 荣晓松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19,共6页
目的评估Smart Dose、PharmVan及JPKD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静脉用万古霉素的IE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上述软件预测稳态谷浓度,比较预测值... 目的评估Smart Dose、PharmVan及JPKD软件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手术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的预测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静脉用万古霉素的IE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使用上述软件预测稳态谷浓度,比较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预测误差和绝对权重偏差(AWE),依据AWE分为预测准确组(AWE<30%)、预测不准确组(AWE≥30%),利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影响因素的预判价值。结果共纳入患者27例,测得初始浓度27例次,调整浓度35例次。PharmVan预测调整浓度时AWE为24.84(11.54,39.78)%,准确性高于其他预测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PharmVan在预测调整浓度时,预测准确组的年龄明显小于预测不准确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是影响其预测准确性的危险因素[OR=0.856,95%CI为(0.757,0.969),P=0.014],且当年龄>48.5岁时,增加预测不准确的风险,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93.7%。结论PharmVan预测调整浓度时准确性较高,但结合ROC曲线分析结果,使用时仍需谨慎。因此IE手术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时应关注肾功能,积极监测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感染心内膜炎 治疗药物监测 个体化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多系统受累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白羽 郭益群 +1 位作者 温晓宏 谷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1,共3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往往起病隐匿,所引起的症状多样,患者常常缺乏明确的主诉。同时,IE也可以“模拟”多种疾病的表现,易在临床实践中发生延迟诊断或误诊、漏诊等情况,导致患者延迟治疗,影响疾病的整体预后。本...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往往起病隐匿,所引起的症状多样,患者常常缺乏明确的主诉。同时,IE也可以“模拟”多种疾病的表现,易在临床实践中发生延迟诊断或误诊、漏诊等情况,导致患者延迟治疗,影响疾病的整体预后。本文报告了1例病程迁延,先后诊断为结核、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等疾病的亚急性IE,并就相关临床问题进行了文献复习,希望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诊疗思路,减少IE的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抗中粒细胞胞质抗体 诊疗思路 延迟诊断 临床实践 ANCA 多种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
7
作者 程真莉 张祯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02-906,共5页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累及自心内膜和/或心脏瓣膜的感染,尽管儿童IE总体发生率不高,一旦发生具有较高致死率,需对IE进行早期识别,避免因误诊、漏诊所导致的病情延误。另一方面,对于IE治疗抗生素的选择,... 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种累及自心内膜和/或心脏瓣膜的感染,尽管儿童IE总体发生率不高,一旦发生具有较高致死率,需对IE进行早期识别,避免因误诊、漏诊所导致的病情延误。另一方面,对于IE治疗抗生素的选择,手术介入的时机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曹清教授团队发表的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重症IE的案例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24年第42卷第8期),向读者展示了儿童IE的诊治过程中的困难与艰辛。本文将结合案例,介绍儿童IE的临床特征,讨论儿童IE治疗方案,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儿童IE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诊断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关晓苗 薛芃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2-665,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收治的98例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及时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患者临床...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外科收治的98例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旨在为临床及时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闷和气促症状,心脏赘生物主要分布在左心系统,占77.55%;其中,累及二尖瓣比例最高(36.73%)。共分离出病原菌101株。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菌92株(91.09%,包括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革兰氏阴性菌8株(7.92%),真菌1株(0.99%)。链球菌属中草绿色链球菌较多,占59.41%。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耐药分析结果显示,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50%,对青霉素(20%)、氯霉素(11.67%)、三代及以上头孢菌素类(21.67%~26.67%)耐药率较低,未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株。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50%,未见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耐药株。因此认为血培养阳性IE患者主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属,且耐药范围较广;临床上在未获得药敏试验结果时可根据IE患者临床表现选用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作为抗生素,以便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病原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救治与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诗喻 王薇 +2 位作者 朱荻绮 沈捷 曹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8-736,共9页
患儿,男,6岁10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精神不佳半天”就诊于我院。患儿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改良体-肺循环分流术后出现发热,多次血培养提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阳性,超声心动... 患儿,男,6岁10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精神不佳半天”就诊于我院。患儿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改良体-肺循环分流术后出现发热,多次血培养提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阳性,超声心动图示管道不通畅,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予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美罗培南等抗感染,患儿用药后骨髓抑制明显,感染控制不佳,行急诊手术摘除赘生物、中央分流术后仍反复发热,改用康替唑胺抗感染治疗后患儿病情改善,感染稳定控制,随访半年患儿无反复感染,未见脏器损伤及骨髓抑制现象,超声心动图示血流通畅。本病例拟为临床医师应对此类复杂感染提供临床思路,并对儿童耐药菌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生素 康替唑胺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瓣膜赘生物患者的综合诊治
10
作者 黄沛森 薛睿聪 +2 位作者 何建桂 董吁钢 刘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113-3118,共6页
