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微创治疗感染性动脉瘤 被引量:1
1
作者 余维平 景在平 赵志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腔内微创治疗 感染性动脉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3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
作者 谢甜 王旭明 黄奕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83-1088,共6页
目的总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以期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病例3例,同时检索自1990—2017年国内外类... 目的总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治提供依据,以期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病例3例,同时检索自1990—2017年国内外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患者的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以上所有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95. 7%,平均发病年龄(62. 2±5. 8)岁,主要伴随疾病是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占39. 1%,动脉瘤主要病变节段是腹主动脉(65. 2%),其次是胸主动脉(17. 4%)和主动脉弓(13. 0%),21例患者(91. 3%)接受手术治疗,病死率21. 7%。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感染性动脉瘤病死率较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中老年男性为其高危人群,主要病变节段为腹主动脉。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注意覆盖该菌,一旦确诊后应在积极抗感染的基础上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感染性动脉瘤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股深动脉感染性动脉瘤破裂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卓 苗齐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66-67,共2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赘生物形成、脱落造成血管阻塞是该病的主要危害之一,且根据栓塞部位、脏器不同而产生相对应的临床结局。左心系统菌栓脱落常累及头颅血管,形成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MA)甚至破...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赘生物形成、脱落造成血管阻塞是该病的主要危害之一,且根据栓塞部位、脏器不同而产生相对应的临床结局。左心系统菌栓脱落常累及头颅血管,形成感染性动脉瘤(mycotic aneurysm,MA)甚至破裂;而下肢动脉受累形成MA并破裂的报道国内外均极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心内膜炎 感染性动脉瘤 股深动脉 动脉瘤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修复术联合抗生素治疗4例布鲁氏菌感染性动脉瘤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亮 李春红 +4 位作者 王海茜 张玉京 白雷 殷昌琪 李晓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0-442,共3页
布鲁氏菌是需氧革兰阴性菌的一个属,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人体直接接触布鲁氏菌感染动物后可被感染而发生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感染血管壁局部可形成动脉瘤[2-3],所致主动脉瘤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其次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及髂动脉。动... 布鲁氏菌是需氧革兰阴性菌的一个属,为人畜共患病病原体[1]。人体直接接触布鲁氏菌感染动物后可被感染而发生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感染血管壁局部可形成动脉瘤[2-3],所致主动脉瘤最常见于腹主动脉,其次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及髂动脉。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方法[4]。本研究观察EVAR联合抗生素治疗4例布鲁氏菌感染性动脉瘤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属 动脉瘤 感染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2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丽丽 马季娜 鲍晓利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9-382,共4页
布鲁菌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 000余人患病,但布鲁菌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非常少见。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1月分别经血培养及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及腹主动脉增强CT确诊2例布鲁菌... 布鲁菌病是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每年约有500 000余人患病,但布鲁菌脓毒血症引起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临床非常少见。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1月分别经血培养及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血培养及腹主动脉增强CT确诊2例布鲁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 布鲁菌病 感染性动脉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介入治疗感染性主动脉瘤病人的护理
6
作者 刘杨 于宴 陆欣欣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S2期56-57,共2页
感染性主动脉瘤(mycotic aortic aneurysm)是一种罕见的、治疗困难的主动脉瘤类型。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节段,由于感染部位的特殊性,造成早期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感染性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且多为单发病例报告。在近10年的大宗病例... 感染性主动脉瘤(mycotic aortic aneurysm)是一种罕见的、治疗困难的主动脉瘤类型。可发生于主动脉的任何节段,由于感染部位的特殊性,造成早期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感染性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且多为单发病例报告。在近10年的大宗病例报告中,感染性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在主动脉瘤中占0.7%~2.3%。一般认为直径【5.5cm的腹主动脉瘤是安全的,可暂时不需要外科干预,而对于感染性主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感染性动脉瘤 留置套管针 静脉通路 aneurysm 大宗病例 外科干预 皮下血肿 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吸虫致感染性颅内动脉瘤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宣萱 梁平 +2 位作者 周渝冬 李禄生 翟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80-2480,2484,共2页
1临床资料患儿,男性,6岁8个月,因头痛伴频繁呕吐3 d入院。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表现,左额部明显,呈阵发性,频繁呕吐,伴有发热,有食用生水、小龙虾和河蟹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8.5℃,意识清楚,呈嗜睡状,语言明确,双侧瞳孔等大同圆3 mm,四... 1临床资料患儿,男性,6岁8个月,因头痛伴频繁呕吐3 d入院。以头痛和呕吐为主要表现,左额部明显,呈阵发性,频繁呕吐,伴有发热,有食用生水、小龙虾和河蟹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8.5℃,意识清楚,呈嗜睡状,语言明确,双侧瞳孔等大同圆3 mm,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i征(-),全身无包块。辅助检查:血液分析:白细胞9.08×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2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10^9/L;肺吸虫抗体(+);腰穿抽取脑脊液呈微红,潘式试验(±),白细胞5×10^6/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吸虫 感染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帆 谭秀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4-384,共1页
关键词 感染腹主动脉瘤 诊断 CT 治疗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源性颈深部间隙感染继发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一例
9
作者 靳玮 赵仕聪 +3 位作者 白雪 范鸣玥 贾秀川 石源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20-624,共5页
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形成是颈深部间隙感染的一个罕见而致命的并发症,其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脑梗死后由牙源性颈深部间隙感染继发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形成并最终破裂的病例。作者结... 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形成是颈深部间隙感染的一个罕见而致命的并发症,其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脑梗死后由牙源性颈深部间隙感染继发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形成并最终破裂的病例。作者结合文献回顾,探讨牙源性颈深部间隙感染继发颈内动脉颅外段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风险因素和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并进行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颈内动脉颅外段 颈深部间隙感染 牙源感染 感染动脉瘤 肺炎克雷伯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侵袭性沙门菌属感染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益群 王鹏 +1 位作者 杨春霞 谷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4-749,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侵袭性沙门菌属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沙门菌属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23例成人侵袭性沙门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 目的分析总结侵袭性沙门菌属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沙门菌属的抗生素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0年3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23例成人侵袭性沙门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及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23例病人中位年龄62(19,83)岁,男女比例为17∶6,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的有18例(78.26%)。12例形成肠外局部感染病人的中位年龄为67.5岁,其中91.67%合并基础病,4例为感染性动脉瘤。临床表现:高热(T≥39℃)者20例(86.96%),寒战者21例(91.3%),腹泻7例(30.43%),全血白细胞中位数9.22(2.53,26.33)×109/L,白细胞<10×109/L者13例(56.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05者18例(78.26%)。住院病人中19例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2例转院治疗,死亡2例。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敏感性较其他6种抗生素低(分别为37.5%和34.7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环丙沙星中介的占到56.25%(9/16)。结论侵袭性沙门菌感染好发于中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者,临床表现为多种疾病形式,多有寒战高热,少有腹泻,超半数全血白细胞不升高且大部分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合并沙门菌血流感染时要警惕感染性动脉瘤的形成。选择抗生素时避免氨苄西林及环丙沙星,可以考虑三代头孢及左氧氟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属 侵袭沙门菌属感染 感染性动脉瘤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