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崇高的显示与起点的确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
3
1
作者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4-78,93,共6页
关键词
王国维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
非理性主义
审美特性
感性意欲
叔本华
中国美学
主体化
个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被引量:
2
2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理性抑制
实体化
古代人
主体性
理性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关系的变异及其理论对应
3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与主观论美学并没有多少关涉,而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能动性和直接性的强调,与客观论美学也无根本的冲突。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近百年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较上述对峙关系远为复杂的结构,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与主客两大美学体系表面上相似而实质上有深刻差异的理论形态。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多种关系和理论形态的错综复杂的交织中呈现出来的。研究这个特殊的系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及其内部两种形态的特点,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关系
主观论美学
现代审美
客观论美学
实践关系
中国现代美学
实践意志
理性认知
感性意欲
社会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4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3,共5页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崇高的显示与起点的确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
3
1
作者
邹华
机构
青岛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74-78,93,共6页
关键词
王国维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
中国现代美学
非理性主义
审美特性
感性意欲
叔本华
中国美学
主体化
个性意识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被引量:
2
2
作者
邹华
机构
青岛大学文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理性抑制
实体化
古代人
主体性
理性认知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关系的变异及其理论对应
3
作者
邹华
机构
青岛大学中文系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01-107,共7页
文摘
中国现代美学主潮是由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两大体系的对峙发展汇集而成的。但是这两个体系的对峙关系,仍然不能概括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全貌,如果仅仅局限在这种关系中认识问题,那么许多理论现象就难以解释,例如胡风所陷入的矛盾纠葛与主观论美学并没有多少关涉,而朱光潜对美感经验能动性和直接性的强调,与客观论美学也无根本的冲突。实际上,中国现代美学近百年的历史过程是一个较上述对峙关系远为复杂的结构,其中还包含着另一个特殊的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两个与主客两大美学体系表面上相似而实质上有深刻差异的理论形态。中国现代美学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多种关系和理论形态的错综复杂的交织中呈现出来的。研究这个特殊的系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及其内部两种形态的特点,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审美关系
主观论美学
现代审美
客观论美学
实践关系
中国现代美学
实践意志
理性认知
感性意欲
社会美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4
作者
邹华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3,共5页
文摘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崇高的显示与起点的确立──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审美关系的变异及其理论对应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