1例36岁青年男性因胸闷、气促10余天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赘生物、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增大。经多学科会诊讨论,以患者主动脉瓣赘生物为切入点,将患者瓣膜病病因聚焦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 1例36岁青年男性因胸闷、气促10余天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赘生物、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左房左室增大。经多学科会诊讨论,以患者主动脉瓣赘生物为切入点,将患者瓣膜病病因聚焦在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并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相鉴别。最终经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取赘生物行组织病理学、生物培养及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最终确诊为贝纳特柯克斯体导致的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Q热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热感染心内膜炎 主动脉瓣赘生物 感染心内膜炎 立克次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2023版Duke-国际心血管感染病学会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的更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新宇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48,共3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发热待查病例中常见的病因之一,对此临床感染病科的医师并不陌生。IE的表现形式多样性导致了诊断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发生误诊和漏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一直在尝试定义和...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发热待查病例中常见的病因之一,对此临床感染病科的医师并不陌生。IE的表现形式多样性导致了诊断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发生误诊和漏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临床医师和研究者一直在尝试定义和重新定义IE的诊断框架。1981年,Von Reyn等[1]整合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基础医学状况、体格检查发现以及微生物学数据,试图开发一个严格的临床定义。通过手术或尸检标本的组织学或微生物学证据来定义“确切”病例,“可能”和“疑似”病例是根据血培养结果以及包括发热、易感心脏疾病、新出现的返流杂音和血管现象存在等历史和体格检查发现来定义的,“拒绝”病例则包括在尸检上排除了IE或者有明显的其他诊断。这些定义为诊断IE提供了实用的路径,并在1980年代被广泛用来定义IE和标准化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血培养结果 诊断标准 感染病学 临床医师 人口统计学 基础医学 发热待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外科术后发生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12
作者 汤黎黎 黎学明 +4 位作者 雷黎明 曾晓东 凌云 林琼瑜 朱苏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854-2859,共6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术后发生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E术后住ICU时间延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总共纳入22...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ous endocarditis,IE)术后发生I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为预防IE术后住ICU时间延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总共纳入223例患者。按照术后ICU停留时间是否大于3 d分为非延长组(<3 d)和延长组(≥3 d)。非延长组156例,延长组67例。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精确度。结果223例患者中共67例患者发生ICU时间延长,发生率30%。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冠心病史、脑梗死史、术前心衰、主动脉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60%、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使用IABP、气管插管重插管、肺部感染、使用CRRT、机械通气时间延长>24 h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60%(OR=3.004,P=0.041)、术后使用IABP(OR=31.686,P=0.008)以及机械通气时间>24 h(OR=8.135,P<0.001)为IE术后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ICU时间延长危险因素的AUC值为0.858(95%CI:0.806~0.901,P<0.001)。结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60%、使用IABP以及机械通气时间>24 h是为IE术后ICU时间延长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要综合防治各种危险因素,以期缩短ICU停留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心脏外科手术 ICU时间延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森巴尔通体致人类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闫俊彦 马瑞彦 +5 位作者 肖颖彬 郝嘉 李明文 李建 陈林 蒋迎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5-1301,共7页
目的探讨文森巴尔通体博格霍夫亚种(Bvb)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报告国内1例25岁男性感染Bvb导致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外报道的3例相似案例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壮年男性,既... 目的探讨文森巴尔通体博格霍夫亚种(Bvb)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报告国内1例25岁男性感染Bvb导致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同时结合国外报道的3例相似案例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青壮年男性,既往1年内有犬类动物密切接触史;以胸痛、疲乏、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合并脑血管意外及严重贫血,有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成及瓣膜功能损伤;多次血培养阴性,2例经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3例经聚合酶链反应明确为Bvb感染。患者均因心力衰竭接受手术治疗,经手术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均存活。结论本例报告为国内首例Bvb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患者经血清学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IFA)及NGS明确诊断,手术结合抗感染治疗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巴尔通体 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 血培养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致肺栓塞1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玉杰 杨士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5期64-67,共4页
1 病例报告 女性,37岁,因“持续发热2周”入院。两周前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之间,夜间和清晨最高,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静脉输液治疗,1周后咳嗽、... 1 病例报告 女性,37岁,因“持续发热2周”入院。两周前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体温波动于38~40℃之间,夜间和清晨最高,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静脉输液治疗,1周后咳嗽、咳痰缓解,但体温无明显下降。患者既往体健,长期从事手工捕蟹工作,体表皮肤经常被夹伤。发病前1周有头部外伤史,破口长约4 cm,未行清创及缝合。无系统性疾病病史,无侵入性心血管检查或治疗史,无吸毒史及静脉药物滥用史。入院查体:体温38.4℃,呼吸22次/分,脉搏120次/分,血压100/64 mm Hg。贫血貌,皮肤无瘀斑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柔和的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2/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8.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9.9%,血红蛋白86 g/L,D-二聚体323.7 ng/ml。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20次/分。胸片显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肺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右后瓣可见13 mm×11 mm 低回声附着,随心动周期摆动于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之间(图1-A),房间隔中部连续中断约24 mm,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图1-B),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左心结构正常,左室射血分数51%,肺动脉瓣中度反流,肺动脉压46 mm Hg。腹部 B 超显示:脾肿大。 患者病史和超声心动图结果高度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连续静脉采血3次进行血培养和药敏试验。