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
1
作者 张乾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7,160,共9页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人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改造自身与自然的力量,以确证和占有为切入点有利于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更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人类感觉力量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史共同构成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确证史,而以人类为主体的确证和以个体为主体的占有不是同一历史环节。个体在占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历史阶段,能够以感觉需要的满足实现自我享受,可以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完整性发展自身。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对象,也生成了具有全面深刻感觉的人类,却无法满足劳动者个体的丰富感觉需要,甚至使自身逐渐丧失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力量”的“类”确证和“个体”占有处于错位状态,只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和变革生产关系,人类总体和个体才能在更高的历史阶段实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与占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力量 感性对象性活动 确证 占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劳动幸福”何以可能——兼对劳动幸福理论若干争议的回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云峰 王绍梁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6-34,F0003,共10页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 “劳动创造人”是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劳动幸福”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人意味着劳动是人的来源,是使人成为人的本质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生物进化论和哲学存在论的层面对这个命题进行过论证。从存在论看,劳动作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是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劳动既有肯定人的本质的积极面,也有否定人、压迫人的消极面。这种劳动二重性就构成人类历史的矛盾运动。人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不断消解这种消极性,发挥它的积极性,提升它的肯定性、享受性和属人性,使劳动更加符合人的本质需求。“劳动幸福”概念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保障劳动幸福权就是要使劳动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地去确认人的本质,把劳动属人的属性还给人。唯有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高度,才能准确领会劳动幸福与劳动幸福权的哲学意蕴,同时也才能彻底地破除那种以现实劳动的不幸福来否定“劳动幸福”的资本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幸福 劳动创造人 劳动人权 劳动二重性 感性对象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存在论境域 被引量:1
3
作者 卜祥记 赖志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6,共6页
实证科学的理论视域,或者从根本上来说,作为实证科学之哲学基础的传统本体论的理论根基,是在历史上以及在现实中导致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种种误读的理论根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决不是作为实证科学世界的伦理的、道德的、人性方... 实证科学的理论视域,或者从根本上来说,作为实证科学之哲学基础的传统本体论的理论根基,是在历史上以及在现实中导致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种种误读的理论根源。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决不是作为实证科学世界的伦理的、道德的、人性方面的外在补充,而是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之全部内容的一个侧面;作为历史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关于社会的学说、关于人的学说,即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意义上的共产主义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产主义 存在论境域 实证科学 感性对象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存在论境域中的共产主义 被引量:1
4
作者 卜祥记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正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被历史地遗忘一样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也被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视域所遮蔽。在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是近代理智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的根本性危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折... 正如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被历史地遗忘一样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也被近代理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视域所遮蔽。在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对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种种误解 ,是近代理智形而上学本体论基础的根本性危机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折射。因此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性只能在马克思已经开辟 ,但却被历史地遗忘了的新的本体论 ,即存在论的境域中予以全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理智形而上学 存在论境域 感性对象性活动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有财产:哲学批判的根据和哲学革命的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后一部分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关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1,共5页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 ,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根据事实上就是他在前面所做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而这样做之所以可能的更为深刻的前提是私有财产同黑格尔哲学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私有财... 在《1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后 ,马克思转向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根据事实上就是他在前面所做的对私有财产的批判 ,而这样做之所以可能的更为深刻的前提是私有财产同黑格尔哲学有着根本性的联系。对私有财产所做的批判 ,不仅使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局限性得以暴露 ,从而使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得以完成 ;并且为哲学革命的发生 ,即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全部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 私有财产 黑格尔 感性对象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具象化:理论阐释与工作启示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伟兵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28,共8页
意识形态由抽象理性向具体形象转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体现为意识形态从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过程。此时,意识形态将不再是观念的抽象集合,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存在。这一转变,其依据是实现本体论变革的感性对象... 意识形态由抽象理性向具体形象转化的过程就是意识形态的具象化,体现为意识形态从具体到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辩证过程。此时,意识形态将不再是观念的抽象集合,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存在。这一转变,其依据是实现本体论变革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人的感性需要为动力,实现对意识形态生产与再生产的具象化表达。意识形态具象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能动性和实在性相结合的集体表象。这一集体表象不仅具有感性整合的功能,而且也蕴含着理性的内在规定。实践逻辑则是贯穿这一具象化的内在进路,它通过感性具象化、物质活动化和现实生活化等方式最终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这样一种理论,有利于架构起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桥梁,从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具象化 感性对象性活动 集体表象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语境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结构再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5,共7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为千字短文,却具有极高的思想史地位,深入研读有助于对马克思思想和21世纪实践内涵的准确把握。文本首先提出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核心的新实践观,接着围绕新实践观,就真理观、历史观、宗教观、社会观展开论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为千字短文,却具有极高的思想史地位,深入研读有助于对马克思思想和21世纪实践内涵的准确把握。文本首先提出以感性对象性活动为核心的新实践观,接着围绕新实践观,就真理观、历史观、宗教观、社会观展开论述,最后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历史使命。学界主要以此"三段式"对《提纲》进行划分,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五条和第九条被模糊处理;鉴于对第五条和第九条在整个《提纲》中的重新定位,我们可以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结构细化为"1+2+1"的"新三段式",以达到对《提纲》及其核心概念"实践"更为细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 感性对象性活动 共产主义 21世纪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人的存在思想的重新解读
8
作者 张曙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4-304,共1页
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文章循着马克思的思想:一是马克思如何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重新... 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文章循着马克思的思想:一是马克思如何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重新看待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的内外部相互关系;二是马克思如何撇开了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历史和历史性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三是马克思如何依据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现代人的命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存在 解读 感性对象性活动 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性问题 马克思 历史性思想 命运问题 生存境遇 历史向度 相互关系 生活世界 重要意义 内在矛盾 现代人 矛盾性 二重化 性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费尔巴哈哲学对辩证法的运用--兼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9
作者 夏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80,共9页
费尔巴哈哲学长久以来一方面被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另一方面被评判为类似于18世纪素朴的法国唯物主义。这里显然存在矛盾:一个是后黑格尔的吸收了辩证法的理论,另一个是前康德的非辩证的理论形态。那么该如何解读费尔巴哈真正的理... 费尔巴哈哲学长久以来一方面被定位为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另一方面被评判为类似于18世纪素朴的法国唯物主义。这里显然存在矛盾:一个是后黑格尔的吸收了辩证法的理论,另一个是前康德的非辩证的理论形态。那么该如何解读费尔巴哈真正的理论形象?如何基于此形象呈现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最核心的理论关联?通过阐释费尔巴哈哲学的三个辩证的核心操作——世俗化、驱除主观性和借助感觉/情感,可以揭示费尔巴哈连接黑格尔以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辩证法家形象,从而澄清其并非传统观点所误读的“素朴的唯物主义者”,进而说明马克思通过继承和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最终以具有否定性关系(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为落脚点,才完成了其新本体论第一原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 世俗化 主体性 否定性关系 对象性感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主线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雷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31,共10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世俗束缚的根源,"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劳动对于人的本来意义,着重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人民主体应真实展现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中,这对于新时代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 人的解放 感性对象性活动 劳动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