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视域融合”探讨巴洛克音乐理性方式之感性表达——以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例
1
作者 吴昕雨 《当代音乐》 2025年第3期94-102,共9页
巴洛克时期音乐在创作手法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秩序感,但其音响效果却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J.S.巴赫的创作最具代表性。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是如何运用程式化理性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激昂深刻的音响情绪的呢?即,巴洛克... 巴洛克时期音乐在创作手法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秩序感,但其音响效果却有着激动人心的力量与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中J.S.巴赫的创作最具代表性。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是如何运用程式化理性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激昂深刻的音响情绪的呢?即,巴洛克的音乐是如何运用理性方式做到感性表达的呢?本文借助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的理论,以J.S.巴赫的古钢琴曲《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文本对象,试图以“历史视域”和“当代视域”双视角来探讨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理性方式与感性表达问题。“历史视域”的学术背景包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潮与理论方法,即情感程式论和音乐修辞学。“当代视域”则主要运用作品分析的方法来看待其结构、和声、调性、复调等创作技法。本文试图通过古时、今时两种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分析来探究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并进一步通过“视域融合”理论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问题进行阐发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巴赫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情感程式论 音乐修辞学 半音化和声 理性方式 感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鸟画的形式语言与感性表达
2
作者 李可悦 《天工》 2024年第27期57-59,共3页
中国花鸟画的原始形态以壁画、彩陶、青铜鼎、画像砖上的动植物符号描绘起始,在三国魏晋之时独立成科,繁荣于唐宋宫廷工笔表达形式和“富贵黄风(黄荃风格)”的感性表达,以“逸趣”分野,笔墨变化富有特征,并在元、明、清数次破立,并入文... 中国花鸟画的原始形态以壁画、彩陶、青铜鼎、画像砖上的动植物符号描绘起始,在三国魏晋之时独立成科,繁荣于唐宋宫廷工笔表达形式和“富贵黄风(黄荃风格)”的感性表达,以“逸趣”分野,笔墨变化富有特征,并在元、明、清数次破立,并入文人画的主题表达范畴,凸显传统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绘画表达形式趋于多元,感性表达亦由单一爱国情怀发展至趣味各异。在此特遴选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画作进行个例分析,以期解析中国花鸟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绘画形式演变逻辑以及所绘内容的感性表达,以供学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形式语言 感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筝乐艺术中的理性演奏与感性表达
3
作者 康梦杰 《戏剧之家》 2022年第4期91-92,共2页
古筝承载着无数优秀筝乐艺术家们的匠人精神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理性演奏与感性表达正如筝乐演奏的双翼,将这一宝贵的民族艺术引向曼妙的音乐天空。其中,理性演奏指向精益求精的技法和成竹在胸的记忆,感性表达指向情感丰富的本心... 古筝承载着无数优秀筝乐艺术家们的匠人精神与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而理性演奏与感性表达正如筝乐演奏的双翼,将这一宝贵的民族艺术引向曼妙的音乐天空。其中,理性演奏指向精益求精的技法和成竹在胸的记忆,感性表达指向情感丰富的本心和深沉积淀的文化,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筝乐演奏者,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筝乐艺术 理性演奏 感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的分析 感性的创造--塑造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刘佳”一角有感
4
作者 戴志敏 《艺海》 2021年第8期29-31,共3页
杖头木偶剧中的角色塑造需要操纵演员把握木偶表演的局限性与可塑性,扬长避短。要结合操纵表演,理性地分析研究剧本的故事情节与角色性格;把握木偶表演稚拙传神、诙谐幽默的特点,感性地表达,才能让没有生命的木偶活起来。
关键词 杖头木偶 局限性 可塑性 理性分析 感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耶维奇管弦乐组曲《字谜》的赋格解析
5
作者 孙志鸿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1-25,共5页
为芭蕾舞剧作曲的管弦乐组曲《字谜》,是马克耶维奇早期创作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组曲中的赋格乐章在不同的技术层面都有作曲家鲜明的创造性印痕,同时通过这些创新思维,赋予了赋格以全新的表现功能,强调了理性赋格结构的画面... 为芭蕾舞剧作曲的管弦乐组曲《字谜》,是马克耶维奇早期创作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组曲中的赋格乐章在不同的技术层面都有作曲家鲜明的创造性印痕,同时通过这些创新思维,赋予了赋格以全新的表现功能,强调了理性赋格结构的画面式感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耶维奇 管弦乐组曲《字谜》 管弦乐赋格 理性结构的感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媒介:欧美文学银幕转化的生成机制探微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易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3-76,共4页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美、西欧逐渐转型为消费社会,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属性得到了持续加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工业,开始寻求商业运作范式的深度变革,对市场和影片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美文学...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北美、西欧逐渐转型为消费社会,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的属性得到了持续加强,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工业,开始寻求商业运作范式的深度变革,对市场和影片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美文学作品与电影创作的合流,使通过改编小说、剧本生成影像产品,成为西方社会拓展电影输出渠道、激活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新样式。而依托文学作品进行的电影创制,则可以视作是一种基于感性表达、进而转向理性言说的文本再创作,其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思想等要素进行视听语言再现的基础上,通过与时代文化潮流、社会现实生活、大众发展诉求等完成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产品 欧美文学 影像产品 感性表达 西方电影 文化潮流 视听语言 影片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EXPRESSION AND BIOLOGICAL ASSESSMENT OF BPI_(23)-Fcγ1 RECOMBINANT PROTEIN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被引量:7
7
作者 安云庆 管远志 +1 位作者 柯岩 杨贵贞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关键词 pBV BPI600 Fcγ1700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BPI23 Fcγ1 recombinant protein Objective. To construct pBV BPI600 Fcγ1700 recombinant expression vector to transform it into Escherichia coli DH5α and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BPI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