3次血培养结果均证实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万古霉素500 mg 静点,3次/日。3天后体温开始下降,血白细胞计数逐渐回落。考虑到肺动脉瓣赘生物脱落可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症状及体征变化,隔日检测血气分析、D-二聚体及超声心动图。心外科会诊认为暂无手术指征,若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如体温不降、赘生物增大或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心力衰竭,可行外科手术治疗。2周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突然发现肺动脉瓣赘生物消失,肺动脉瓣穿孔(图1-C)。胸部 CT(图2-A)显示右肺下叶大片实变影,肺动脉增强扫描可见右肺下叶动脉充盈缺损,肺动脉主干扩张明显。考虑肺动脉瓣赘生物脱落致右下肺动脉栓塞伴右下肺感染。鉴于患者无症状,且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122 mm Hg,吸氧2 L/分钟)及氧饱和度(97%)正常,外科会诊考虑无肺动脉切开取栓指征,若右下肺感染不能控制,形成肺脓肿可行右下肺叶切除术。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此基础上应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6周。之后连续观察3周,患者体温稳定于37.1℃以下,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持续正常,贫血纠正,脾脏缩小,多次血培养阴性,胸部 CT 复查(图2-B)显示右肺下叶实变影完全消失,右肺下叶动脉充盈正常,超声心动图未见新的赘生物。6个月后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超声随访(图1-D)无残余漏,肺动脉瓣反流减轻,肺动脉压降至正常。其后的2年随访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活动耐量佳,正常工作、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赘生物 栓塞 肺动脉瓣 肺动脉干瓣 心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起搏器电极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肺栓塞一例
15
作者 张锋 任景怡 陈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6期418-419,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起搏器植入并更换16年,起搏器囊袋感染5年”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1995年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003年患者因起搏器...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3岁。因“起搏器植入并更换16年,起搏器囊袋感染5年”于2011年6月20日入院。1995年因“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术后无寒战、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2003年患者因起搏器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感染心内膜炎 肺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感染性心内膜炎致脓毒性肺栓塞5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佳 潘磊 黄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468,共4页
脓毒性肺栓塞(septic pulmonary embolism,SPE)是肺栓塞中的罕见类型,起病隐匿,诊断困难。SPE指含有病原体的栓子脱落后栓塞肺动脉,导致肺栓塞、肺梗死和局灶性肺脓肿,除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同肺栓塞)外,还常伴有发热、肺内浸润影、... 脓毒性肺栓塞(septic pulmonary embolism,SPE)是肺栓塞中的罕见类型,起病隐匿,诊断困难。SPE指含有病原体的栓子脱落后栓塞肺动脉,导致肺栓塞、肺梗死和局灶性肺脓肿,除常见呼吸系统症状(同肺栓塞)外,还常伴有发热、肺内浸润影、原发病灶表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栓塞 脓毒 文献复习 PULMONARY 左心 呼吸系统症状 罕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0
17
作者 黄德仪 林蔡弟 +6 位作者 蒯魏 卢芬 李晓明 廖火生 魏文婷 喻志宏 胡湘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二区)2015年1月—2018年12月473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象,对其血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分布和耐药... 目的 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血培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为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科(广东省人民医院二区)2015年1月—2018年12月473例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作为对象,对其血培养结果进行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47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阳性97例,阳性率20.8%。共分离出病原菌10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90.20%,革兰阴性菌4株占3.92%,真菌6株占5.88%。链球菌属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敏感率分别81.43%、87.30%,左氧氟沙星敏感率为79.37%,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对氯霉素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对苯唑西林耐药率50%,克林霉素、红霉素次之,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10.0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较高,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株占66.7%,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株占50%,肠球菌属对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16.67%,对喹诺酮类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均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真菌均对5-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均敏感。结论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结合药敏分析结果,在经验性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存在较大风险,尤其对于急性重症感染合并耐药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万古霉素是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病原菌 血培养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30
18
作者 程军 胡欢 +4 位作者 张海华 高国峰 王浩 王飞燕 周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流行病学 病原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姚冬婷 应春妹 +3 位作者 张纪伟 汪雅萍 杨海慧 张灏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Mueller-Hinton培养基,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比较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药敏试验采用Mueller-Hinton培养基,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结果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比较2005—2008年和2009—2012年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39株,其中草绿色链球菌23株(59.0%),是主要的致病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3.0%,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为30.4%。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81.8%,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为54.5%。草绿色链球菌所占比例由2005—2008年间的66.7%下降至52.3%,而葡萄球菌所占比例由2005—2008年的11.1%上升至2009—2012年的42.9%。草绿色链球菌对各类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均有下降趋势。结论密切关注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迁,可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致病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崔敏 张真路 +1 位作者 王纯 刘建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7-428,共2页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链球菌 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